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美术:第5课 园林·探幽
- 格式:pptx
- 大小:10.10 MB
- 文档页数:26
第一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1.我国的工艺美术包括玉器、青铜器、漆器、陶瓷、丝绸织绣等。
一、陶器1.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作品有:彩陶漆器双耳瓶、黑陶高脚杯、温久陶盉等2.黑陶的制作工艺比较特殊,是在烧制时用泼水熏烟的方法使碳素渗入陶器胎质,在出窑以后精心打磨,使它发出黝黑的光亮。
3.黑陶是轮制而成,胎体较薄,造型别致、简洁,十分精致且充满神秘气息,是当时有地位的人才能使用的高级器皿。
二、青铜器1.青铜爵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
2.金文,也称钟鼎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书法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中的一种重要书体。
3.毛公鼎是目前发现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为研究西周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4.四鹿四龙凤错金银铜方案(战国)5.错银青铜牛形灯(汉代)6.编钟是战国时代的青铜乐器。
钟的单体非常高大,共有65件,总重达2500千克,整套编钟和梁架宏伟壮观。
这套编钟是青铜铸造和音乐艺术领域的共同奇迹。
7.经过实际的测音我们知道,战国编钟的总音域达5个八度,半音的标音位置可以靠组合而定,古今中外的曲目几乎都能演奏。
三、漆器1.漆器不怕酸碱,可以防水、防虫,防蛀,在生活中是一种使用的器物。
2.漆壶(汉代)、漆案(战国)、漆匜(汉代)、漆食案(汉代)3.云纹剔犀盒(元代——张成造)4.描金药盒(明代)5.金银平脱古琴(唐代)6.金银平脱器是唐代最华丽、最盛行的一种漆器。
四、瓷器1.我国是瓷器的发明国,中国也因此被称为瓷国。
2.青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产生的瓷器。
——青瓷羊形烛台(六朝)3.白瓷的烧造要求很高,要在坯体本身以及釉料中去除氧化铁等杂质,这样才能烧出纯白的瓷器。
磁州窑白瓷孩儿枕(北宋)、邢窑白瓷穿带壶(唐代)、汝窑三足洗(北宋)4.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的高峰时期,有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窑。
5.元代开始,江西景德镇烧造成功白底蓝花的瓷器,这就是青花瓷。
它是在瓷器胎上用氧化钴绘画,然后再罩上透明釉,入窑以高温烧成的。
以《园林·探幽》为例引导学生体验园林艺术的美术
教学
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融合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通
过引导学生体验《园林·探幽》这幅作品,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园林艺术的美。
首先,为学生介绍《园林·探幽》这幅作品。
告诉学生这幅作品是明代画家赵之谦创作的,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园林景观。
让学生观察作品中的元素,如建筑、树木、小径、湖泊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幅作品给人的感觉和情绪。
接下来,引导学生运用绘画的技巧,绘制自己心中理想的园林景观。
让学生选择合适
的画布、颜料和画笔,教授绘画中的基本技巧,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中表达出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个别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绘画中遇到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方式。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互
相欣赏和交流,分享绘画中的心得和感受。
最后,教师可以邀请专业的园林艺术家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园林艺术的了解和体验。
通过实地参观园林景观或与专家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并将这些体验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
通过以《园林·探幽》为例,学生可以在美术教学中深入了解园林艺术,并通过绘画的
方式体验其中的美。
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
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了解,为学生的
综合素养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课寻古探幽乌石中学郝雨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对中国独特艺术“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学习为探索的切入点,并整合历史知识,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在研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倡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寻古探幽》将它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欣赏评述;第二课时实践与创造(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色、历史背景。
查找资料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限于书籍。
也可以联系本地历史文化进行专题整理。
能力目标:在查找和研究中,培养欣赏和分析画像石画像砖的能力。
认识不同的造型艺术,平培养造型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画像石画像砖的文化价值,增强他们对家乡古老文明的研究兴趣,以及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正确认识其艺术及考古价值。
教具: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收集画像石、画像砖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西方的人物肖像画,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中国汉代是怎样表现人物的。
二、授课:1、提问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不足处补充。
什么是画像石、画像砖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
其间,朝代更迭,人事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八年级美术《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课题:《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授课者:课时: 1课时学习类型:欣赏 .评述设计思路: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的传承,承载着几千年中国独有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古人对于自然与自我的深度思考,并采用空间形态得以表现。
本课选取中国古典园林中更能代表中国哲学与文化气质的苏州园林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造园要素、造园手法、造园思想,并学会欣赏校园与周边生活中的园林美景,领会到中古古典园林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的融合,并且将文学诗词融入其中,使得中国古典园林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节课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在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课文基础上,提炼出美术学科所要表现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在欣赏课中创意性的开展造园活动,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体验创作的乐趣,感受人文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八年级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理解能力强,能够触类旁通,善于观察模仿能力强。
本节课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语文课文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熟悉的课文中培养的美术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认知水平,学会融会贯通,并且通过自己创造园林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学思路及方法:本课采用以下环节,从音乐教材的苏州评弹和语文课文《苏州园林》为引,引入美学思考(欣赏、评述法)——通过语文课文作为切入点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造园手法、造园思想(讨论、分析法)——通过园林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典园林设计思路,同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表现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的造园要素、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过程与方法: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发现-体会-赏析-体验-实践的方法中,建立中国古典园林从景-画-情的内在联系,并简单领会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中学语文教学中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为媒介提炼文本,将中学音乐教学中《苏州评弹》为媒介渲染情感,通过学习与实践,让学生领会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和人文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课程名称:初中美术课程类型:专题课程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知识,包括园林的起源、发展、分类和艺术特点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3. 通过对园林的实地考察和创作实践,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知识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3. 园林的实地考察和创作实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园林艺术的重要性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园林的认知和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如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
2. 分析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的特点和作用,如厅堂、楼阁、亭台轩馆等建筑形式,假山、池沼、花木等山水元素。
三、案例欣赏(15分钟)1. 教师展示经典园林案例,如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等,引导学生从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欣赏和分析园林的美。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四、实地考察(课后自主进行)1.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园林实地考察,要求学生记录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的特点和组合方式。
2. 学生结合实地考察,完成考察报告。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考察报告(10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园林的基本知识和元素。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考察报告,分享考察心得。
二、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如设计一个具有园林特色的景观,包括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
2. 学生动手创作,发挥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完成自己的园林作品。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苏少版初中八年级美术上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学习计划、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八年级上册
中华博览(欣赏·评述)
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造型天地(造型·表现)
第2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
第4课空间与层次
经典魅力(综合·探索)
第5课盛世·汴梁
设计空间(设计·应用)
第6课蓝白之美
第7课泥土的味道
第8课放飞希望
世界之旅(欣赏·评述)
第9课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
本册综合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八年级下册
中华博览(欣赏·评述)
第1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
造型天地(造型·表现)
第2课轻描重彩总相宜
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
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
经典魅力(综合·探索)
第5课园林·探幽
设计空间(设计·应用)
第6课美丽的书
第7课张贴的画
第8课一目了然
世界之旅(欣赏·评述)
第9课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画、宗教画
本册综合。
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二章色彩的魅力第一节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第二节色彩的情感表达2. 第三章美术作品欣赏第一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第二节外国美术作品欣赏3. 第四章生活中的设计第一节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二节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提高色彩表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 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学会将设计应用于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与技巧设计的基本原则2. 教学重点:色彩的情感表达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设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速写本、笔记本等记录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色彩现象,引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色彩的情感表达。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色彩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美术作品欣赏:以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
学生分享欣赏心得,教师点评。
5. 设计教学:讲解设计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了解设计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教师指导。
提供课后拓展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板书内容: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情感表达美术作品欣赏方法设计的基本原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心情”为主题,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创作一幅色彩画。
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欣赏心得。
2. 答案:色彩画:学生根据个人情感,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色彩画。
欣赏心得:学生从作品的画面、风格、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园林探幽》教材版本: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课课题:园林探幽教学课型:欣赏•评述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
园林艺术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将自然与人工创造的山水花草建筑融为一体。
江南独特的人文背景和地理条件造就了私家园林,苏州园林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其中蕴涵了建筑、园艺、风俗以及“诗情画意”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
本课从苏州四大名园入手,介绍古典园林的人文精神,分析园林的造园要素,并与家乡溧阳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美。
本课从内容上可看出是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和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绘画题材的延续,将文人写意山水花草巧妙地移缩到园林中,借助古诗词文学,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中国写意山水花鸟有了一些了解,而本课为综合探索课程,所以让学生在欣赏探究园林的基础上尝试用毛笔(或水笔)去表现园林的一角,让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园林艺术,同时能更珍惜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遗产,对弘扬民族传统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欣赏,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技能目标: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
情感目标:体验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艺术,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园林的造型要素。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园林的文化内涵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
教学准备教师:有关“苏州园林”的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体验山水情怀1.展示溧阳天目湖山水园图片,后展示高静园。
思考:高静园中的山水和天目湖山水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回答。
高静园中的山水把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通过移天缩地搬来了。
2.播放苏州园林视频,学生观看,教师书写课题——二、新授阶段——感受园林中的自然美1.学生看书:归纳:书本小卡片,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八年级美术学科中考知识点梳理八年级上: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1.《游春图》①作者:展子虔②时代:隋代③画种:中国画④历史地位: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2.《溪山行旅图》①作者:范宽②时代:北宋③画种:中国画④表现内容:表现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
3.“马一角、夏半边”:马远和夏圭,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夏的山水画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一改全景式构图,留出大片的空阔天地,将景物集中于一侧。
夏圭的代表作有《临流赋琴图》、马远的代表作有《山径春行》。
4.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强调神韵,要求诗文、书法、篆刻与画结合,讲究笔墨情趣。
唐代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5.《容膝斋图》①作者: 倪瓒②时代: 元代③画种:中国画④表现内容:描绘江南景色。
⑤艺术特色: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6.《淮扬洁秋图》①作者:石涛②时代:清代③画种:中国画④表现内容:描绘古扬州变幻莫测的风貌。
⑤艺术价值:山水师法自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
7.《江山如此多娇》①作者:傅抱石、关山月②时代:现代③画种:中国画④艺术特色: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全景式构图。
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1.掌握树的结构,是画树的重要前提。
2.《盛开的桃花》①作者:凡·高②国家:荷兰③画种:油画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1.速写最初的目的是记录信息、收录想法。
速写不一定要画出许多细节,也不必很完整,但是它们却能够流露出画家对景象的大量感受。
2.《旅行速写》①作者:柯布西埃②国家:法国第四课《空间与层次》1.几何透视中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体积感、空间感。
2.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第五课《盛世·汴梁》1.《清明上河图》①作者:张择端②时代:北宋③画种:中国画④表现内容:描绘了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外东南七里的一段汴河风光。
⑤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作为界画、风俗画的经典写在美术史里,此画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构成及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下册根本学问与根本技能学问点第一课《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1.我国的工艺美术包括玉器、青铜器、漆器、陶瓷、丝绸织绣等。
2.陶器:①彩陶旋纹双耳瓶(石器时代的陶器)。
②黑陶高脚杯(石器时代的陶器,黑陶制作工艺比较特别,是在烧制时用泼水熏烟的方法使碳素渗入陶器胎质,在出窑以后细心打磨,使他发出乌黑的光亮。
黑陶是轮制而成,胎体较薄,造型别致、简洁,格外精巧且布满奇特气息,是当时有地位的人才能只用的高级器皿。
③温酒陶盉(石器时代的陶器)。
3.青铜器:①青铜爵〔距今已有 3000 多年,是我国觉察最早的青铜器〕。
②毛公鼎〔西周,毛公鼎不但在青铜鼎中是一件造型美丽、铸造精良的有名大鼎,更以鼎内的长篇铭文有名于世。
毛公鼎铭文又称金文,也称钟鼎文,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书法由甲骨文演化而来,是中国书法艺术进展中的一种重要书体。
毛公鼎铭文通篇 32 行,497 字,是目前觉察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为争辩西周的历史供给了重要史料。
〕③四鹿四龙凤错金银铜方案〔战国〕、④错银青铜牛形灯〔汉代〕⑤曾侯乙墓编钟〔战国湖北随县出土,青铜乐器〕。
钟的单体格外的高大,共有65 件,总重达2500 千克。
这套编钟是青铜铸造和音乐艺术领域的共同奇迹。
经过实际的测音我们知道,战国编钟的总音域达5 个八度,半音的标音位置可以靠组合而定,古今中外的曲目几乎都能演奏。
4、漆器,是一种不怕酸碱,可以防水、防虫、防蛀,在生活中是一种使用的器物。
中国是最早觉察和利用漆液的国画,中国漆器制造工艺对世界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
①漆壶〔汉代〕、漆匜〔汉代〕、漆食案〔汉代〕。
汉代漆器主要红黑两色,黑漆中又夹杂红色和灰绿色云纹,华美大气,轻快精巧。
漆案〔战国〕。
③云纹剔犀盒〔元代——张成造〕。
④描金药盒〔明代〕。
⑤金银平脱古琴〔唐代〕。
其中金银平脱器是唐代最华美、最盛行的一种漆器。
5、瓷器,中国是瓷器的制造国,也因此被称为瓷国。
①青瓷羊形烛台〔六朝,青瓷〕——它的色泽冷静、稳重。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课堂主要组织者引导者。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为了学而教。
要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从感性入手到理性升华。
从情感激发,问题启发到归纳总结。
二、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与诗词匾额。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手段: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三、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问答与讨论,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基本要素是山、水、建筑、花木。
体会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点。
比较深的感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意境。
知道今后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文化与美感。
四、问题框架1什么是园林?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3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园林中的假山怎样布置?太湖石的美感是什么?请同学说出园林中常见的水景以及相关的游园活动?园林中的花木有何作用与寓意?园林中的建筑有何特点?有何作用?4园林中诗词匾额有何作用?5请同学谈谈应该怎样欣赏中国园林?五、教学流程示意课前准备——播放图片导入问题——对比提问,重点讲解中国园林的根本特征——造园要素——空间布局——诗词匾额——总结本课所学——布置课后作业——作业讲评反馈评价七、学习效果评价评价方式:问卷调查1中国古典园林的根本特征是?2中国园林的四大造园要素是?3中国园林的空间布局特点是?这节课你最喜欢的部分是?你觉得这节课还存在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