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园林_探幽
- 格式:docx
- 大小:16.63 KB
- 文档页数:4
园林探幽——水墨园林写生创作单元【单元内容分析】中国画单元整合了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第5课《园林探幽》三课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这一模块《园林·探幽——处处是画意》中园林写生创作单元,园林中可写生创作的题材很多,主要分山水(建筑)和花鸟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放在以山石、树木、建筑为主的园林创作,《园林写生创作——以山石、树木为主》这一单元又分成了四个环节:1、临摹画家园林写生作品2、评价临摹作品中存在的得与失(用笔、用墨、构图)3、借鉴画家作品学习构图4、对景写生完成创作,大约需3-4课时,以园林作为一个表现对象进入,通过园林中的元素、特征:山水、花鸟、建筑、漏窗、回廊等,运用国画的笔、墨来表现园林中的“意和美”。
【学情分析】学生在园林写生创作之前,进行了一单元4节课用笔用墨的练习,通过临摹传统文人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来体悟国画中的用笔、用墨及构图。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园林写生创作,学生更能得心应手。
笔墨当随时代,这一模块中学生从临摹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等山水画家作品中来学习笔墨、构图,最后通过写生、直接写生或者间接写生的形式来运用所来进行表达,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追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注重笔墨和意境,甚至突破时空限制。
【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组织欣赏视频及园林图片,感受园林的意境美,引导欣赏现代表现园林画家的作品,并从画家的作品中汲取取景与构图知识,学会运用墨的浓、淡、干、湿以及用笔的勾、点、皴、擦,染画出园林景物的特征,完成一件水墨园林写生创作。
过程与方法:学生临摹画家李可染、周京新、谢士强、孙宽、周尊圣等画家画园林的作品,分析每件作品表现园林的特点、笔墨、构图。
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
启发学生构思,从眼中园林到心中园林,引导学生用水墨的形式来表现园林。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园林写生创作的完整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感悟到园林的幽、雅、闲、文等意境美,通过画面的构图、笔墨把个人的情感和意境联系起来。
园林探幽教案(五篇)第一篇:园林探幽教案《园林•探幽》——漏窗导学案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从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中体验江南园林的艺术品质,了解园林的基本建造技巧和建造法则。
技能目标: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
情感目标:体验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对苏州园林多重艺术风貌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相关的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西方园林的各类图片资料。
其中以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为主,包括漏窗、题咏、砖雕、植物、花窗的局部图片。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教学目标1.完成园林中漏窗的创作草图。
2.充分认识园林中漏窗的图案元素。
3.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
4.完成漏窗的雕刻制作。
二、教学要点1.漏窗在园林(苏州园林)中主要出现在什么建筑上?2.漏窗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哪些?3.比较有漏窗的建筑和没有漏窗的建筑在艺术上视觉上的不同。
4.漏窗上的图案内容和园林中中国古代文人精神有怎样的联系?5.列举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图片并建议讨论说明。
三、创作思考1.要求学生了解和欣赏漏窗并设计一幅漏窗草图。
2.示范并解读设计制作要点。
3.漏窗规格:40 厘米×40 厘米、30 厘米×30 厘米、20 厘米×20 厘米。
学生创意草图。
4.展示“琴、棋、书、画”漏窗,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①这组漏窗在苏州的哪座园林?5.漏窗和园林建筑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四、课后延展1.今天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漏窗,都来自什么建筑群呢?2.课后思考漏窗在园林中的作用。
第二篇:歌剧探幽完整教案歌剧探幽——走进中国歌剧执教:潜江市刘岭中学颜娟兰教学年级:九年级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教学内容:一、欣赏歌剧《白毛女》唱腔选段:《北风吹》、《红头绳》、《恨似高山仇似海》;二、欣赏歌剧《洪湖赤卫队》唱腔选段:《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三、欣赏并跟唱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教学目标:一、能认真听赏本课的歌剧选段,能对歌剧选段的音乐(声乐和器乐)进行简单的评述;二、能结合听赏,简要叙述本课歌剧选段的故事情节和内容;三、在听赏歌剧选段《红梅赞》时,能随音乐哼唱,并体验其情感;四、能够在欣赏过程中增强对歌剧艺术的了解与喜爱。
《园林_探幽》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从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中体验江南园林的艺术品质,了解园林的基本建造技巧和建造法则。
技能目标: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
情感目标:体验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对苏州园林多重艺术风貌的理解。
教学准备:相关的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西方园林的各类图片资料。
其中以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为主,包括漏窗、题咏、砖雕、植物、花窗的局部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江南园林之美。
出示课题—园林_探幽。
二、新授出示苏州园林的一系列图片,告诉学生苏州四大园林分别是沧浪亭。
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1、提问(1)漏窗在园林(苏州园林)中主要出现在什么建筑上?(2)漏窗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哪些?(3)比较有漏窗的建筑和没有漏窗的建筑在艺术上视觉上的例外。
(4)漏窗上的图案内容和园林中中国古代文人精神有怎样的联系?(5)列举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图片并建议讨论说明。
2、创作思考(1)要求学生了解和欣赏漏窗并设计一幅漏窗草图。
(2)示范并解读设计制作要点。
(3)漏窗规格:40厘米×40厘米、30厘米×30厘米、20厘米×20厘米。
学生创意草图。
(4)展示“琴、棋、书、画”漏窗,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①这组漏窗在苏州的哪座园林?②造园的人想告诉我们什么?(5)漏窗和园林建筑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3、课后延展(1)今天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漏窗,都来自什么建筑群呢?(2)课后思考漏窗在园林中的作用。
八下第五课《园林·探幽》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
园林艺术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苏州园林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其中蕴涵了建筑、园艺、风俗以及“诗情画意”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
苏州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
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
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可谓“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教学中探求苏州园林的“精、巧、灵、雅、意、美”是课程的重心,建筑技巧和造园手法则是支撑园林精髓的基石。
本课时以江南园林中的审美节点展开,探求以点及面地层层深入。
以江南园林中的一个点进入,如漏窗,以点及面展现园林中的“精、细、巧、雅”。
课题:园林·探幽——漏窗之美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从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中体验江南园林的艺术品质,了解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
技能目标:从审美角度充分认识园林中漏窗的形式和内容。
了解欣赏并设计一幅漏窗。
情感目标:通过漏窗的图案元素,感受别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及浓厚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园林中漏窗的形式和内容,漏窗的图案元素,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相关的园林照片图片资料,视频。
其中以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为主,包括漏窗、题咏、砖雕、植物、花窗的局部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一)投影图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外观及内部苏州园林庭院“明轩”的图片。
(二)教师说明:明轩是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造园工匠应邀在大都会博物馆建造的园林庭院(三)学生思考:在大都会博物馆展示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四)自学课本,介绍园林。
归纳:苏州园林是我国现存的私家园林的代表。
书本小卡片,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第5课《园林探幽》一、导入语: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叙述的中国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是个什么样的景象。
(板书课题)二、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背景资料:叶圣陶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苏州,因此对苏州园林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和对苏州园林的熟悉,才写出了生动而又极尽苏州园林特征的文章。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明确:⑴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分别通过图片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
)提问: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提问: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
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