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1
- 格式:ppt
- 大小:404.50 KB
- 文档页数:14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分析意象,理解意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1.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2. 意象对诗歌的作用【教学难点】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1. 单元简介提示学习重点:意象的分析。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者心中的物象。
说白了,就是诗歌中出现的带着作者感情色彩的描写对象。
2. 从意象角度理解《沁园春·长沙》①诵读:有力、激昂②解析: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得到的信息:时间、地点提问:喜欢哪一句?答案:“独立寒秋”,“寒秋”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意境。
→气魄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眼前之景,即意象出来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是万山,是红遍,林是层林,是尽染。
秋天来的时候,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红地毯,不平整,有褶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碧绿澄净。
透:a.透明,湘江清澈;b.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eg.熟透了整条湘江都是碧绿澄净的。
百条大船,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壮观“鹰击长空”仰望;击,很强力度的动作“鱼翔浅底”翔,轻快、自由“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的自由自在的舒展着C.学生体验:闭眼想象该图景D.与前人写秋之作对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一“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
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高一语文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说课稿01《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
学习本单元,可以引导学生从“青春的价值'角度作品的意蕴,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本词上阕,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壮丽明艳;下阕回忆了- -段风华正茂的青春往事,激昂慷慨,表现了词人担当改造社会大任的壮志豪情。
二、说学情这一阶段学生对词并不陌生,能够初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而且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
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定的便利条件,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是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掌握词的有关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体会,感受诗歌意境,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心境,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才能有起伏而不至于平淡。
教师才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雄浑美"阳刚美”。
五、说教学方法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根据本课的教学教材特点,我将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进行教学。
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读为主线,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略情境交融的意境。
【导语】当⼀个⼩⼩的⼼念变成成为⾏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形成性格,⽽性格就决定你⼀⽣的成败。
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步。
⾼⼀频道为莘莘学⼦整理了《⾼⼀年级语⽂必修⼀《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沁园春长沙》赏析】 这⾸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
”⼀开始,作者便把⾃⼰置于秋⽔长天的⼴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个⾼远的深秋境界⾥。
远看:“万⼭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的黄栌,和祖国⽆数⼭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杉、槭树、槲树、黄连⽊……那⼀重重⼭,⼀层层树,让⾃然之神彩笔⼀抹,晕染得⼀⽚嫣红,⽐⼆⽉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六⽉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晶。
江⾯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清浅见底的江⾥,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幅⽴体的寥廓万⾥、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的岭南画派⼤家关⼭⽉浓墨重彩的彩墨⼭⽔图。
不愧为“驱⼭⾛海置眼前”词中描绘的“独⽴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图”、“中流击⽔图”拼成了⼀幅⾊彩绚丽、⽣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
全词共分上、下两⽚,上⽚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幅壮丽的湘江寒秋图画,并即景抒情,⼤胆发问,“谁主沉浮”。
词的开篇“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既点明了时令和地点,⼜为读者勾勒出了特定的环境。
“独⽴”⼆字,进⼀步突现了词⼈雄⽴橘⼦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代伟⼈的青年风采由此跃然纸上,横空⽽出。
接下来的七句由⼀个“看”字总领,通过“万⼭”、“漫江”、“霜天”、“飞鹰”、“游鱼”等⼀系列意象,不断地变换“看”的视⾓,将“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四个⾓度所见景物有机地揉合起来,形成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彩鲜明的艺术张杨,寒秋景物因此⽽⽣动、活泼、壮丽起来了。
第一单元1 沁园春·长沙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夯实基础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舸: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沉浮:盛衰。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挥斥:指挥呵斥。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水:游泳。
项,“挥斥”,在句中的意思是“纵放、奔放”。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②《跨过鸭绿江》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③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国破山河碎、同胞遭蹂躏的悲惨历史,所有中华儿女对此刻骨铭心....。
④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眺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⑤在办公楼施工现场,满眼望去,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顺利完工,工人们两班轮换,不停施工。
⑥一匹脚踏飞燕、身姿矫健的骏马气宇轩昂....,凌空奔腾,骏马矫健的身影与基石上镌刻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几个金色大字交相辉映。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②③⑤:风采才华正盛,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
不能用来形容“学习和生活故事”。
②峥嵘岁月:不寻常的日子。
使用正确。
③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使用正确。
④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
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⑤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
使用正确。
⑥气宇轩昂:形容人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此处用来形容骏马,适用对象错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文章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过的生动局面,工人农民看了不觉为深,专家教授读了不觉为浅。
B.《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将他多年的研究付诸于笔端,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而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