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探幽教室版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8.60 MB
- 文档页数:58
第5课园林探幽第5课《园林探幽》一、导入语: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叙述的中国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是个什么样的景象。
(板书课题)二、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背景资料:叶圣陶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苏州,因此对苏州园林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和对苏州园林的熟悉,才写出了生动而又极尽苏州园林特征的文章。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明确:⑴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分别通过图片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
)提问: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提问: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
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
《园林探幽》教材版本: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课课题:园林探幽教学课型:欣赏•评述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
园林艺术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将自然与人工创造的山水花草建筑融为一体。
江南独特的人文背景和地理条件造就了私家园林,苏州园林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其中蕴涵了建筑、园艺、风俗以及“诗情画意”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
本课从苏州四大名园入手,介绍古典园林的人文精神,分析园林的造园要素,并与家乡溧阳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美。
本课从内容上可看出是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和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绘画题材的延续,将文人写意山水花草巧妙地移缩到园林中,借助古诗词文学,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中国写意山水花鸟有了一些了解,而本课为综合探索课程,所以让学生在欣赏探究园林的基础上尝试用毛笔(或水笔)去表现园林的一角,让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园林艺术,同时能更珍惜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遗产,对弘扬民族传统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欣赏,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技能目标: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
情感目标:体验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艺术,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园林的造型要素。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园林的文化内涵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
教学准备教师:有关“苏州园林”的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体验山水情怀1.展示溧阳天目湖山水园图片,后展示高静园。
思考:高静园中的山水和天目湖山水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回答。
高静园中的山水把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通过移天缩地搬来了。
2.播放苏州园林视频,学生观看,教师书写课题——二、新授阶段——感受园林中的自然美1.学生看书:归纳:书本小卡片,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