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5课园林·探幽
- 格式:docx
- 大小:337.63 KB
- 文档页数:4
以《园林·探幽》为例引导学生体验园林艺术的美术
教学
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融合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通
过引导学生体验《园林·探幽》这幅作品,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园林艺术的美。
首先,为学生介绍《园林·探幽》这幅作品。
告诉学生这幅作品是明代画家赵之谦创作的,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园林景观。
让学生观察作品中的元素,如建筑、树木、小径、湖泊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幅作品给人的感觉和情绪。
接下来,引导学生运用绘画的技巧,绘制自己心中理想的园林景观。
让学生选择合适
的画布、颜料和画笔,教授绘画中的基本技巧,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中表达出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个别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绘画中遇到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方式。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互
相欣赏和交流,分享绘画中的心得和感受。
最后,教师可以邀请专业的园林艺术家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园林艺术的了解和体验。
通过实地参观园林景观或与专家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并将这些体验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
通过以《园林·探幽》为例,学生可以在美术教学中深入了解园林艺术,并通过绘画的
方式体验其中的美。
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
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了解,为学生的
综合素养发展做出贡献。
淮安市南陈集中学八年级美术教案主备人:李朝英审核人:彭娴第5课《园林•探幽》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从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中体验江南园林的艺术品质,了解园林的基本建造技巧和建造法则。
技能目标: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
情感目标:体验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对苏州园林多重艺术风貌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相关的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西方园林的各类图片资料。
其中以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为主,包括漏窗、题咏、砖雕、植物、花窗的局部图片。
第一课时:从漏窗说起一、教学目标1. 完成园林中漏窗的创作草图。
2. 充分认识园林中漏窗的图案元素。
3. 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
4. 完成漏窗的雕刻制作。
二、教学要点1. 漏窗在园林(苏州园林)中主要出现在什么建筑上?2. 漏窗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哪些?3. 比较有漏窗的建筑和没有漏窗的建筑在艺术上视觉上的不同。
4. 漏窗上的图案内容和园林中中国古代文人精神有怎样的联系?5. 列举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图片并建议讨论说明。
三、创作思考1. 要求学生了解和欣赏漏窗并设计一幅漏窗草图。
2. 示范并解读设计制作要点。
3. 漏窗规格:40 厘米×40 厘米、30 厘米×30 厘米、20 厘米×20 厘米。
学生创意草图。
4. 展示“琴、棋、书、画”漏窗,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①这组漏窗在苏州的哪座园林?②造园的人想告诉我们什么?5. 漏窗和园林建筑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四、课后延展1. 今天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漏窗,都来自什么建筑群呢?2. 课后思考漏窗在园林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园林中的元素再造一、教学目标1. 园林中建筑与园艺植物、山水的韵律与写意。
2.中国画中水墨与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
3. 基本完成与漏窗相结合的整体装置的创作。
二、教学要点1. 为什么苏州园林又被称作是“山水园林”?2. 山水在中国绘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3. 为什么山水画的形式会表现在苏州园林的园林建筑设计中?(精神因素和客观因素)4. 造园者又是通过哪些造园元素将中国绘画的形式表现在园林建筑中的呢?5. 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三、创作思考1. 叠山、理水、种树、植花,因势利导的园林建筑中有着怎样的中国写意绘画的神韵,怎样通过一个局部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呢?2. 植物的选择在苏州园林中有何意义,人文的情怀和国画写意表现有怎样的联系?3. 中国写意绘画中“墨色”是如何应用的?4. 要求找出透过漏窗所看见的一个片段,运用水墨写意的方式,画一幅山水花鸟的局部写意作品。
园林探幽教案教案标题:园林探幽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园林探幽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园林探幽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案步骤:引入:1.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参观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园林探幽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主体: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出他们认为的园林探幽的特点和要素。
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园林探幽的特点和要素进行详细讲解,并提供相关案例进行展示。
4. 技巧指导:向学生介绍园林探幽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利用景观、石材、水池等元素进行布局和创造幽静的环境。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校园或社区的园林中寻找并记录园林探幽的案例,包括景观布局、植物选择等方面。
6. 分享和讨论:学生展示他们找到的园林探幽案例,并进行分享和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和体会。
总结:7.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园林探幽的重要性和意义。
8.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的作业,要求他们在家中或周边环境中寻找并记录更多的园林探幽案例,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9. 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地参观等介绍园林探幽的资源;2. 相关案例和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3.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或著名园林,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园林探幽的魅力;2. 引导学生设计和创建自己的园林探幽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3. 开展园林探幽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园林摄影比赛、园林设计大赛等。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欢迎进一步讨论和提问。
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以诗文立意,以画境布局,是由文学、绘画、戏剧、书法、雕刻以及建筑等要素构成的综合艺术,因其精妙独特、妙合自然的构景造园而著称于世。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美术园林探幽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1教学目标:1.了解园林探幽的概念和特点;2.学习园林探幽的构图和表现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4.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技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画纸。
教学过程:Step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园林探幽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园林探幽的兴趣,并简单介绍园林探幽的概念和特点。
Step2:学习园林探幽的构图和表现方法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园林探幽的经典作品,向学生介绍园林探幽的构图和表现方法,如利用遮挡、透视等手法来营造深远感和神秘感。
Step3:观察和分析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幅园林探幽的画作,并引导学生分析画作中的构图和表现方法,如遮挡的位置、透视的运用等。
Step4:实践练习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园林探幽的场景,使用所学的构图和表现方法进行绘画。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表达自己对园林探幽的理解和想象。
Step5: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绘画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Step6:总结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思考园林探幽对美术创作的意义和影响。
Step7: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和感受真实的园林探幽场景,并进行素描或拍照记录。
Step8: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绘制一幅园林探幽的作品,并写一篇关于园林探幽的心得体会。
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园林探幽的概念、特点以及构图和表现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实践练习,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并提高了美术绘画技巧。
园林探幽教案(五篇)第一篇:园林探幽教案《园林•探幽》——漏窗导学案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从苏州园林的造园元素中体验江南园林的艺术品质,了解园林的基本建造技巧和建造法则。
技能目标: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有新的认识。
情感目标:体验江南园林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对苏州园林多重艺术风貌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相关的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西方园林的各类图片资料。
其中以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为主,包括漏窗、题咏、砖雕、植物、花窗的局部图片。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教学目标1.完成园林中漏窗的创作草图。
2.充分认识园林中漏窗的图案元素。
3.漏窗与造园艺术的关系。
4.完成漏窗的雕刻制作。
二、教学要点1.漏窗在园林(苏州园林)中主要出现在什么建筑上?2.漏窗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哪些?3.比较有漏窗的建筑和没有漏窗的建筑在艺术上视觉上的不同。
4.漏窗上的图案内容和园林中中国古代文人精神有怎样的联系?5.列举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图片并建议讨论说明。
三、创作思考1.要求学生了解和欣赏漏窗并设计一幅漏窗草图。
2.示范并解读设计制作要点。
3.漏窗规格:40 厘米×40 厘米、30 厘米×30 厘米、20 厘米×20 厘米。
学生创意草图。
4.展示“琴、棋、书、画”漏窗,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①这组漏窗在苏州的哪座园林?5.漏窗和园林建筑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四、课后延展1.今天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漏窗,都来自什么建筑群呢?2.课后思考漏窗在园林中的作用。
第二篇:歌剧探幽完整教案歌剧探幽——走进中国歌剧执教:潜江市刘岭中学颜娟兰教学年级:九年级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教学内容:一、欣赏歌剧《白毛女》唱腔选段:《北风吹》、《红头绳》、《恨似高山仇似海》;二、欣赏歌剧《洪湖赤卫队》唱腔选段:《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三、欣赏并跟唱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教学目标:一、能认真听赏本课的歌剧选段,能对歌剧选段的音乐(声乐和器乐)进行简单的评述;二、能结合听赏,简要叙述本课歌剧选段的故事情节和内容;三、在听赏歌剧选段《红梅赞》时,能随音乐哼唱,并体验其情感;四、能够在欣赏过程中增强对歌剧艺术的了解与喜爱。
园林,探幽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美术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探索领域提出了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认识美术与文化与自然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教材以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为切入点,引出对园林艺术的探究。
园林艺术浓缩了建筑、绘画、雕塑、戏剧、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不仅是传统艺术文化的产物,同时折射出中国古代取法自然又超越自然、寄情山林、大隐隐于市的人文精神。
本课在全册中的编辑排版别具园林特色,以一幅海棠花型洞门框景,左右分别简介苏州四大园林,而折页打开,又有移步换景之妙,一步一景,散点式构图一样编排着园林的四季美景,不仅渗透了造园美学、中国画意境也给学生较强的视觉感受。
全课以“文人的巧思、借鉴与模仿、处处是画意”三大部分展开,其中“文人的巧思”主要简述造园元素:建筑、山水、植物、门洞、花窗、铺地、陈设等,这些元素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代表着园林主人、造园者、文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设计理念,可游,可居、可赏的完美结合形成以山水为中心,粉墙黛瓦、曲径通幽、随形而变的“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园林特色。
“借鉴与模仿”主要以园林中的花窗门洞进行深入探究,设计应用园林建筑中的装饰图案,从而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美化生活。
“处处是画意”引出园林的布局、造景中充满写意的中国画意境,同时画家、文人对造园的介入更强化了人文气息,是一座文人的写意山水园。
本课之前的造型表现领域以中国画系列展开,为理解本课的中国画的意境做了铺垫,七年级上册的设计应用领域的图案装饰变化也为本课的花窗建筑图案之美做了铺垫。
以此来看,本课承前启后,可选择的切入点很多,综合探索性强,正如课标中对综合探索领域目标的描述逐步让学生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美术学科素养,本课教学目标着重在美术表现(水墨造型)、创意实践(花窗图案设计)、文化理解(园林文人气息)三方面开展,以此达到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以美育育人的目的。
初中美术教案《园林探幽》课程名称:初中美术课程类型:专题课程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知识,包括园林的起源、发展、分类和艺术特点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3. 通过对园林的实地考察和创作实践,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知识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3. 园林的实地考察和创作实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园林艺术的重要性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园林的认知和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如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
2. 分析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的特点和作用,如厅堂、楼阁、亭台轩馆等建筑形式,假山、池沼、花木等山水元素。
三、案例欣赏(15分钟)1. 教师展示经典园林案例,如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等,引导学生从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欣赏和分析园林的美。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四、实地考察(课后自主进行)1.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园林实地考察,要求学生记录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的特点和组合方式。
2. 学生结合实地考察,完成考察报告。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考察报告(10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园林的基本知识和元素。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考察报告,分享考察心得。
二、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如设计一个具有园林特色的景观,包括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
2. 学生动手创作,发挥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完成自己的园林作品。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园林探幽——水墨园林写生创作单元【单元内容分析】
中国画单元整合了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第5课《园林探幽》三课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这一模块《园林·探幽——处处是画意》中园林写生创作单元,园林中可写生创作的题材很多,主要分山水(建筑)和花鸟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放在以山石、树木、建筑为主的园林创作,《园林写生创作——以山石、树木为主》这一单元又分成了四个环节:1、临摹画家园林写生作品2、评价临摹作品中存在的得与失(用笔、用墨、构图)3、借鉴画家作品学习构图4、对景写生完成创作,大约需3-4课时,以园林作为一个表现对象进入,通过园林中的元素、特征:山水、花鸟、建筑、漏窗、回廊等,运用国画的笔、墨来表现园林中的“意和美”。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园林写生创作之前,进行了一单元4节课用笔用墨的练习,通过临摹传统文人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来体悟国画中的用笔、用墨及构图。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园林写生创作,学生更能得心应手。
笔墨当随时代,这一模块中学生从临摹传统文人画到现代水墨画等山水画家作品中来学习笔墨、构图,最后通过写生、直接写生或者间接写生的形式来运用所来进行表达,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追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注重笔墨和意境,甚至突破时空限制。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组织欣赏视频及园林图片,感受园林的意境美,引导欣赏现代表现园林画家的作品,并从画家的作品中汲取取景与构图知识,学会运用墨的浓、淡、干、湿以及用笔的勾、点、皴、擦,染画出园林景物的特征,完成一件水墨园林写生创作。
过程与方法:学生临摹画家李可染、周京新、谢士强、孙宽、周尊圣等画家画园林的作品,分析每件作品表现园林的特点、笔墨、构图。
感受艺术创作的魅
力。
启发学生构思,从眼中园林到心中园林,引导学生用水墨的形式来表现园林。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园林写生创作的完整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感悟到园林的幽、雅、闲、文等意境美,通过画面的构图、笔墨把个人的情感和意境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运用墨的浓、淡、干、湿以及用笔的勾、点、皴、擦,染画出园林景物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构图,完成一件水墨园林写生创作。
教学难点:合理恰当的运用笔墨表现技巧,通过创作构思、组景构图等进行有效组织,取舍有度,虚实自由。
【总体设计思路】
《园林写生创作——以山石、树木为主》这一单元其实就是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如何面对园林里复杂的景物和元素,通过取舍和提炼,表现你心中园林,完成一件水墨园林写生创作。
学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学习,通过临摹,学习各种风格的画家是如何表现园林的,教师总结每位画家在笔墨、构图以及造境等方面的特征,并及时的评价学生临摹作品中存在的得与失。
其次,学生无论是直接对景写生,还是间接对园林照片写生,如何取景、构图、进行取舍都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要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向画家借鉴好的构图形式,才能顺利完成写生创作,最后,运用国画的用笔、用墨,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与技能,水墨的语言来解决问题,表现园林中的“意和美”。
当然,在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同时,会涉及另外一些方面,即是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方法、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期间积淀的素养,可能比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
第一课时《临摹画家园林写生作品》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从笔墨、构图、造境等方面赏析现代画家表现园林的作品,分析作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自己所临摹画家的方法选择作品中最能打动你的部分进行临摹,对原作品进行取舍、重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不同画家在表现园林时带给你的不同感受,体会临摹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能从笔墨、构图、造境等方面来赏析现代画家表现园林的作品教学难点:用自己选择所临摹画家的方法,对原作品进行取舍、重构。
教法学法:1对比赏析法不同画家的作品特点进行对比赏析
2发现法学生发现不同画家作品中不同的风格特点
3演示法画家周京新现场园林写生微视频示范(用笔、用墨)
【教学过程】
一、走近园林,感受园林的美
欣赏一组具有园林特色的照片,苏州园林、镇江西津渡、焦山、还有我们自己的校园一角。
提出问题:如何面对园林里复杂的景物和元素,通过取舍和提炼,表现你心中园林,完成一件水墨园林写生创作?
二、观察与发现—自主赏析不同画家的水墨园林作品的特点
1李可染:从对景写生中跳出来,成大胆造境之作。
2周京新(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用水墨雕塑描绘园林之美。
学生对比分析:传统山水画——用线勾勒,再用皴、点染等方法来填充。
周京新的现代水墨:一种没有线的线条,把线藏在画中。
注重写意的“写”性。
3谢士强(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并非眼中之园,而是心中之园,构图特别。
4孙宽构图特点
5周尊圣
三、讨论赏析
请仔细观察,画家在画面上画了哪些景物?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可以从“画面组织、整体布局、运用技法”等方面来回答。
四、临摹画家作品
选择作品中最能打动自己的部分,重构、取舍。
五、学生临摹作品评价要点
1笔墨 2构图的美感 3画面的意境
学生临摹谢士强作品局部学生临摹周京新作品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