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浙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所有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40.31 MB
- 文档页数:465
《综合与实践》(教案)-2024-2025学年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 明确问题:要准确测量操场的面积,需要确定操场的形状(假设为长方形),然后测量长和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任务中明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收集数据:小组成员使用卷尺测量操场的长和宽,记录下测量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收集过程,体会数据的来源和重要性。
- 分析数据:根据测量得到的长和宽数据,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操场面积。
小组成员互相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严谨性。
- 结果汇报:小组将测量的长和宽数据以及计算得到的操场面积向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让全班共享各小组的成果,促进交流与学习。
- 其他小组按照各自的任务开展活动,如统计植物数量的小组通过实地清点、记录数据,然后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来分析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情况;调查树木种类分布的小组绘制校园树木分布地图等。
5. 问题解决与方案制定-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任务成果,共同解决主题活动中的核心问题。
以校园绿色行动为例,所有小组的成果汇总后,共同讨论如何优化校园绿化布局以提高绿化覆盖率。
- 构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将绿化覆盖率的计算构建成数学模型,绿化覆盖率= 绿化面积÷校园总面积×100%。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测量和统计结果计算现有的绿化覆盖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问题。
- 方案制定:根据计算结果和校园实际情况,各小组提出绿化方案,如在哪些区域增加绿化植物、如何调整植物种植结构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数据,发挥创造力,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6. 成果展示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例如,在制定校园绿化方案时,学生需要构建数学模型计算绿化覆盖率,并通过团队合作提出合理的方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6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5。
【教学目标】: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2.投影出示例5。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通工具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5。
(1)指名读题。
像这样的问题你会解答吗?写出算式。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共同点。
(3)教师归纳后向学生说明:①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②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就是汽车的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4)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教师: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2.巩固练习: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小组中互相交流,说一说,写一写,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1.教材“练习九”第5题。
(1)小组中说一说,议一议。
(2)指名说一说,教师指正。
2.教材“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点名说一说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3.教材“练习九”第9题。
(1)先指名读题,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解答“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2)议一议:怎样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JP3〗使学生明确: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返回时的速度,根据“路程÷时间=速度”来解答。
《垂直与平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40-41《垂直与平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对象】四年级(上)学生【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几何小天地》该单元的一课,涉及直线的特征、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等知识,是一节概念课。
该节课是在学习了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几何图形的知识基础,更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载体。
本节课旨在揭示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特征,系统概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展示了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是一节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新课。
【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且日常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应用非常广泛,课本也呈现了很多例子,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表象认识。
但是,由于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学生还未能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建立本质认识,对本节课中“同一平面”、“永远不相交”的概念本质理解不够完全,需要教师重点加强引导,消除认知障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数学思考: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掌握平面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的研究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同时体会两条直线不同位置关系之间的转变,感受数学图形中的转化思想。
◆问题解决: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并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法学法】教法:引导回顾、组织讨论、探究式教学法学法:分析讨论、归纳整理、自主构建【教学准备】投影、PPT、几何画板、三角板、直尺、纸、笔等【教学过程实录】(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内容:播放视频《西游记》片段,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引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