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第三讲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第三讲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第三讲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第三讲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1. 中西思维的差异导致语言的差异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先有人类思维后有语言、图画、音乐等外在表现形式。Language serves as dress of thought/Thought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words /Without thinking,language would be meaningless 那么,思维又是如何作用在语言形式上的呢?通过研究可知:思维---表现法---语言具体形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The Taoist notion Of following nature is closed

related,as in other naturalistic movements,to the idea of fate.

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即Let things remain as they are.而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则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美国人说这是moving in endless circles and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递进式表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

进行阐述,这种思维模式可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Particular-General Pattern)。习惯于问题解决型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它们不仅在语言上如此,在文化艺术、经济活动中也都占有统治地位。

也就是说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说过的一句话之中我们就可见一斑:

I do not believe in fate that falls on us no matter what we do,but,I do believe in fate that will fall on us if we do nothing.我不相信,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命运都一样;但是我相信,如

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命运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He wants us to believe in the struggle, not in the fate. 诸多此类像美国人热衷于job-hopping (跳槽),美国人的梦想便是being a self-made man from rags to riches。再比如,从东方人与西方人做事的动因也可以发现:

The Chinese is always described a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one before. And the American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n’t been done before.

中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有人做过;美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从未有人做过。

Americans love to try something new mostly because of a belief that newer maybe better.

美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认为更新的可能是更好的。

通过研究可知,英语自莎士比亚时代以来有很大发展。英语被誉为理性语言,这与欧美哲学较早与改造、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培根和洛克等一代启蒙哲学家恪守的客观形式化方法(即逻辑论证)很有关系。

British people l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ause these fields of study bring the excitement of new discovery. 英国人热爱科学技术因为它能

带来新发现,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最有力武器。

The love of change is closely tied to faith in improvement.培根思维精深周密;洛克的哲理明豁通达,对英语影响极深。“哲学思辩”(Speculative Philosophy)使他们将英语化为对人类经验(物理变化经验、感觉经验、价值经验)理性构建的精辟描述。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培根和

洛克等一代理性主义哲学家实质上为英语作了科学规范,以至被称为:"King’s English"。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一般具体型思维,擅长抽象思维,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迥异,说话的语序就存在很大区别,所以中国式英语频繁出现。试举例说明:

我原先打算七月一日去香港旅游,后来不得不取消,这使我很扫兴。

中国学生就常按中文语序脱口而出,使语义重心落在后面。实际上,按英语思维习惯应先概括,将语义重心放在前面,然后分解开来,所以应翻译成It 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I had intended to pay to Hong

Kong On July 1st.

再看下面典型的例句:

“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让我们看英语的语序: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s in the interests of my countrymen that China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power in global economic matters.由此可见,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论证,而英语则相反。

2. 英汉词语完全对应

(word for word correspondence)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有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名称

Aspirin;Marxism;Capitalism;

modernism,the Pacific Ocean, helicopter

3. 英汉词语部分对应(one word with multiple equivalents of the same meaning )

Wife: 妻子、爱人、老伴、内人、贱内、夫人、老婆;

president: 总统、主席、校长、议长、会长、社长;

Morning: 早晨、上午

部分对应造成翻译时的选择,如对于morning 的翻译:

Late in the morning 接近晌午/ Early in the morning 一大早;

而mid-morning 等最好用时间表示:

Mid morning: 上午十点左右Mid-afternoon:

下午三、四点

In the middle of next week: 下周三前后

4. 英汉词语不对应(words without correspondence ):

Teenager: 13至19岁的青少年; Clock-watcher: 老是看钟等下班的人; Prey: 被捕食的动物; Porridge: 牛奶燕麦粥(Combination of milk and oatmeal); 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 丁克家族

5. 汉英表达尽量简洁(Brevity)

Any person leaving litter about instead of putting it in this basket will be liable to a fine of 5 pounds. 任何不把凌乱的东西放入这个筐内而任意乱扔

的人将处于罚款5英镑。废物入筐,违者罚款

5磅。

Clothes or no clothes, I can read you like a book. 不管你怎样伪装,我都能看透你。

由此还涉及到词的搭配能力。

1) He wore dark glasses, and thick jersey, and stopped up his ears with cotton wool.

2) Some Americans pop across the border simply to fuel up on flavorful Mexican food and beer.

3) But his attack was always repulsed by a kick or

a blow from a stick.

6.形合和意合(hypotaxis and parataxis)

1. 形合和意合的概念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英语国家沿袭了古希腊人非常严格和规范的语词

系统。古希腊人认为,语词系统与思维系统是相一致的,要表达一个清晰合理的思想,就离不开清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中国人重直觉,强调意念流,只要能够达意,词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藏在字里行间。Eugene A. Nida说过,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之分了。

“形合”和“意合”是已故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译。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印欧语言重形合,语句各成分的

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英语从构词、构语、构句到语段的连接都要偏重于使用形式或形态因素,句型结构严谨。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

例如:The boy had his breakfast and went off to school.(男孩吃过早饭上学去了。)这里英文中“his”跟“The boy”前后照应、相互攀连,“and”将两个承接的动作衔接起来,是英文形合的手段。如果翻译时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形合语言,译文会显得冗余累赘和拘谨(“男孩吃过他的早餐,然后上学去了”) ,而汉语里“吃过早饭上学去”两个连贯的动作显得很紧凑。

再如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英文中的“If”就表现了从句与主句之间“假设-判断”关系,而汉语译文则没有采用任何连接词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更觉一气呵成、余音绕梁。

简言之,“形”是英文行文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汉语的句子铺排则以“意”为核心

* 英语“形合”法与汉语“意合”法的表现

1.英语“形合”法。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包括使用以下手段。

(1)形式连接词,如关系词和连接词。

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如who,whom,whose,that,which,what,when,where,why,how等,而连接词则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or,but,yet,so,however,as well as,when,while,since,unless等。

例2.跑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away with them.(方梦之,1997:9)

例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If you fail to enter the tiger’s den,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同上)

例4.拿近点,我好看得清楚。Bring it nearer so that I may see it better.(同上)

(2)介词或虚词。据G..Curme 统计,英语各类介词共约286个,介词是英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介词,汉语则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例5.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

彩虹有多种颜色,外圈红,内圈紫。(钱莉绚,2005:63)英语多用名词、介词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动词可以排列在一起,通过意义联系起来。(程相文,1998:27-29)

例6.Marion looked up at him with hard eyes.马里恩抬起头望望他,眼光冷酷。(钱莉绚,2005:

63)

2.汉语“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或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意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以神摄形。汉语“意合”法有如下手段:

(1)语序。汉语习惯于顺序思维,不习惯于逆序思维和混合思维,典型的顺序是先因后果,不习惯于先果后因。在叙述动作、时间时,汉语通常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小句排列起来,关联词常常省略。

例7.(因为)她不老实,我不能信任她。

例8.人(若)不犯我,我(则)不犯人。

(2)汉语还利用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修辞手段,省去一些逻辑上的关联词,词句整齐、匀称。

例11.他不来,我不去。(可以说“如果他不来,我就不去”)If he won’t come here,I’ll not go there.例1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句子隐含了条件关系,按照逻辑顺序,通过意义上的连贯,构建整句。

汉译英时,要把汉语的意合句式译成英语,就一定要找到适合的连接形式,把源文中的最重要的信息装入目的语主句,次要信息装入从句,并填加形式标记或连接词。

英译汉时,源语中的显性衔接手段在汉语中不再保留,所以英语中的连接词常被省略,但是语序就成为语义表述的重要手段,注意使用意合手段来转换源语语篇。

此外,由于高度的形式化和严密的逻辑性,英语中的长句比比皆是,而汉语则多短句、流水句。所以,在英译汉时,长句通常被拆成短句,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1):

原文:近闻夫人健康如常,颇感欣慰。

译文:It is a supreme comfort to me when I am informed that you are as healthy as ever.

原文摘自《1988年5月邓颖超致宋美龄的信》,原文是无主句,逻辑关系暗含其中;而译

文则充分考虑到英文形合的语言特点,首先选择了可以统率行文的“It is …”的主谓句法结构,然后辅以状语从句“when I am informed that you are as healthy as ever”解为“It is a supreme comfort to me”的前提,读来非常顺达晓畅。

例(2):

原文:No, no, we are not satisfied, and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译文:不,不,我们没有满足,我们也不会满足,直到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

原文选自Martin Luther King的演讲稿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其中有两个“and”及一个“until”引导的结构使全句节奏紧凑,读来有气贯长虹、激情澎湃之势。但是如

果将“and”译为“而且”之类的对应词就会破坏原文的气势,因而译文根据汉语意合的特点,对“and”不做对应词翻译,如此操作反而增加了译文的节奏感,更能再现原文的感染力。

例(3):

原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译文:It is not too late to mend the fold even after some sheep have been lost.

汉语句法靠意合,结构的凝聚主要靠语义的贯通。原文虽然没有逻辑关系连接语如“若”、“既然”,但原文的两个四字结构彼此呼应,暗含了前后分句之间的某种关系。翻译为英文时如果不关照这种关系,就会丧失掉成语典故本身的寓意,因此需用形合的手段尽可能地反映出原文

中英颜色词汇的对比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2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的比较 3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5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 6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8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生态主义解析 9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 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3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14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5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16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17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8 19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20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21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22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23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4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25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26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27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28 丁尼生《鹰》与休斯《鹰之栖息》的对比分析 29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30 寻找真正的自我 31 浅析库尔特?冯尼古特《猫的摇篮》中的黑色幽默 3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33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34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35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36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 37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38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39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40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41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总第59期)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 潘文国 提要 本文总结了上个世纪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历史。百年汉英对比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77年以前,主要是由一些语言学家个人为了探讨汉语的特点而进行的研究; 1977年以后,是为了建立汉英对比语言学而进行的大规模的研究。作者收集了90多本专著、1300多篇论文,以从中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和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史 一 对比与对比史的研究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 “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引自王力,1983:40) 吕叔湘先生更把比较看作语言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他说: “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吕叔湘,1942:7) 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所谓对比研究,是其中的一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C ontrastive Analysis,C 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 ontrastive Linguis2 tics),已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他最早提出了语言比较与探索人类精神的关系的思想: “不计其数的民族作为人,以各种不同的途径担负着创造语言的任务,而比较语言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详尽地探索这些不同的途径;倘若忽略了语言与民族精神力量的形成之间的联系,比较语言研究便会丧失所有重大的意义。”(Humboldt,1836:21;中文译文见洪堡特, 1997:16) 而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却是20世纪以来的事,它在欧洲与美国可说有两个源头。在欧洲,关于对比语法的设想是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最早提出来的,他在其名著《语法哲学》一书末尾曾指出: “比较语法和历史语法生气勃勃的巨大影响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但是请允许我在结束06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及翻译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及翻译 摘要:一种语言借用、吸收另一种语言的词语,这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而在语言的动态发展变化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快捷、最频繁的。对比英汉外来词的产生方式,分析其原因,促进翻译的发展,反应事物文化,将符合人们心理的优质外来词吸入本族语言,丰富本族语言,推进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外来词对比翻译方式 随着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各种形态接触,一个民族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传至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于是就产生了外来词,吸收和使用外来词成为语言词汇变化的重要因素。叶斯帕森说,“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绝对纯洁的,我们也找不出一个没有吸收外来词的民族。”萨丕尔也曾指出, 由于交际的需要, 使说一种语言的人们直接或间接和那些邻近的或文化优越的语言说者发生接触。然而各种语言对外来词语吸收、消化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 1 汉字吸收外来词的主要方式 汉字既有表意功能,又有表音功能。因此,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因为现代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文字”。外来词有音译词、意译词、音意兼译词和直接借用四种主要形式。 通过音译借用吸收,语音和语义全部借自外族词,例如,“罗曼蒂克”,这四个字内部并无一定的语义关系,它只是音译了英语(romantic)。音译是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英语翻译过来,这种被译音了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是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再如:歇斯底里(hysteric)、幽默(humor)、布丁(pudding)、康乃馨(carnation)、马赛克(mosaic)、扑克(poker)、马拉松(Marathon)等。 通过意译改造融合。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例如,“传真(fax)”、“安乐死(euthanasia)”、工会(trade union)、篮球(basketball)等。 通过音意兼译。用汉字记录外来词的读音的同时也用汉字的意义表示其意义。如:奔驰(bonze)、香波(shampoo)、蹦极跳(bungee)。也可采用半部分音译,半部分意译,如:呼拉圈(hula-hoop)、绷带(bandage)、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水上芭蕾(water ballet)、奶昔(milk shake)等。 直译。这种词往往有两个以上的构成部分,直译的时候就按照这些构成部分进行意译,然后拼凑成词。如将“honey”直译为“蜜”,将“moon”直译为“月”,结构形式也是直接照搬,同外语原词同构,如原词“honeymoon”,译词也作“蜜月”。如:马力(horse power)、篮球(basketball)、白领阶层(white collar)、自我实现

汉英表量词汇对比研究

汉英表量词汇对比研究 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需要表达数量概念,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对数量概念有不同的体现形式。《辞海》中说“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表示事物的单位的叫‘物量词’,表示动作单位的叫‘动量词’。物量词是和名词连用的,如:五头牛、一碗水。动量词是和动词连用的,如:走了五次、看一眼。物量词又可分为表量量词(如:尺、寸、斤、里) 和计件量词(如:件、个、只、条)”。 [1] 汉语量词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代就有了度量衡、容器和货币的单位词。1952 年,丁树声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把量词正式确定为词类中独立的一类并正式给以定名。(赵世开,1999)不同的是,在英语传统语法词类中没有汉语中量词这种独立的词类,但表达这种数量概念的结构是一直存在的,在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交流过程中不可能避免数量概念。不同的是,在英语里往往是用名词与数词一起计量人、事物或动作行为。本文拟就汉语量词和英语表量结构的不同特色做力所能及的探索。 一、汉英表量词汇分类比较 (一) 汉语量词分为物量词、动量词和复合量词三类 1. 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量词,具体分为以下四类: (1) 个体量词如:一支铅笔一本书一个孩子 (2) 集体量词如:一副眼镜一双袜子一对耳环 (3) 度量词如:一斤苹果一亩地一升水 (4) 临时量词如:一地的水一脸的汗 2. 动量词指表示动作或行为的量词,具体分为以下两类: (1) 专用动量词如: 读一遍吃一顿 (2) 借用动量词如: 写一笔看一眼踢一脚 3.复合量词是把两个量词合在一起使用的量词,如: 秒/ 公里千米/ 小时 (二) 语言学家对量词有着不同的分类。May 把量词分为三类:量词成分(如every, some, a, three 等)、限定词(如指示代词,反身代词,名词所属格,定冠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 学号:19910522 班级:英语二班13K1 姓名:鲍俊喜 摘要:词汇学是一门独立、实用、交叉的学科,词的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英汉两种语言是在不同领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差异且中词汇语义差别较大,对比两种语言的词汇语义对英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语义对比对应差别 1.引言 词汇学是一门独立、实用、交叉的学科,汉英词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态学和语义学的对比之中,两者又以语义学的对比差异显得更为突出。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具有一定的形式,并表达一定的意义。中西语言在不同的领域由于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产生不同的词汇对比差异。 2.汉英词汇总体对比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就像《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方法》中说到“英汉词汇语义完全对应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和人类的思维结构也大致相同,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也必然有相似之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语义相符关系,即它们的意义在上下文中都完全相符,所指意义也完全一样,不会引起歧义。”这主要包括一些专有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名称。例:Asia 亚洲:hydrogen 氢;table 桌子;moon 月亮;vegetable 蔬菜;hover craft气垫船;The U.S.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这类词汇在语义是完全对应的,一般不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困难。 2.2英汉词汇语义假对应。《外语与外语教学》中说“英汉语言中的一些词或词组从形式上看,它们相同或相象,但具体的涵义并不相同,即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这种情况被称为假对应。 (1)如有些懂点英语的中国人在介绍自己的爱人时喜欢用lover一词,这使得英国人很吃惊,因为lover的涵义是情夫或情妇,而汉语中的爱人指的是丈夫(husband)或妻子(wife). (2)如rest room并不是汉语中的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这是厕所的委婉说法。汉语中的休息室应译为英语中的lounge或lobby。 (3)另如Labour Day 在我国指“五·一”国际劳动节,而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指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的劳动节。 (4)Drug Store并不是汉语中的药店,而是小杂货店。 2.3英汉词汇语义部分对应。英汉词汇语义大部分属于部分对应,这种对应仅谈以下二种情况: (1)汉语词汇语义>英语词汇语义。即汉语中的一个概念相当于英语中的两个或更多概念。例如:A、汉语中“风”指任何室内或室外的部分;而英语中wind指自然风、室外风;室内风有专词draught.;B、汉语中汽车可指小汽车、公共汽车、卡车、面包车、出租车等。但英语automobile(汽车)只指motorcar(小汽车),其余各类车辆需要分别由bus,truck,

汉英数词对比

汉英数词对比 摘要:数词,作为词汇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汉语和英语中都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词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语用表达理解功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一方面体现了数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相互贯通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两种语言词汇的对比更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同时具有异同点的交叉现象。 关键词:数词,汉语,英语,词汇,对比 数词是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用来表示数目或者顺序。除此之外,数词还经常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被赋予各种内涵和特殊的意义,比如引申义,比喻义,色彩义;等等。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随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有差异,也有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离不开文化这一环境。 对于数词而言,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异同的对比可以解释中西两种文化的异同,也有助于不同民族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交际。本文结合数词在汉英两种语言词汇中翻译技巧以及文化内涵等各方面的比较,研究和探索数词在汉英两种语言 中的异同。 汉英数词翻译的异同――是否使用量词 1.汉语中数词和名词连用,一般要有量词连接。 在汉语中,数词和名词连用时,中间往往要有量词起连接作用,这样表达才通顺,也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例如,“一个苹果”,“两本书”,“三个人”,“一群犯罪分子”,“几袋粮食”,“写几遍”,“走一趟”;等等。根据赵元任先生的观点,量词可以分为九类(《汉语口语语法》p263);根据黎锦熙先生的观点,量词可以分为三类(《新著国语文法》p84);根据朱德熙先生的观点,量词可以分为七类(《语法讲义》)。此处不做深入阐述。关于汉语量词的起源,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是根据王力先生的观点,在上古已经可以见到。在《汉语史稿》中,王力先生讲单位词时谈到“第三种方式在上古也是比较少见的,就是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面,兼带单位词。”(《汉语史稿》,王力,p235)此处所谓的“单位词”就是指量词。例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左转·昭公十三年》),“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战国策·秦策》)。由此可见,量词连接数词和名词的用法,在汉语中自古就有。 2.英语中数词和名词连用,一般不需要量词连接。

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和承载文化信息,蕴涵着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关于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已有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温雁娜在文章《浅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中认为提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表现在:1、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类似。2、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部分相同。3、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4、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有文化内涵。5、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不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类似。 刘亚军在文章《简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中提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表现在:1、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词汇空缺现象。2、、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三、习语与典故的差异。四、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我个人的观点和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往往词汇文化的差异最为突出。它主要体现在: 1、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在动物的词汇的文化内涵上也各有差异。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汉语中常用“虎”来喻“王者风范”, 如“虎虎有生气”, “五虎上将”。而汉语中的“虎威”在英语中却不用“tiger ( 虎) ”, 而用“lion ( 狮子) ”来表示, 如“bold as a lion ( 如狮子般勇猛)。英国人还以lion 为自己国家的象征。又如我国古代传说中, 龙( dragon) 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动物。在封建时代, 龙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 汉语中也常出现“龙袍”, “龙椅”和“望子成龙”等褒义表达法。在英语中“龙”则是指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在西方人眼中代表着凶恶和丑陋,。 2、英汉两种语言对颜色词的使用, 从表达方式、感情色彩到运用范畴, 都反映出其文化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社会环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所造成的。在颜色方面,汉语以“黄色( yellow) ”喻色情, 如“黄色影片”, “黄色录相带”, 而英语却用“blue”, 如“blue films”, 英语的“yellow books”并非指黄色书刊, 而是“黄皮书”, 是指法国政府发表的报告书。“白”在汉语中表示“丧事”的意思, 例如“白事”指丧事( funeral) , 同时指纯洁无瑕, 如白莲花和白酒等, 在英语中则用“白”象征着“幸运吉祥”, 如a white day ( 吉日) 。 3、词汇的文化渊源差异。不同语言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不同民族的人们心中产生了不同的形象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渊源。汉语中的蟋蟀与英语中的cricket 指的是同一种鸣叫的小昆虫,但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渊源。“蟋蟀”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印象,而在英美人们心目中,蟋蟀并没有伤感色彩,因文化渊源的关系给人的形象都是轻松愉快的。 4. 语言中的词汇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政治和法律上。我们汉语中常说的自由主义与英语的liberation 差距很大, 前者是指无组织和无纪律现象, 后者主要是指反对政治的、社会的束缚。我们中国学生常将politician 译为“政治家”, 这是很不合适的。在英语国家里politician 一词往往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会引起人们的蔑视, 因为它是指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搞政治、玩弄权术的人。 5.语言运用范围和发展的差异。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经济体式、不同的宗教意识与社会进程中语言词汇的运用与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征。英汉民族各自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差别较大,词汇运用范围有着明显的差异。英国四面环海,长期从事渔业生产和航海事业;而中国地处内陆,长期停留在农业经济阶段,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分别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经济体式。例如汉语的词汇都是与农业有关系的“牛”、“猪”、“烂泥”;“班门”、“萍水”、“桑榆”;而英语词汇则与“大海”“鱼类”“船帆”有关。人的意识形态是由长期的看法和信仰组成。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中表现十分明显。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英语国家的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因此God、church、priest等词汇也是经常出现与汉语中佛教词汇相互对应。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语言也在不同的社会进程中不断地发展。一些词汇已经少用或不用,一些新词涌现出来,更有许多旧词被赋予新的含义流行于世。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词汇,往往包括旧词新义的复出和新词的产生,这些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如汉语中的囧,英语中的in(潮),out等词。 6、汉语的日常寒喧语对于说英语的人有不同的文化涵义 由于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的寒喧语也大不相同。中国人见面常说“吃饭了吗’相当于英国 人见面常说的“hello 。”或“hi ”, 但对说英语的人来说, 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吃饭, 我请你吃饭。”的涵义。同样“你上哪儿去了”或“你到哪去了”这些也莫过于英国人见面打招呼“hello”或“hi ”。但对说英语的人来说, 这种招呼语有不尊重对方的涵义, 回答语往往是“少管闲事”。 综上所述,要学好英语不仅要了解它的语言学知识,还要研究语言的文化因素。只有了解了汉英在词汇上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才能学好英语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出现文化休克和语用错误。 参考文献:[1]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20—130.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40—50

一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20200919211119)

第一节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一、词的意义方面 二、词的搭配能力方面 三、词序方面 一、词的意义方面 (一)(英语中有些词与汉语)完全对应——主要是一些专用名词、 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名称。如: 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 helicopter 直升飞机 minibus 面包车 (二)部分对应, 如: marriage 娶,嫁 枪,炮 gun sister 姐,妹 (三)新词,没有汉语对应词。如: overkill (核弹的)过度杀伤力,(宣传活动的)过度行为plumber 水管工,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事件的特工 (四)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为一词多义polysemy,英语的词义 主要视词的语境(上下文联系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而定。相比之下,汉语词义的稳定性就大得多。 英语中许多词一词多义,与汉语中几个不同词、词组对应。

如soft,除了“软的”、“柔的”,还有: 1)无坚固掩护工事的,可攻破的: The record has bee n con sidered soft ever since it was set last May. 2)宇宙飞船的着陆飞行速度在32公里/小时左右,软着陆: The landing must be super-soft, made at a velocity of 18 miles or so an hour. 3)毒性较轻的,软性的: Marijuana(大麻)is usually regarded as a soft drug.. 4)非百分之百可靠的: At this stage there is only soft intelligence about the enemy intention. We should not take acti on. 作业:soft pillow soft cushion soft music soft wood Soft breeze soft drink soft m oney soft light Soft voice soft fire soft hat soft an swer Soft heart soft words soft g oods soft water

文化词汇的汉英意义对比研究

咬文嚼字 品位?经典 文化词汇的汉英意义对比研究 O顾军刘悦雯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对于文化词汇不断加强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汉语文化词汇的定义、类别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词汇意义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溯源法、情境预设法、对比法和体验法等教学方法,以期改善对外汉语中文化词汇的教学效果,帮助留学生在真正理解中国文化时更好地学习汉语,进而有助于汉语国际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推广。 [关键词]文化词汇;汉语;英语;意义 “文化词汇”(常敬宇,1995/2009[1];王衍军,2014何)也被称作“文化词语”(孟子敏,1997[3];杨德峰,1999[41;李晓琪,2007[51)“文化词”(王国安,1996问;李大农,2000[71;赵明,2016[81)“国俗词语”(王德春,1990何;潘红,2005[10])等。但词汇(词语)和词是不同的:词汇(词语)不仅包括词,也包括固定短语。因此,我们认为,文化词汇是指蕴含独特民族的文化,对于非本民族语言者而言具有差异且比较敏感的词语,既包括词,也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等固定短语。 一、汉语文化词汇的类别 我国学者对汉语文化词汇从不同视角和范畴进行考察并进行了分类,以下几位学者的分类比较具有代表性。 王德春(1990)将国俗词语分为七类:(1)反映中国特有的事物;(2)外语中无现成对应词语;(3)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4)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5)国俗熟语;(6)具有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7)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切连淑能(1997)以英语为参照系,认为汉语文化词语包括成语、谚语、俚语、敬语、俗词、熟语、委婉语、禁忌语、交际语、问候语、礼貌语、称谓语、歇后语、双关语、体态语、拟声语、重叠词、颜色词、数量词、动物词、植物词、食物词、味觉词、政治词语、含有典故和神话的词语,以及其他包含不同文化含义的词语。1111 常敬宇(1995/2009)将文化词语分为十五类:(1)表达辩证观念的词语;(2)表达伦理观念的词语;(3)反映中庸和委婉意识的词语;(4)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5)典籍文化词语;(6)宗教文化词语;(7)民俗文化词语;(8)礼俗文化词语;(9)形象词语;(10)象征词语;(11)饮食文化词语;(12)数词;(13)颜色词;(14)人名;(15)地名。m王国安(1996)强调文化词应划分为五类:(1)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的词语;(2)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3)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4)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5)表现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问李晓琪(2007)根据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将文化词划分为四类:(1)物态文化词; [基金项目]2016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文化词汇意义偏误研究”,编号:AHSKY2016D114o [作者简介]顾军,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词汇与文化。 刘悦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词汇与文化。 54

英汉词语对比与翻译【打印版】

英汉词语对比与翻译 --- 系统、语义及其他 词类在英汉语中使用的频率有差异 1.我成功了。 I was in success. 2. The old man cast impatient glances at the clock. 这位老师不耐烦地看了看钟。 3.他初出茅庐,没有什么经验。 He is a green hand 4. On entering the door I remembered the doll I had broken. I felt my way to the hearth and picked up the pieces. I tried vainly to put them together. 一进门,我就想起来了被我摔碎的娃娃。我摸索着走到壁炉跟前,捡起了碎片。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 英汉语对比研究 人到齐就开会。 The meeting will begin when all are here. 不要人云亦云。 Don’t say what others have said. 帐单撕碎了。 The bill was torn to pieces. 问题解决了。The problem was solved. 你再说一个字,我马上走。 If you should say one more word, I would go at once. 你死了,我去当和尚。 If you should die, I would go and be a monk. 1.人在阵地在。 The position will not be given up so long as we are still living.(Condition 条件)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If one has no long-term considerations, he will find trouble at his doorstep.(Condition 条件) 3.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Sickness comes like an avalanche(雪崩) , but goes like reeling silk. (Contrast, Opposition 对照、转折) 4.我来他已去。 He had left when I arrived.(Time Order 时间先后) 5.他人老心不老。 Although 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 (Concession 让步) Look at the sentence structures of the two languages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1.我的小子他很调皮。 My little grandson is very naughty. 2.那所房子你们早该修了。 You should have repaired the house. 3.英语这门语言,学会它可不容易。 It is by no means easy to learn the English language. 4.这里建大桥,我看行不通。 I don’t think it workable to build a bridge here. 1.志同道合,友谊才会持久。 Friendship will last only if it is based on a common goal. Only if friendship is based on a common goal, it will last. 2.天下雨,运动会延期了。 The sports meet was postponed because of rain. Because of rain, the sports meet was postponed. 3.We saw many signs of occupation while strolling along a street past a major concentration of the huts (棚户区)not far away from the Central Avenue.

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词汇对比 20150414 ?词汇的结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 ?词汇的意义 ?词汇的表达能力 ?词汇的形态与翻译 ?词汇的准确理解 ?词汇的准确表达 Warm-up ?1. In the evening, after the banquets, the concerts and the table tennis exhibitions, he would work on the drafting of the final communiqué. [k?'mju:n?ke?] ?1)晚上在参加宴会、出席音乐、观看乒乓球表演之后,他还得起草最后公报。 ?2) His being neglected by the host added to his uneasiness. ?2)主人的冷遇使得他更加不舒服。 Warm-up 3) The thought that she would be separated from his husband during his long and dangerous journey saddened Mrs. Brown. ?布朗太太一想到丈夫要踏上那漫长而危险的旅途而自己又不能跟他一起去,(心里)不禁感到难过。 4) “Coming!” 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across the veranda, and into the porch. 词汇的结构 ?英语词汇的形态变化丰富,词缀多且构词能力强。包括:内部形态变化和外部形态变化。 ?内部形态变化是指通过添加前缀或后缀方式构成意义不同的新词汇。 ?大多数的前缀只起着构成新词汇的作用。 ?如,形容词前加un-,non-,im-,ir-构成新词,表示否定意义。 ?后缀不仅能构成新词,还能改变词性。 ?如,形容词前添加-en, 变成动词。某些动词后面添加-er或者-or构成名词,表示某一类人。?大多数的前缀只起着构成新词汇的作用。 ?如,形容词前加un-,non-,im-,ir-构成新词,表示否定意义。 ?后缀不仅能构成新词,还能改变词性。 ?如,形容词前添加-en, 变成动词。某些动词后面添加-er或者-or构成名词,表示某一类人。 ?英语词汇的外部变化是指词汇为了在句中起到句法功能作用而不得不添加的一些特定的标记。如名词有数和格的变化,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语气及谓语的变化(如不定式、现在分词、动名词),形容词和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等级的变化等等。 ?汉语的词汇变化没有形态变化,它主要依靠词语、词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含义。 ?比如,汉语中的“老王”和“王老”的意义大不同;“丫头”和“丫头片子”的语气也存在差异;“父

(全英文论文)英汉动物词语文化对比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大陆与港台三地电影片名翻译比较 2 由梦娜在希望之乡看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 3 双字幕英语原声电影与中国英语教学 4 英语演讲中批判性思维能力个案分析 5 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 6 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因果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 7 信用证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与防范 8 通过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霍尔顿与中国90后性格特征 9 到灯塔去中的莉丽.布里斯科的艺术价值 10 英语习语变体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 11 欧茨小说大瀑布的女性主义解读 12 从喜福会中母女的冲突看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13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文学译者的翻译技巧 14 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化对接 15 浅谈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16 中美家居教育差异 17 从电影生死朗读主角人物特征分析通往救赎的道路 18 英语委婉语浅析 19 从金银岛看英国人的冒险精神 20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21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22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 23 小公主中萨拉的逆境下的品格

24 中西方主要传统节日的对比分析 25 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数词翻译策略 26 英语虚词的汉译 27 任务型教学法在XX中学高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8 电影字幕汉译策略 29 语篇范围内的构式研究-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作为案例 30 探讨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的爱情 31 谚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32 分析绿山墙的安妮童年创伤后应激障碍 33 浅谈现代英语中的名词动用 34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 35 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 36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 37 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解析 38 天边外中的冲突成因 39 美剧字幕中“美式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40 探讨诗词中数词翻译的策略 41 浅析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差异产生的原因 42 论飘中斯嘉丽与梅拉尼的性格闪光点 43 浅析词汇衔接理论在商务合同中的功能 44 分析飘中与众不同的白瑞德 45 口译训练模式研究 46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文化差异及其原因 47 浅谈国际贸易“询盘”函电词汇特点 48 论美国俚语的特征 49 论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50 自主学习环境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 51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 52 解读洛丽塔中男主人公亨伯特 53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第三讲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第三讲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1. 中西思维的差异导致语言的差异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先有人类思维后有语言、图画、音乐等外在表现形式。Language serves as dress of thought/Thought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words /Without thinking,language would be meaningless 那么,思维又是如何作用在语言形式上的呢?通过研究可知:思维---表现法---语言具体形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The Taoist notion Of following nature is closed

related,as in other naturalistic movements,to the idea of fate. 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即Let things remain as they are.而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则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美国人说这是moving in endless circles and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递进式表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

《汉英语言对比》讲义资料

《汉英语言对比》讲义 Contras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王家年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 2013年秋季学期

《汉英语言对比》讲义 Contras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王家年 2013年秋季学期 课程介绍(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主讲教师(Chief Course Instructor) 王家年(PhD, Professor) ?教学目的(Objectives) 学习者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①了解和掌握汉英语言对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②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系统地分析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修辞和语言文化方面的异同;③能应用汉英对比的方法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 ?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以主题教学法(Theme-based Approach/Thematic Approach)、探究式学习法(Inquiry Learning Method)为主,辅以以知识信息传递为目的、多媒体课件为手段的讲授法(Expository Method)。 ?考核方式(Evaluation Modes) ①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②期末考试在“课程论文”和“综合试卷”中任选一种。 ?开课学期与学时(Semester & Periods) 第七学期(the Seventh Semester),32学时(32 credit hours)。 ?教材及参考书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教材:潘文国.《汉英语言对比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参考书目: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汉语叠词和英语词汇重叠现象对比分析

摘要:通过汉语词汇重叠概念和英语Reduplication(重复/重叠)概念的对比分析,对汉语的叠字叠词从功能上加以分类,对有重叠形态的英语词汇按不同重叠成分进行分类,以一个新的角度和层面审视汉英重叠词汇的异同并寻找一条传递目标语语言美的途径。 关键词:重叠形态;叠字/叠词;双声;叠韵;首尾辅音重叠;拟声;摹绘 一、引言 近几年来,英汉对比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版了一些有质量的语言、语法、词汇、句法、文化等方面的英汉对比论文和丛书专著,但由于理解上的片面,以及对比研究层面的选择不当,有些对比分析或有失偏颇,或没有很大的研究和实践意义。以陈宏薇主编的《汉英翻译基础》一书为例,对汉英叠词做了这样的对比分析:“叠词是汉语中一常见的语言现象,即将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词重叠使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而英语中的叠词却较少,且多属拟声词,如tom—tom(打鼓声)、bubble—bubble(沸腾声)等,口语中也有少量回声词如talkee—talkee(喋喋不休)、hush—hush(秘密的)、chow—chow(混杂的)。”?显然撰写者把汉语的叠字叠词现象的概念套在了英语叠词现象上,而英语词汇研究中没有与叠字/词相对应的概念,常见的是reduplication和repetition。而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对reduplication重叠做了这样的注释: repetition of a syllable,a morpheme or a word,指一个音节、词素或单词的重复。显然汉语的重叠与reduplication在概念上并非完全一一对应。因此,仅做汉英叠词的对比分析意义不大,而从词汇的重叠形态层面上做对比分析才具有对比的共同基础。申小龙教授曾对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形态做过较详尽的分析,但也有概念上的模糊。例如:“首先,重叠形态经常联系着一种语法意义。如果仅仅是由于修辞的需要而重复实词,还不能说它是重叠形态。” 显然,他把重叠形态排除在修辞格之外,而很多修辞学专著都把重叠现象列入修辞格,李国南所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就多处提及了此现象,只可惜他对重叠现象的分析分散在反复、拟声等章节中。鉴于目前概念上的误区以及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很有必要对汉英词汇的重叠现象做一次较全面的系统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它的实践意义。 二、汉语词汇重叠现象分析 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汉字采用方块字,单音词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字层次上的反复便成为汉语反复的一大特色。叠字/词源远流长,是汉语中一种十分古老的修辞方式。它一直可以追溯到《国风》、《诗经》,如运用“天天”、“趣趣”、“忡忡”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汉语词汇的重叠形态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口语尤为常见。这种叠字结构有二字格的、有三字格的,也有四字格的。作为一个词,重叠形态在意义上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概念,语音形式固定,一般不能自由拆开(只是偶尔可以插进一些固定词如:一、着、里、来、去,如:看一看、走来走去等等)。对汉语词汇的重叠形式,申小龙教授在《试论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形态》一文中,已做较详尽的陈述,在此不做赘述。下面就不同的功能进行分别讨论: (一)直接拟声(Primary Onomatopoeia)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叠字用来直接模拟自然的声音:铃/钟声、笑声、水声,如:丁零零,叮当叮当;咯咯,嘻嘻哈哈;哗哗,汩汩,潺潺,淙淙,溅溅,哗啦啦,咕噜咕噜。汉语叠字拟声词其丰富程度不及英语拟声词,但汉语中有极为丰富的叠字、叠词用来间接拟声即摹绘。 (二)间接拟声(Secondary Onomatopoeia)——摹绘 汉语用叠字、叠词摹绘最常见的是“摹色”、“摹味”、“摹形”、“摹状”等。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对汉语摹绘有很好的说明,他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故灼灼状桃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