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谱指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现状
- 格式:pptx
- 大小:975.94 KB
- 文档页数:27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吸入七氟醚对老年患者麻醉恢复的阻碍【关键词】七氟醚老年人对麻醉药物的灵敏性增高,代谢降低,易发生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和认知功能障碍[1]。
而脑电双频指数(BIS)综合了脑电图中的频率,功率,位相和谐波等特性,包括了更多原始脑电信息,能迅速反映大脑皮层功能状态及麻醉药的效应,被以为是评估意识状态,包括镇定深度的最灵敏、最准确的指标[2]。
本研究拟对BIS指导吸入七氟醚对老年患者麻醉恢复和七氟醚用量的阻碍。
1 资料与方式一样资料 2005年12月至2006年6月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65岁以上老年患者50例,ASAⅡ~Ⅲ级。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IS 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24分。
其中BIS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74±6)岁;体重(68±8)kg;麻醉时刻(118±29)min,芬太尼总量±μg/kg,维库溴铵总量(±)mg/kg。
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74±5)岁,体重(66±9)kg;麻醉时刻(125±30)min。
芬太尼总量(±)μg/kg,维库溴铵总量(±)mg/kg。
麻醉方式 HP 1165S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吸入及呼气末七氟醚浓度。
前额粘贴BIS电极,连接Aspect A-2000xp BIS 监测仪(美国)监测并记录BIS值。
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μg/kg,维库溴铵kg和异丙酚2mg/kg,气管内插管后接麻醉呼吸机行间歇正压通气,氧流量1L/min,呼吸频率12次/min,通气量维持恒定,使PetCO2 在35~45mmHg,两组均用同种20ml玻璃注射器注入40ml七氟醚在komesaroff挥发罐内,开始时挥发罐开至最大刻度预充,吸入麻醉药浓度一致;两组依照临床麻醉体征(BP,HR)和手术刺激情形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
引言概述:BIS(BispectralIndex)是一种临床应用于麻醉过程中的监测指标,用于评估患者在麻醉状态下的意识程度和脑功能状态。
BIS 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更精确地控制麻醉深度,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恢复质量。
本文将从BIS技术原理、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应用场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BIS临床应用。
正文内容:1.BIS技术原理1.1EEG的基础知识1.2BIS指数的计算原理1.3BIS技术在脑功能监测中的优势2.BIS临床应用价值2.1提供麻醉深度的客观指标2.2避免麻醉过度或过浅带来的风险2.3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4评估患者恢复意识的准确性2.5改善手术操作效果和术后恢复质量3.BIS临床应用场景3.1高危手术患者的麻醉控制3.2长时间手术患者的麻醉监测3.3特殊人群患者的麻醉管理3.4各类麻醉方法下的BIS指导3.5麻醉过程中的患者状态监测4.BIS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1BIS监测设备的设置和校准4.2BIS传感器的选择和放置4.3BIS监测参数的解读和应用4.4BIS监测在麻醉管理中的限制4.5针对特殊情况的BIS指导5.总结BIS作为一种临床应用于麻醉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可以提供麻醉深度的客观指标,避免麻醉过度或过浅,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评估患者恢复意识的准确性。
在高危手术、长时间手术、特殊人群患者等场景下,BIS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使用BIS 监测时需要正确设置和校准设备,注意选择和放置传感器,解读和应用监测参数,并注意监测的限制和特殊情况的处理。
全面应用BIS监测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恢复质量,值得临床医生广泛采用。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进展对全身麻醉深度进行监测,有利于麻醉药物效果的有效发挥,对确保患者围术期安全与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麻醉深度监测是临床麻醉科医生日常工作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论述了临床常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原理、应用情况及其进展等。
标签:麻醉深度;监测;脑电双频指数;麻醉趋势指数;进展麻醉学现已发展百余年,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各类麻醉药的发展日新月异,麻醉方式也不断的更新与优化。
临床上,麻醉不当将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生理、心理危害。
麻醉深度的监测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麻醉深度调控的好坏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术后恢复的快慢以及围术期安全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手术中麻醉深度的监测成为麻醉医师所关注的问题。
笔者现针对目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行综述。
1 基本概念全身麻醉指的是麻醉药通过吸人、静脉进人体内,抑制中枢神经使神志产生暂时、可逆性的消失。
麻醉深度是指全麻过程中使患者处于无意识和记忆状态,且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降至最低的程度。
使用全身麻醉时,在手术中要不断的使用麻醉药物以维持麻醉深度。
2 常用麻醉深度监测方法2.1麻醉深度的临床体征监测尽管近年来麻醉监测仪发展迅速,但临床体征的观察仍是判断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
临床体征总体来说是机体对外科伤害性刺激和麻醉药的反应。
依据临床体征和症状的主观评价包括:①循环系统:因监测技术简单、方便,目前临床上许多麻醉医师均根据血压和心率变化来调控麻醉深度。
②呼吸系统:据患者呼吸模式和节律、潮气量的变化,判断保留自主呼吸患者的麻醉深度。
③眼征:麻醉深度影响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
眼球运动和流泪现象亦可以判定麻醉深度。
④皮肤体征:颜面和手掌出汗增多可能为麻醉过浅。
⑤消化道体征:麻醉较浅时可发生吞咽和呕吐。
麻醉加深可抑制肠鸣音、唾液和其它分泌。
⑥骨骼肌反应:患者对手术刺激是否有动的反应可表明麻醉是否适当。
2.2自主神经张力变化的监测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逐次心跳间期的微小变异,它部分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