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诊疗新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946.45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GUIDELINES OF 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 ESOPHAGEAL CANCER202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长李进副组长(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程颖郭军赫捷江泽飞梁军马军秦叔逵王绿化吴一龙徐瑞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2020组长王绿化副组长黄镜韩泳涛李印傅剑华毛伟敏秘书王鑫执笔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克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方文涛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樊青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傅剑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韩泳涛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胡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黄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梁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李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刘慧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毛伟敏浙江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牟巨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束永前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王绿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疗科王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吴式琇杭州市肿瘤医院放疗科薛丽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袁响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张述山东省肿瘤医院内科赵快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祝淑钗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庄武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顾问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白玉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包永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曹国春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曹建中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陈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陈俊强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陈龙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戴广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邓艳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樊祥山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高树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葛红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龚新雷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肿瘤内科郭石平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韩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韩大力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何义富安徽省立医院肿瘤化疗科侯英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胡春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科黄晓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惠周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姬发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贾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江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姜宏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姜慧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康明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康晓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李宝生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李鹤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李涛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李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李志刚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梁玮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刘波山东省肿瘤医院内科刘俊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心外科刘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科刘思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刘莺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刘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刘月平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柳硕岩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科路平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罗素霞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骆金华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吕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马建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马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毛友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庞青松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彭贵勇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彭林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钱晓萍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秦建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屈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盛剑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宋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隋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孙明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孙新臣江苏省人民医院放疗科孙益峰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谭锋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谭黎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田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王大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王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王晖湖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王澜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王奇峰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王实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王维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王维威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王哲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王铸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郗彦凤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相加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向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肖菊香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肖泽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徐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内镜中心许洪伟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许建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张百江山东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张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张仁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张小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张艳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赵林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周平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谦君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外科周炜洵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朱向帜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前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诊疗产品的可及性、吸收精准医学新进展,制定中国常见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的基本任务之一。
《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简介 (3)1. 免疫检查点的概念 (4)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种类 (4)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5)三、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7)1. 食管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8)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中的疗效分析 (9)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评估 (10)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全程管理策略 (12)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3)2. 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优化 (14)3. 药物剂量与给药时间的调整 (16)4. 疗效监测与不良反应处理 (17)5. 靶向联合治疗策略 (18)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全程管理的实践指导 (19)1. 医患沟通与教育 (21)2. 患者随访与生活质量评估 (22)3. 数据管理与分析 (24)4. 跨学科合作与团队协作 (25)六、总结与展望 (26)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28)2.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30)一、内容概述我有幸阅读了《食管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全程管理专家共识》深感其对于我们临床医生在食管癌免疫治疗领域的指导意义。
本文详细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原理、适应症、治疗方案以及全程管理策略,为食管癌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文章首先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工作机制,即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恢复或增强患者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
文章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明确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包括一线治疗、二线治疗以及后线治疗等不同阶段。
在治疗方案方面,文章提出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合,如PD1抑制剂与CTLA4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序贯治疗等。
文章还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应的处理建议。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GUIDELINES OF 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 ESOPHAGEAL CANCER202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长李进副组长(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程颖郭军赫捷江泽飞梁军马军秦叔逵王绿化吴一龙徐瑞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2020组长王绿化副组长黄镜韩泳涛李印傅剑华毛伟敏秘书王鑫执笔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克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方文涛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樊青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傅剑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韩泳涛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胡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黄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梁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李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刘慧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毛伟敏浙江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牟巨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束永前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王绿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疗科王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吴式琇杭州市肿瘤医院放疗科薛丽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袁响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张述山东省肿瘤医院内科赵快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祝淑钗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庄武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顾问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白玉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包永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曹国春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曹建中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陈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陈俊强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陈龙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戴广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邓艳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樊祥山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高树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葛红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龚新雷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肿瘤内科郭石平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韩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韩大力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何义富安徽省立医院肿瘤化疗科侯英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胡春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科黄晓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惠周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姬发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贾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江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姜宏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姜慧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康明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康晓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李宝生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李鹤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李涛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李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李志刚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梁玮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刘波山东省肿瘤医院内科刘俊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心外科刘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科刘思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刘莺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刘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刘月平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柳硕岩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科路平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罗素霞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骆金华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吕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马建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马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毛友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庞青松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彭贵勇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彭林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钱晓萍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秦建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屈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盛剑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宋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隋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孙明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孙新臣江苏省人民医院放疗科孙益峰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谭锋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谭黎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田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王大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王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王晖湖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王澜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王奇峰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王实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王维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王维威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王哲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王铸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郗彦凤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相加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向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肖菊香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肖泽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徐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内镜中心许洪伟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许建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张百江山东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张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张仁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张小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张艳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赵林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周平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谦君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外科周炜洵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朱向帜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前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诊疗产品的可及性、吸收精准医学新进展,制定中国常见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的基本任务之一。
精准医疗时代年轻乳腺癌临床诊治新进展题库答案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目录年轻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和新辅助治疗及预后 (1)年轻乳腺癌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美学评价 (3)妊娠期乳腺癌临床特点及诊治 (5)年轻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7)年轻乳腺癌生育问题 (9)早期乳腺癌围手术期药物治疗——《2021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解读14可手术局部晚期乳腺癌的诊疗 (20)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AEs及管理 (21)早期乳腺癌高复发风险人群的识别与治疗进展 (25)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27)年轻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和新辅助治疗及预后1.年轻乳腺癌“四高”的特征,不包括()A.高临床分期B.高淋巴结转移率C.高组织学级别D.高激素受体阳性率E.高三阴性比例参考答案:D2.下列有关“年轻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错误的是()A.欧美35岁以下年轻乳腺癌发病率约占乳腺癌总体的2%B.亚洲人群的乳腺癌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9.5%~12%C.虽然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较全球低,但中国香港、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
其中,中国上海已成为仅次于新加坡的亚洲第二位乳腺癌高发地区D.我国大陆年轻乳腺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E.1990-2007年间上海市<40岁乳腺癌患者比例占上海市乳腺癌发病总数的10%~20%参考答案:C3.中国大陆年轻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正确的是()A.与欧美相比,目前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更高B.与欧美相比,年轻乳腺癌占全体患者的比例较低C.年轻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下降D.与欧美相比,目前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仍较低,年轻乳腺癌占全体患者的比例较低E.与欧美相比,目前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仍较低,但年轻乳腺癌占全体患者的比例较高参考答案:E4.年轻乳腺癌与其他年龄段乳腺癌相比,有其不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其中错误的是()A.更晚的TNM分期B.更高淋巴结转移率C.更高的组织学分级D.更高的三阴性比例E.更低的BRCA1/2基因突变率参考答案:E5.年轻乳腺癌较多数文献定义为()A.30岁以下B.35岁以下C.40岁以下D.45岁以下E.50岁以下参考答案:B年轻乳腺癌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美学评价1.年轻乳腺癌手术方式不包括()A.全乳切除术B.保乳手术C.乳房重建D.预防性对侧乳房切除术E.双乳切除术参考答案:E2.保乳术,根据切除组织量的多少分为()A.肿瘤切除术B.肿瘤及其周围少量乳腺组织切除术C.楔形切除术D.象限切除术E.全乳切除参考答案:E3.轻乳腺癌预防性对侧乳房切除术存在争议,在研究中说法错误的是()A.年轻病人,即使疾病较轻,也更倾向于接受预防性乳房切除术B.对于一般人群对侧乳腺癌的10年发病风险仅5%,且预防性乳房切除有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C.来自英国的研究结果提示,对于仅是年轻发病,或者具有强烈家族史的病人,而不是明确的遗传学基因突变(胚系BRCA基因突变)的病人,采取预防性对侧乳房切除的手术方式,其降低对侧乳腺癌风险的获益并不显著D.病人选择预防性乳房切除术主要是担心对侧乳房乳腺癌的发病风险E.2004—2012年间,<45岁接受乳房重建手术的早期乳腺癌病人中,同时接受对侧预防性乳房切除术的比例亦显著增高参考答案:B4.对于不适合保乳手术年轻乳腺癌患者,可选择乳房重建乳下列不属于自体重建的方式是()A.背阔肌肌皮瓣(LD)B.横形腹直肌肌皮瓣(TRAM)C.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D.自体脂肪移植E.乳癌NSM后即刻扩张器植入+I期假体重建参考答案:E5.年轻乳腺癌预防性对侧乳房切除术仍存在争议,目前研究提示可在哪些人群中有生存获益()A.<35岁的年轻乳腺癌B.有强烈家族史年轻乳腺癌C.单侧乳房诊断浸润性乳腺癌D.有遗传学胚系BRCA基因突变E.双侧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参考答案:D妊娠期乳腺癌临床特点及诊治1.妊娠期乳腺癌,临床特点错误的是()A.相对年轻,中位年龄32岁B.诊断时通常较晚C.腋淋巴结转移率高D.容易漏诊E.预后较好参考答案:E2.妊娠期乳腺癌,是否需要终止妊娠中说法错误的是()A.建议孕周<30周的BCP患者终止妊娠B.对孕13~34周的BCP患者可根据病情实施手术以及化疗C.终止妊娠的指征可参考正常孕妇的指征,并尽可能在孕35周后分娩,可行自然分娩或剖宫产D.对孕周≥35周BCP患者建议分娩后再完善乳腺癌评估并进行规范治疗E.任何抗癌药物及射线的辐射对发育中的胎儿均可能存在影响。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摘要:近些年伴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诊断设备、治疗设备的持续创新,在我国范围内消化内镜的应用频率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
内镜技术是微创外科领域当中具备代表性的一项技术。
为了更好的明确内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本文详细分析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
关键词:内镜;消化系统疾病;作用及新进展引言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消化科中内镜医师的职责已经不再仅仅是单方面的内镜下观察与诊断,目前已经逐渐涉及到了活检、治疗等方面,并衍生出了粘膜下剥离术、内镜下超声以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技术,这也为许多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更为突出的临床干预效果。
由此可见,内镜在临床中有着明显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探讨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1.1肿瘤疾病中的作用肿瘤的主要起源在于上皮组织、间叶组织、淋巴造血组织、神经组织以及其他来源,当前除了以淋巴造血以及部分如黑色素瘤、畸胎瘤、葡萄胎等疾病来源,其他的消化系统肿瘤疾病都具备内镜的治疗适应症,尤其是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疾病已经有许多关于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成功案例[1]。
1.1.1上皮来源的肿瘤疾病上皮组织覆盖了整个消化系统的管腔,同时在表面上形成的肿瘤会覆盖腺上皮,当前内镜之下的切除治疗主要是以早瘤为主,这一概念包含了低、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内镜之下的治疗早瘤理念和传统意义上的早瘤也存在差异,其主要是以T1期、无淋巴转移灶的病例为例[2]。
另外,对于胆管与胰腺的上皮组织主要是采取冷冻、电灼等方式进行处理,但是大多数都会因为晚期恶性肿瘤而被迫应用姑息治疗,伴随着高分辨率的电子内镜和内镜电子染色技术,临床中早瘤的诊断率也在不断提升。
对于食管癌而言,虽然食管癌的治疗方案较多,但是大多数技术治疗之后都存在较差的预后效果,生存时间普遍不超过5年,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占比约为50%,但是手术切除率只有20%,所以食管癌是临床中最为普遍且重要的疾病类型,按照平常的内镜分型方案,可以借助内镜之下的治疗进行筛查,假设无高级的内镜设备,食管碘染色结合病理活检的方式相对较为可靠[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新进展刘靖正【摘要】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s. It is possible to completely resect submucosal lesions and provide sufficient pathological information,postoperative follow-up have proved its superiority. Now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 ESD operation consists of marking,injection to elevate the lesion, pre-cutting, dissecting and wound processing. Bleeding and perforation were the most frequent complications. This review describes curr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s by 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术后随访也证明了其优越性.目前国内应用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报告呈逐年递增趋势.ESD的手术操作分为标记、抬起、切缘、剥离和创面处理等五步,出血和穿孔是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ESD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技术评价等内容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039)002【总页数】5页(P198-202)【关键词】消化道;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者】刘靖正【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R459.9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发展迅速,新的内镜下治疗器械不断开发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使用内镜下专用高频电刀及其他辅助设备对消化道肿早期瘤进行切割、剥离的一项新技术。
免疫治疗打破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格局在每年的CSCO年会上,各个瘤种的专家委员会都会通过各自的专场来回顾近一年来领域内的进展,同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将聚焦9月19日本届CSCO年会的食管癌专场。
在这场会议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绿化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在学术报告部分,专家针对可手术食管癌的综合治疗、食管癌放疗新进展、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的优化选择及晚期食管癌的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了精彩分享。
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在其带来的“晚期食管癌免疫治疗进展”的报告中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不断开展,食管癌已然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
在报告中她对免疫治疗在食管癌后线、一线治疗中的研究探索,以及免疫治疗疗效预测与展望进行了介绍。
免疫治疗在食管癌后线治疗中的应用黄镜教授在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数项临床研究,PD-1单抗在晚期食管癌后线治疗中的疗效总结如表1所示。
其中卡瑞利珠单抗在一项I期临床研究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疗效,ORR达33.3%。
该项I期研究主要探索了卡瑞利珠单抗二线及以上治疗转移性食管鳞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纳入的30例患者的数据显示,有10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ORR达33.3%、D CR达56.7%、mPFS为3.6个月,而3级以上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仅10%。
此外,研究还表明,PD-L1阳性患者更多获得客观缓解,在PD-L1>5%的患者人群疗效更加显著,TMB和MANA与患者的临床获益相关。
此外,黄镜教授还介绍了另外两项重磅研究——ESCORT研究和ATTRACT ION-03研究,她指出,这两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免疫治疗在晚期食管鳞癌二线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其中,ESCORT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化疗药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患者人群为既往接受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
研究所纳入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进入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受试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治疗(200mg,每2周给药一次),对照组接受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多西他赛(75mg/m2,每3周给药一次)或伊立替康(180mg/m2,每2周给药一次),其中228例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220例患者接受了化疗。
・专家笔谈・早期食管癌诊疗新进展张志庸 一、早期食管癌解剖定义早期食管癌包括食管原位癌、最早浸润癌和早期浸润癌三种类型。原位癌系癌细胞位于食管黏膜上皮层内,多局限于食管上皮腺导管基底膜以内。最早浸润癌又称为黏膜内癌,系少数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呈条索状或雨滴状侵入黏膜固有膜内,或虽累及固有膜但是未穿透黏膜肌层,此型浸润范围小,肉眼难辨。早期浸润癌又称黏膜下癌,癌细胞穿透黏膜肌层,侵入黏膜下层,但尚未累及食管肌层,此型病变范围较广,浸润癌周围常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二、食管癌发生机制和形成过程对于食管癌是如何发生的,既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诱发因素方面,例如亚硝胺类化合物,饮食习惯和营养失衡,饮酒和吸烟,生物因素(真菌、病毒)以及食管原有疾病等。但食管癌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长期过程,它的发生除了受上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之外,更与其本身的基因改变相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基因分子的改变与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有相应关系。与食管癌相关的基因有两类: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对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的研究发现,有许多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食管内有不正常表达和扩增,有些与癌的生物学和临床行为有关,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唱erbB2基因、CyclinD1和HER唱1等。抑癌基因可抑制细胞过度生长、繁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此类基因缺失或变异,使其功能丧失,导致肿瘤形成。目前所知的与食管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有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histidinetriad,FHIT)基因、P16基因、P14基因和P53基因。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的努力,对食管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已基本了解。目前较为明确的观点认为,在原位癌和促癌因素长期作用下,食管黏膜上皮经历了一系列发生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食管黏膜上皮基底细胞单纯性增生,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最终发展为浸润癌。单纯性增生指食管鳞状上皮的厚度超过正常,但细胞本身无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时鳞状细胞的
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Email:zhangzhiyong1941@yahoo.com.cn
・1321・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年8月第3卷第8期 ChinJClinicians(ElectronicEdition),August15,2009,Vol.3,No.8形态、大小、胞核、胞质、染色质及核分裂相出现了不典型改变,依其不典型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类。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上皮细胞呈现癌变前的形态学表现,又称癌前病变。我国胸部肿瘤研究者长期深入到食管癌高发区进行研究,发现食管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其发生癌变的机会明显高于无黏膜增生者,可达30%,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发生癌变几率比正常人群高出140倍。全国普查材料表明,上皮细胞增生率与该地区食管癌的发病率一致。实验室生物化学测定黏膜上皮细胞的核糖核酸含量也证明,上皮细胞增生与癌变有一定的关系。观察切除的食管癌标本发现,早期食管癌的癌旁组织上皮细胞全部有不典型增生,增生厚度比正常上皮细胞高出数倍。此外,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呈现连续性过渡,癌灶位于不典型增生的上皮之中。所有这些均说明食管上皮细胞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系癌变的前期。另一方面,对食管癌病因的实验研究和高发区重度增生病例长期随诊观察发现,癌前病变是一种可逆的病理改变,在局部致病因素去掉之后,重度增生的上皮细胞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若致病因素持续存在,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不能恢复正常细胞结构,继续发展,最终演变为食管癌。因此,对食管癌可以开展预防措施,治疗癌前病变,消除致癌物质,改变生活环境。高发区普查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从食管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发展到早期癌变可能需要5年或更长的时间。在早期癌灶造影上不能显示病变,发展到有明显的充盈缺损、溃疡和狭窄,还需要3~5年。因此,从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发展到中晚期食管癌,估计需要将近10年之久。三、早期食管癌病理学分型食管癌的病理学分型包括大体形态分型和组织学分型。大体形态分型根据肉眼所见的形态特征划分,组织学分型则根据镜下所见判断。早期食管癌的大体形态类型分为四型,其中以糜烂型及斑块型最常见。(1)隐伏型:除癌变处黏膜较正常色泽稍红外,无其他明显异常。肉眼不易发现,需依靠组织细胞学检查确诊。组织学主要为原位癌。(2)糜烂型:黏膜表面轻度糜烂,边界清晰,大小、形态不一,呈地图状,与周围黏膜分界清楚。纵切面上病变处食管壁黏膜有浅表缺损,稍下陷。镜检病变上皮较附近非癌上皮菲薄,癌组织分化较差。组织学大部分为原位癌。(3)斑块型:黏膜轻度肿胀隆起,表面粗糙不平,纵行黏膜皱襞中断消失,横行皱襞宽粗、紊乱,呈牛皮癣样改变。病变范围大小不一,少数侵及食管全周,但与上下端正常食管黏膜分界清楚,形成明显节段。在纵切面上,癌变黏膜增厚明显,癌组织分化程度不均。组织学为早期浸润癌。(4)乳头型:病变体积较小,呈乳头状或蕈伞状向腔内突起,边缘与周围食管黏膜
・2321・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年8月第3卷第8期 ChinJClinicians(ElectronicEdition),August15,2009,Vol.3,No.8分界清晰。癌细胞分化较好,是早期食管癌的晚期类型。组织学大部分为早期浸润癌。各型早期食管癌的病变长度与侵犯食管周径范围不同,隐伏型全部在1cm以内,斑块型与糜烂型侵犯食管全部或大部分周径。隐伏型全部为上皮内癌,糜烂型多数限于黏膜固有层,斑块型则有半数以上侵及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癌组织的不同生长方式产生食管癌的不同类型,以向上生长为主的,上皮内癌向上呈乳头状生长,癌细胞分化较好,炎症浸润较轻。以浅表扩散生长为主的,癌变范围较广,但限于上皮内或黏膜固有层浸润,癌细胞分化较差,癌变处上皮较薄,呈不规则糜烂或溃疡。以向下生长为主的,在上皮内癌阶段就有较多向下生长的钉突形成,在范围较小时上皮内癌即可发生浸润生长。在上皮内癌阶段,依生长方式形成隐伏型、乳头型、糜烂型与斑块型早期癌,随着病变发展,再分别进一步形成临床病理分型中的腔内型、蕈伞形、溃疡型、缩窄型及髓质型晚期食管癌。四、早期食管癌的症状早期食管癌因病变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常常无明显症状,或症状很不典型,许多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只是后来证实发生了食管癌,才回顾发现数月前的症状是因食管癌所致。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普查时发现,90%早期食管癌患者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近30%的黏膜内病变和60%的黏膜下病变患者有早期症状。吞咽哽噎感是早期食管癌最多见的症状,占43畅8%,多因大口吞咽干硬食物发生,食管具有较强弹性,扩张度好,病变限于食管黏膜层内时,仅偶有哽噎感觉。此症状不是因食管机械性阻塞,系癌变处食管黏膜破溃、炎症、水肿或发生痉挛所致。吞咽时食管疼痛约占40%,主要是钝痛或烧灼样痛,有时如针刺样,类似反流性食管炎。吞咽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非进行性加重,系稍硬食物触及糜烂的食管黏膜所致。胸骨后闷胀不适,似有衣带束紧胸部,呼吸也感不畅,约占30%。食管内异物遗留感约占15%,总觉食物未咽净,似有部分食物滞留在食管内,部位多与食管病变部位一致。原因可能是食管病变刺激深层神经丛所致。此外,约30%患者有咽喉干燥、紧缩感,这可能与食管病变反射到咽部有关。以上这些症状并不持续存在,似有似无,时隐时现,时轻时重,间断出现,有些持续数月或数年无明显变化,有的呈缓慢进行性加重,但均不影响正常进食,常常被患者或医生忽视,或误以为是消化不良、食管炎、心绞痛、肋软骨炎或不明原因的胸痛,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未进一步详细检查。以上这些症状是非特异的,即有了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就是食管癌,即使是食管癌的患者,其病程早期也不一定
・3321・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年8月第3卷第8期 ChinJClinicians(ElectronicEdition),August15,2009,Vol.3,No.8都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因此,一方面,临床医生不应忽视某些细微的早期症状,另一方面也不能草木皆兵,造成患者及家属不必要的惊慌。食管癌高发区患者因发病率高而进行普查,能够发现早期食管癌,普通综合性医院很少能发现早期食管癌患者。患者因多种原因求治,来到胸外科门诊时均已发现了食管病变,这些患者能早期发现病变主要是因为:(1)存在家族史,本人定期检查;(2)周围人患食管癌,偶然随其检查;(3)患者有非特异性吞咽不适,无意识检查发现;(4)因其他疾病,如胃部疾病、消化道疾病进行胃镜检查,从而发现食管异常。五、诊断消化道造影仅在病变发生解剖形态学明显改变时才能显示出来,而且造影检查某局部病变,需要多个方位投射,仅在某一合适方位显现,故早期食管癌的X线征象可因投照技术被遗漏,或发生人为的假象,使造影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阳性率较低,准确率仅为50%左右,因此单纯X线造影不能独立作为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方法。造影有可能显示病变区黏膜皱襞增粗、迂曲、紊乱和中断,小溃疡龛影,小充盈缺损,局限性管壁僵硬。出现这些特征提示病变已非很早期,至少为早期浸润癌。纤维内镜用于食管癌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直接看到癌肿,还可进行肿瘤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纤维内镜检查早期食管癌,诊断率可达80%。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表现如前所述。纤维胃镜比上消化道造影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特别是细小的早期食管癌。当患者有吞咽不适或进食后胸内疼痛等症状,上消化道造影未能显示食管异常,应毫不犹豫地进行纤维胃镜检查,以除外食管癌。临床经验表明,患者持续有症状而造影和胃镜检查均未能发现食管病变,不要放松对食管癌的警惕性,应当定期复查。在纤维内镜下应用活体染色和荧光显影技术,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内镜染色法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一种有效辅助方法,最常用的染色剂是卢戈碘溶液,非角化的鳞状细胞上皮因含有糖原可被染成暗褐色乃至黑色,而恶性组织不被着色。另一种染色剂是甲苯胺蓝,它可以被恶性上皮细胞的核酸成分吸收而着色,从而帮助确定内镜活检靶区。内镜超声检查是将内镜与超声技术合为一体的新型技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食管腔内的形态改变,同时进行实时超声扫描,可以获得食管壁各层次的组织学特征,获得比X线、CT和内镜更加丰富的信息。高频超声可以区分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癌变,区分上皮内癌、累及固有层的最早期浸润癌(黏膜内癌)和浸润至黏膜肌层的早期浸润癌(黏膜下癌)。与内镜比较,内镜超声检查能够发现更早期
・4321・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年8月第3卷第8期 ChinJClinicians(ElectronicEdition),August15,2009,Vol.3,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