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胡适的写作教学观

谈胡适的写作教学观

谈胡适的写作教学观
谈胡适的写作教学观

谈胡适的写作教学观

摘要:在写作教学方面,胡适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写作的语体上,胡适主张改文言写作方式为白话写作方式,以突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障碍;在写作的内在功效上,胡适认为写作过程是作者对自身“经验”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成思想;在写作的态度上,胡适要求写作应该一丝不苟,应该体贴读者; 在写作的主体意识上,胡适强调应该让学生树立自由言说、文责自负的思想。胡适的这些探索可以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胡适;写作教学;借鉴

在写作教学方面,胡适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系统梳理胡适先生关于写作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可以为当前我国的写作教学提供借鉴。

一、写作的语体选择:摒弃文言,采用白话

关于当时的中小学写作教学,胡适认为关键是要改变写作的语体方式。他主张,高小以下都应先学习白话写作,文言写作应在白话写作较为通顺的基础上进行。他认为,当时学生在念完高小后,能将作文写通顺的寥寥无几,关键就是文言写作不利于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事实上中学教员并不许学生自由发表思想,却硬要他们用千百年前的人的文字,学古人的声调、文体说古人的话——只不要自由发表思想”[1]102。这里,“用千百年前的人的文字”就是指文言,文言要求“学古人的声调、文体说古人的话”, 将造成一种腐朽的文风,严重地束缚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灵性。“要救正这种陈腐拖沓的文字病,用干净的白话是最有效的方法”[2]450。胡适主张中小学写作教学应摒弃文言,采用白话,这在当时属大胆而“叛逆”的主张,所以受到了梁启超等人的强烈反对。

胡适主张改变写作的语体,主张将文言书写改为白话书写,这直指写作中的言语生成这一关键环节。文言不利于学生流畅言语的生成,因为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有着自己一套独立和完备的语言表达系统,但过于完善和完备的它,已经成了一个封闭的物态存在,因而失去了它的自我更新的能力。这样,当人的思维随着世界的改变而日益精密化和细致化时,它的相对模糊、相对固化的表达方式就成了一种无形的阻力。文言和人的现实生活相脱节,并且也难以完整地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若硬要学生用文言写作,学生就必须先习得文言的表达方式。但习得文言是一项极其复杂因而有极高的难度的工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文言写作自然就成了学生流畅言语生成的拦路虎。白话是汉民族日常的言说方式和生存方式,白话写作的言语生成就是写作者对白话的自然运用,所以用白话写作有利于学生流畅的言语的生成,有利于提高学生自由发表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个体要完成写作有赖于两个重要因素:流畅的言语生成能力和必要的写作知

大师们的“无厘头”:胡适日记记录打牌和遗精

个人收集整理-ZQ 我们一直以为,学识渊博地大师,做人著文就应该是一丝一板,不苟言笑,端庄严肃.大师也是人,也有“无厘头”地一面.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在文学批评上造诣甚高,但他生性幽默,参加科举考试,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在试卷上连写了个“动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主考官追问原因,他答曰:“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主考官大怒,结果可想而知. 鲁迅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骨子里却也透着俏皮,看他地文集名字就知道:《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诸如此类,便透着好玩劲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而在《野草集》中,有一篇《秋夜》,先生这般写道:“在我地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到这里,方能明白他地幽默.而在这部文集中,他还破例写了一首打油诗,叫《我地失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地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如若在今天,直接发到网上,也许谁也不相信是他地大作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金石考古学家马衡,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按理,做考古地学者都很严肃,其实不然.他在北大讲金石学,带学生去故宫看青铜器.学生问他,何以知道是真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答:“要知道什么是真地,先要知道什么是假地.”学生又问,那么,又何以知道什么是假地呢?答:“要知道什么是假地,先要知道什么是真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胡适留学时写下一本日记,内中颇为有趣:“二月廿日:连日似太忙碌,昨夜遗精,颇以为患.今日访医,询之,云无害也.四月九日:至沈君处打牌,十二时始归.四月廿九日:天时骤暖至八十度以上,不能读书,与沈、陈诸君打纸牌,又与刘、侯诸君打中国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仔细统计,只是月,他在日记中出现“打牌”地记录,多达天.大师这个月差不多有一半地日子在打牌.生活琐事,包括遗精这样地事,都记录在其中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巴西诗人卡洛斯·安德拉德,造诣之高,实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达,光看他出现在巴西钞票上地肖像就可知.按说这样地大师,应该形象端正,言辞严肃.他有一诗叫《在路中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路中央有一块石头有一块石头在路中央有一块石头在路中央有一块石头……我不会忘记在路中央有一块石头有一块石头在路中央在路中央有一块石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今天,估计大家也难看出什么头绪来. 1 / 1

胡适语文教育目标观论析

胡适语文教育目标观论析 摘要:胡适先生对我国语文教育目标进行了新的定位,从而把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引向了现代化之路。胡适的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掌握白话语体,培养学生“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第二,要求学生能欣赏我国的文学名著,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精神境界;第三,要求学生能阅读和使用古文书籍,能批判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胡适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目标及其中所体现的培养学生独立思想、负责精神和批判意识的思想,对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立人”价值,重新审视和制定语文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胡适;语文教育目标;借鉴价值 胡适先生引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对我国近百年以来的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目的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重视语文教育的胡适先生显然会对之展开积极的探索。在语文教育的目标上,胡适先生对中国当时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中应有的诉求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他的关于语文教育的三大目标,即“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能欣赏中国文学名著”、”能使用古文书籍”。深入剖析和阐释胡适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目标观,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时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状况,也可以为当前的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要求学生掌握白话语体,培养学生“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 胡适在其1920年发表的《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中明确地将“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作为语文教育应实现的第一目标。在1922年的《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和1929年起草的关于《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第二次草案)中,胡适又进一步重申了这一点,要求在高中阶段也应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国语的能力。 胡适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这一定位基于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认知与研究。胡适认为,汉语言文字是汉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汉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因此,要拓宽学生的学识和眼界,要提高学生的治学能力和素养,就要使之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胡适还正确地认识到了汉语言文字的人文价值,认为语言文字能力的习得与人们的人格修养之间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他曾在一封家书中写道:“家中诸侄辈现作何种事业?儿以为诸侄年幼,其最要之事乃是本国文字。国文乃人生万不可少之物,若吾家弟子并此亦不之知,则真吾家之大耻矣。”[1]39这就是说,在胡适看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习得是人生事业的基础,也是构筑人的人格修养的核心。由此,胡适将对母语的运用能力看作是出国留学的必备能力之一,认为若对祖国语言文字都不能正确使用,那么学生就容易形成奴颜婢膝之丑相。可见,胡适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知并非仅停留在实用层面,认为它还涉及到人的人格尊严、涉及到一个人的民族情感的层面,这样就为保护、实施和推进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认识上的基础。 同时,胡适还进一步认识到,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同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白话”具有“文言”难以匹敌的优越性。他认为,中小学用“文言”进行教学,是我国教育难以普及、学生难以“自由发表思想”的关键原因。所以,要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状况,在语文教育中就必须摈弃“文言”而改用“白话”。“我发起这(国语)运动是为了将白话文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以取代文言文的位置”,因为“文言文像拉丁文一样是一种已经死了的语言”[2]234。具体而言:其一,文言不适合作为教学语言而存

2019石方:胡适语文教育思想语文

石方:胡适语文教育思想 胡适(1891-1962)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倡导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一时享誉全国,被誉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7年夏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20年代主办《努力周报》,30年代主办《独立评论》,40年代主持“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是早期提倡白话文的主要代表人物。“五四”运动以前,他就开始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倡白话文,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第一个白话剧本《终身大事》,第一部用白话文翻译的外国小说集《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第一部白话学术著作《中国哲学史纲》,第一部《白话文学史》。胡适以自己的写作实践证明了文言文能做的事白话文一样能做,为打破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做出了开拓性

的贡献。 他在《如何可使文言文易于教授》一文中指出了历来文言文教学的四大弊端:一是“以为徒事朗诵,可得字义”,忽视了译释字义的重要;二是教者不懂文字学,不知推究字源;三是忽视文法探讨;四是不讲究句读、标点,致使文法不易解,字义不易定。鉴于此他又提出了国文教学的四点设想:文言文乃是“半死之文字”,教法上应与教外国文略相似,“需用翻译之法”;应当重视字源学的教学,以比较古字与今字的差异;文言文有自己的文法,教文言文应该重视文法分析;文言文向来不重视标点符号,所以文句难断,文意难明,教文言文应当重视句读和标点。这些看法确实说出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法。1920年9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学国文的教授》的演说稿,对中学国文教育的目的、课程、教材与教授法、文法与作文等各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起初是作为一种理想模式提出来的,经过两年的实际观察,胡适又做了若干修正,再次演讲整理成《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一)教学目的。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第三条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胡适认为,这个“要旨”本身是属于理想的,内容并无大错。但是考察8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却不能不说是“完全失败”。

胡适先生的打牌日记

胡适先生的打牌日记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 《亨利八世》… …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公元前249年的时候,君王后去世了,田建就任命舅舅后胜为相国。但是后胜接受了 秦国间谍的许多金银,自己还派了许多宾客去秦国,秦国也给了这些宾客很多钱,让这些 宾客回去在田建面前讲一些让田建投降的话。后胜说服田建不和其他五国一起联合抗秦, 导致了其他五国都被秦国所灭。最后秦国派政客和田建说,只要投降秦国就能得到五百里 的封地,于是田建就投降了秦国。就这样齐国就灭亡了,秦国当然没有给给田建五百里地,而是让田建住到了边远的共地,还不给田建提供食物,田建就被活活饿死了。 我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从我的找工作拉开了序幕。带着希望与渴望,开始了我的找工作 的征程。一开始我期望很高,一心想怎么说,我也是个南邮的本科大学生,找个工作不在 话下,一定要趁这个机会大捞一笔,但当我真正开始时,发现很多的工作都需要工作经验,那些端盘子,做促销的工作我又不想干,觉的不能真正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接触社会,每 天都以失败告终,在无尽郁闷的同时我开始了自我反省。关键在于我没有正确地摆正自己 的位子,放下一切,不在工资问题上纠结。以“我就是一位打工者的心态”重新开始。 打牌。 7月15日 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茶 叶了,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叶掺和在一起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苦,祁红取其色。 一一杨绛《我们仨》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胡适体育教育思想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82207113.html, 胡适体育教育思想探析 作者:刘广 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9年第25期 摘; 要: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学家,他对体育的论述体现出了他对体育的认识与看法,反映出了他的实用主义体育思想与观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方法对胡适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整理与研究。研究认为,新式学堂教育和留美学习经历对胡适的体育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胡适的体育教育思想主要观点,胡适主张体育运动应当重在参与的锻炼观念;提倡体育活动应当生动活泼、发现自我的教学理念;重视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团结精神的教育;注重体育道德的培养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胡适; 体育教育; 实用主义 中图分类号: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a)-0096-02 胡适,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他在文史哲和教育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对我国诸多领域的发展影响深远。胡适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均在从事与教育有关的事业,从1906年他考入中国公学,再到1910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最后1917年留学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光华大学、中国公学任职。他把教育当作解救中国危难的根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关于胡适在文学、哲学、教育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很多,但关于胡适在体育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尽管如此,依旧可以从胡适的自传《四十自述》《我对运动会的感想》等著述中找到关于胡适对自己的体育经历和思想感受的篇段。那些寓意深刻、充满哲理的文字中所体现的体育思想与论述对当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仍具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深入探讨胡适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胡适体育思想的来源 1.1 新式学堂教育对胡适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很多文人大家都是从私塾学校开始早期学习的,胡适也不例外。当时的私塾学校只教“文”,没有体育课程,所以胡适小时候很少有体育活动。直到1904年,胡适到上海的“梅溪学堂”和“澄衷学堂”求学,这两所学校是新式学堂,开设体育课,体育锻炼对胡适的健康和求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使他对学校体育有深刻的认识。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写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起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可以看出胡适小时身体十分的羸弱。“我小时身体多病,出门之后,逐渐强健。重要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我在梅溪和澄衷两年半之中从来不曾缺一点钟体操的功课。我从没加入竞赛的运动,但我上体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 在上陈教授的课之前,我对胡适并没有什么了解,在我的记忆中,他的名字只是出现在历史书上。但上了陈教授的课之后,我对胡适的思想产生了兴趣,想进一步地了解他。由于我对胡适尚未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并不敢轻易去读他的著作,只是借了本《胡适自传》来读,作为了解他的第一步。《胡适自传》分为“先母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梁山”四个部分,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 胡适能成为著名文人,与其父母从小启蒙有很大关系。他在三岁零几个月就开始入私塾,而进学之前认字达千字了。胡适先生的父亲去世较早,他的母亲十分重视他的学习,尽管家业逐渐衰落,母亲还是为胡适多交学费,使得私塾的老师能在严加管教年幼的胡适,并倾尽全力教育好胡适。当其他的孩子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逃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学会自己读一些深奥的书了。在那个时代,胡适的母亲就已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佩服胡母的远见!胡母不仅在学习方面对胡适起到了启蒙作用,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在为人方面对他的教育。 胡适四岁就丧父,母亲二十三岁就守寡,但是胡适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相反,母亲对其在做人上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求学上的大力支持,使得胡适渐渐地卓越于其他的孩子。在“先母行述”这一部分,胡适写到“在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胡适母亲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她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德国著名教育家德里奇·福禄培尔曾经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可见,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责任是多么的重大,而她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好母亲。胡适先生在十几岁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此他曾经发表过相关的一些文章,例如《敬告中国女子》和《论家庭教育》。他认为:“女子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其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一位受过教育的母亲,才能使其孩子有更好的家庭教育。”胡适先生还引用“三岁定八十”、“山树条,从小湾”说明了: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字上分别出来。胡适之所以如此重视家庭教育,我想这必定是从自己的成就和别人的成就的对比中,以及自己母亲和别人母亲的教育的对比中总结出来的。 记得看过一个台湾学者的讲座视频,他推广幼儿诵读国学经典著作的,发出慨叹:中国自胡适以后再也没有大师了,为什么?因为自从胡适、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直至新文化运动,后来再没人自小熟读国学经典,对文言文了如指掌了,从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当然胡适又留洋,所谓学贯中西者也。现在,如何继承乃至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典籍,国内宣传上是加强了,包括北大人大也搞国学研究院,但奈何没有群众基础,很难达到甚至超过胡适那个时代了。从这个角度说,确实是件令人悲哀的事。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胡适,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并影响了一大批学人,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然而“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对于胡适思想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排除以往的历史偏见和现实的政治干扰,我们再心平气和的评价胡适,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就像欧阳哲生说的“我们今天来评价胡适,应该谈的主要不是确认胡适的文化学术地位,而应该理解、阐述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再现胡适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历史价值,把堙没的半个胡适给发掘出来。” 关键词:通俗文化上层文化现实意义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其思想也具有全面性——几乎触及了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的每一个方面。以他个人的研究业绩而言,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余英时曾经利用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或者再扩大一点,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概念。)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文化,而且也触动了通俗文化。 (一)通俗文化 胡适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文学革命。用白话来代替文言文,在胡适的构想中自始即是思想革命或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条便提出“言之有物”,而所谓的“物”则包括二事:一曰情感,二曰思想。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白话文体才能表达二十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提倡白话便不得不尊《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文学正宗”,这就把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文的命意所在。他在“文学革命论”中说: 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大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 此话以“伦理道德革命”始,以“通俗的社会文学”终,不但把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文化代替传统上层文化的意思表露的十分明显。胡适虽然在美国受了七年的民主洗礼,但他的思想影响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层

胡适的教育思想

在我看来,胡适的教育理念是非常正确的, 胡适既承袭了我国古人的关于“教育是立国之本”,又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在胡适看来,教育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根本的出路和最长远的打算,唯有教育能过正真拯救华夏的文明,并再造就一个新的文明。 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教育救国”的教育思想,把教育看作唯一的救国方式。 他将自己伟大的胸襟、高远的志向和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In my opinion, Hu Shi's educationalphilosophy is very correct. Hu Shi inherited the ancient Chinese on the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accept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al thought. In Hu Shi's view, educati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and the long-term plan to solve China's problems. Only education can really save the civilization of China and rebuild a new civilization. He unswervingly adhere to the "education to save the country," the educational thinking, education as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 country.He put his great mind, lofty aspirations and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the country into the people's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movement, left us with a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胡适的博士问题

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 耿志云 问题的提出 胡适于1917年5月,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从而结束学业,于是年6月启程回国。 但是,事隔六十年后,胡适的博士学位竟成了台湾和海外一部分中国学人互相争论的一个问题。 原来,为纪念哥伦比亚大学建校二百周年,该校的东亚图书馆馆长林顿于1952年着手整理一份材料,叫做《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这个《目录》于1957年发表。该《目录》将胡适的博士论文系在1927年之下。这很使人迷惑。1961年,中国图书馆学家袁同礼也整理了一份材料,叫做《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他把胡适的论文列在1917年之下,但后面加注“(1927年)”字样,以示存疑。 费正清的学生格雷德1970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1917——1937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英文)一书中,明确提到胡适是1927年才得到博士学位的,此事均仍未引起中国知识界的注意。直到1977年10月,胡适死了十五年又八个月之后,曾与胡适颇有交谊的后辈学者唐德刚,在台北一家发行很广的杂志《传记文学》上发表回忆胡适的文章(《七分传统,三分洋货——回忆胡适之先生的口述历史之三》),其中写明胡适是1927年才拿到博士学位的。直到这时,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才为社会上广泛知道。于是议论和争论也就随之而起,差不多已经快要被人忘记了的胡适,又成了学界关心的对象。 这样,问题便归结为胡适为什么迟了十年才拿到博士学位呢? 唐、夏两氏的辩争 唐德刚,解释这个问题时说,胡适所以迟了十年才拿到博士学位,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在哥大修业时间不足。但不久他就放弃了这个说法。他只是坚持认为,胡适的博士论文在当年的口试中没有顺利通过,这是他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根本原因。他并且推断,主考的六教授所给的判决是“大修通过”,即须对论文作重大修改后才能通过。这就还需要补考,即交上改过的论文,重新经历一次“防卫口试”,合格之后,才可拿到博士学位。那么,胡适的论文何以没有通过呢? 唐德刚认为,胡适在美留学的最后两年,正在热衷于文学革命,经常写长信同朋友们辩论,写作论文送登国内报刊,还苦苦尝试作白话诗。这些都占去了他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这一时期胡适又因搞恋爱而弄得“神情恍忽”。鉴于这两种原因,胡适口试便没有考好,没能获得通过。 文学史家夏志清不赞成唐德刚的看法。他在《传记文学》第198号上发表《胡适博士学位考证》一文,与唐氏辩驳。他坚认胡适通过了最后考试,主要理由是:(一)胡适学习成绩优异,并已小有名气,杜威很喜欢他,其他主考教授不会逆杜威之意而投反对票。(二)胡适绝顶聪明,精力过人,搞文学革命和搞恋爱都不致影响他的学业和考试。 唐氏的推断,固欠说服力,但夏先生的考证,也没有提出什么有力的证据。 夏先生搬请一位证人出来。是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教授富路得。据说,此人于1927年参加了为胡适补行接受博士学位的仪式。富氏在回答胡适为什么1917年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问题时说:“事实很简单。……缘于胡适攻读博士学位时,曾有一项规定,要求每位博士侯选人要向学校当局呈送论文副本一百份。我想,胡适当时认为,对他来说,在中国同侪中展露才华,定比集中精力去出版他的论文更为重要”。我们看,这位证人所提供的证据仍是不能令人满意。第一,现在要弄清的是胡适1917年5月是否通过了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而富路得先生不是当事人,对此,他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可靠的证据。第二,他说到取得博士学位须交论文副本一百份,这一点诚然确凿可信。此外便是回忆加推理,都够不上可靠的证据。 以后,唐德刚在发表《胡适的自传》的第五章的译稿时,加了一条长篇注释。在这个注释里,他抓到了一个真正够得上证据的材料,这就是胡适《留学日记》中有关那次博士学位 ? ? 4 2 9

胡适家庭教育

胡适的家庭教育 大家好,欢迎收听与你同行节目,我是今天的值班主持**,我们为大家制作了10期与家风、家教、家庭为主题的音频节目,每期给大家解读一位名人和他家庭的故事,欢迎大家收听、点赞和转发。 今天我们要走进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著名学者——胡适,从胡适的文章与故事中,了解他的家风、家教、家庭。胡适于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发表的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年轻的胡适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观点也是十分明确,早在胡适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时,就写过一篇《论家庭教育》。在文中,胡适对于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文中说道:“什么叫做家庭教育呢?就是一个人小的时候在家中所受的教训。‘三岁定八十’,可见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儿子孙子将来或是荣宗耀祖,或是玷辱祖宗也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看官要晓得这少年时代,便是一个人最要紧的关头。这家庭教育便是过这关头的令箭。 我们中国古时候,最注重这家庭教育。儿子还在母亲怀中没有生下来,便要行那胎教。做母亲的,席不正不坐;行步不敢不正;不听

非礼之音;不说非礼之言,这便叫做胎教。儿子生下地来,便要拣一个好的保姆,好好的教导他。六岁教他什么,七岁教他什么,八岁九岁教什么,到了十岁才出来从师读书。十岁以内,便都是父母的教训,这便叫做家庭教育。 我们中国古时的人,都是受过家庭教育来的,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因为做父亲的,断不能不出外干事,断不能常常住在家中,所以这教儿子的事情,便是那做母亲的专责了。 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胡适十分注重中西文化教育的融通,他将中国传统的家训文化与西方的现代精神相结合所形成的家庭教育观,有其独到之处,其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子女的“重学”意识。胡适一向认为做人要有学问,无“学”不足以为“人”。他曾一再引用易卜生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教导青年“不要抛弃学问”。强调“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1929年,他十分钟爱的儿子“祖望”年仅十岁,胡适便让他离开北京去苏州念寄宿小学。当时他给这位远离家乡的爱子写过一封长信,信中他反复教导儿子要“用功”。关于“用功”,他不但激励儿子在学习上要努力上进,“在班上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而且他将“刚功”与“立志”联系起来,指出“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第二,强调子女的“独立”意识。胡适让儿子小小年纪就离开家

浅谈胡适

浅谈胡适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其思想也具有全面性——几乎触及了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的每一个方面。以他个人的研究业绩而言,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余英时曾经利用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或者再扩大一点,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概念。)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文化,而且也触动了通俗文化。 (一)通俗文化 胡适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文学革命。用白话来代替文言文,在胡适的构想中自始即是思想革命或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条便提出“言之有物”,而所谓的“物”则包括二事:一曰情感,二曰思想。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白话文体才能表达二十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提倡白话便不得不尊《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文学正宗”,这就把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文的命意所在。他在“文学革命论”中说: 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大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此话以“伦理道德革命”始,以“通俗的社会文学”终,不但把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文化代替传统上层文化的意思表露的十分明显。胡适虽然在美国受了七年的民主洗礼,但他的思想影响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层次,不是“西化”一词能简单概括的尽的,虽然取近代化西方文化为模式以改造中国传统的确代表了胡适思想的一个基本方向。 (二)上层文化 如果胡适的成绩仅限于提倡白话文学,那么他的影响力终究是有限的。但是他的思想在上层文化领域之内所造成的震动却更为激烈、更为广泛;他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原因。 胡适认为他如果想在中国取得思想上的领导权,首先便在国故学界有出色的表现。他在留美考试第一场国文试中便以考证“规”、“矩”出现的先后顺序而得了一百分。他在留美期间所发表的几篇学术文字,如《诗三百篇言字解》、《尔

胡适日记【任鸿隽与胡适的情谊】

胡适日记【任鸿隽与胡适的情谊】 两人结下友谊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祖籍浙江归安,生于四川垫江。清朝末科秀才,后就读于重庆府中学和上海中国公学。1908年留学日本,为学习制造炸药,进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应用化学。1909年加入同盟会,任四川分会会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总统府秘书处总务组秘书,同在这一组的还有吴玉章、熊成章等人。 __解职后,任鸿隽对当时政坛风气颇感失望,弃政从学,赴美留学。先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分获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在美留学期间,任鸿隽联络一帮志同道合的好友发起创办《科学》月刊,该刊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刊物。后又成立民间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致力于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任鸿隽长期担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一职,在他与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学社成为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产生最早、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科学团体,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18年,任鸿隽学成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 __专门教育司司长、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干事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协副主席等职。

任鸿隽与胡适的相识始于中国公学。胡适于1906年夏考入中国公学,编入最高一级的预科甲班。他的同学中四川人最多,讲着一口徽州方言的胡适认为四川话最清楚干净,接近普通话,他很快就学会了所谓的“四川普通话”,以至于胡适遇到的四川人竞问他“贵府是川东,是川南”。1907年初,胡适班上又来了一位四川同学,他就是任鸿隽。任鸿隽比胡适来得晚,且在校只一年,1908年初就负笈东瀛。在这一年里,两人结下了友谊。任鸿隽后来在回忆录《五十自述》与《前尘琐记》中均提到同班好友胡适,并与他有诗文相和。当时中国公学的同学会“竞业学会”办了一份报纸《竞业旬报》,从第一期开始,几乎每期都有胡适的作品。为此任鸿隽赠胡适一首小诗,其中有几句:“鼎铸奸如烛,台成债是诗。雕彤宁素志,歌哭感当时。” 1910年,胡适考取庚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船经日本横滨停靠,任鸿隽特地登船相见。1912年底,任鸿隽赴美留学,同样选择了康奈尔大学。任鸿隽后来有诗赠胡适,追忆往事:“秋云丽高天,横滨海如田,扣舷一握手,君往美利坚。我居神仙境,羡君登仙行。不谓复三年,见君绮色佳(康奈尔大学所在地,今多译为伊萨卡)。”12月1日,任鸿隽乘火车到达绮色佳城,胡适亲自到车站迎接,昔日同窗好友再次聚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胡适在这一天日记中记下:“十二时下山,至车站迎任叔永……多年旧雨,一旦相见于此,喜何可言。”

你不得不知的胡适思想精华和他最经典的十句名言

你不得不知的胡适思想精华和他最经典的十句名言 今天是胡适先生逝世55周年纪念日,最近读了胡适先 生的一本合集书《容忍与自由》。感慨老先生作为上个世纪 中国文化界的文学大师与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其思想的深邃和勃勃生机,真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容忍与自由》精选了胡适先生一生的散文、杂文、演讲,不了解胡适先生的人,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个浓缩的思想剪影。全书分为四章,分别由“理想不死,学习不辍”、“世界愈危险,我们愈要有信心”、“直面现实,去过我们的新生活”以及“容忍是一切自有的根本”四个大板块构成。其中《容忍与自由》是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而整本书里,胡适讲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讲到了自己严格却深爱的母亲,流露出脉脉的温情;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毕生追求的麻将技艺和读书习惯;还有胡适自己对于当时旧中国的一系列关于教育、发展、未来的看法和褒贬。胡适在书中说道:“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博大又精深的要求确实非常高,自觉这是胡适先生的自谦之词。他从小用功阅读中国经典古籍,后来留学美国,拜师于赫赫有名的教授杜威,中西方文化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造就了他思想的深刻性。

进一步而言,这也是为什么当代人还在怀想着民国大师们的原因。很多人喜欢民国大师们的幽默,喜欢看他们的轶事和八卦,但是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变得身不由己、命运飘摇,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幽默与自嘲的背后,他们渴望探知新的世界,他们渴望救助自己的祖国,怀着一腔热血的信念来读书,又怎么可能做不好学问呢?鲁迅曾评价胡适为“一位荷戟独彷徨的战士”。因为他总是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不同于一般人的说理,更不是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但却是那样的真实有个性。对于中国当时的教育、学术独立,乃至妇女解放问题、文化传承等现状,胡适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沉闷的压抑,他在书中的几篇演讲稿里总是会拿那时的旧中国同先进的日本、美国进行对比,话语中不免悲辛与失落;但是另一方面,他也给予了正面的猛烈抨击与具体的改良建议,可见他不单单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名实践者。比如在“信心与反省”这一节中,他就尖锐地指出了寿生先生的中立性与不稳定性,认为“实质上还是站在散沙之上,同样的挡不住风吹雨打”。很喜欢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胡适作为一名“战士”,固然对现状失望,固然国家的复兴之路漫漫,但是他说出的“警世通言”依然坚定有力,因为对于他而言,不仅仅是那一腔无处发泄的热血,更是对于革新的勇气与信心,而这也是无论经历

胡适教育思想

胡适(1891-1962)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倡导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一时享誉全国,被誉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7年夏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20年代主办《努力周报》,30年代主办《独立评论》,40年代主持“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是早期提倡白话文的主要代表人物。“五四”运动以前,他就开始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倡白话文,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第一个白话剧本《终身大事》,第一部用白话文翻译的外国小说集《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第一部白话学术著作《中国哲学史纲》,第一部《白话文学史》。胡适以自己的写作实践证明了文言文能做的事白话文一样能做,为打破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在《如何可使文言文易于教授》一文中指出了历来文言文教学的四大弊端:一是“以为徒事朗诵,可得字义”,忽视了译释字义的重要;二是教者不懂文字学,不知推究字源;三是忽视文法探讨;四是不讲究句读、标点,致使文法不易解,字义不易定。鉴于此他又提出了国文教学的四点设想:文言文乃是“半死之文字”,教法上应与教外国文略相似,“需用翻译之法”;应当重视字源学的教学,以比较古字与今字的差异;文言文有自己的文法,教文言文应该重视文法分析;文言文向来不重视标点符号,所以文句难断,文意难明,教文言文应当重视句读和标点。这些看法确实说出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法。 1920年9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学国文的教授》的演说稿,对中学国文教育的目的、课程、教材与教授法、文法与作文等各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起初是作为一种理想模式提出来的,经过两年的实际观察,胡适又做了若干修正,再次演讲整理成《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一)教学目的。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第三条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胡适认为,这个“要旨”本身是属于理想的,内容并无大错。但是考察8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却不能不说是“完全失败”。其原因“并不在理想太高,实在是因为方法大错”。写在纸上冠冕堂皇,实施起来南辕北辙。目标是通解“普通文字”,教的却是少数文人使用的文言文;目标是“能自由的发表思想”,教的时候却不准学生自由发表思想,“硬要他们用千百年前的人的文字,学古人的声调文体,说古人的话”,“事实上的方法和理想上的标准相差这样远,怪不得要失败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胡适自拟了一个“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1)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3)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4)人人有懂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后来胡适又把这四条标准修改为三条:(1)

【VIP专享】胡适给情人韦莲司书信

韦莲司(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美国人,(1886-1971)。一代文 化大师胡适终生女挚友,是康乃尔大学一位地质学教授的女儿。1914年6月与胡适 在美国纽约康乃尔大学结识。在此后48年的岁月中,一直作为胡适的粉丝和女友而 终生未嫁。 胡适成年后的50年中,有26年又7个月在美国度过。无论他在大陆、台湾还 是美国,年长他5岁的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始终与胡适保持着超越夫妻层面的思想感情。 在周质平对胡适的研究中,一大批重要的文件都出自中国大陆。台北“中央研 究院”胡适纪念馆,向他提供了由韦莲司从美国寄去的胡适致韦莲司信件、电报200 多件,及韦莲司致胡适函近20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也向其提供了百余 件韦莲司致胡适信函。 胡适的家于1946年搬到东厂胡同1号,这里现在正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高大 的办公楼,胡适研究会会长耿云志告诉记者,近代所向周质平提供的信函就是从这个 院子里发掘出来的。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人间喜剧。有情人未能成眷属,则是悲剧。有时候往往悲剧 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喜剧带给我们的快乐,象是漂在时间上面的浮萍,很快就随 着流水漂走了。而悲剧的痛苦,则是一掬沉重的沙砾,时间的溪水流走了,痛楚则永远 沉甸甸地落在你的心底。这或许就是《红楼梦》、《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一系列悲剧作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缘故。 谈起上述话题,很容易让我想到胡适与他的女友韦莲司。这段穿越整整半个世纪的 爱与友情,直让世人唏嘘喟叹。 韦莲司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所认识的女友。在绮色佳的湖畔月下,常常留下胡适与 韦莲司流连忘返的身影。他们在一起热烈地探讨许多问题,韦莲司对胡适的思想产生过 深刻的影响。胡适曾在日记中写道:“吾自识韦女士以来,生平对于女子之见解为之 大变,……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能独立之女子。”胡适 对韦莲司的人品与学识非常欣赏,他曾以“高洁几近狂狷”许韦莲司,而又以“傲 骨狂思”自许,可见他与韦莲司在心灵上是和谐相通的。 韦莲司是胡适在他的一生中第一次从精神世界走得如此之近的女人,这是一个新奇 粲然而又令人怦然心动的世界,年轻的胡适,真的被打动了,他象每一个走进朦胧初恋 季节的青春少年,情绪变得纤细而又多愁善感。 朝夕相处的情侣,一次小别,也能让人不胜惆怅。“上周四的夜晚,我深感怅惘 ,寒风吹落了窗前所有的柳条,竟使我无法为一个远去的朋友折柳道别。”胡适虽 然留学出洋,接受大量的西方思想与文化,但他在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还是浸淫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他的折柳赠别,不经意间便流露出浓郁而古老的东方情结,可 以说他的骨子里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人。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与韦莲司发乎情, 止乎理,长达五十年的相思相望。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代启蒙知识分子,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 中的承传者,继往开来的领袖人物。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由。胡适在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念

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念——《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国]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中上,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陈鹤琴提倡活教育,晏阳初提倡平民教育,胡适的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其背后大都有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子。杜威也曾经亲身在1920年代前后到中国演讲,宣传其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轰动一时。由此可见,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是至为深远的。吴俊升在《增订杜威教授年谱》中说“中国教育所受外国学者影响之广泛与深远,以杜氏为第一人。杜氏所给予国外教育影响之巨大,也以中国为第一国。”这个评价应该说恰当公允的。 在杜威的众多教育著作中,1916年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作为杜威的教育思想的总纲。有些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视其为教育经典中的经典。在此书中,杜威接着卢梭的自然主要义教育思想,发展出了一整套“儿童中心论”和“从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这在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的现代儿童教育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重温《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是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尤其是中国教育演进的钥匙,更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可资镜鉴的宝贵思想资源。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 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其受教育和亲身参与领导教育改革的实际经历是分不开的。杜威(1859-1952)生于一个零售商家庭,在1879年从当时规模很小、水平较差的佛蒙特州立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州在学和柏灵顿乡村学校。1882年,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两年后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这时杜威深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其思想开始成型。1884-1894年,任教密歇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在参与大学招生过程中,与中学接触密切。1894-190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开始了教育改革的尝试。1896年,创立闻名于世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着手教育创新,主张儿童中心论,将课堂实验和课堂参与放到了重要位置。1897年,发表论文《我的教育信条》,较为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后来,受到哥大行政当局的杯葛辞职。1904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长达26年时间,直至1930年退休。1930年退休后,改任哥大荣休教授,于1939年退职。其间的1938年出版《经验和教育》,重申早前的教育思想。1942年,出版论文集《人的问题》,继续申论教育在发展民主主义社会中的重要性。1952年,杜威患肺炎去世,享年94岁。 其间的1916年,杜威将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思考汇集成书——《民主主义与教育》,真正建立起了属于杜威本人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同时,他与同事一道使当时的哥大成为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镇和佼佼者,其影响力至今依旧卓尔不群。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以为杜威教育哲学体系中有三个方面影响重大,即民主教育、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理念。这些思想理念不仅有过重大的历史贡献,对中国当下的儿童教育仍然可以起到镜鉴的作用。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分别作简要阐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