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_省略__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_周宵
- 格式:pdf
- 大小:684.00 KB
- 文档页数:4
心理学角度看待创伤后应激障碍正文: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影响个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心理健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创伤后应激障碍,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发生机制和症状表现,还能为其治疗和康复提供有效的干预方式。
1. 创伤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创伤事件是指个体经历的一系列令人震惊和激动的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性侵等。
这些事件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根据研究,大约有10%的人在经历创伤事件后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再体验症状、回避症状和过度反应症状。
再体验症状包括噩梦、闪回、强烈的记忆重现等,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创伤事件,使其无法摆脱对事件的恐惧和焦虑。
回避症状表现为个体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或事物,以防止再次触发相关的情感和回忆。
过度反应症状包括易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个体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情绪失控。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心理学因素,包括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个体对事件的评估、个体的心理韧性等。
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会增加个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例如,经历严重的战争创伤会导致更高的患病率。
个体对事件的评估也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当个体对创伤事件的威胁程度评估过高时,更容易出现PTSD的症状。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创伤事件时的适应能力。
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个体更能应对创伤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减少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与康复治疗和康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键环节。
心理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与再处理、催眠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调整患者的错误思维、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来帮助其应对创伤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
小周哥∣谈如何对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儿童PTSD症状与成人PTSD的核心症状类似,但又具有一些独特特征,与成人相比,儿童PTSD出现较多的是重现创伤感受、警觉性过高、强烈的生理反应、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烦恼及反复闯入的痛苦回忆,而出现较少的症状是情感麻木与回避。
由于创伤事件的性质不同,儿童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另外,有研究者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反应。
例如学前儿童的反应通常是急躁、呆滞、睡眠失调、畏惧夜晚、发展退化、粘人;学龄儿童则表现为拒绝上学、出现攻击行为、退缩、注意力下降、成绩下降、胃痛、头痛等;而青春前期的儿童则可能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问题行为、分离症状、丧失现实感以及物质滥用,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1]10岁儿童处于学龄儿童与青春前期阶段,因此,干预者应遵循正常化、协同化、个性化原则,并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当事人进行认真具体的评估,来选择适宜的干预技术或治疗方法。
一、PTSD儿童危机干预的开展:干预的开展,需要干预者利用评估、倾听和行动三项基本技术,根据不同的创伤事件,危机干预的开展可大概参照以下要点:①建立和谐的关系。
干预者通过主动接触、关怀、理解,从而与干预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这对干预进一步开展有意义。
②介绍自己和目的。
进一步与干预对象沟通,促进他们的倾诉。
③倾听。
干预者利用各种倾听技术,认真、投入地,用当事人的感受去共情、理解干预对象。
④协助宣泄负面情绪。
重在引导干预对象宣泄受压抑的情绪,使他们得到情绪上的支持,产生心理重构的认同,激发面对灾难的新思维。
⑤重塑认知与意义。
重新认知危机事件(如死亡与生命意义教育),让儿童理解危机,分享讨论其感受,杜绝不切实际的担忧和幻想,发现生活的意义,引导儿童认识到危机后积极意义的一面,产生新的合理思维和信念,积极乐观的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⑥建立正常的生活。
帮助干预对象建立正常的活动,例如回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当中。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Exposure and Violent Behavior /Suicidal Ideation in Adolescents After an Earthquake 作者: 余青云[1,2];王文超[2];伍新春[2];田雨馨[2]
作者机构: [1]荆楚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荆门448000;[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
部,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心理发展与教育
页码: 101-10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创伤暴露;PTSD;抑郁;暴力行为;自杀意念
摘要:采用创伤暴露问卷、基于DSM-5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
表和青少年行为问题调查表,在雅安地震3.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70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创
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检验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
创伤暴露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PTSD在创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和自杀意念的影
响间起中介作用,抑郁仅在创伤暴露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间起中介作用,而在创伤暴露对暴力行为影
响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睡眠问题的影响:积极认知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30个月后84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汶川地震后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积极认知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PTSD对睡眠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积极认知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发现,积极认知调节着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具体表现为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随着积极认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积极认知分别在PTSD的闯入性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不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创伤暴露程度,PTSD,积极认知,睡眠问题。
1引言经历创伤事件后,个体可能会出现诸多的身心反应,其中一个最典型、最普遍的反应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它包括闯入性症状、逃避性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American PsychiatricAossciation 2000)。
根据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心理社会框架(Joseph&Linley,2008),PTSD的闯入、逃避和警觉性增高三个症状分别被认为是对创伤事件的认知评价、对创伤事件的应对以及创伤后的情绪状态。
因此,PTSD不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Cislel et al.,2011;Ehring,Razik,&Emmekkamp,2011;Fedel et a1.,2013),也会影响着其他的身心反应(Breslau,Roth,Burduvali,Kapke,Schultz,&Roehrs,2004;Miller et a1.,2013;Strom,et a1.,2012)。
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把PTSD作为因变量进行考察,而把PTSD作为自变量来考察它与其他身心反应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实际上,创伤不仅会给个体带来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导致个体产生许多行为问题,如药物滥用、酗酒、攻击行为、睡眠问题等(Mildn,zona,AckeL&Turcios-Cotto,2013;Strom,et a1.,2012;Watt,eta1.,2012)。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一类精神障碍。
PTSD最初是用来描述退伍军人、战俘以及集中营的幸存者在经历战争性创伤事件后的一系列后果,随后逐渐被用于描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受害者出现的一系列应激症状。
这类事件包括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目睹他人惨死等等。
几乎所有经历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紧张害怕、无助之感。
PTSD的患病率报道不一,有研究显示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1%~14%,高危人群研究发现PTSD的患病率为3%~58%,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
临床研究显示PTSD是一种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率很高的疾病,常见的共病有抑郁症、酒精滥用或成瘾、恐怖症等。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一)病因1.直接病因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超出意料的事件都可以称为“创伤性”的,如离婚、失业或考试失败等。
但是,有研究发现,大约只有0.4%的事件真正具有“创伤性”意义,所谓“创伤性体验”应该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
例如,被强奸者在未来的婚姻生活或性生活中可能反复出现类似的体验。
第二,是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
2.危险因素创伤性事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必备条件,但不是PTSD发生的充分条件,虽然大多数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症状,研究表明只有部分人最终成为PTSD患者。
许多因素影响到PTSD的发生,包括:存在精神障碍的既往史与家族史、儿童期创伤(如遭受忽略、性虐待、父母离异等)、性格内向、创伤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家境贫寒、体健康状态欠佳、社会支持缺乏等。
(二)病理机制PTSD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较广,最近二十余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暴露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作者:叶美珠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9期摘要在危机干预领域中,遭受危机的当事人往往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的异于正常生活状态下的情绪、认知、行为以及生理等反应。
本案例中的当时人在遭受抢劫后,紧张焦虑伴随着一定的强迫倾向,生活和工作受到了相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社会角色功能。
当事人通过几次的暴露疗法的治疗,在各个方面上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恢复了社会角色功能。
通过这个案例,也进一步说明了暴露疗法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较强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危机危机干预暴露疗法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图分类号:R749.5 文献标识码:A1 相关概念的界定1.1 危机指当事人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原有自身的应对方式方法或者说能量无法解决,而引起当事人情绪上的困扰、认知上的偏差甚至躯体、行为和社会功能的降低、紊乱等。
危机一般分为发展危机和情境危机。
我们通常所说的危机事件,主要是指情境危机。
如性侵、车祸、自然灾害、自杀或亲人意外死亡等等。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遇危机事件后,当事人在心理急剧变化,情绪情感剧烈波动并产生种种的不良应激状况,如恐惧、悲哀、焦虑、抑郁、反复噩梦,行为的回避和退缩等。
一般来说它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并且比较容易转化为其他心理疾患,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1.3 暴露疗法暴露疗法一般是指让来访者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
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
根据具体的暴露情境,我们又可以将暴露分为实体暴露和想象暴露。
2 案例介绍本案当事人陈老师,女,已婚,年龄36岁,是一所中学教师。
根据自述,大约在来访前两个星期的一天晚上,其晚自习结束回家路上时,遭遇了抢劫。
当时抢劫者从侧后方冲过来,夺去其身上的挎包,她下意识的拽了一下反而把自己给摔倒了,一下子也懵了,几秒后反应过来喊抢劫,抢劫者已得手逃跑了。
Relation between Adolescents'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 The Roles of
Alexithymia and Resilience
作者: 周宵[1];谭茹月[1];伍新春[2];原昊[2];王文超[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北
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1148-115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PTSS;述情障碍;复原力;反社会行为
摘要:为考察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述情障碍、复原力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用了自陈式量表对九寨沟地震后的62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汶川和九
寨沟地震暴露后,PTSS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反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间接地正向预测反社
会行为;复原力可以缓解述情障碍和反社会行为,也可以缓冲PTSS对反社会行为的诱发或加剧作用,但不能显著地调节PTSS与述情障碍之间的关系.这些结果说明了在PTSS预测反社会行为的过
程中,述情障碍发挥了中介作用,复原力起着调节作用.。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即为经历过某种灾难性创伤性事件后人们产生的警觉性升高、回避创伤性事件、情感麻木及重复性创伤性体验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人们持续存在恐惧、害怕及无助等情绪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对其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可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对灾区重建以及灾区人民正常生活均会造成影响,因此,对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对创伤后应激障障碍进行干预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能够取得一定的预防效果,现将相关研究内容综述如下: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研究进展1创伤前因素分析1.1社会经济地位及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者拥有越多的资源,在经历灾难性事件事所蒙受的损失越小,对其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越小。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对心理健康更加重视,能够正确看待和认识灾难,同时能够积极通过心理调节等方法进行摆正心态,能够使创伤性事件对其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得到减少。
1.2年龄年龄越大者经历越多,阅历越丰富,认知能力愈加成熟,在面对灾难时能够迅速进行认知重构,有助于减轻应激源对自身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1.3性别与男性人群相比,女性人群更加情绪化,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面对突发事件事心理承受能力更差,容易产生焦虑或者恐惧等情绪,灾难事件发生时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1.4其他因素双相情感障碍、心境不佳、有强迫症、有精神障碍、性格内向、有神经质倾向等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均存在一定的关联。
2创伤因素分析2.1地震位置与级别距离地震中心越近则震感越强烈,地震产生的破坏性越大,对震区人群造成的心理创伤越大,进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几率也越高。
地震级别越高则破坏性越强,灾区受损越严重,灾民受到的创伤越大,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2.2震时经历客观经历与主观体验均属于震时经历,其中,客观经历主要包括自身与亲朋好友在地震中是否受伤,是否亲眼目睹他人受伤,是否参与救灾等。
结果表明:(1)TGI中文版量表的19个项目在非临床样本中具有良好的项目区分度,共有4个维度,即是否认丧失、侵入性思维、分离悲痛和严重哀伤反应,结果支持将侵入性思维独立于创伤悲痛而存在;(2)TGI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整体实证效度尚可,在非临床样本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3)否认丧失和严重哀伤反应两维度的实证效度未得到充分支持,由于二者在项目分析中均表现良好,对其实证效度不可武断否定,由此推测严重哀伤反应和否认丧失极可能是检验个体是否真正患有TG的重要指标,它只对哀伤程度严重的样本反应灵敏,而对正常哀伤或轻度哀伤的样本则无太大的筛查价值。
相较于此,本研究证实侵入性思维和分离悲痛普遍存在于所有丧亲经历样本之中,它们对于“有无丧失”本身已有足够的灵敏度。
关键词:创伤性哀伤,量表修订,平行分析,信度,效度5. 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刍的作用周宵伍新春袁晓娇陈秋燕陈杰灵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通讯作者E-mail:xcwu@2.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610041摘要:雅安地震是继汶川特大地震后,在四川省发生的又一次震级较高的地震,它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给灾后幸存者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特别对于灾后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大。
以往的研究发现,受地震的影响,震后青少年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对此,有研究者在关注青少年PTSD现状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PTSD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是PTSD产生的前提。
然而,相关的研究却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后的个体并非都会出现PTSD。
相关认知理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经历创伤暴露后的个体的核心信念受到挑战及其所引发的侵入性反刍所导致的。
但是临床实践发现,个体对创伤线索及其结果的恐惧情绪也可能是PTSD的诱因。
既然创伤暴露后的认知和情绪都是PTSD的危险因素,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又是如何作用于PTSD的?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将进一步考察创伤暴露程度、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侵入性反刍与PTSD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核心信念量表、主观害怕程度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对雅安地震6个月后的310名中学生进行施测。
结果发现,雅安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的PTSD整体水平及发生率较低,其中男生低于女生,高一年级学生相对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二年学生。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创伤暴露程度可以通过核心信念挑战对PTSD起正向预测作用,也可以通过核心信念挑战经侵入性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PTSD;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主观害怕程度经侵入性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PTSD。
但是创伤暴露程度不能直接通过侵入性反刍预测PTSD,也不能通过主观害怕程度直接预测PTSD。
关键词:创伤暴露程度,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侵入性反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The Role of Core Beliefs Challenge, Subjective Fear and Intrusive Rumination in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Traumatic Expose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dolescentSurvivors after Y aan EarthquakeZHOU Xiao, WU Xin-chun, YUAN Xiao-jiao, CHEN Qiu-yan, CHEN Jie-ling1. School of Psychology,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2.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 610041Abstract: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Yaan earthquake is the other destructive of natural disasters occurred again in Sichuan, China in 2013 that caused widespread life and property losses.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this earthquak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is often considered the most frequent of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disasters. Many researchers, to date, begin to examine the reason for the high prevlance of PTSD, and found that the severity of traumatic expose can beprecondition of PTSD. However, not all the traumatized people who expose traumatic events can appear PTSD,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 of cognitive reactions. The shattered world assumption suggest that the extent of core beliefs which were challenged by traumatic event could activ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 cognitive reactions and elicit the development of PTSD. While the core beliefs can be challenged by traumatic event, the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emphasized that the individual who expose to the traumatic events also take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cope the traumatic clues. The negative coping strategies are risk factor for PTSD, and intrusive rumination is one of coping strategies that the traumatized people used to take, and in turn may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TSD. What calls for special attention is that all the shattered world assumption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emphasized the role of cognition after traumatic exposure in the process of PTSD. However, these theories have some limits in clinical intervention for PTSD because the neglect of the role of emotion. Thus, some researchers suggest that the emotive reactions should b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The model of fear network suggested that the people who expose to traumatic events can have more fear for traumatic, and in turn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the appearance of PTSD.While the traumatic exposure, core beliefs challenge, intrusive rumination and subjective fear were risk factors, the specific paths that the traumatic exposure how to elicit the development of PTSD by these factors are unclear. Futhermore, the predictive utility of these risk factors don‘t be evaluated in the some mod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reactions and emotive rea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PTSD were not be examined. Furthermore, more of previous studies pay attention to the adults or college students, and fewer study focus on the adolescents survivors after disaster. Regarding the limits above, the current study aim to the role of core beliefs challenge, intrusive rumination and subjective fear in assosciates between traumatic exposure and PTSD among adolescent survivors after six months Yaan earthquake.310 adolescent survivors were selected from several second and high school in county of Lushan, the area most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Yaan earthquake.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raumatic Exposure Questionnaire, Subjective Fear Questionnaire, Core Beliefs Inventory, The Event Related Rumination Inventory and Revised Child PTSD Symptom Scale at six months after Yaan earthquake. The resultsfound that the mean level and prevlance of PTSD is low, and the male students‘ PTSD is fewer than female students, the mean level of the students in first grade of high school is higher than the students in other three grade who particiapted in survey. The analysis of structual equation model found that the severity of traumatic exposure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PTSD by core beliefs challenge and by that of the multiple mediator effects of intrusive rumination. Moreover, traumatic exposure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PTSD by the severity of subjective fear via the multiple mediator effects of intrusive rumination. However, severity of traumatic exposure have no effect on PTSD by affecting intrusive rumination and subjective fear.Keywords: The severity of traumatic exposure, core beliefs challenge, The severity of subjective fear, intrusive ruminati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6. 男性品行障碍患者大脑结构连接的DTI研究张积标姚树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长沙,410011,zhangjibiao201@摘要:目的: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如冲动、暴力和攻击等),是成年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高危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