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针法各取穴方法对比分析理论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3.35 KB
- 文档页数:2
子午流注常用的按时取穴方法有4种,还有8种很少有人知道自从今年2月份,王永炎院士预测疫情的视频被传开以后,引起了人们对于时间医学的更加重视。
相对于近代西方以生物钟为基础的时间医学,中国的《黄帝内经》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运六气的学说,并明确记载了时间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子午流注针灸法,就是一种根据时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历来被视作一门高深的学问。
中国的古人通过观察,看到一年四季的气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产生了明显的冬冷夏热;一天之中,随着时间产生了白天黑夜;海水的潮起潮落,也是跟时间有关,因而被称作潮信;草木植物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更加明显了。
所以中国的古人认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也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
子午流注,就是指人体的气血会按照不同的时间灌注在不同的穴位,只要能够在气血灌注的穴位上,施以针灸治疗,就能比普通针灸取得更好的效果。
子午流注针灸法,是对按时取穴再施以针灸治疗的统称,在按时取穴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有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纳支法、纳甲法这四种,不太常用的有:何氏纳甲法、养子时刻法、日支纳支法、日干纳甲法、时干纳甲法、纳支时刻法、纳络法、本穴原穴母子补泻法这八种。
在子午流注的众多取穴方法中,最方便也最常用的,又与传统的八卦学说有关的,是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
灵龟八法的取穴方法很简单,就是先根据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的原则,取人体的八个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
至于奇经八脉是怎么交会于十二正经的,是属于经络学的内容,在本篇文章中就不展开讲述了,在此只讲与八卦有关的内容。
再根据宋儒绘制的文王后天九宫八卦图,将八个穴位与九宫八卦配合起来,就形成了这样的九宫八卦配八穴:坎一阳蹻申脉,坤二阴蹻照海,震三阳维外关,巽四带脉临泣,中宫五也是照海,乾六冲脉公孙,兑七督脉后溪,艮八阴维内关。
再将每日的干支分别配上数字:甲己辰戍丑未匀为十,乙庚申酉匀为九,丁壬寅卯匀为八,戊癸丙辛巳午亥子匀为七。
第一节子午流注的涵义与源流一、子午流注的涵义[子午]原是对立的名词,用以代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春秋、寒暑、日月、夜半与日中两时辰等的表示相对关系的符号。
如“子午面”,“子午线”,“子午道”,“子时午时”。
[子午的意义]1.子午代表阴阳:是阴阳的总称。
子阴午阳,子午是阴阳的起点与分界线。
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
2. 子午代表时间:一天之中,子为夜半(23~1点),午为日中(11~13点)。
[如图]/P>一年之中,子为农历11月(冬至为十一月),午为农历5月(夏至为五月)。
3. 子午代表气候寒热:子时寒,午时热。
4. 子午代表十二地支: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均以子午为推算的开始。
5. 子午代表人体气血流行的阴阳盛衰。
[如图][流注]流指水流,注指注输、灌注。
这里具体是指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以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作喻,说明人体气血就象水流一样,始出为井,渐成细流为荥,水流如由浅入深灌注为输,渐而水流在通畅的河流中通行即称为经,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即所入为合,以示脉气的流行经过。
[子午流注]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依据,它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
人体气血循行,周流出入,如流水般,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
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气血流注开穴的时间,谓之逢时),过时为阖(某穴开时已过,谓之过时,则穴闭),定时开穴,补虚泻实,把握时机,调和阴阳而治病。
[如图][子午流注针法]是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特殊配穴治疗方法。
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
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配合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古典针刺取穴方法。
中心内容:择时——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
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是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
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直接影响。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如果生病,也会因时空变化而产生“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病情变化。
子午流注针法,便是根据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每天气血运行盛衰与经穴开合,进行针灸治疗。
它的理论,早在.《内经》时期已有萌芽。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素问.刺法论》说:“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当刺包络之荥……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输……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这些都是待时取穴最早运用的经验总结。
《灵枢.本输》说:“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这是“阴井木,阳井金"五行刚柔相济的最早依据,在《难经.第六十四难》已作了全面的说明。
子午流注针法,完善于金元以后。
窦汉卿所著《标幽赋》中的“一日取六十六穴,方见幽微’’,是“纳支法"的具体提出。
徐凤的“子午流注按时定穴歌"是“纳干法"的具体推法。
下面从子午流注的意义、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组成、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等三个方面作概要介绍。
一、子午流注的意义“子午"二字,其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
从时辰看,一天十二时辰,用子午以分昼夜,子时是夜半,午时是中午;从一年看,子是一年中农历的十一月,为冬至节所在,代表一年的冬季,午是农历五月,是夏至节所在,代表一年的夏季。
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子时静息心绞痛的理论探讨摘要:近年来,医务工作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发病时间进行选穴、配穴,治疗子时静息心绞痛患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纵观文献,大多从穴位选取、针刺手法与疗程等方面叙述针灸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少有从中医角度对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渊源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在此对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子时静息心绞痛的理论渊源进行探讨与分享。
关键词:心绞痛;子午流注;理论静息心绞痛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类型之一,特点是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常在夜间子时出现,发作时疼痛较严重,疼痛时间超过2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效果明显。
[1]子时静息心绞痛患者发病时间较固定,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
而子午流注针法用天干、地支演变的规律指出每天气血盛衰的时间从而选取最佳的穴位进行治疗,是一种择时选穴的针刺取穴方法。
[2]由此可见,子时静息心绞痛的发病特点与子午流注针法的运用有一定的相关性,理论探讨如下。
1静息心绞痛的病因病机静息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疾病。
属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可分虚实两类:本虚为阴阳气血亏损,标实以痰浊、气滞、血瘀为患。
[3]《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或怫郁气逆……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该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且与整个机体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由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所引起。
[4]2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包括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以纳甲法和纳子法较为常用。
纳子法是依据十二经脉按流注顺序配十二时辰、以地支为主的按时开穴方法,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提出的。
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法治疗失眠临床观察发布时间:2022-03-10T06:20:24.99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4期作者:施宏建邓国全彭海英[导读] 对比按照“子午流注纳子法”取穴针刺治疗失眠与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施宏建邓国全彭海英广东四会市中医院 526200【摘要】目的:对比按照“子午流注纳子法”取穴针刺治疗失眠与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按照“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选经取穴,是按十二时辰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顺序及五腧穴的五行属性来开生我、我生穴位,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来取穴治病的一种方法;对照组按常规阿普唑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PSQI量表、失眠严重程度(IS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按照“子午流注纳子法”取穴,定时针刺治疗失眠患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阿普唑仑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午流注;纳子法;失眠;针刺法ClinicalobservationonthetreatmentofinsomniawithMidnight-noonebb-flowHour-prescriptionofacupotion[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clinicalefficacyofMidnight-noonebb-flowHour-prescriptionofacupotioninthetreatmentofinsomniaandalprazolaminthetreatmentofinsomnia.Methods:60patientswithinsomniawererandomlydividedintotreatmentgroupandcon noonebb-flowHour-prescriptionofacupotion",whichisamethodtoopenthepositionsofIandIaccordingtothepassageoftwelvehours,combinedwiththesequenceofQiandbloodflowofthetwelvemeridians noonebb-flowHour-prescriptionofacupotion"andregularacupunctureinthetreatmentofinsomniahassignificantclinicaleffect,whichi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conventionalalprazolamtreatment,and 【Key words】 Midnight-noon ebb-flow; Hour-prescription of acupotion; Insomnia; Needle point method失眠是一个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
子午流注纳子针法治疗哮喘3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针法对哮喘控制及血清白介素-4的影响。
方法将6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纳子针法组和常规针法组各30例,治疗4个疗程。
观察针刺前后哮喘控制、白介素-4(IL-4)的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针法对哮喘控制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别, 子午流注纳子针法组优于常规针法组;两组针法均能降低哮喘患者血清中白介素-4(IL-4)的水平,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别。
结论子午流注纳子针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优于常规针法。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子午流注纳子针法;哮喘控制;白细胞介素支气管哮喘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据粗略估计,我国约有1 500万~2 000万哮喘患者。
因此,哮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受到极大关注,哮喘的防治研究随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
为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方法,笔者对60例哮喘患者采用子午流注纳子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随机分组治疗,对其治疗前后哮喘控制、白介素-4(IL-4)水平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2002-11修订的诊断标准,将确诊为哮喘的患者按入院顺序依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
子午流注纳子针法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7~80岁,平均61.8岁;病程3~47年。
常规针法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7~78岁;平均62.7岁;病程3~45年。
2 治疗方法2.1 子午流注纳子针法组(观察组)2.1.1 取穴太溪双、阴谷双、肾俞双。
2.1.2 刺激方法在每天的酉时(以北京时间为准,如当地时间与北京时间有差异则需校正)治疗,快速捻转进针,平补平泻,实证适当取定喘,虚证加太渊。
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约1 min。
2.2 常规针法组(对照组)2.2.1 取穴膻中、列缺双、肺俞双。
2.2.2 刺激方法在每天酉时(以北京时间为准,如当地时间与北京时间有差异则需校正)以外的时间治疗,其余同子午流注纳子针法组。
中医子午流注针法,探究先贤智慧,学习并传承。
这是一篇我大学时期的毕业论文,关于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规律研究探讨,本人才疏学浅抒发一孔之见,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立志传承祖国医学,弘扬传统文化。
子午流注开穴规律以当日天干所代表的某条经,即开这条经的井穴,其余按照五腧穴,井、荥、俞、经、合穴的顺序,每隔两个时辰(四个小时),相继开穴,循序渐进。
因而形成一种逐日按时开穴的规律法则。
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时间变化和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变化相结合来选穴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法,是中医针灸的古老方法之一,注重自然规律,讲求天人合一。
以《黄帝内经》作为理论基础,其中《灵枢·本输》和《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论述了十二经脉的五腧穴,提出了井、荥、俞、原、经、合穴各自穴位的特点,有“出”、“溜”、“注”、“过”、“行”、“入”的不同,以表示经脉气血的运行盛衰。
十二经配合干支的演变十二经有表里配合,十天干也有阴阳不同,其中阳干:甲、丙、戊、庚、壬;阴干:乙、丁、己、辛、癸。
阳干代表阳经,阴干代表阴经,十二经阴阳表里天干五行配合起来,就有胆经和肝经与甲乙木相配;小肠经和心经与丙丁火相配;胃经和脾经与戊己土相配;大肠经和肺经与庚辛金相配;膀胱经和肾经与壬癸水相配;至于三焦经和心包经,《灵枢·营卫生会》有云:“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于胸中;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这其中说明三焦经总领脏腑经络全身之气,和内调外,三焦通则全身皆通,三焦经属阳经,为六腑之一,所谓“焦”,火气化也。
所以三焦也叫“相火”。
心包经属阴经,主心经的外卫,心主血,心经属丁火,心包也属于心,所以心包也称“相火”,三焦经与心包经相表里,两者都属“相火”,所以在天干五行中以丙丁火相配。
十二地支配合十二经,《针灸大成》所载纳支歌写道:“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这种十二经纳支法主要依据十二经的流注顺序配合而成,十二经以肺经流注开始,配合寅时(3点~5点),“寅”表示开始的意思,在古代,天干地支作为一种纪年单位,一年之中以寅月代表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正月,一天的开始在黎明时分,也就是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