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2.00 KB
- 文档页数:37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一、课程介绍1. 课程背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机械零件的选材与制造3. 机械强度计算4. 机械传动设计5. 机械结构设计6.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巩固理论知识。
4. 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第1-4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第5-8课时:机械零件的选材与制造第9-12课时:机械强度计算第13-16课时:机械传动设计第17-20课时:机械结构设计第21-24课时: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提问、讨论等课堂表现。
2. 实践成绩:评价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表现。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
2. 教学内容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方案设计详细设计设计验证与修改设计文件的编制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及注意事项。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体会设计流程的重要性。
七、机械设计的创新与改进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改进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改进设计的思路与步骤创新与改进的实例分析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新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解释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定义和目的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应用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设计的应用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2.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解释机械设计的创新思路和方法2.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3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机械设计的创新思路和方法机械设计的创新案例分析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创新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设计的创新案例,让学生理解创新思路和方法第三章:机械设计的常用材料3.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及性能解释不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条件3.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及性能培养学生根据使用条件选择合适材料的能力3.3 教学内容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材料选择的原则和使用条件3.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常用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材料测试和选择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材料选择的原则和使用条件第四章:机械设计的强度计算4.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强度计算的重要性及方法解释不同载荷和应力对机械结构的影响4.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中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强度计算和优化设计的能力4.3 教学内容强度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不同载荷和应力对机械结构的影响强度计算的案例分析和优化设计4.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强度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强度计算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载荷和应力对机械结构的影响及优化设计方法第五章:机械设计的摩擦与磨损5.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摩擦与磨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解释不同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应用5.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摩擦与磨损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能力5.3 教学内容摩擦与磨损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不同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应用及优缺点摩擦与磨损控制案例分析5.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摩擦与磨损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摩擦与磨损实验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应用及优缺点第六章:机械设计的配合与连接6.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配合与连接的概念及重要性解释不同配合与连接方式的特点及应用6.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配合与连接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配合与连接方式的能力6.3 教学内容配合与连接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不同配合与连接方式的特点及应用配合与连接设计案例分析6.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配合与连接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配合与连接实验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配合与连接方式的特点及应用第七章:机械设计的传动系统7.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传动系统的作用及组成解释不同传动方式的特点及应用7.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的能力7.3 教学内容传动系统的作用及组成不同传动方式的特点及应用传动系统设计案例分析7.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作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传动系统实验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传动方式的特点及应用第八章:机械设计的热力学分析8.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热力学分析的重要性及方法解释热力学基本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8.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中热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热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3 教学内容热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热力学基本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热力学分析案例分析8.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热力学分析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第九章:机械设计的经济与市场因素9.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经济与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及影响解释机械设计者在考虑经济与市场因素时的策略和方法9.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经济与市场因素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9.3 教学内容经济与市场因素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影响机械设计者在考虑经济与市场因素时的策略和方法经济与市场因素分析案例分析9.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经济与市场因素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影响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经济与市场因素分析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设计者在考虑经济与市场因素时的策略和方法第十章:机械设计的评价与优化10.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评价的方法及优化策略解释机械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价及改进方法10.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优化策略提高机械设计性能的能力10.3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评价的方法及指标优化策略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评价与优化案例分析10.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评价的方法及指标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评价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优化策略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设计基础的相关内容,包括机械设计概述、基本原理、常用材料、强度计算、摩擦与磨损、配合与连接、传动系统、热力学分析、经济与市场因素以及评价与优化。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机械零件的设计4. 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机械设计的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机械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第二课时: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第三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4. 第四课时: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第五课时:机械设计的优化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设计任务:评价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内容6. 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7. 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8. 传动系统设计9. 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10. 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材料选择、力学分析、传动系统设计、强度计算和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2. 第七课时: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3. 第八课时:传动系统设计4. 第九课时: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5. 第十课时: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材料选择、力学分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课程简介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具,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常见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装配和工程分析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并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模型建立和分析。
3. 能够独立进行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装配。
4.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概述- 机械设计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2. 机械零部件设计- 机械零部件的功能和分类- 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常见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案例分析3. 机械装配设计- 机械装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装配的设计规范和注意事项 - 机械装配的实际案例分析4. 机械工程图学- 机械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 工程图纸的绘制方法和符号规范 - 机械图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程分析- 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介绍-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操作和建模技术- 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 机械设计实践- 选择一个适合的机械设计项目进行实践- 制定项目设计方案和计划- 完成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装配和工程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利用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操作,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机械设计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引导学生学习并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零部件的建模和分析。
4.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室操作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设计软件,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机械零件的设计轴承和轴的设计传动机构设计(齿轮、链条、皮带等)联接件设计(螺栓、螺母、焊接等)3. 机械动力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惯性力、力矩和运动规律动力学方程及其应用4. 机械强度计算材料力学性能的计算和选择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安全因数和寿命预测5.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参数化设计和三维建模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核心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上机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CAD软件,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手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等。
2. 课件:PowerPoint、Flash等。
3. 软件:AutoCAD、SolidWorks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期刊、论文、视频教程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设计报告:评估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创新性、实用性、准确性等方面。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每次2课时。
2. 课程安排:第1-4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第5-8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第9-12课时:机械动力学第13-16课时:机械强度计算第17-20课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介绍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讲解: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课程介绍1.2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的1.3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4 机械设计的分类和阶段第二章:机械零件的材料与失效分析2.1 材料的选择与性能要求2.2 常见材料的特性与应用2.3 机械零件的失效模式与原因2.4 失效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与校核3.1 力学基础回顾3.2 机械零件的应力与变形分析3.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3.4 强度校核的步骤与判定准则第四章:轴的设计与强度计算4.1 轴的分类和应用4.2 轴的设计原则与要求4.3 轴的强度计算方法4.4 轴的设计实例与强度校核第五章:轴承的设计与选用5.1 轴承的作用与分类5.2 轴承的选用原则与要求5.3 轴承的设计计算方法5.4 轴承的润滑与维护第六章: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的设计与选用6.1 联轴器的作用与类型6.2 联轴器的设计与选用6.3 离合器的工作原理与类型6.4 离合器的设计与选用6.5 制动器的工作原理与类型6.6 制动器的设计与选用第七章:齿轮的设计与强度计算7.1 齿轮的分类与特性7.2 齿轮的设计原则与要求7.3 齿轮的强度计算方法7.4 齿轮的材料选择与热处理7.5 齿轮的设计实例与强度校核第八章: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设计与选用8.1 带传动的特点与类型8.2 带传动的张力计算与设计8.3 链传动的特点与类型8.4 链传动的参数计算与设计8.5 带传动与链传动的选用与维护第九章:弹簧的设计与选用9.1 弹簧的分类与特性9.2 弹簧的设计原则与要求9.3 弹簧的强度计算方法9.4 弹簧的材料选择与热处理9.5 弹簧的设计实例与选用第十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0.1 机械设计实例概述10.2 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和评价10.3 机械设计实例的改进和优化10.4 机械设计实例的实施和验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选型依据;(3)熟悉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4)能够运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机械设计概述1.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任务2. 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3. 机械设计师的要求和素质第2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1. 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2.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第3课时: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1. 机械系统的自由度和平衡条件2. 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分析3.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第4课时: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1. 机械系统的动力源和动力传递2. 机械系统的负载分析和计算3. 机械系统的动力性能优化第5课时: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 机械设计案例介绍2.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3. 机械设计案例总结和启示三、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辅助材料:PPT课件、教学图样、设计软件教程3. 实验设备:机械设计实验台、测量工具、模拟实验器材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机械产品,引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 讲解:结合PPT课件和教材,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3. 案例分析:分析机械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或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2)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性能和设计方法;(3)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及仿真技术。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3. 机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4. 现代设计方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5. 仿真技术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5.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第二周: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3. 第三周:机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4. 第四周:现代设计方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5. 第五周:仿真技术及其应用6. 第六周:课程设计(1)7. 第七周:课程设计(2)8. 第八周:课程设计(3)9. 第九周:课程设计(4)10. 第十周:课程设计(5)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2. 课程设计:根据课程设计成果进行评分;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2. 教学参考书:《机械设计手册》、《现代设计方法》等;3. 计算机软件:CAD、仿真软件等;4. 实验设备:机械设计实验室。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对简单的机械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掌握常用的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
3.熟悉机械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
4.能够运用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简单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5.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机械设计的辅助计算和绘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常用的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如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等。
3.机械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如效率、精度、稳定性等。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引言:介绍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讲解常用的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机械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讲解机械系统的性能评价和优化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和挑战。
3.实验法:通过实验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实际操作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设计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适当的实验设备,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案)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3. 了解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3. 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设计的实例,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
2. 案例材料:机械设计实例。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第二章:机械零件的材料和失效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原则。
2. 掌握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原因。
3. 学会分析机械零件的失效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1. 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原则。
2. 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原因。
3. 失效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原则和失效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理解失效原因和预防措施。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
2. 案例材料:机械零件失效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原则和失效分析方法。
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零件的应力分析方法。
2. 掌握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
3. 学会根据强度计算结果选择合适的机械零件尺寸。
教学内容:1. 机械零件的应力分析方法。
2.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
3. 尺寸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
2. 练习法:学生进行强度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
2. 练习题:提供强度计算练习题,辅助学生练习。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机器的组成及特征2、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3、学习方法【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2)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2、知识目标:(1)了解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2)熟悉机构、构件、零件、部件的概念及其区别。
要求:1、识记: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专业术语。
2、简单应用:了解机器的组成。
3、综合应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例如:自行车、缝纫机、公共汽车车门开启机构等)和工程实际常见机器设备(例如:吊车、装载车、起重设备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机构、机器、构件、零件等基本术语的概念和区别。
难点:1、机器、常用机构、通用零件、专用零件、标准件等的认识。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图表3、动画视频【教学后记】1、实施课堂练习,实现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2、播放常见机械工作的动画视频,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机械运动的工作原理。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2、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3、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4、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2、知识目标:(1)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2)熟悉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要求:1、领会:机械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设计的方法和大致步骤。
2、综合应用:明确机械设计的程序、准则、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2、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难点:1、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图表3、动画视频【教学后记】1、详细讲述理论知识,同时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运动副及其分类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掌握运动副的概念和分类,能够根据实物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知识目标:(1)了解机构组成原理;(2)理解自由度、运动副、约束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
要求:1、识记:运动副、构件自由度等专业术语。
2、综合应用: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的绘制。
难点:1、绘制简图时构件及运动副的准确表示。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图表3、实例4、三角板【教学后记】1、创设良好的环境,诱发思维的积极性;2、精讲典型例题,实现举一反三。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并能够准确判断机构运动是否确定运动。
2、知识目标:(1)准确识别出机构中存在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能够做出正确处理。
要求:1、领会: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计算机构自由度应注意的问题。
2、简单应用: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
难点:1、机构中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的判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实例3、三角板【教学后记】1、复习旧的知识,便于引入新的教学内容;2、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概述2、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演化【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能够准确判断具体实例属于哪种四杆机构类型。
2、知识目标:(1)熟悉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应用及其演化。
要求:1、识记:平面连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曲柄、摇杆。
2、领会: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四杆机构的演化。
3、简单应用: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应用及其演化。
难点:1、平面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实例3、动画视频【教学后记】1、采用动画展示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注重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铰链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2、平面连杆机构几个工作特性【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理解平面四杆机构工作特性的工程应用。
2、知识目标:(1)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几个工作特性。
要求:1、识记:压力角和传动角、急回特性、死点。
2、领会: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和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难点:1、急回特性。
2、死点位置。
3、四杆机构的图解法设计。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工程实例3、动画视频【教学后记】1、利用动画辅助理解急回特性、死点位置的概念,工程案例展示其应用。
《常用机构与零件设计》教案首页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平面四杆机构的图解法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两类基本问题。
2、知识目标:(1)理解采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具体方法。
要求:1、领会: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具体方法。
难点:1、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具体方法。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工程实例3、动画视频【教学后记】1、利用动画辅助展示图解法设计。
《常用机构与零件设计》教案首页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分类及应用2、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及选择【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掌握不同场合下凸轮机构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应用;(2)能够绘制位移线图。
2、知识目标:(1)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分类及应用;(2)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3)了解其冲击特性及应用。
要求:1、识记:凸轮机构、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
2、领会:凸轮轮廓图解设计原理,凸轮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简单应用:凸轮轮廓的图解设计。
4、综合应用:机器中凸轮机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2、凸轮轮廓的图解设计。
难点:1、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的正确选择;2、凸轮轮廓图解设计原理。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工程实例3、动画视频【教学后记】1、利用动画演示机构运动,工程应用案例展示其应用场合。
《常用机构与零件设计》教案首页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掌握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
2、知识目标:(1)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
要求:1、识记:齿轮机构。
2、领会: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工程实例3、动画视频【教学后记】1、尽可能使学生理解基本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后续学习。
《常用机构与零件设计》教案首页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棘轮机构2、槽轮机构3、不完全齿轮机构【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掌握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知识目标:(1)掌握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功能和适用场合;(2)了解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功能及适用场合要求。
要求:1、识记:间歇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
2、领会:间歇机构的组成、类型、应用及原理、动静比实现原理。
3、简单应用:间歇机构的工作原理。
4、综合应用:多工位自动化生产的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常见间歇运动机构的组成、类型、应用及工作原理。
难点:1、动静比及其实现原理。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图表3、动画视频【教学后记】1、利用动画演示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螺纹连接的基本知识2、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掌握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及应用场合。
2、知识目标:(1)熟悉螺纹的类型、主要参数、特点及应用;(2)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方法。
要求:1、识记:螺纹、参数、联接、防松等。
2、领会:螺纹的主要参数、类型和应用,螺纹联接的防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及应用场合。
难点:1、各种螺纹连接的画法、螺纹联接的防松。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图表3、动画视频【教学后记】1、多媒体教学,结合机械制图、联系工程实际。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2、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掌握单个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2)螺栓组连接的设计。
2、知识目标:(1)掌握单个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2)螺栓组连接的受力分析和结构设计。
要求:1、识记:螺栓、强度等。
2、领会:提高螺栓强度的措施。
3、简单应用:螺纹联接的设计与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单个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
难点:1、螺栓组连接的受力分析和结构设计。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图表3、动画视频【教学后记】1、结合多媒体教学,举工程实例,同时动画演示。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螺纹连接件的材料和许用应力2、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3、滑动螺旋传动简介4、滚动螺旋传动简介【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1、能力目标:(1)掌握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2、知识目标:(1)熟悉螺纹连接件的材料和许用应力;(2)了解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常用措施和螺旋传动的设计。
要求:1、识记:螺栓、强度等。
2、领会:提高螺栓强度的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难点:1、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图表3、动画视频【教学后记】1、多媒体教学,结合工程实际,分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