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针法2
- 格式:ppt
- 大小:171.00 KB
- 文档页数:38
子午流注法子午流注针法临床应用提要:人和一切生物都有生物节律,这是生命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于自然界的一种表现,把这种现象称为“天人合一”。
研究生物节律与医学关系有重要意义,它将深刻改变现代医学的面貌。
而中医理论早就十分重视生物节律与医学的诊断和治疗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中医用干支记时的“子午流注”方法,来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以及作为治疗用药指导上。
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中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也叙述了这样观点:“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他同时叙述了六经病的生物节律现象:“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愈?……日中得病半夜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解也。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这样就为六经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
“子午流注”是根据《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基础的,一昼夜,漏水下百刻,气行五十周于身,并根据人体12条经脉流注程序,以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将脏腑配合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上成为“子午流注法”,提出按时取穴治疗。
“子午流注”取穴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天干为取穴方法的“纳甲法”,另一种是以地支为取穴方法的“纳支法”。
中医常用的多为“纳支法”。
在“纳支法”理论中,十二经气血流注顺序如下:①肺:寅时(凌晨3-5时)②大肠:卯时(凌晨5-7时)③胃:辰时(7-9时)④脾:巳时(9-11时)⑤心:午时(11-13时)⑥小肠:未时(13-15时)⑦膀胱:申时(15-17时)⑧肾:酉时(17-18时)⑨心包:戌(19-21时)⑩三焦:亥时(21-23时)(11)胆:子时(23-凌晨1时)(12)肝:丑时(凌晨1-3时)。
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时辰表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有两种,一为按天干开穴,又称纳干法,或称日干子午流注;一为按地支开穴,又称纳支法,或称时支子午流注。
(一)时支子午流注时支子午流注,也称纳子法,纳支法。
这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地支时辰,病症之虚实,配合五行生克穴位,取穴治病的方法。
有两种取穴法:一种是按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各配一经,在这个时辰内,该经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腧穴都可以选用。
例如,肺经病,每日寅时都可取肺经从中府到少商的任何腧穴针刺治疗。
此方简便易行。
另一种是根据气血流注到某经的时辰,再结合五俞穴,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进行针刺治疗。
纳子法是依据"日周期",用本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气血流注本经的时间,在每日的十二个地支时辰按时开穴。
开穴的原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在气血流经本经的时辰,本经气血最虚,取母穴用补法,可以扶正补虚,使气血通畅。
若本经为实证,则取子穴以泻之。
气血于寅时由肺经流注,卯时流注大肠,依次为胃、脾、心、小肠、膀胱、肾、胃、心包、三焦、胆,丑时流注肝经,再至肺经,周而复始。
可记歌诀。
见下表。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经脉胆肝肺大肠胃脾时辰子丑寅卯辰巳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经脉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时辰午未申酉戌亥时间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举例:在气血输注本经的时间,实证取本经所属"五行"之子穴泻之。
如肺热咳嗽的实证,于寅时泻尺泽(水)。
即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虚证取本经所属"五行"之母穴补之。
如肺虚气喘,于卯时补太渊(土),土生金,土为金之母。
如果补泻时间已过,或不虚不实证,或遇有急症,可取本经本穴或原穴。
见下表。
时支子午流注补泻腧穴表经脉补泻本穴原穴腧穴时辰腧穴时辰肺(金)太渊(土)卯尺泽(水)寅经渠(金)太渊大肠(金)曲池(土)辰二间(水)卯商阳(金)合谷胃(土)解溪(火)巳厉兑(金)辰足三里(土)冲阳脾(土)大都(火)午商丘(金)巳太白(土)太白心(火)少冲(木)未神门(土)午少府(火)神门小肠(火)后溪(木)申小海(土)未阳谷(火)腕骨膀胱(水)至阴(金)酉束骨(木)申通谷(水)京骨肾(水)复溜(金)戌涌泉(木)酉阴谷(水)太溪心包(相火)中冲(木)亥大陵(土)戌劳宫(火)大陵三焦(相火)中渚(木)子天井(土)亥支沟(火)阳池胆(木)侠溪(水)丑阳辅(火)子临泣(木)丘墟肝(木)曲泉(水)寅行间(火)丑大敦(木)太冲在纳子法中,还有一种按时循经取穴,以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属一经,即寅属肺,卯属大肠,辰属胃,巳属脾,午属心,未属小肠,申属膀胱,酉属肾,戌属心包,亥属三焦,子属胆,丑属肝。
子午流注九宫针法
子午流注九宫针法
第一针:太溪
第二针:昆仑
第三针:太冲
第四针:足临泣
第五针:神门
第六针:液门
第七针:太渊
第八针:合谷
第九针:内庭
此九宫针法,根据人体经络的子午流注调理,可以通调各种亚健康、各种痛症、内科杂症和疑难病症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扎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凝神定志、聚精会神地扎
二:一定要按先后顺序扎
三:手脚不能扎同侧
四:拔针也按扎针时的次序拔
五:医家在给病人扎之前,一定要先给自己先扎几次,无论有病还是无病的医家,扎后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经络畅通感、热感和身体原有的病痛缓解等。
第一节子午流注的涵义与源流一、子午流注的涵义[子午]原是对立的名词,用以代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春秋、寒暑、日月、夜半与日中两时辰等的表示相对关系的符号。
如“子午面”,“子午线”,“子午道”,“子时午时”。
[子午的意义]1.子午代表阴阳:是阴阳的总称。
子阴午阳,子午是阴阳的起点与分界线。
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
2. 子午代表时间:一天之中,子为夜半(23~1点),午为日中(11~13点)。
[如图]?/P>一年之中,子为农历11月(冬至为十一月),午为农历5月(夏至为五月)。
3. 子午代表气候寒热:子时寒,午时热。
4. 子午代表十二地支: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均以子午为推算的开始。
5. 子午代表人体气血流行的阴阳盛衰。
[如图][流注]流指水流,注指注输、灌注。
这里具体是指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以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作喻,说明人体气血就象水流一样,始出为井,渐成细流为荥,水流如由浅入深灌注为输,渐而水流在通畅的河流中通行即称为经,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即所入为合,以示脉气的流行经过。
[子午流注]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依据,它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
人体气血循行,周流出入,如流水般,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
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气血流注开穴的时间,谓之逢时),过时为阖(某穴开时已过,谓之过时,则穴闭),定时开穴,补虚泻实,把握时机,调和阴阳而治病。
[如图][子午流注针法]是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特殊配穴治疗方法。
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
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配合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古典针刺取穴方法。
中心内容:择时——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
第一节子午流注的涵义与源流一、子午流注的涵义[子午]原是对立的名词,用以代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春秋、寒暑、日月、夜半与日中两时辰等的表示相对关系的符号。
如“子午面”,“子午线”,“子午道”,“子时午时”。
[子午的意义]1.子午代表阴阳:是阴阳的总称。
子阴午阳,子午是阴阳的起点与分界线。
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
2. 子午代表时间:一天之中,子为夜半(23~1点),午为日中(11~13点)。
[如图]/P>一年之中,子为农历11月(冬至为十一月),午为农历5月(夏至为五月)。
3. 子午代表气候寒热:子时寒,午时热。
4. 子午代表十二地支: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均以子午为推算的开始。
5. 子午代表人体气血流行的阴阳盛衰。
[如图][流注]流指水流,注指注输、灌注。
这里具体是指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以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作喻,说明人体气血就象水流一样,始出为井,渐成细流为荥,水流如由浅入深灌注为输,渐而水流在通畅的河流中通行即称为经,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即所入为合,以示脉气的流行经过。
[子午流注]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依据,它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
人体气血循行,周流出入,如流水般,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
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气血流注开穴的时间,谓之逢时),过时为阖(某穴开时已过,谓之过时,则穴闭),定时开穴,补虚泻实,把握时机,调和阴阳而治病。
[如图][子午流注针法]是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特殊配穴治疗方法。
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
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配合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古典针刺取穴方法。
中心内容:择时——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分纳干法、纳支法两大类,分别介绍如下。
(一)纳干法纳干法又称纳甲法,是运用天干配脏腑的一种按时开穴的子午流注针法。
应用时,在熟悉上述多种配属关系的基础上,先推算患者来诊当天的天干和开取井穴的时辰,再按阳日阳时开阳经穴,阴日阴时开阴经穴的规律,结合十二经脉的流注和五输穴的相生规律依次开穴。
运用时,需要掌握下面的基本内容:1.阳进阴退,开井穴井穴的开取是根据日、时干支,阳进阴退的规律。
阳进是指天干(为阳)主进,即按甲、乙、丙、丁……的顺序推算,阴退是指地支(为阴)主退,即按戌、酉、申……的顺序推算。
戌是地支中最后一个阳支,故阴退从戌开始。
阳进阴退是推算次日的干支取井穴时辰的方法。
如甲日戌时开窍阴,根据阳进阴退原则,次日天干从甲进为乙,地支从戌退为酉,故乙日应在酉时开井穴为大敦,余可类推。
2.经生经,穴生穴,开其它五输穴纳甲法的开穴,先从值日经的井穴开始,该日的天干与值日经的天干相同。
开井穴之后,下面就按时生时、经生经、穴生穴的规律开五输穴。
如甲日是胆经主气,甲(木)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然后按相生的顺序,下个时辰丙子时(甲木生丙火),开小肠经的前谷穴,因为小肠属火,胆属木,木生火;窍阴属金,金生水,故开小肠经的水穴前谷。
根据这一规律,下一开穴时辰应是戊寅(丙火生戊土),小肠经属火,胃经属土,火生土,前谷属水,水生木,故开胃经的木穴陷谷,水生木。
按时、经、穴相生,再下一个开穴时辰是庚辰,当开大肠经阳溪穴;再下当开膀胱经委中穴。
3.返本还原(遇输过原)运用纳甲法经穴相生顺序开穴,当开的穴是输穴时,同时要开值日经的原穴,这一规律称为“返本还原”。
如甲日胆经值日,当穴位开到足阳明胃经输穴陷谷时,应同时开胆经原穴丘墟。
“本”指的是本日的值日经,“原”指的是值日经的原穴。
一般开原穴的时辰,是在开井穴以后的4个时辰。
若为阴经,则以“输”代之,称遇输过原。
4.气纳三焦,开生我穴,血归包络,开我生穴五输穴依次开完后,阳经最后都要纳入三焦而开三焦经的穴位,称“气纳三焦”;阴经都要纳入心包络而开心包经的穴位,称“血归包络”。
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是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
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直接影响。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如果生病,也会因时空变化而产生“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病情变化。
子午流注针法,便是根据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每天气血运行盛衰与经穴开合,进行针灸治疗。
它的理论,早在.《内经》时期已有萌芽。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素问.刺法论》说:“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当刺包络之荥……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输……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这些都是待时取穴最早运用的经验总结。
《灵枢.本输》说:“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这是“阴井木,阳井金"五行刚柔相济的最早依据,在《难经.第六十四难》已作了全面的说明。
子午流注针法,完善于金元以后。
窦汉卿所著《标幽赋》中的“一日取六十六穴,方见幽微’’,是“纳支法"的具体提出。
徐凤的“子午流注按时定穴歌"是“纳干法"的具体推法。
下面从子午流注的意义、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组成、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等三个方面作概要介绍。
一、子午流注的意义“子午"二字,其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
从时辰看,一天十二时辰,用子午以分昼夜,子时是夜半,午时是中午;从一年看,子是一年中农历的十一月,为冬至节所在,代表一年的冬季,午是农历五月,是夏至节所在,代表一年的夏季。
介绍一种子午流注针法速算法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老的速算方法,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它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营销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一种子午流注针法速算法。
一、什么是子午流注针法?
1.加法运算
(1)找到两个数的十位数位,放置注针,然后在两个数的个位数位上标记。
(2)将注针横移一格,再在每个数的十位数位上标记。
(4)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所有的数位都被标记。
(6)如果有余数,则将余数继续累加到更高的数位上。
(1)确定被减数和减数,并将它们按照加法运算的方法分别标记。
(2)从右边开始,将被减数的每个数位减去减数的对应数位上的数。
(3)如果被减数的某个数位小于减数的对应数位,则需要将它前面的一个数位向左借1,并且在减数的对应数位上加上10。
(4)将得到的差按照加法运算的方法标记,并将标记的结果逐位相减。
(3)将得到的数位上的数相乘,并将结果记录在右侧。
(6)重复这个过程,直到除法运算的结果被计算出来。
1.快速:子午流注针法可以通过简单的标记和移动来快速计算。
2.简单:子午流注针法的规则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
3.准确:子午流注针法可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并且可以避免错误。
4.适用范围广:子午流注针法适用于不同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四、总结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古老的速算方法,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特别适用于商业和营销领域。
它通过简单的标记和移动来快速计算,规则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可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并且适用于不同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详解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
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
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
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
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
《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
《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十二月者,分为四时”。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谓“得天时而调之”。
《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
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
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
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
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著《标幽赋》,内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开阖,论其五行五脏查时日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
它如明代的《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
子午流注正确操作方法
1. 预先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注射器、药物、消毒酒精、消毒棉球和手套等工具,将药物按照使用说明配制好。
2. 消毒:先用消毒酒精将需要注射的皮肤部位消毒干净,然后再用消毒棉球轻轻擦拭消毒区域,确保注射部位干燥干净。
3. 技巧:选择一根长针,将针头插入皮肤的表皮下角质层,然后保持针头均匀平直插入,避免锐利的入口朝着血管或神经。
4. 注射:握住注射器,将药物缓慢注入体内,提高速度腹肌注射可能会导致疼痛,中断流注过程。
5. 抽针:缓慢抽出注射针,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防止药物流出。
6. 清理:将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消毒工具及时清理和消毒,避免污染和传播疾病。
7. 观察: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异常或不适症状,如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
子午流注针法作为“因时制宜”的治则,注重和强调“择时”与“选穴”两个方面。
人在自然环境中,外界的温热寒凉与朝夕光热的强弱对人体的气血流注有着不同的影响,而人体对其影响则相应地产生了“节奏反应”的生理现象,“择时”就是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选穴”则优选十二经疗效最佳的五输穴,二者结合,就是子午流注针法的中心内容。
对此应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整理提高,使它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子午是指时间而言,它是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
子为夜半,午为日中,是阴阳对立的两个名词,是古代人们用来记述年、月、日、时的符号。
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
如以一年为例,子是十一月,午为五月,冬至在十一月,夏至在五月(农历);以气候而言,子时寒,午时热,再以一天言之,子为夜半的23—1点,午时为日中的11—13点,可见子午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意义,说明子午是阴阳转化的起点与界线。
流注二字,流是指水流,注指注输,在这里是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做水流,以井、荥、输(原)、经、合来比喻,指出水之发出为井,渐成为细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然后汇合入出于泽海,用来表示脉管炎气的流注过程。
子午流注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比拟水流,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以调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
可见子午流注是在“人与自然”的理论指导下,逐渐演变所创立起来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一种针刺取穴法。
一、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子午流注针法,是由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肘膝以下的五输穴联合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针法,所以要运用它,就必须掌握这些内容,这是推算本法的必要条件。
子午流注针法主要内容一、子午流注针法是什么呢?子午流注针法呀,那可是中医针灸学里超有趣的一个针法呢。
它就像是一个按照时间节奏来跳舞的小精灵,根据人体气血在不同时辰流经不同经络的规律来进行针灸治疗。
比如说,在子时(晚上11点 - 1点),胆经气血最旺,这时候如果胆经有啥毛病,就可以考虑按照子午流注针法的原则来针刺相关穴位。
那这个针法的理论基础可是相当深厚的哦,它扎根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
经络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条条小河流,气血就是在这些河流里流动的水。
子午流注针法呢,就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在这些“河流”的关键节点(穴位)上进行调节,让气血能够顺畅地流淌。
二、子午流注针法的穴位选取这里面穴位的选取可大有讲究啦。
它不是随随便便就扎针的哦。
它得根据时辰和经络的对应关系。
就像刚刚说的子时对应胆经,那胆经上有好多穴位呢,像阳陵泉、丘墟这些穴位可能就会根据具体情况被选中。
而且呀,这个针法还会考虑到五输穴的运用。
五输穴就像是每个经络上的明星穴位组合。
什么井、荥、输、经、合穴,不同类型的穴位在子午流注针法里都有它们独特的作用。
比如说井穴一般是在气血初起的时候比较重要,就像源头的泉水一样,而合穴呢,就像是河流汇聚的地方,在气血旺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特殊意义。
三、子午流注针法的时间计算这针法的时间计算也是个技术活呢。
它不是简单地看个钟表就完事了。
它得根据古代的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
这干支就像是一种神秘的密码,用来确定每个时辰的特殊属性。
比如说今天是甲子日,那根据子午流注的算法,就可以知道哪个时辰对应哪条经络的气血最旺。
这个计算过程虽然有点复杂,但是一旦掌握了,就像掌握了打开健康之门的一把特殊钥匙。
四、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在临床上,子午流注针法可发挥了不少的作用呢。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像慢性胃炎呀,按照子午流注针法,找到合适的时辰针刺相应经络的穴位,可能会比普通针法效果更好。
还有失眠的患者,因为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睡眠息息相关,通过子午流注针法调整气血的节律,可能就会让患者更容易入睡,而且睡眠质量也会提高。
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应用临床上有单用子午流注针法者,也有结合辨证辨病辅以它法者。
单用分按时取穴和定时取穴两种。
•按时取穴,指据患者就诊之时,当时纳甲法或纳子法所开何穴,就针刺何穴,不论是何病症。
•定时取穴,是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属于何脏腑经脉之病,在该脏腑经脉有关输穴开时,预定患者前来针疗。
中医子午流注开穴小程序1.按患者就诊时间当时“纳甲法”所开何穴,即行针之,此即按时取穴法例一刘玲, 女,45岁,中国驻某国大使馆秘书。
患面肌震颤15年,经服中、西药多年,未能控制发作。
其人身体消瘦,睡眠欠佳舌红苔白薄,脉细弦缓。
询及病因,乃十五年前其母死后悲痛至极,遂得此病。
据脉症诊断为脾虚肝乘,肝风内动。
先按一般辨证取穴:针补足三里、泻太冲、调三阴交之法,连针6次,疗效不甚明显。
1994年5月16日午后3时30分巡诊相遇,患者要求此时治疗。
中医子午流注开穴小程序据日干支公式推算1994 年5月16日干支是壬寅。
查表3-3午后3时许是申时辰,解溪开穴。
其人肌瘦纳少属于脾胃虚衰,故针用补法。
随经行方向刺入,留针25分钟,每隔5分钟轻轻捻转一次。
当即面肌震颤大减。
患者无比高兴。
以后仍用“纳甲法”按时取穴,连续针治3次,基本告愈。
例二Lius, 男,42岁,某海轮工作人员。
患腰部压缩性骨折3年,腰痛不能转侧。
按一般针法3次,腰痛反而加重,便不再敢针灸。
听说来了中国针灸专家,便于1994年7月4日慕名前来。
当时是上午9点半乃巳时,查当日日干为辛(日干支辛卯);查“纳甲法”表3-3辛日巳时然谷开穴。
中医子午流注开穴小程序据“不通则痛”其症属实,故针泻然谷(双),留针30分钟,每5分钟捻转一次。
出针后腰即能俯仰转动。
以后隔日按时取“纳甲法”开穴针刺,连续6次,腰痛止而活动自如。
2.定时取穴,配合辨证选穴例三Oleg Podolko, 男,40岁,俄罗斯人。
患头枕部疼痛半年。
原性情温和,头痛出现后变得暴躁易怒,血压24/12.3kPa,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