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内结节病
- 格式:pdf
- 大小:382.17 KB
- 文档页数:9
胸内结节病1例报告1病例介紹患者,女,38岁。
2009年2月11日查体时发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无咳嗽、胸痛、咳血等临床症状。
查体:一般状况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SACE44.1u/ml(<33μ/ml),碱性磷酸酶131.4u/L(正常值0~130u/L)。
胸部CT扫描示:双肺多发结节影伴双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未见癌细胞。
未找到抗酸杆菌,气管刷片未查到抗酸杆菌,未见癌细胞。
病理诊断:①右下肺叶内黏膜慢性炎;②右下肺叶后基黏膜慢性炎。
67Ga核素扫描:可见双侧泪腺及鼻腔有明显放射性摄取,使面部似呈“熊猫样”改变;双侧肺门有大量异常放射性摄取,为典型“八”字样改变;双肺野无明显异常放射性摄取。
符合肺结节病表现。
2009年1月11日复查CT与2009年4月24日对比肺内结节灶明显减少,肺野清晰,纵隔内淋巴结变化不大,两肺门淋巴结稍缩小。
2009年6月10日再次复查胸部CT未见异常,病灶已完全吸收。
2讨论结节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多器官系统的良性肉芽肿疾病,以胸内结节病最多见,占90%以上。
该病多见于20~40岁女性,约40%患者无症状而由体检发现。
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胸部Χ线检查可分为:0期:无胸片异常所见;Ⅰ期: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对称性肿大,无肺内异常;ⅡA期:肺有弥漫性改变,伴肺门淋巴结肿大;ⅡB期:肺有弥漫性病变,无肺门淋巴结肿大;Ⅲ期:肺纤维化。
临床检验可有血钙、尿钙、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浆蛋白电泳球蛋白升高,以γ球蛋白升高更明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升高,经支气管镜支气管活检和肺活检病理检查为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改变;67Ga核素扫描呈“熊猫样”面容改变,双肺门呈“八”字样改变。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有自然缓解趋势,据统计约75%患者可自行缓解,仅约25%患者由于肺部病变(15%)和肺外病变(10%)的进展需要治疗,治疗结节病目前公认的一线药物是糖皮质激素。
乳腺结节的治疗方案第1篇乳腺结节的治疗方案一、背景乳腺结节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了提高乳腺结节的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健康,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临床实践,制定本治疗方案。
二、治疗原则1. 综合评估: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结节性质、生育需求等因素,进行个性化治疗。
2. 观察与监测:对无明显症状、病情稳定的患者,采取定期观察和监测。
3. 保守治疗:对有症状的患者,首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4. 手术治疗: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展或有恶变风险的患者,考虑手术治疗。
5. 心理干预: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三、治疗方案1. 观察与监测(1)定期乳腺超声检查:每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了解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特征。
(2)乳腺X线检查:根据患者年龄和超声检查结果,必要时进行乳腺X线检查。
(3)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疑似恶性结节或难以定性的结节,可进行乳腺MRI检查。
2. 保守治疗(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激素类药物、中成药等治疗。
(2)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热疗等,缓解疼痛、改善局部循环。
(3)中医治疗: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等方法。
3. 手术治疗(1)开放手术:对明确诊断为良性结节、有症状的患者,可采用开放手术治疗。
(2)微创手术:对良性结节、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考虑微创手术治疗。
(3)乳房重建:对需要切除乳房的患者,可根据患者意愿和条件,进行乳房重建。
4. 心理干预(1)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评估其心理需求。
(2)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3)心理治疗: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疗法等。
四、注意事项1. 遵循医嘱,定期复查。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 饮食宜清淡,避免摄入过多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
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诊断敖芳,袁璐1867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诊断特异性与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15例结节病的临床、C T和M R/扫描资料。
结果15例患者中0期0例、I期4例、Ⅱ期8例、Ⅲ期3例。
本组纵隔淋巴结增大主要位于4R区。
其次为11、5、7、2R区。
肺内病变本组15例中12例表现为散在不规则小结节状影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模糊。
3例可见融合而成的大块致密影呈“假肿瘤”征象。
结论胸部结节病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为临床及时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胸部;结节病;体层摄影;H R C T【中图分类号】R65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5971(2010】12—1867一02结节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可侵犯多个脏器川,其中以肺和胸内淋巴结多发,临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p】。
本研究搜集了15例经临床大剂量泼尼松治疗及病理证实的胸部结节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15例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年龄28—63岁,平均35.8岁。
本组主要症状:有呼吸系统症状13例,干咳l O例,胸闷5例。
胸痛4例;肺外表现9例,结节红斑3例,关节痛3例,眼部病变3例,心动过缓1例。
15例均有全身症状,为发热、乏力、消瘦。
15例患者中4例经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4例经C T导向下肺活检病理证实,2例经纤支镜取活检证实,5例经C T、M R/诊断口服泼尼松后随访好转而证实。
1.2本组15例均摄全胸部正、侧位片;15例均使用美国Pi c ker公司PQ S螺旋C T扫描,层厚8m m,层距8m m,其中12例加做H R C T扫描,8例增强扫描;15例均采用G E公司Si gr m cont our l.5T超导磁共振检查,常规平扫sE T1W I和FSE T2v,r I,包括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
2结果2.1胸部正、侧位平片表现15例中12例表现为两侧肺门淋巴结增大,2例可疑右肺门淋巴结增大,1例表现为右上纵隔增宽;15例中10例显示两肺弥漫分布的结节状、颗粒状阴影,3例可见融合而成的大块致密影,2例显示肺间质纤维化。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乳腺结节是常见的乳腺病变,可以通过乳腺X光检查发现。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是诊断乳腺结节的依据,由于其准确性,它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乳腺恶性肿瘤。
因此,乳腺结节分级标准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由美国贝克曼研究院提出,主要分为四个等级:等级0,等级1,等级2和等级3。
等级0是指仅有乳腺小叶增殖,结节通常为白色,没有强度改变。
这是最轻微的乳腺结节,但建议定期检查,以确保它的变化情况。
等级1指的是乳腺小叶增殖以及强回声,其强回声较少,颜色浅白色。
因此,这种结节属于正常结节,不会引发恶性肿瘤。
等级2指的是有强回声,结节局部强度增强,有一定的钙化,可以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来。
另一方面,等级3指的是乳腺结节的部分异常改变,其中可能含有恶性肿瘤。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有效地区分乳腺病变,因此,在诊断乳腺病变时,应根据乳腺结节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评估。
结合临床病史,目前技术水平,肿瘤标志物及内外科检查结果,综合结合分析,最终确定乳腺病变的类型及治疗方案。
乳腺结节分级标准不仅可以用于诊断恶性病变,还可以用于诊断良性病变。
由于良性乳腺病变的异常结构比较模糊,因此通过乳腺结节分级标准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和临床病史,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良性乳腺病变,并且可以根据症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除去乳腺结节分级标准外,现在有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乳腺核磁共振成像(MRS)、乳腺电子体积摄影(EVI)和乳腺超声断层摄影(DUS)等,可以用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乳腺病变。
但是,无论使用哪种诊断方法,都必须按照乳腺结节分级标准来对乳腺病变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乳腺病变。
总之,乳腺结节分级标准是用来诊断乳腺病变的一种有效标准,无论使用哪种诊断方法,都应使用它来确定病变类型和治疗方案。
同时,临床医生应该合理使用乳腺结节分级标准,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乳腺病变。
中国乡村医药皮下及胸内结节病2例顾倩倩 陈兰茜 颜双泉 吴小脉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病理表现为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几乎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临床以肺和胸内淋巴结发病率最高,肺外表现以皮肤最常受累,其次为肝或胃肠道、眼、肾、神经系统、心脏、肌肉骨骼系统等。
多数患者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我院收治皮下及胸内结节病患者2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1 患者,女,62岁,农民,因“咳嗽伴胸闷1月余”于2019年11月14日入院。
患者约1个月前出现咳嗽,干咳为主,无明显咳痰,遇冷明显,伴胸闷气喘,活动后加重,无咯血,无胸痛,无畏寒、发热、声音嘶哑、夜间盗汗等症状,未重视未治疗,症状持续存在。
胸部增强CT检查:两肺多发斑片状、网格状及沿血管支气管束分布粟粒、结节状高密度影,两肺门及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后呈中度强化(图1)。
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左侧大脑前动脉狭窄、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副鼻窦炎、左侧副鼻窦囊肿、右甲状腺小结节病史,宫内切除术后状态。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心肺听诊无殊,四肢可触及多个活动性皮下结节,质韧,活动可,无压痛。
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 7.44,PaO2 68mmHg,PaCO240mmHg;血常规中WBC 4.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2.1%,淋巴细胞百分率15.1%,淋巴细胞绝对值0.6×109/L,Hb 111g/L,ESR 33mm/h;免疫系列C:免疫球蛋白G 16.17g/L,补体C4 0.51g/L,超敏CRP 8.8mg/L,血免疫细胞亚群(TBNK)检测:CD3绝对值459.45/μL,CD4绝对值367.45/μL,CD8绝对值93.98/μL,CD4/CD83.91,肿瘤系列: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7ng/mL,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肌钙蛋白-Ⅰ、凝血功能+D-二聚体、T细胞斑点试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全套未见异常。
最新:mNGS被写入胸内结节病与结核病临床鉴别与处置专家共识(全文)近日,中国防痍协会多学科诊疗分会、《中国防痛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临床多学科合作工作组联合组织全国多学科专家,在结合临床经验和总结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并共同发表了《结核病流行背景下胸内结节病与结核病临床鉴别与处置专家共识》。
摘要胸内结节病与结核病均以上皮样肉芽肿为常见病理学特征,两种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均表现为多样性,且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容易造成误诊和误治。
共识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检查、病理学诊断与病原学检查等多方面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进行了分类阐述,强调了BA1F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检测对胸内结节病与结核病临床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
同时,确定了结节病患者中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目标人群,并就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处置与管理给出了推荐意见,旨在精准施治,改善患者预后。
一■疾病负担据统计,我国约21.0%-40.4%的肺结节病曾被误诊为肺结核,印度误诊率也高达30.7%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我国2023年估算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0万,发病率为55/10万,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尼西亚(96.9万)和印度(295万)。
我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1TBI)人口基数庞大,15岁及以上人群潜伏感染率为203%,并随年龄增长呈现增加趋势。
胸内结节病与结核病的治疗方案截然不同,结节病首选糖皮质激素,而结核病则需进行抗结核治疗。
如果出现误诊,糖皮质激素的不恰当使用可能会导致结核病恶化,而不必要的抗结核治疗则会增加结节病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共识部分内容摘录I1推荐意见4:BA1F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或培养应作为结节病与结核病鉴别的常规手段;BA1F中的CD4+∕CD8÷T细胞比值对两者鉴别可能具有价值,诊断尚需结合临床。
1. BA1F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检查由于痰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检查阳性率较低,BA1F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可以为结核病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结节病诊断标准结节病(nodular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以影响人体的各个器官,包括肺部、甲状腺、淋巴结等。
结节病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结节病的诊断标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结节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损害、眼部症状、关节疼痛等。
二、影像学检查。
结节病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X线胸片、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特征,进行初步诊断。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结节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活检获取患部组织,经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四、实验室检查。
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炎症指标、免疫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五、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眼科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六、诊断标准。
结节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七、治疗。
针对结节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患者。
结节病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疾病,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医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通过本文介绍的结节病诊断标准,希望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对待这一疾病。
及时发现和治疗结节病,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结节病结节病(sarcoidosis)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
常侵犯肺、双侧肺门淋巴结,临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其次是皮肤和眼的病变,浅表淋巴结、肝、脾、肾、骨髓、神经系统、心脏等几乎全身每个器官均可受累。
本病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有自然缓解的趋势。
结节病的发病情况,世界各地颇有不同,在寒冷的地区和国家较多,热带地区较少。
瑞典年发病率最高,为64/10万,尸检实际患病率可达267/10万-641/10万。
其他北欧地区年发病率为17.6/10万-20/10万。
美国年发病率为11/10万-40/10万,以黑人居多。
日本自1912年于1990年已报道3106例,我国1958年报道首例,至1991年全国已报道了400余例。
结节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儿童及老人亦可罹患。
据统计,20-40岁患者占总人数的55.4%,19岁以下占12.9%,60岁以上占8.3%。
我国平均发病年龄为38.5岁,30-49岁占55.6%。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女略多于男(女:男为7:5),黑人女性为男性的2倍。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尚不清楚。
曾对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类等)进行观察,未获确切结论。
对遗传因素也进行过研究,未能证实。
近年有作者以PCR技术在结节病患者中发现结核杆菌DNA阳性率达50%,因些提出结节病是分支杆菌侵入组织的结果,但许多实验未证实此论点。
现多数人认为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是结节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在某种(某些)致结节病抗原的刺激下,肺泡内巨噬细胞(Am)和T4细胞被激活。
被激活的Am释放白细胞介素-1(IL-1),IL-1是一种很强的淋巴因子,能激发淋巴细胞释放IL-2,使T4细胞成倍增加并在淋巴激活素的作用下,使B淋巴细胞活化,释放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的功能亢进。
被激活的淋巴细胞可以释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白细胞抑制因子和巨噬细胞移行抑制因子。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使周围血中的单核细胞源源不断地向肺泡间质聚集,结节病时其肺泡内浓度约为血液的25倍。
乳腺结节的治疗方法乳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多发生在女性身上。
对于乳腺结节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的是,乳腺结节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目前,常见的乳腺结节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等多种方式。
药物治疗是乳腺结节治疗的常见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良性乳腺结节,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如口服雌激素、黄体酮等药物,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达到缓解症状和减小结节的目的。
此外,对于一些伴随乳腺结节出现的疼痛症状,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是对于一些恶性乳腺结节或者良性乳腺结节伴随严重症状的患者的常见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乳腺结节的切除手术,通过手术将乳腺结节彻底切除,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恶性乳腺结节,手术治疗往往是首选的治疗方式,通过手术将肿瘤切除,辅以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中医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对于乳腺结节也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治疗乳腺结节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法,通过中药的调理和外治法的刺激,可以起到缓解症状、减小结节的作用。
中医治疗乳腺结节的优势在于疗效温和,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外,对于乳腺结节的治疗还可以结合一些其他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方法,以及一些保健养生的方法,如良好的生活作息、合理的饮食习惯等,都可以对乳腺结节的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乳腺结节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乐观的心态,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每一位患有乳腺结节的患者都能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乳腺结节有哪些典型症状及一般治疗措施?引言:乳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乳腺组织中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小的囊性或实性肿块。
大多数乳腺结节是良性的,不会对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但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恶性的,即乳腺癌,而早期发现、尽早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中之重,因此了解乳腺结节的症状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乳腺结节的症状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常见问题。
一、什么是乳腺结节很多人认为乳腺结节就是一种疾病,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临床上将彩超、X线等检查中发现的乳腺内形态学改变,无论是乳腺增生、乳腺囊肿还是乳腺纤维腺瘤等,统一称为乳腺结节。
目前乳腺结节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激素水平、基因突变、环境影响、情绪影响、药物影响等有关。
大多数乳腺结节是良性的,不会对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
但也有一部分乳腺结节可能是恶性的,即乳腺癌。
恶性乳腺结节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不断增大并扩散到周围组织和淋巴结,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般情况下,良性乳腺结节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这类患者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是老年女性出现了乳腺结节,则应引起重视,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
二、乳腺结节有什么症状1、乳房肿块:乳腺结节最常见的症状是在乳房内触摸到一个或多个肿块。
这些肿块可能是固定的或活动的,质地可以是硬实或软绵,大小可以不同。
2、乳房疼痛:乳腺结节可能会引起乳房疼痛或不适,尤其在月经期间或乳腺触摸时更明显。
3、乳房肿胀和增大:乳腺结节可能导致乳房肿胀和增大,乳房形状可能会发生改变。
4、皮肤改变:部分乳腺结节可能会引起乳头和乳晕区域的皮肤改变,如凹陷、凸起、皮肤增厚等,这类症状多与恶性病变有关。
5、乳房分泌物:部分乳腺结节可能导致乳房分泌物,可能是清水样或血性的,尤其在未哺乳期也可能发生,也与恶性病变有关。
6、乳房发红和发热:当乳腺结节诱发乳腺炎时,可能导致乳房发红和发热。
7、其他:如果是恶性结节,当病情严重时,如出现了转移,还可导致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咳血等。
胸部结节病10例的X线表现
樊艳青;焦新光;陈曼仙;刘光耀;刘琳
【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
【年(卷),期】2004(009)001
【摘要】目的分析胸部结节病X线表现.方法分析10例全部经病理证实的胸部结节病.结果 10例胸部结节病中4例仅有胸部淋巴结肿大,2例仅有肺部病变,4例既有淋巴结肿大又有肺部病变.结论普通X线常为首次发现,对胸内结节病有重要诊断价值.胸部结节病在工作中容易被忽视.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樊艳青;焦新光;陈曼仙;刘光耀;刘琳
【作者单位】430083,武汉市结核病医院放射科;430083,武汉市结核病医院放射科;430083,武汉市结核病医院放射科;430083,武汉市结核病医院病理科;430083,武汉市结核病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3.9
【相关文献】
1.胸部结节病的X线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 [J], 陈永正;裴俊龙
2.CT与HRCT在胸部结节病中的诊断分析 [J], 喻洪
3.胸部结节病的典型及不典型CT征象 [J], 许东海;段润卿;张丽君;张鹏;王国斌;陈元园
4.胸部结节病CT影像诊断及临床应用 [J], 盛丽
5.胸部结节病的X线表现 [J], 陶克明;徐从德;洪应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