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结节病CT影像诊断及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孤立性肺小结节的胸部CT表现及其定性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肺小结节的胸部CT表现及其在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10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观察分析其图像特征。
结果:100例患者中良性结节28例(28.0%),恶性结节72例(72.0%);两组结节直径、在肺叶中分布、出现钙化、空洞几率等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结节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发生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P<0.01或P<0.05)。
结论: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可尽早对其形态特征做出分析,进一步加以良恶性定性诊断,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
【关键词】胸部CT;孤立性肺小结节;定性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090-02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指存在于肺实质内直径≤30mm且影像不透明的单一结节病变,无肺不张、肺门增大或胸腔积液,可分作良性、恶性。
理想情况下最好是能通过临床特征和非侵入性诊断明确良恶性质,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实施。
但良性与恶性孤立性肺小结节各有多种病变类型,无临床症状或缺少特异性症状,影像学特征复杂多变,导致其定性诊断相对复杂。
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高,我们对患者胸部CT表现进行观察分析,认为有助于该病的定性诊断,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2018年间就诊的10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57.26±8.94)岁。
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良性有28例,恶性有72例。
结节直径均小于30mm,平均为(20.33±6.65)mm。
在这些SPN病例中,无临床表现而于体检中发现的有24例,余76例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但无特异性表现,行胸部CT检查发现病灶。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引言影像学诊断方法1. X线胸片:X线胸片是最常用的肺结节的筛查方法。
孤立性肺结节在X线胸片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致密阴影,边缘清晰。
但X线胸片无法提供关于结节的组织学信息,无法准确诊断肺结节的良恶性。
2. 胸部CT:胸部CT是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金标准。
通过CT扫描可以提供结节的形态、大小、密度等详细信息。
对于密度较高的结节,可考虑增加肺窗和骨窗观察有无钙化和骨膜突入。
还可进行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等技术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3.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是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高级影像学检查。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可以识别肺结节的代谢活性,判断其良恶性。
PET-CT对于低密度结节的诊断更具有优势。
鉴别诊断当发现孤立性肺结节后,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其良恶性。
以下是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吸烟史、免疫功能、家族病史等。
综合判断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助于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2. 结节大小:通常情况下,良性结节的直径不超过1cm,而恶性结节的直径往往大于1cm。
结节越大,恶性可能性越高。
3. 结节的形态:良性结节通常有规则的形态,边缘清晰光滑;恶性结节则往往具有不规则的形态,边缘模糊或有毛刺。
4. 结节的密度:良性结节常呈均匀致密影,而恶性结节则常伴有坏死、渗出等改变,呈混杂密度影。
5. 结节的增强特点:CT增强扫描可以观察结节的强化情况。
良性结节常无或轻度强化,而恶性结节则通常呈现明显强化。
6. 组织学检查:对于不能确定的结节,还可以进行组织学检查,如经皮穿刺活检、内窥镜活检等。
组织学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手段。
结论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是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环节。
准确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综合运用X线胸片、胸部CT、PET-C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肺结节的诊断方法有哪些优缺点肺结节是指肺部影像上表现为直径≤3cm 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对于发现肺结节的患者,明确结节的性质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依靠各种诊断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肺结节的诊断方法及其优缺点。
一、胸部 X 线检查胸部 X 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等优点。
但是,它对于肺结节的诊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优点:1、普及度高:在大多数医疗机构都能进行,方便患者接受检查。
2、价格相对低廉:可以作为初步筛查的手段,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缺点:1、分辨率低:难以发现较小的肺结节,对于直径小于 1cm 的结节容易漏诊。
2、对结节的细节显示不佳:无法准确判断结节的形态、密度、边缘等特征,不利于结节性质的判断。
二、胸部 CT 检查胸部 CT 检查是目前诊断肺结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普通 CT、低剂量螺旋 CT 和高分辨率 CT 等。
优点:1、分辨率高:能够发现直径很小的肺结节,对于结节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能够清晰显示。
2、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判断结节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侵犯血管、支气管等。
3、可重复性好:便于对结节进行随访观察,对比结节的变化情况。
缺点:1、辐射剂量相对较高:虽然低剂量螺旋 CT 降低了辐射剂量,但仍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
2、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有时可能将一些良性病变误认为结节,或者遗漏一些特殊类型的结节。
三、增强 CT 检查增强 CT 是在普通 CT 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来增强组织之间的对比度。
优点:1、有助于判断结节的血供情况:对于区分良恶性结节有一定的帮助。
2、更好地显示结节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缺点:1、造影剂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需引起重视。
2、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造影剂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
胸部DR摄片和CT平扫对双肺微小结节的影像学诊断摘要目的:对胸部DR摄片和CT平扫对双肺微小结节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进行探究。
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间在本院进行DR及CT扫描的双肺微小结节的8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胸部DR摄片和CT平扫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80例患者双肺微小结节的病理结果为良性者64例、恶性者16例;经胸部DR摄片诊断为良性者56例、恶性者24例(准确率为69.2%);经CT平扫诊断为良性者64例、恶性者16例(准确率为84.6%)。
结论:DR和CT扫描技术不但能早期发现肺部的微小结节,而且对微小的结节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因此可以广泛用于早期肺癌的筛查。
关键词:胸部DR摄片;CT平扫;双肺微小结节如果在患者的肺部检查中,发现直径小于10mm,周围有一层胸膜,呈椭圆形或圆形状,在确定患者不存在肺不张、肺门/纵隔位置肿大淋巴结、肺炎等情况的那么基本就可以判定患者患有肺部微小结节。
随着人们对常规检查的重视,目前发现双肺细小结节的几率也相应增加,双肺微小结节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对病人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尽快进行确诊和治疗。
本院在对双肺微小结节进行检查的时候主要采用胸部DR摄片、CT平扫影像学这两种方式,现通过归纳本院近年收治双肺微小结节患者资料了解两种方式的诊断价值,归纳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80名患有双肺微小结节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病患资料的收录时间在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本试验纳入的患者数据完整,并自愿参与本试验,排除肿瘤病史、肺转移的病人。
住院原因是在进行常规体的时候,患者出现了咳嗽,发热,胸部不适等症状,数量分别为40例,16例,8例,18例。
在80例患者资料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最小的是42岁,年龄最大的是72岁,平均年龄(58.62±5.78)岁,此次研究实验的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胸部一、胸部基本病变1.渗出与实变:渗出多见于急性炎症、渗出性肺结核、肺出血及肺水肿,肺渗出呈略高密度的磨玻璃密度;实变多见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泡性肺水肿、肺梗死、肺结核;在实变的高密度阴影中显示含气的支气管影称空气支气管征。
2.增殖性病变:多见于慢性炎症或肺结核,病灶呈多发小结节状,密度增高,边缘清晰。
3.纤维化:局限性纤维化为结节、斑块、索条及线样僵直的致密影;弥漫性纤维化为弥漫分布的网状、线状及蜂窝样影,还可见网状结节病灶。
4.钙化:CT值达100HU以上,可呈细粒状、结节状、层状及斑块状;层状钙化多见良性;“爆米花”状钙化多见于肺错构瘤;肺门淋巴结蛋壳状钙化常见于肺尘埃沉着病。
5.结节与肿块:肺内=<2mm者为结节,大于2mm,为肿块;良性多有包膜,呈膨胀性生长,多为球形,边缘光滑;恶性呈浸润性生长,形状不规则,可呈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
肺内当出现直径1-3mm的透亮区时称空泡征或小泡征;结核球增强可呈周边环形强化。
6.空洞与空腔: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透亮区;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为大片状致密阴影中多发的边缘不规则的虫蚀状透亮区,常见于干酪性肺炎;薄壁空洞的洞壁<3mm,多见于肺结核,也可见肺脓肿及肺转移瘤;厚壁空洞的壁厚>3mm,可见肺结核、周围性肺癌及肺脓肿,后者常有液平。
空腔是指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X线为壁菲薄的无结构透亮区,腔内一般无液体,囊壁周围肺野无实变。
CT上空洞大于3mm多为肿瘤,即癌性空洞,特点是壁内可见壁结节,外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空洞壁<3mm多为良性,大于15mm多为恶性;偏心性空洞与壁之间形成半月形空气影称空气新月征,是空洞内曲菌球的特征。
7.肺间质改变:X线外周间质改变为网状、细线状或蜂窝状。
二、支气管基本病变1.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
文/ 梁硕(天津市胸科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 【指导老师】张洪(天津市胸科医院影像科主任医师)肺位原因,如果能在早期阶段(尤其是Ⅰ期)进行手术切除,患者的预后将显著改善。
因此,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通过筛查来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并最终降低病死率。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胸部低剂量CT(LDCT)技术的发展,肺癌筛查研究进入LDCT时代,并成为近20余年来肺癌筛查研究的热点。
像素(Pixel):是构成图像的基本单位,即图像可被分解成的最小的独立信息单元,是二维的概念。
体素(Voxel):是指像素所对应的体积单位,是三维概念,图像所对应的层厚就是体素的“高度”。
矩阵(Matrix):指构成图像的矩形面积内每一行和每一列的像素数目,如256×256,512×512等。
在视野大小相同情况下,矩阵数目越大,像素就越小,图像则越清晰。
CT图像矩阵的数目行和列常是相同的。
螺距(Pitch):螺距=每360°床移动的距离/准值器宽度。
典型的螺距值都位于0~2。
使用小的螺距如螺距小于1的扫描方式,可以提高图像扫描质量,增加患者的曝光剂量。
如果在扫描过程中增大螺距,采用螺距大于1的扫描方式,扫描速度将得到提高,但图像质量会下降。
知多点>>>CT的基本概念图2 男,62岁,无症状查体,首次接受LDCT肺癌筛查,CT图像显示左肺上叶舌段部分实性结节,大小约5mm。
该患者1年后复查LDCT,CT图像显示左肺上叶舌段病灶持续存在,大小无明显变化,术后病理证实为肺原位腺癌。
断面)CT图像。
多层螺旋CT还可以改变再次重建图像的层厚和层数,从而提高组织间的密度分辨力,使图像更加清晰、细致、柔和,提高对细微结构的敏感性。
常用在颞骨内听骨链、肺内结节或细微结构以及垂体病变的显示。
重组(Reformation):是指对已经重建好的横断面CT图像,通过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后处理,采用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显示技术,多角度、多方式立体地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
胸部结节病CT影像诊断及临床应用
目的:关于胸部结节病的CT影像学诊断情况和临床应用情况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择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本院经过临
床病理确诊为胸部结节的患者,本研究选择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
为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对本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为患者选择采用CT影像进行诊断,了解胸部结节病的CT影像情况。结果:肺
门以及纵隔淋巴结增大,在CT影像上显示患者胸部淋巴结的短径超过1cm可定
为淋巴结肿大,如患者肺实质和胸膜改变肺实质显示存在多发结节改变,一般存
在有较大的结节影,而且大部分结节边缘清楚,但表现不规则。结论:对于胸部
结节病患者,选择采用CT影像诊断是一种良好的诊断方式,它能够有效提升对
于患者胸部结节病的诊断效率,可以准确地对于患者相关病情特点进行判断,可
以为临床的治疗进行指点。
标签: 胸部结节病;CT影像;临床诊断
胸部结节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主要以非干酪性肉芽肿炎症为特征的一
个多发系统疾病,这种病情会累及患者的全身各处,主要以呼吸道最为显著,患
者的胸内淋巴结和肺是主要累及的器官。最近这几年,胸部结节病的发病率逐年
上升,因为对于这种病症不具备有特征性,临床表现也不明显,因此影像学表现
往往是提示患者结节病的一个主要依据。CT影像诊断能够提高对于患者诊断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针对于此本研究收集本院的胸部结节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分析,总结胸部结节病CT影像诊断的价值,并将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的调查时间均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选择
20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被研究的患者当中所有患者最终经过临床病
理证实为胸部结节病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为
(48.8±13.4)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低热,并且存在有胸闷和气
短等相关症状。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
研究所有研究对象经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批准进行此次调查研究。本研
究当中排除存在有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对于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肺间到隔顶的扫描工作,设置层厚为10mm,设
置间隔为10mm,为患者进行常规的平扫。对患者的肺门以及纵膈淋巴进行扫描,
设置层厚为5mm,设置层距为5mm,对患者进行薄层扫描。本研究18例患者
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主要以2.5mL/s的速率进行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
剂,并且分别在30s、1min以及3min对于患者的肺门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进行
快速的连续扫描。
2 结果
对于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的患者,在CT片上進行分析,患者的胸部淋巴
结的短径均超过1cm,并将其定义为患者存在淋巴结肿大。本研究20例患者,
其中有18例患者存在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的表现,仅仅2例患者存在有纵隔
淋巴结增大。纵隔淋巴结增大表现为中纵隔淋巴结增大,这种情况在临床较为常
见。肺门淋巴结增大,表现为双侧肺门存在有对称性增大的情况,增大的淋巴结
表现为广泛分布、内部存在有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情况,而且一般表现为分叶
状、淋巴结之间不存在融合、也没有浸润性改变。
肺实质以及胸膜改变实质,主要显示存在多发结节状改变,本研究存在9
例患者,其直径一般为2.0~10.0mm之间的结节。本研究存在3例有较大结节影
的情况,而且大部分结节边缘比较清楚,但具体表现并不规则。患者肺内见斑片
状的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患者4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双
肺存在网格状的改变,1例患者可见胸膜增厚的情况。
3 讨论
结节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原因并不明确的系统性疾病,患者的全身多个器官会
受到累及。患者病变部位存在非干酪状的上皮细胞肉芽肿,这是主要的临床特征。
胸内淋巴结和肺部是最常累及的器官,有90%以上的胸部存在变化[1]。
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导致患者胸内结节最为常见的CT表现,从分布角
度来说,以往的研究表明患者结节病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双肺门淋巴结肿大,而
且存在有土豆一样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纵隔淋巴结增大,这种情况发生在主动脉
弓旁边,也发生在患者的上腔静脉后和支气管的分差的上下间隙当中。从本研究
的结果来看,存在有肺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会伴随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而且
存在3例患者表现为纵隔淋巴结肿大,所以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对于胸部结
节病的诊断存在有重大的价值。CT对于淋巴结内密度进行分析并不存在坏死,
淋巴结之间也没有融合不存在浸润性改变,这是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肿大的纵
隔肺门淋巴结,常常会导致患者肺门周围的支气管受到压迫和移位。
胸部结节病的CT主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肉芽结节是最为常见的肺部表现,
结节多存在于有淋巴管周围分布的情况,会沿着支气管血管束、小叶间隔以及叶
间裂存在膜下的淋巴管周围,它会使得患者的支气管血管束出现增粗的表现,而
且患者的小叶间隔、胸膜以及叶间裂存在不规则的情况,表现为串珠样的病变
[2]。患者的双肺存在散在分布的特点,大小为5~10mm,以5~6mm多见,也
可融合成为直径>10mm的大结节,但较少见。
对于病理基础进行分析,是患者的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同时存在有淋
巴结浸润的肉芽肿,患者一般不存在干酪性坏死,而且网织结界周围存在纤维。
本研究组当中有9例患者存在有肺内多发结节改变情况,一般有微小的结节,而
且结节周边多不规则,表现为颗粒状,还有大结节患者2例,边缘虽然清楚,但
周围存在密集可见的小结节,微小结节融合成为大结节。
患者的肺内斑片状的磨玻璃影能够累及1个或多个小叶,会反映出局灶肺泡
炎情况,这是患者出现结节的先兆。本研究组当中磨玻璃影患者在激素治疗之下
消失,肺间质纤维化经过激素治疗,没有明显的改变[3]。除此以外,胸部结节
病的CT表现,提示患者的肺实质存在病变,而且小叶间存在增厚、存在有长的
不规则瘢痕,而且患者肺大包和胸膜存在增厚[4]。
综上所述,对于胸部结节病患者,选择采用CT影像诊断是一种良好的诊断
方式,它能够有效提升对于患者胸部结节病的诊断效率,可以准确的对于患者相
关病情特点进行判断,可以为临床的治疗进行指点。
参考文献
[1] 杨林根.胸部结节病CT影像诊断及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
(09):87-89.
[2] 彭志强.胸部创伤诊断中16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学
术版),2013,20(03):95.
[3] 陈荔川.数字化成像技术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0,32(04):75-76.
[4] 周晟.DR结合64排螺旋CT扫描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05(0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