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的平等性

论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的平等性

论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的平等性
论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的平等性

论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的平等性

[摘要]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实际上,我国公民并未完全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特别在特殊群体身上,这种状况更为明显。因此,加强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平等问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平等性

受教育权是一个在国际人权领域和国内宪法界都颇为关注的话题,受教育权的内涵是指:(1)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2)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自由;(3)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然而,实际上我国公民并未完全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特别反映在特殊群体身上。

一、“高考移民”反映出的受教育权不平等问题

“高考移民”是指为了参加高考而进行户籍迁移的人员,其“移民”做法是将户籍从录取分数线较高、录取率较低的省份迁往录取分数线较低、录取率较高的省市。“高考移民”的直接动因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迁移读上大学或者读上较好的大学。“高考移民”的背景是,各省市之间差别悬殊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例如,河南、山东等录取分数较高和录取率较低省份的考生,可能在所在省份连一个专科学校都无法考上,但放到北京、新疆和海南这样的分数线较低而录取率较高的省份则能够考上重点大学,这意味着,考生同被一所学校录取,在不同省份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学习型劳动)完全不同,甚至相差悬殊。鉴于这种情况,部分考生基于趋利避害的人之本性,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户籍从高考难度较大的省份转往难度较小的省份,主要去向是海南、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其实,“高考移民”早已存在,它的出现几乎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同步,但近几年来愈演愈烈,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移入”省份学生的切身利益,引起了极为尖锐的矛盾,而且还由此滋生了一系列的党政官员腐败问题。当然,“高考移民”的深层原因是极为复杂的,而首要的原因就是各地享有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同时,又由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措施(主要是高考招生计划的下达)不平衡,形成了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移民”是公民自行寻求平衡,谋求受教育权平等机会的行为。

对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公民个人除了采用这种“无声抗议”方式进行抗争外,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 宪论法平︼等 宪权 法的 保 护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摘要: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逐渐意识到平等权的重要性。由此,文章将对平等权进行了概念界定 ,及解析平等权的形态表现形式。通过对当前我国不平等问题的主要表现进行根源分析 ,并谈谈 我国将如何完善相关法规条文,让公民的平等权得到宪法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平等权不平等表现宪法保护及其完善 一、平等权 (一)、概念 根据我国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平等权首先是指凡是我国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年限等有何差别,也不论其出身、政治历史、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有何不同,都平等地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平等权对于公民来说,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对于国家机关来说,既要平等地保护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也要平等地保障公民平等的依法履行义务,不得有任何歧视和差别对待。由此看见,平等权既是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一项权利原则。还必须指出一点的是,平等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来说,它不同于其他基本内容,并没有自身的具体内容,它要通过其他权利的内容来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平等权更体现了一种价值倾向、价值追求。也有的学者认为,平等权是实现基本权利的方法和手段。平等权作为基本权利体系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实现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力与文化权利的手段,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与环境。 (二)、形态表现形式 平等权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平等、结果上的平等与实质上的平等:

首先,形式上的平等是指机会平等,即在各种社会生活和活动中,每个公民的起点或者说起跑线都是一样的。其次,结果上的平等也称之为绝对平等,是指无论公民的能力大小如何,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表现怎样,他们在社会中获得的权利或待遇都是一样的,即结果是相同的。接着,实质上的平等又称合理的差别待遇,是指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由于保障形式上的平等所招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依据每个人的不同属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作为各个人的人格发展所必须的前提条件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保障。 实质平等从两个方面对形式平等进行修正,一方面是限制强者的自由,另一方面是保障社会弱者生活和劳动的机会。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努力实现同一个目的,缩小以至消除形式平等下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因此,实质上的平等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如前所述,形式上的平等旨在反对“不合理的差别”,而实质上的平等则必须承认“合理的差别”,也就是“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才是合乎正义的真正的平等。然而,由于“合理”与否的判断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因而无法确定一个非常精确的标准,所以关于“合理的依据”与“合理的程度”的考量就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颇为费解的技术难题,也就导致了对一些“部门规章”、“红头文件”、“标准”等设置的“差别”是否“合理”的追问。 二、当前我国不平等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身份的不平等 身份是自然人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人在一定的社会中都有其各不相同的身份,但问题不在于人有身份差异,而在于掌握公共权力的群体为维护某种利益而对公民的身份予以人为划分,依其不同而对地位、权利、义务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因而是一种能够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差别待遇的“制度性安排”。在当代中国,等级化的身份差异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如城镇居民与农民、公务员与工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员工、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人等身份之别,就意味着彼此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待遇的高低不同,以及权利和利益的大小不同。由于身份的不同,进而又导致受保障权的双重标准。比如,城镇居民大多享受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救济,城镇的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而农村的农民却没有这些待遇,农村学校得到的补贴却非常少,农民要集资办学。尤其是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而缺乏相应的保障,致使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

性别平等教育融入活动与课程之时机与策略修订稿

性别平等教育融入活动与课程之时机与策略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性别平等教育融入活动与课程之时机与策略 吕明蓁一、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是天生的吗 性别刻板印象,谁造成的 父母影响 学校 大众传播媒体 两性差异的迷思 娘娘腔 男人婆校园性别平等教育可以谈什麽 校园中的男与女(学生/老师) 性别平等观念的班级经营与学校管理 性别视野的师生相处 校园中的同志学生/我的学生是同志 校园性别友善空间 校园性别事件 三、性别平等教育的意涵 人文精神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机会均等教育。 四、性别平等教育课程目标 了解性别角色发展的多样化与差异性。 了解自己的成长与生涯规划,可以突破两性的社会期待与限制。 表现积极自我观念,追求个人的兴趣与长处。 消除性别歧视与偏见,尊重社会多元化现象。 主动寻求社会资源及支援系统,建立两性平权之社会。 建构两性和谐、尊重、平等的互动模式。 五、性别平等教育的内容 情感教育 性教育 同志教育 六、教师应具之能力

建立正确性别观念。 关心校园安全问题。 关心性别议题。 有能力检视教材中不符两性平等之内容,检视教学活动、教学策 略与互动机会中性别不平等的状况 具课程设计之能力。 能以融入式教学进行性别教育。 鼓励学生思考检视历史与当前社会文化中性别偏见的现象。 不使用带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的语言。 针对学生施以个人评断时避免性别差异。 七、课程设计的原则 多元──兼顾主学习、副学习与附学习 预留弹性及空间的课程设计 由主题出发,连结及环绕各子题,回归中心主题的设计 掌握课程中可以作延伸教学的部分,设计活动,试着加入多元性 别及性别平等的观念 从实际中找例子(日常生活中) 性别刻板的影响(潜在及外显的例子) 八、课程设计的方法─多元文化课程设计 贡献法→附加价值法→转化/转换法→社会行动法 九、大家来找碴──那里有问题 教科书中的性别刻板 课外教材中的性别刻板 十、性别教材─从日常生活中捡拾 九年一贯与性别平等教育 1.学校教材篇 教材检视:教科书、教师手册、参考书 2.教学资源(电子媒体、网路素材、平面媒体、广告、绘本、 流行歌曲..等) 电子媒体类:影片(卡通片、广告、连续剧、偶像剧、 新闻事件)、动画 网路素材(漫画、笑话) 平面媒体类:新闻剪报、报纸广告、绘本、罗曼史等) 其他:流行歌曲、日常生活见性别 3.教学经验分享(主题式的设计与融入式教学法) 十一、性别议题融入教学技巧

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

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 摘要:公平公正是教育招生考试的生命线,考试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公平性应该得到充分的保证。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考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不利于我国教育考试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平公正对于教育招生考试及选人用人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实现教育考试公平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考试;公平性;意义 教育考试是否公平不仅是教育公平能否实现的体现,同时也关乎社会公平能否得到很好的保证,而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所说:“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公平”重点强调的是公正和平等,在权利和义务等方面不具差异化。教育考试的公平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教育考试的内容,不因地域、性别、社会地位等而有区别对待或有倾向性;其次,能够使应试者得到公平公正的评判;然后,教育考试的实施与管理程序,要能够保证应试者在考试活动中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且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教育通过独特的方式增强人的技能,增长人的见识,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和向上流动的机会,最终达到改善人的生

存状态的目的。教育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其公平性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保证教育考试的公平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教育考试公平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制度设计不完善考试制度设计是公平的起点。但是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到现代的高考,教育考试都处于一种被政府垄断的状态,使得教育考试制度设计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对于制度设计者本身而言,虽然并不存在主观上的不公平,但是由于缺乏长期实践,可能导致考试制度设计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的现象,甚至存在制度漏洞,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给教育考试公平的实现造成阻碍。比如国家统一制定的高考考试和招生制度,由于没有结合各省的不同情况,而各大高校都是面对全国招生的,制度标准的不统一就可能导致不公平的现象出现。 1.2 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同时,传统的人情文化也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再加上近年来考试诚信缺失现象的严重,助长了托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泛滥,这极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此外,权钱交易、违纪违法、徇私舞弊等事件也频繁发生,甚至渗透到了教育考试当中,严重影响了教育考试公平性。比如,高考加分政策原本是对教育考试结果公平的一种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试论宪法平等权保护——从美国Romer v. Evans案谈起

试论宪法平等权保护 ——从美国Romer v. Evans案谈起 一,Romer v. Evans案概说 (1)案情简介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多数公民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在其宪法中加入一个称为Amendment 2的条款。Amendment 2的内容,除了否决科罗拉多州先前所通过的禁止任何针对“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双性恋倾向者,或者上述行为、习性、或者关系予以歧视”的州或地方法规之外,并且禁止该州“各级地方政府的所有立法、行政行为或司法部门,针对上述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双性恋倾向者做出特殊的保护措施”。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反对者向法院提起诉讼,对Amendment 2的合宪性提出质疑,要求禁止其实行,并且宣告其无效。该州地方初审法院准许该要求,做出初审判决,禁止Amendment 2的实施。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肯定了初审判决结果,认为Amendment 2应受到严格审查(strict scrutiny),因为它“针对某一可以确定的群体,进行某种程度的隔绝(fencing out),并且侵犯这一特定群体平等参与政治程序的权利,而该权利受到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条款中的平等权的保障”。 在发回地方法院重审后,被告即州政府提出六个其认为“实质重大”或者“实质上非常重要”的州利益(compelling state interests),说明何以通过Amendment 2的理由,但该法院认定其中只有两个理由是属于实质重大的州利益。即使如此,法院仍然认为该州对于其所采取的达成该立法目的管制手段,并未针对该管制目的作严密关联的设计(narrowly tailored),也就是说,该州所采取的管制目的与管制手段并不相当。因此,该法院判定Amendment 2不应该付诸实行。本案经过上诉之后,科罗拉多最高法院虽重新审查下级法院的判决,但仍维持相同的见解,认定Amendment 2这一立法措施并未经过严密设计,以符合任何实质重大的州利益。但是,法院并未赞同反对者提出的即使Amendment 2受到“合理基础”审查标准(rational-basis test)审查同样应宣告其无效。随后,这一案件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于是有了Romer v. Evans判决的出现。 (2)判决结果 在Romer v. Evans一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后以六比三的判决比数,维持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的判决结果,认定Amendment 2违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认定Amendment 2违宪的判决,却是基于和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不同的判决理由。判决的多数意见由大法官Kennedy 执笔。在这一多数意见中,Kennedy大法官驳斥了科罗拉多州州政府所提出的Amendment 2仅仅使“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处于和一般人相同的地位”,并且只是要求政府任何措施“不应给予同性恋者任何特别权利”而已的主张。相反的,Kennedy大法官认为:Amendment 2事实上是将同性恋者这一群体独立出来,赋予其比一般人更为恶劣的待遇,迫使同性恋者无论在私人领域或者政府领域中所进行的各种事务交往和关系中,成为一个孤立的阶级或群体。换言之,由于Amendment 2事实上是以单独针对同性恋者的方式,施以特别不利负担(special disability)。因此,同性恋者是被剥夺了和其他人一样,在毫无限制的情况下获得其他人可以享有或寻求的保障的权利。 基于这一对Amendment 2的认识,Kennedy法官主张:在联邦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保障条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下,Amendment 2甚至根本无法通过法院传统上所使用的“合理基础”这一审查标准。Kennedy法官认为,由于Amendment 2的目的在于让一个特殊群体(同性恋者)完全被排除在寻求法律特殊保护的可能性之外,这一立法措施使得该特定群体由于整体处于广泛而丝毫不区分当中而导致个别情形的全面不利状况,其本质上即属违背平等保障的措施。Kennedy大法官指出:在这种典型的平等权保障案件类型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常要求特定立法措施在其所采取的分类标准(classification)和其所欲达成的目标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存在。就这一要求而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摘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等等。这些不平等现象使得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最后提出对于解决教育不平等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平等性制度措施 1.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状 1.1教育不平等的涵义 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它是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1] 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1.2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也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学生间受教育机会差距大,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差距大.尤其是近期的甘肃校车出的事故,血的教训,更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等. 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影响教育不平等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我们要从最根本的因素入手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能够更准确和更好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不平等是由区域性经济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差异、阶层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等造成,归根结底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是制度不公平所致,如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应试教育制度、考试与选拔制度等。 2.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呈梯度推移格局,地区差异己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我国教育无法躲避的一个社会背景,它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教育机会严重失衡。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数学专业15-16-1学期 教育研究方法 年级:_ __ 2012级 学号:______ 姓名:_ ___ 日期:2015年10月30日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且被周期性地提出来,教育公平问题就是突出的一例。每当教育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问题就会随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育经费、教育法则等问题的关注而被重新提出来,并对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系统审视我国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教育公平问题和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不无裨益。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界定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学者石中英教授指出:“教育公平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平等地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学者吴德刚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消除由于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区域、宗教等差异给受教育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 由此,教育公平的内涵有: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教育效果公平。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锦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其中关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问题。为了顺利完成这次活动,希望各位友友们抽出5分钟时间来填写,如有关于这的提议请多加提出,非常感谢! 1. 您所居住的地区在() A.农村 B.城镇 C. 小城市 D.大城市 2. 您居住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怎样?() A.非常高 B.高 C.一般 D.差 3. 您居住的幼儿园硬件设施如何?()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4.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5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6.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7.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8、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9.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10.您居住地区是否有高等院校() A.有 B.没有 11.您居住地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对外开放程度如何()? A.免费对外开放 B.限定特殊人群 C.不给予进入 D.根本没有 12.您居住的地区最高高等学府级别是() A.专科院校 B.普通高等院校 C.211院校 D.985院校 13.您居住地区的学生大学入学水平() A.高 B.一般 C.低 D.很低 14.您所住的地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多吗?() A.很多 B.多 C.一般 D.根本没有 15. 您认为男女所获得受教育的程度公平吗?() A.不公平,一般男的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多 B.公平 C.不知道 16.您认为不同阶层的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A.较大 B.较小 C.没有 D.不了解 17.您认为怎么算达到教育公平?() A.孩子考取理想的学校,不断深造 B.孩子的特长被挖掘,有一技之长 C.人文科学素质全面提高,成绩不是衡量孩子是不是收到公平教育的标准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摘要】:现今,分配问题已成为国家和普通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其中包括收入、教育、公共资源、政治等方面的分配问题,其中教育资源分配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表现在分配的起点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上。在我国则突出表现在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和重点、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分配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得从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出发,重视和加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应在政策倾斜之外重视本地区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在分配的过程中避免教育资源被少数人占有,走产业带动教育之路,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 【关键词】:教育资源分配公平起点均等过程公平 一.分配公平概念的界定 关于公平的界定,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西方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观点。总体来看, 大致有三种观点。[1] 1.福利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公平观。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思想基础,认为公平是要使社会所有成员的福利达到最大化,而要使得所有成员的福利得到提高,必须通过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分配,不断提高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2.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罗尔斯认为,分配公平就是要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着眼于提高社会劣势群体的经济

福利。罗尔斯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教育、税收以及其他途径改变现实中不平等状况,并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化,以保证分配公平,实现正义。 3.自由主义的公平观。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出于自由主义价值观,认为公平应该是分配起点的机会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认为市场机制是分配公平的保障。哈耶克认为,国家强制性地在收入分配方面进行均等化,势必使一部分人根据自已提供的生产资源而本来应得的合理报酬,强制地被别人占去,这是不公平的。他认为,公平不能仅被认为是收入和财富上的均等,而应该是机会均等。 我认为,将公平看作一个过程,保证分配的起点和分配的过程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合理化才是公平的真正要义.社会和国家不能保证每个人在分配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是均等的,在前提大致公平的条件下,结果可以是不同的。如果刻意去追求三者的完全公平则就不公平了,就失去了追求公平的真正意义了。同时,寻求分配的公平,光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市场机制虽然利于分配的自由发展和完善,但市场机制是不可靠的,一方面,它容易受到少数人的利用和操控;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会有失灵的时候。再一个,分配在市场机制的环境中时不一定会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鉴于此,分配的公平性需要国家干预,配合市场机制共同完成。 二.教育资源费配不公平的表现及原因

论宪法之平等权及其保护

论宪法之平等权及其保护 平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平等权兴起于启蒙时代,于二战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平等权的理论根源于人权的普遍性,其实质在于反对歧视,是国家权力正当化的基础。国家对公民进行区别对待需要有合理的理由,且采用一定的审查标准。平等权不仅是理论上的权利,也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应当制定保障公民平等权的宪法性法律——《反歧视法》,以保障公民宪法平等权的实现。 平等本来是一个十分朴素的观念。在近代以来,平等一直是激励人们进行革命斗争和争取自由权利的口号,法国思想家菲·邦纳罗蒂甚至喊出了“为平等而密谋”的口号。近代国家的宪法都确立了平等这一法治的最基本原则,平等成为现代法律的特征之一,如果法律不能做到起码的形式上的平等,那么就绝对不是公正的法律。平等的原则被载入宪法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需要重新提出来讨论呢?因为平等不仅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宪法权利,更重要的是,平等权在当今的中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维护公民平等权利的活动有增多的趋势,也出现了与平等权有关的诉讼。因此,宪法平等权究竟具有什么内涵,宪法如何保护平等权,就值得我们深思。 一、平等价值的思想渊源

平等的价值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在古希腊的哲学就存在着平等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阐明了平等的思想。他提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按照一般的认识,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观念。他把正义分为普遍正义和个别正义,其中个别正义又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绝对平等关系。 二、平等权的理论基础 平等是指在利益方面或无利益方面都没有差别,但并非绝对平等,而是禁止根据通常认为不合理的理由而进行区别对待。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平等亦即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没有差别。并非绝对平等,其实质在于人人受法律的平等保护,禁止歧视——即在法律上不合理的区别对待。这里的法律包括所有具有普遍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既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也包括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宪法平等权的内涵 (一)平等权的宪法地位

论教育公平

2012教育法制论文 论教育公平 摘要:“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可见他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当前因为教育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不良现象,甚至诱发了安全事故,导致了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教育公平含义、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如何解决教育不公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育公平学生均等教育师资力量 一、教育公平定义: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

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现阶段具体包括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二、我国当下教育状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结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进入了21世纪以来,虽然农村教育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有所改善,然而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首先,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城市中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农村孩子不仅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施,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上课;其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再加上要长期生活农村,所以大部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分析中国城乡学前教育的不公平性

分析中国城乡学前教育的不公平性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越来越分化为不同的阶层,且阶层间的距离与鸿沟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其中教育不公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平等”不同,“公平”是一种规范性概念,是用正义原则对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与对结果的价值判断。教育公平是指适龄儿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但在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地区,学前教育体现出巨大的地域差异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奠基阶段和起始环节,承担着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责任。本文从这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学前教育中城乡不公平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主要影响方面为:学前教育普及率和办园条件。目前,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由于收入的差距再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相比于城市,农村幼儿园的规模小、数量少,对于广大农村幼儿的入园需求,农村幼儿园数量仍然极为短缺,广大农村幼儿目前仍然面临着无园可上的局面(图一)。众所周知,办园条件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硬件内容,也是保障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与城市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幼儿园办园条件差、房屋破旧、设施欠缺、设备简陋,无力为幼儿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与教学设备(图二)。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城乡在园幼儿数量对比差距日益加大的局面。2005-2010年,我国城镇在园幼儿占总体比例呈现缓慢的稳步上升态势,而农村在园幼儿比例却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0年我国农村幼儿在园比例下降到40.78%。城乡在园幼儿数量比例差距逐年加大,由2005年城乡在园幼儿数量相差6.66%上升至2010年相差18.44%,呈现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日益严峻的不公平现象,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的实现。没有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没有学前教育的公平,中国教育的公平性就要大打折扣。 图一: 图二:

试论我国宪法对公民平等权保护的完善

分类号密级 U D C 编号 武汉大学 宪法课程论文 试论我国宪法对公民平等权保护的完 善 学生姓名:梁韵菁 学生学号:2010020046 指导教师姓名:祝捷 二○一一年三月

摘要 本文的宗旨是探讨在中国如何实现平等权的宪法保护。平等权是指公民为实现自身的平等,使自己与其它人在相等条件下能够享受同等待遇而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一种请求权。平等权是一项概括性权利。平等既是原则,又是权利。平等权具有相对性,平等允许合理差别。现实中,我国还存在着在立法以及法律适用和其他领域侵犯公民平等权的问题。对此,我们应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对公民平等权提供更有效的救济。 关键词:宪法;平等权;保护

Abstract The obje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o discuss how to realize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equality rights in China. Equality means for realizing their own citizens equality,make yourself with other people in equal conditions can enjoy equal treatment and requires countries to equal protection of a claim. Equality is a general right. Equality is the principle,it is right. Equality,equality allows reasonable with relative difference. In reality,our country still exist in legislation and legal application,and other areas of the infringement of citizens' equality question,therefore,we should th1t solutions,actively seek to citizens equal right to provide more effective relief. Key words:Constitutional; Equality rights; Protection

试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公共政策

试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公共政策 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全体少年儿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扩大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机会,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愿望,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当前,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十分需要反思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当前影响我国教育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各个因素的差异也越大,在高等教育阶段最为严重。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经历了由恶化而改善的过程。我们用每万人高考报名数的城乡比来显示城乡差距,這个差距从2001年起开始明显改善。 ———高等学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分层的机制日益凸显和强化。在城市社会中,阶层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机会均等最重要的因素。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高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积累和延续。高中教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1998年至2002年,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上升了37.4个百分点,

达83.5%;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只增长了7.6个百分点,2002年为58.3%。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因此,改善高等教育阶段的社会差距,最主要的途径是改善中等教育的公平状况。具体而言,在以下一些方面需要加强。将教育公平确立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为建设和谐社会、公正社会,必须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所谓“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是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使多数人受益的教育。在片面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中,我们曾经套用源自经济改革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这一原则对于教育并不完全适用。世界银行和教育经济学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在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明显高于高等教育。也就是说,优先普及义务教育,不仅最公平,而且也是最高效的。教育消费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消费,需要特别强调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将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基本方针。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坚持“公平优先”,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平和效率的价值至少应当并重。这是由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这样特殊的战略重要性所决定的。在教育总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比过去更有条件扩大和促进教育公平,这主要是指保护弱势阶层、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这正是现代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政府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在减小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