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摘要】:现今,分配问题已成为国家和普通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其中包括收入、教育、公共资源、政治等方面的分配问题,其中教育资源分配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表现在分配的起点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上。在我国则突出表现在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和重点、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分配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得从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出发,重视和加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应在政策倾斜之外重视本地区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在分配的过程中避免教育资源被少数人占有,走产业带动教育之路,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

【关键词】:教育资源分配公平起点均等过程公平

一.分配公平概念的界定

关于公平的界定,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西方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观点。总体来看,

大致有三种观点。[1]

1.福利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公平观。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思想基础,认为公平是要使社会所有成员的福利达到最大化,而要使得所有成员的福利得到提高,必须通过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分配,不断提高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2.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罗尔斯认为,分配公平就是要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着眼于提高社会劣势群体的经济

福利。罗尔斯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教育、税收以及其他途径改变现实中不平等状况,并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化,以保证分配公平,实现正义。

3.自由主义的公平观。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出于自由主义价值观,认为公平应该是分配起点的机会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认为市场机制是分配公平的保障。哈耶克认为,国家强制性地在收入分配方面进行均等化,势必使一部分人根据自已提供的生产资源而本来应得的合理报酬,强制地被别人占去,这是不公平的。他认为,公平不能仅被认为是收入和财富上的均等,而应该是机会均等。

我认为,将公平看作一个过程,保证分配的起点和分配的过程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合理化才是公平的真正要义.社会和国家不能保证每个人在分配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是均等的,在前提大致公平的条件下,结果可以是不同的。如果刻意去追求三者的完全公平则就不公平了,就失去了追求公平的真正意义了。同时,寻求分配的公平,光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市场机制虽然利于分配的自由发展和完善,但市场机制是不可靠的,一方面,它容易受到少数人的利用和操控;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会有失灵的时候。再一个,分配在市场机制的环境中时不一定会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鉴于此,分配的公平性需要国家干预,配合市场机制共同完成。

二.教育资源费配不公平的表现及原因

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提供并让公民平等地分享教育中的公共产品部分,是政府理所应当的责任。因此,政府必须保证其提供的教育资源应尽可能平等地为国民分享。然而,不难发现,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现状难如人意。一方面,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公共教育资源,中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值较低,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教育投人不足,以及现有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特征和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等原因,致使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严重不均衡的特征。这种不均衡发展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纵向比较:

1.高等教育资源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已有的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政府经费分配比重越大,则经费分配越趋于公平,也就越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本末倒置,造成头重脚轻、脑大体小的畸形状况。对各级教育的分配极不合理,各发达国家均重初等教育,轻高等教育,而我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重高等教育,轻低等教育。基础教育涉及面广,公共产品属性强,却没有得到国家相应的高投人;高等教育属于相对少数群体,即使经过较大范围的扩招,但还是属于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精英教育”,但却得到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较高投入。可是如果没有优质的初级教育哪来的高级大学教育;没有根基牢固的小学生,哪来有创造力的大学生?

前面提到,分配的公平包括分配起点的机会均等,基础教育就是

一个教育的起点,资源分配与高等教育相比严重不足,造成“头重脚轻”之感。试问根基不牢的大厦如何做得高做得大,那岂不是空中楼阁?

2.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对某些学校优先发展的措施,同一地区,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一些地区以至以来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中,而对于普通学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导致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时,重点、示范学校不仅在教育投入上享有优先分配权,而且在生源、信息等方面占有难以相比的优势。这种优先分配权已经严重违背了公平的起点和过程的机会、权利均等的原则,也不符合中国最古老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其实这也是教育的最核心的前提。

横向比较:

1.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我国的各类资源的分配带来较大的影响,教育这种公共资源的分配也同样是优先满足城市的需要。2003年9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在考察中国教育状况后批评,中国政府在公共教育经费方面的支出排全世界最后几名,人均教育经费之少,连乌干达都不如。她特别指出,在贫困的西部地区,农村家庭往

往为了支付基础教育费用而欠下大量债务,某些农村地区的情况“令人震惊”。这番话不仅点出我国教育经费投人太少,还触及教育资源分配上城市农村两重天的不公正事实。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必然带来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教育机会、过程、结果的不公平,严重制约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自身境遇的改善。

2.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省、市、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配置也极不均衡,尤其东西部的差距更为明显。胡鞍钢在《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一书中指出,西部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而西部地区是中国教育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也是知识发展差距最大的地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城乡差距不可能产生缩小的趋势,其他的一切经济的直接大量投入也只是短期效果,不能解决其根本。

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人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国家的政策。当年优先发展南部沿海特区也带动了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们要清楚的是经济上的暂时偏向可能会造成一时的差距;教育上的偏向将会造成长期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渐进的,影响却可能是一代或者几代人。

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同于其他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所产生的影响,诸如收入、公共资源只是物质方面的,是及时的;而教育资源是知识文化层面的,

它的影响是渐进却又是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所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才是最根本的。

三.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应采取的对策

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起点均等出发:

1.重视和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这里必须说明的是,重视并不仅仅是资金和各方面教育资源的倾斜和投入的加大。我们政府有很多政策的出台的出发点和措施本身都是非常好的,都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的,很多政策和措施到受者的一面就被曲解了,甚至造成或加重了另一个社会问题。对于教育资源问题的重视很可能加重社会对重点、示范的崇拜和误区。所以,重视和支持不仅要落到措施本身,还要注意方式问题,考虑大众和社会的接受情况。

2.给予普通学校均等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的,这涉及到这个教育机制的问题和社会心态和文化的问题。但单就教育资源上来说,正确合理的政策引导是必要的。政策对人是有引导力的,这种引导长期下来就成了社会的心理和文化。

3.自主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并主动投入教育事业,充当教育资源。对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不能单靠政府政策的支持,还要靠当地发挥主动性自主培养和投身教育事业.通过培训或自主学习的办法使这些地区拥有大量优秀教师,要为优秀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从公平分配的过程出发:

1.分配过程中,避免有限的教育资源被少数人或少数阶层占有。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政府垄断着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但事实上地方和部门在利益的博弈中一再获胜。结果,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投入仅仅造就了城市里少数几个名校,教育资源和成果主要被城市和相对富裕的社会阶层占有,教育资源配置上日渐生成“富裕集聚效应”。这就要从源头上做好分配问题,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结果处做好反馈工作。

2.建立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的联系。由政府出面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给予资金.设备和人员支持。可以通过签订协议定向招收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到发达地区学习,共享优良教育资源,或发达地区委派优秀教师定期到不发达地区支援教育,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传授给他们,进而带动教育水平的提高。

3.走产业带动教育的道路。[3]鼓励产业界和教育界联合办学,号召企业在资金上给予教育一定的支持,或在政府的帮助下教育单位建立各种经营性的教学实验基地,通过开展各种生产经营取得收入,再将收入投入到教育中,以解决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根据各自条件的不同可以举办养殖厂、小工厂、小农场、餐饮店、服务站、小超市等,以工商产业促进教育发展。这样既可以创造一定的收入补贴教育资金的不足,也可以让学生走进这些场所参加社会实践。

结语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已经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它的不利

影响也日益凸显。学校教育资源分配的第一原则便是要给受教育者一个机会均等的共同基础,使得所有自然资质的受教育者都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共同的教育收益,学校也为他们所有人的未来的最基本的发展铺垫了一个相同基准的起飞平台。同时保证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的权利均等。在这两个前提下的差异化结果都是公平的。

注:

[1]刘斌.西方经济学中收入分配公平观述评[J].山西大

学学报(哲社版),2004,(4):59—62.

[2]张寒梅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特征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年7月, 99-103

[3]郝利建教育资源均衡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今日论坛

【参考文献】

韩东林分配不公的界定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3月, 119-122

唐勇朱长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5月, 87-90

丁媛媛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7期下半月刊

徐玉斌关于公共义务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的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顾拓宇促进公平,实现教育的本真追求理论探讨

方巍魏雁滨社会发展:社会资源分配的新思路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彭杰武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制度探析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1月第1期

包巍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视角看教育的不平等性学术交流

刘延云试析高校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教育理论2004年第3卷第2期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资源公平

谢谢主席。主席、评委、对方辩友,现场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探讨的辩题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资源公平还是经费公平。我方的观点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资源公平。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首先,教育公平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具体而言有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我们要注意的是,公平不可能是绝对的公平,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经费。从现今中国的教育发展状况来看,追求教育公平是我们永恒的目标。 其次,资源和经费在这里特指教育资源与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教育资源是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意识形态,如政策、制度、技能、理念、历史、人文等,也包括物质形态,如资产、费用、设施等。请您注意,经费是以货币形态支付的教育费用,而如何筹措、如何分配、如何使用,则属于资源之中的政策与制度范围。 再次,核心指中心、主要部分,如何判断谁是核心,我方的标准是:看谁能更直接、更有效地使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是资源的客观差异性。今天我们双方不能割裂经费与资源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并不存在着谁决定谁。但是,经费必须转化为物质形态如人员、设备等资源才能直接地作用于教育,而意识形态的资源,如历史、政策、制度等,是经费无法影响的。显然,资源公平更直接地影响着教育公平。 最后,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今天的辩题双方应当致力于分析当下中国的教育现象,找到使其公平的主要矛盾。这是我们今天辩论的意义,也是对实现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努力与美好期待。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资源公平。谢谢主席,我方发言完毕。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文档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文档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document on fair and balance d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以xx市xx镇为例 主要调查xx市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入学资格条件对比、现今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转移,进城农民工子女剧增,而学校等公共资源配套建设滞后,加之城区教育投入历史欠帐较多,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关键词:教育、资源、差距 xx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全市城区(包括七个县、市、区城区)现有人口近13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17.2万人,在校生20.7万人,专任教师7473人,师生比1:27.7,高于省定标准。专任教师学历

合格率98.36%。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106所,班级2971个,其中大班额2330个。生均校舍占地面积为8.7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55平方米。XX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6%,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视听残入学率和智残入学率达到80%和85%以上。在学者看来,xx整体教育已处在相对均衡的高位,类似于“橄榄球”形状。理想的优质教育结构就是优质的学校略多一点,薄弱的学校少一些,而腰部则很壮实。而不是像金字塔结构,多数薄弱学校在底层,少数优质在顶层。XX年是xx教育体制改革的丰收年,均衡是改革的关键词,多项措施已经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设好每一间学校;扩大小升初电脑派位范围。把市属优质初中全部纳入电脑派位范围,并且面向全市派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入读优质初中。在高中阶段:统筹普通高中发展,激发各级政府办学活力;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达到40%,均衡全市普通高中生源,提高普高整体质量,扩大普高优质学位。此外,完善扶困助学制度,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健全资助体系,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增加积分入学指标数,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近年来,我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教育均衡化方面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教育不公平的解决办法

一、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 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政府增加对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的投入,往往会对另一些地区、另一些学校的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举例来说,我国制订了"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的政策,计划对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未来五年增加2000亿元投入,在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的前提下,这就意味着,将缩减对其他地区、阶段教育的投入。 二、改革资源配置模式 改革政府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模式,是与增加教育投入相对应的。国家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应改变当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做到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配置,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制造教育差距。 从受教育机会问题看来:政府应给受教育者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机会,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在义务教育并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推出的禁择校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则应在注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体现个人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高考录取制度综合改革。 三、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推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以及政府、学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职责。 多年来,教育被异化为"竞技舞台"和"竞争工具",接受教育"成功"的人,都是考场的高手,而人格的健全发展却被忽视。 实现教育公平,就在于让大家不用从小就挤上"五好通途"(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学、好高中、好大学)--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质量应是一样的,只有教学特色的差异,那么,就不会再让孩子为了上好一点的学校而起早奔波,也不会为了升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就从小陷入题海战术。 教育公平下的学校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显然不能采用升学率指标与各类统考指标、竞赛指标,而是将目光转向教师创造性的教育过程、教师本身的从教素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方面的作用。 当然,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还要依托社会对教育功能定位的改变,如果教育一直扮演着进行社会基本分工的功能,而且各分工有"高低贵贱",那么受教育者就将摆脱不了对学历、对学校的追逐,教育也无法摆脱一元成才模式中的"生存竞争工具"的角色,只有整个社会形成理性的人力资源理念,重视人本身的能力,才可能让大家把教育作为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会关注本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在乎学历的高低。 四、打破"小公平意识" 小公平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狭隘的"地区意识"。几乎所有既得利益者都不愿改革,怕影响自己的利益。然而从长远看,教育作为千秋万代的事业,每个人的后代都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是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二是狭隘的"分数公平"观。不少反对招生改革的人,都提出刚性的卷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 --以xx市xx镇为例 摘要: 主要调查xx市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入学资格条件对比、现今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转移,进城农民工子女剧增,而学校等公共资源配套建设滞后,加之城区教育投入历史欠帐较多,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关键词:教育、资源、差距 一、调查资料 xx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全市城区(包括七个县、市、区城区)现有人口近13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17.2万人,在校生20.7万人,专任教师7473人,师生比1:27.7,高于省定标准。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36%。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106所,班级2971个,其中大班额2330个。生均校舍占地面积为8.7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55平方米。2018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6%,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视听残入学率和智残入学率达到80%和85%以上。在学者看来,xx整体教育已处在相对均衡的高位,类似于“橄榄球” 1 / 16

形状。理想的优质教育结构就是优质的学校略多一点,薄弱的学校少一些,而腰部则很壮实。而不是像金字塔结构,多数薄弱学校在底层,少数优质在顶层。2018年是xx教育体制改革的丰收年,均衡是改革的关键词,多项措施已经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设好每一间学校;扩大小升初电脑派位范围。把市属优质初中全部纳入电脑派位范围,并且面向全市派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入读优质初中。在高中阶段:统筹普通高中发展,激发各级政府办学活力;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达到40%,均衡全市普通高中生源,提高普高整体质量,扩大普高优质学位。此外,完善扶困助学制度,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健全资助体系,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增加积分入学指标数,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近年来,我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教育均衡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全市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拓展教育资源。不断加大城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采取教育资源整合、扩建和新建学校等办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和改造,城区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二是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二、调查结果 根据连续两天的走访和实地调查,发现政府对城乡教育资源的投入

教育公平内涵及意义

一、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 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地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为了真正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所蕴含的平等精神,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还必需包括: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在现实层面上,反对和遏制旨在破坏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教育特权(“平等”的维护)。 (一)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教育公平意味着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凡具有同等公民 资格的人包括青少年学生,不因为他们的性别、种族、地域、健康状况或家庭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在教育上受到不同对待,反对形形色色的教育排斥或教育歧视。这项权利已经明确地写入现代国家法律之中,成为一项受到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1954年)。后来历次宪法修正案中(1975、1978和1982年)都保留了这一条款,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46 条将这一条款扩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宪法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人权,教育公平体现了《世界人权宣言》(1948)的基本精神。《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其他的一些得到国际普遍承认的人权公约,如《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儿童权利公约》(1990)等,也明确地将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加以确认,认为其基础源于人的固有尊严与平等的要求,源于此项权利与其他基本人权之间的内在关联。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人人不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那么他们彼此之间就不能享受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其他各项基本人权。在此意义上说,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 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及分析 --以xx市xx镇为例摘要:主要调查xx市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入学资格条件对比、现今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 转移,进城农民工子女剧增,而学校等公共资源配套建设滞后,加 之城区教育投入历史欠帐较多,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 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关键词: 教育、资源、差距 一、调查资料xx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 于领先地位。全市城区(包括七个县、市、区城区)现有人口近 13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17.2万人,在校生20.7万人,专 任教师7473人,师生比1:27.7,高于省定标准。专任教师学历合格 率98.36%。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106所,班级2971个,其 中大班额2330个。生均校舍占地面积为8.7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 筑面积为3.0505平方米。2009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 别达到99.05%、96%,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视听残入学 率和智残入学率达到80%和805%以上。在学者看来,xx整体教育已 处在相对均衡的高位,类似于“橄榄球”形状。理想的优质教育结 构就是优质的学校略多一点,薄弱的学校少一些,而腰部则很壮实。而不是像金字塔结构,多数薄弱学校在底层,少数优质在顶层。 2014年是xx教育体制改革的丰收年,均衡是改革的关键词,多项 措施已经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 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设好每一间学校;扩大小 升初电脑派位范围。把市属优质初中全部纳入电脑派位范围,并且 面向全市派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入读优质初中。在高中阶段: 统筹普通高中发展,激发各级政府办学活力;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 标生比例达到40%,均衡全市普通高中生源,提高普高整体质量, 扩大普高优质学位。此外,完善扶困助学制度,提高资助标准,扩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其中关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问题。为了顺利完成这次活动,希望各位友友们抽出5分钟时间来填写,如有关于这的提议请多加提出,非常感谢! 1. 您所居住的地区在() A.农村 B.城镇 C. 小城市 D.大城市 2. 您居住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怎样?() A.非常高 B.高 C.一般 D.差 3. 您居住的幼儿园硬件设施如何?()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4.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5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6.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7.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8、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9.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10.您居住地区是否有高等院校() A.有 B.没有 11.您居住地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对外开放程度如何()? A.免费对外开放 B.限定特殊人群 C.不给予进入 D.根本没有 12.您居住的地区最高高等学府级别是() A.专科院校 B.普通高等院校 C.211院校 D.985院校 13.您居住地区的学生大学入学水平() A.高 B.一般 C.低 D.很低 14.您所住的地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多吗?() A.很多 B.多 C.一般 D.根本没有 15. 您认为男女所获得受教育的程度公平吗?() A.不公平,一般男的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多 B.公平 C.不知道 16.您认为不同阶层的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A.较大 B.较小 C.没有 D.不了解 17.您认为怎么算达到教育公平?() A.孩子考取理想的学校,不断深造 B.孩子的特长被挖掘,有一技之长 C.人文科学素质全面提高,成绩不是衡量孩子是不是收到公平教育的标准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为献一计”二等奖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东喜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报告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七大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也提到:“要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努力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落实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让教育资源实现均衡和谐发展,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学生,让适龄学童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不懈追求。均衡教育将为我们社会的稳定,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我市的文化兴市战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策理论依据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它对促进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教育具有改变人的命运的价值。对人生来讲,公平最重要的是教育,因为它是起点的公

平和机会的公平。公平的教育能够使我们国家每一个公民都看到希望,而看到希望的社会,它的发展是无穷的、和谐的,更是科学的。 新的《义务教育法》已经以法律的形式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对其进行督导确定了下来。新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任务,省人民政府也下发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可以说,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是我国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的宗旨和性质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更加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本质上应当是均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重要文献《学会生存》指出,政治化与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育公平是否进入国家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基本框架。 二、我市基础教育概况 我市(含县区,2006年数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59所,在校生115.2万人,教职工7.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28万人。现有高中阶段学校99所,其中普通高中51所,中等职业学校4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05所,其中初中337所,小学1668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幼儿园295所。 1、目前市区局属普通高致有15所(不包括矿区,下同),数量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市区东南有一中、开发区高中,一是优质高中,一是规性高中;市区东、北部有外国语、北关区高中,中心带有实验中学,三中;西南部高中最多,且质量上乘,有二中、三实验、梅园、虹桥中学,龙安区高中、十三中等;市区西北是我市的旅游带,对外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则不易做到。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我的看法是:政府应树立“第一 责任人”的意识。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都是应该完全由(如前者)或多半由(如后者)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尽管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直到2003年,还只有3.28%。目前中央要下大决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力争在2010年前后接近4.5%。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人大要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政府应考虑逐步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此事可从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始,除已免学费外,再免杂费、教科书费,也可先从小学免起,再免初中。在农村首先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已具有现实可能性。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小学生约为0.85亿人,初中生约为0.45亿人。按人均GDP与生均财政经费比例的国际平均数算,小学生每年每生需5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需1000元,两者合计约87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教育公平的现实情况入手,阐述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如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公平,不同地区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以及农村和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试图通过剖析现状,提出一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教育不公平对策 一、公平的界定 公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有人将其界定在经济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法律领域,有人将其界定在道德领域,而有人又将其界定在政治领域等等。不管将公平界定在何种领域,公平的含义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手段的公平,其二是作为目标的公平。作为手段意义上的公平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出发解决如何公平的问题;作为目标意义上的公平是从人的理性出发解决如何确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社会秩序的问题。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关于教育公平很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等。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关注。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我国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运行中(主要从入学机会是否均等、受教育者受教育过程是否公平、受教育者教育结果是否公平等三个方面)的是否公平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察。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权利公平,二是教育机会公平。我国于 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教育起

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

从教育平等到教育公平 ——谈教育政策的历史进步性 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这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就这一点而言相信大多数理论同仁还是可以认同的。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却是众说纷纭。澄清两者的关系,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内的教育公平问题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因为教育公平问题不仅直接涉及教育领域内的公平与正义,教育政策的科学与民主,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国家的安全与繁荣。笔者认为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这两个概念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既教育政策作为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反映的教育平等观不同。教育政策从教育平等到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观的进步,也是教育政策自身的历史性进步。 一、教育平等 1、平等:平等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地位、权利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相同状态,主要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人们对于一种事实关系的描述,具有客观性。平等是与不平等相对的,“平等观念是不平等发展的产物”,『1』是针对特权提出的。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私有制的产生。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状态,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寻找一种在进入社会状态的时候不至于丧失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契约。这种政治上的平等理念体现在“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口号上,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但是,“卢梭幻想的是将立法与守法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是不能成为现实的,我们最好把它当成一种道德理想。”『2』可见,这里所说的平等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一种价值标准,一种政策法规的价值取向,卢梭也意识到,人类是不可能再回到自然平等的状态之中去的。『3』针对不平等的存在和特权的泛滥,人们自然渴望能够拥有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但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不平等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于是,“平等”一词多出现在口号中,尤其是政治口号和思想理论中。所以,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才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平等”还是停留在理论中而不能实现时,现实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转而追求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的“公平”。王海明先生认为,平等是人们相互间与利益获得相关的相同性,而不平等则是人们相互间与利益获得有关的差别。平等与不平等,一方面起因于自然,是自然造成的,因而是不可选择的,不能进行道德评价,无所谓善恶、应该不应该的,如性别、肤色、人种、相貌、身体、天赋、能力等方面的平等于不平等。另一方面则起因于人的自觉活动,是人的自觉活动造成的,因而是可以选择、进行道德评价,有善恶、应该不应该之别的,如贫与富以及均贫富、贵与贱以及等贵贱、按贡献分配以及收入均等化等等。这就是社会平等与不平等。社会平等不仅是个利益问题,而且根本来说,是个应该不应该的权利问题:社会平等正如无数先哲所说,实乃权利平等。『4』作为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社会平等也就是公平、公正。这是因为,“当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没有在个人之间做出任何任意的区分时,当规范使各种对社会生活利益的冲突之间有一恰当的平衡时,这些制度就是正义的。”『5』罗尔斯还补充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正义观比另一种正义观更可取是因为它的更广泛的结果更可取。”『6』 2、教育平等:《教育大辞典》对教育平等的界定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夸美纽斯和人文主义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引起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单位代码 11660 单位名称重庆理工大学 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论文题目: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教育机 会差异 作者:晏娟 专业:经济学类 学号:11102990630 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中国 重庆 2012 年 9月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教育机会差异 ——以四川乐山市马边大院子乡以 及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为 例 【内容摘要】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等。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教育公平的实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机会财政支出城乡教育差距二元教育结构 、

一、纵向分析教育的差距 纵向来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义务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 1,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早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中国的城镇已经普及了小学和初中教育,而当年农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95%,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只有65%,而低于这一平均数的省区有13个,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三省区不到50%.到1999年,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上升到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然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分别为72.4%和75.7%,西藏更只有38.1%,全国则有130万的少年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但是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近年来,虽然全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1%,但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也几乎恒定地保持在100万人左右。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近3800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00多万人。2000年以后的情况不详,但2002年底展开的一项对全国有代表性的6个县的普查则显示,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失学现象严重,所有的县都超过了教育部设定的初中辍学率不超过3%的底线,其中4县高于20%,2县高于30%,1县超过50%.另外根据上海教育科学院有关专家的测算,2001―2002年,全国15―17周岁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只有75%和76.6%,有7个省区在60%以下。虽然小学净入学率已达99%,但毕业率仅为89%左右,相差近10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但毕业率仅为76%左右,相差近14个百分点。专家的结论是:近年来每年大约有5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初中教育,其中近2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6年小学教育。当然,他们主要是“农村人口”。笔者今年去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区之间支教,期间了解了当地的教育状况,对此深有感触。以下是笔者将马边大院子中学的概况与四川省一个三线城市的一所普通中学进行的一个对比。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区大院子中学:教学班12个,学生500人左右,在校职工32人,其中本科毕业的老师3人,正式老师:22人。其余均为代课老师。初中班的升学率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