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平等性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教育公平的原则及政策意义一、平等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即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
受教育权平等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在要求。
权利平等不承认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任何特权,一切权利主体享有相同或者相等的权利。
权利平等废除了基于性别、身份、出身、地位、职业、财产、民族等附加条件的限制,体现了社会对所有成员的“不偏袒性”和“非歧视性”。
机会平等是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所设立的制度,保证社会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遇,它要求社会提供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机会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始终均等。
机会平等实际上是一种过程的平等。
利益的实现是一个持续追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要毫不偏袒地为所有人提供同样的机会。
首先,参与起点要机会均等;其次,在参与的各个阶段,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力大小不同,利益实现的水准也会有区别,但社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尊重和关怀、提供的帮助应该是同等的。
4在制定、实施教育公共政策,落实教育公平的平等原则时,必须谨防进入两个误区。
其一,过分强调起点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忽视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忽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均衡。
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受教育还不够,还应该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同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平等应该成为教育政策的主导目标。
美国的教育改革政策对我国有诸多启示。
1988年,美国教育部长向总统提交了《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报告》,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美国运动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意味着对所有学生实行同等的教育。
如果仅仅扩大入学机会而不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无异于变相地执行种族歧视。
“对于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我们没有向他们提供他们应入的第一流中小学,这种情况太多了。
我认为,提升教育质量是摆在运动面前的中心任务,也是我们当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要实行教育机会均等,我们就必须在学校里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1994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是一个系统的教育改革方案,其目标在于“保证所有的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和学业的高质量水准”。
受教育权的意义初二知识点受教育权是指人们在国家的保障下,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受教育权的意义在于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在初二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知识点来了解受教育权的意义。
一、平等的教育机会受教育权的意义在于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不论性别、种族、贫富差异和身体条件,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接受教育的权利。
这意味着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贫困家庭还是富裕家庭,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
二、个人全面发展受教育权的意义还在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受教育,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学科知识,培养我们的专业技能和才能。
同时,教育还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升自己的人格素质。
三、社会繁荣与进步受教育权的意义还在于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一个受教育程度高的社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教育可以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公民素质受教育权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公民素质。
通过受教育,我们能够了解并尊重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培养出开放包容、宽容多元的思维方式。
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出具有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公民。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公民,才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五、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受教育权的意义还在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通过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贫困和歧视。
教育可以打破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的限制,为每个人提供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只有通过教育的努力,社会的资源才能够更加均衡地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总之,受教育权的意义在于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浅谈对平等教育权的争取作者:张瑞琪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08期【摘要】: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实现个人的目标,而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平等受教育权有助于实现个人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安定和实现社会主义。
本人就以二战后美国黑人为例,来详细说明美国黑人为争取平等的教育权利而采取的措施。
通过分析使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美国黑人的受教育状况以及在这些措施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了解争取平等受教育权的种种不易,并尽自己的所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平等教育权教育事业发展一、二战后美国黑人的受教育情况二战后,美国黑人的教育与战前相比发展迅速。
美国黑人的入学率上升很快,越来越多的黑人儿童得到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但黑人的教育仍落后于白人。
尽管美国黑人得到了在学校学习的机会,但是学校的条件非常差,教师的素质也比白人学校差。
这些因素限制了黑人学生在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的提升。
二、二战后黑人为取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所做出的努力(一)“隔离但平等”原则“隔离但平等”原则是种族隔离政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规定只要黑人和白人所享受的设施是相同的,即使他们处在一种和白人隔离的状态中,他们也享有和白人平等的地位。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黑人并没有得到真正平等的地位。
在教育方面,黑人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等都要比白人学校差,但黑人对此只能忍受。
直到二战后,黑人的人权意识进一步加强,他们开始追求平等的受教育权,因此黑人通过诉讼的手段要求取消“隔离但平等”原则,使他们能够进入白人学校,接受和白人同等的教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布朗案和它的相伴案件波林诉夏普案。
(二)布朗案布朗案是由四个案件组成的,它们分别是布里格斯诉伊利奥特案、戴维斯诉普林斯.爱德华郡教育局案、贝尔顿诉格布哈特案和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
1布里格斯诉伊利奥特案1947年,黑人家长们向当地教育委员会提出为孩子们提供校车的申请,白人认为黑人所缴纳的税不足以支付校车的钱,由白人来支付校车的费用对白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黑人家长的请求被拒绝了。
试论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平等性[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该项权利的平等性问题正日益突出,并加剧了社会矛盾,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章对高等教育受教育权起点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公民平等享有受高等教育权利的相应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受教育权起点平等弱势群体一、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性质高等教育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从国家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并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物质帮助的权利。
《高等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因此,高等教育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法定权利。
从权利主体来讲:公民有接受高等教育,通过高等教育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权利,同时由于是权利,不是义务,因此公民可以选择放弃。
从义务主体来讲:其一,国家有发展高等教育、提供高等教育机会、提供物质帮助的义务;其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剥夺公民的这种权利,否则就构成侵权。
二、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平等性《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尽管《高等教育法》没有规定高等教育平等的内容,但由于《教育法》是教育领域的基本法,所以高等教育领域仍然应贯彻上述有关教育平等的规定,即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瑞典教育家T·胡森认为,“平等”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起点平等。
指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和学习生活的机会;第二,过程平等。
即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受到平等的对待;第三,结果平等。
即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平等。
起点平等是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的基础与前提,起点的不平等将导致过程平等与结果平等的缺失。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起点平等问题。
我国1997年签署并于2001年审议批准的联合国人权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三条规定:——(丙)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法,对一切人平等开放,特别要逐渐做到免费;《高等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者本科生入学资格。
这些为高等教育起点平等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及法律保障,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标准是成绩,考分面前人人平等,但这种平等在现实中并没有使公民获得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反显露出了诸多的问题。
三、高等教育受教育权起点平等的现实分析(一)对招生制度的现实分析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分别划线录取的办法。
同样的考分,北京考生可能考上了北大,新疆考生可能进了重点院校;山东考生可能只能进专科,而湖北考生可能连专科也上不了,这明显暴露出了该制度的不合理性。
2001年8月,三名山东青岛考生起诉教育部,请求最高人民法院确认教育部所作出的“关于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招生计划” 的行政行为违法,此案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受教育权平等性问题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在不同地区设定不同的分数线?其根源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有各种解释,正面的说法认为:现行的招生指标分配方式是对历年生源质量、当地基础教育水平、招生对象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当地生源人数等综合考虑的结果。
相对来说,按地区分配招生指标更能照顾到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考生,是较为公平的分配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反面推理的说法是:如果取消地域界限、取消地区名额差别,按照分数高低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或者高考试题由各高等院校自己出,但招考对象面向全国统一划线,按照分数高低严格录取。
那么,对于那些边远落后的省份,学生因享有的教育资源先天不足将无法与其他地区的考生在同一起点上竞争,如果主张规则平等,不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倾斜,就可能带来实质上的不平等。
这些说法都暴露了其中的根源,即教育资源不足及分配不均衡。
因此,加强教育资源开发、调整资源分配是解决的根本途径。
但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如何认识不同地区设定不同分数线制度的公平性呢?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平等性在该制度中的体现呢?首先,高等教育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但法律赋予的权利和真正享有的权利是有差别的。
立法上的法定权利只是对自然人和公民应有权利的确认,法定权利要转化为实享权利,有赖于物质与精神资源的保障,有赖于行政执法和诉讼上的保障。
受社会经济水平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比较有限,因此,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受教育的权利。
其次,平等包括实质上的平等,而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平等。
广东人大代表徐源远在2006年的两会上提出建议:高考由国家统一命题,所有省、市、自治区纳入统一统考范围,高等院校在录取时取消地域限制,按照考生分数高低统一录取。
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
就目前的高等教育状况来讲,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型城市财政实力雄厚,在初等教育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财政资金紧张,所以在初等教育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小,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质量方面的差异。
通过这种方式只能导致更多的实质不平等:即基础教育发达地区必然高考升学率遥遥领先,不发达的地区必然是寥寥无几。
第三,平等权并不排除合理的差别,即可以有差别,但必须合理。
罗尔斯在《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经典性地阐明了平等观念:“——(2)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他们所从属的公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第二,他们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
”我国历年的招生政策都会向中西部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倾斜,根据差别原则,只要这种倾斜度是合理的,就是可行的,但这种倾斜在近几年却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
由于高考分数线在各地的不一致,“高考移民”现象越演越烈,这对接受移民的移民地考生又形成了新的不平等。
笔者认为,这种倾斜度已经超过了限度,如果不是分数差距过大,是不会有人愿意花如此多的金钱和精力来享受这种倾斜的。
对于上海、北京地区考生的低分录取现象,有人认为这和目前高校体制有关系,当地政府机构与高校有联建协议,政府为高校建设提供了很多优越的资源,解决了很多高校发展中的困难,高校作为回报应该多招本地学生。
我们认为,高校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为本地建设作贡献,而不应该在全国统一的高考中向本地学生倾斜,这种倾斜是不合理的。
2012年7月15日,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个高考大省的8名律师,就联合致信教育部,反映在京部属高校在招生中存在严重地域歧视问题,建议教育部改革招生制度,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二)对特殊群体的现状分析特殊群体是指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和阶层。
目前在我国,教育特殊群体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从生理角度来看的重病或残疾学生,从性别角度来看的女学生,从民族角度来看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及从家庭背景来看的低收入家庭。
特殊群体和非特殊群体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生理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阶层差异。
1.生理差异。
近几年,身患疾病或残疾的考生被拒收的例子屡见不鲜。
1995年高考录取工作中,河南考生杨红伟被所报考学校以“相貌丑陋”为由拒收,在引起了全国关注之后被兰州大学录取。
浙江省龙泉市的一位身高只有1.28米的女学生翁有兰,在1999年的高考中取得了511分的好成绩,却因个矮没有被录取,2000年,她取得了520分的好成绩,经过全国多家媒体报道,最后被安徽大学正式录取。
2002年,考研成绩第一名的张方(化名),由于是乙肝病原携带者,被所报第一志愿的院校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拒绝录取。
2009年4月中旬,北大医学部高调公布的高招体检标准规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不予录取,身高男生低于1.60米、女生低于1.50米的限录或慎录,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的限录或慎录。
在一系列舆论质疑和法律界的维权行动影响下,北京大学医学部才修改了其2009年高招体检要求,删除了歧视性的内容。
2.性别差异。
近年来,中国高校都开始普遍出现“阴盛阳衰”现象,从1999年至2008年,高考状元中男生比例由66.2%下降至39.7%。
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比例从1995年的35.4%升至2004年的45.7%,2007年新入学的女生比重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2.9%,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
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不存在女生入学率低的问题。
女性作为特殊群体,在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起点平等中已经不需要特殊的保护,但是,在具体的高考招生过程中却出现了歧视女性的做法。
例如:2012年7月8日,有广东媒体报道,招收国防生的高校及部队院校,男女生最高可相差40多分:中国政法大学理科女生投档线632分,比男生投档线588分高出44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理科女生投档线620分,比男生投档线585分高出35分。
3.民族差异。
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198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与其人口在全国人口所占的比例应大体相当。
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全国高等教育学生总人数为34168470人,少数民族学生数为2114178,占 6.19%,其中,全国普通本专科总人数为22317929,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为1508295,占6.76%,研究生、成人本专科、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98%,6.18%,4.00%。
这几个比例均低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8.49%,并存在一定的差距。
4.阶层差异。
不同阶层的子女在受高等教育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高阶层的家长往往会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能力使其子女处于优势地位,而一般劳动者的子女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北京某高校2003级不同家庭子女429名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进行的调研显示,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民、下岗人员、个体经营者、工人、职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平均最低的是高级管理技术人员阶层子女,为571.3分,比农民阶层子女的平均分610.1低38.8分,比下岗失业人员阶层低35分,比工人阶层低26.2分。
更有数据显示优势阶层的子女集中在优势高校的热门学科,而劣势阶层的子女则偏向劣势学校的冷门学科。
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高校招生制度的不合理等,当然还有一些人为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