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应试教育的公平性

论应试教育的公平性

论应试教育的公平性
论应试教育的公平性

论应试教育的公平性

(王加强161306030050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摘要: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应试教育不公平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应试教育在贫困家庭孩子在以后求职生涯不公平的体现;本人对应试教育的具体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应试教育;公平;求综合素质;求职

“应试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然而关于应试教育的含义,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玉认为“所谓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围绕升学考试而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而夏蓉认为,应试教育是一种应付考试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片面的、淘汰式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应试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轻视甚至放弃非考科目[1]。

应试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提及科举制度,人们自然会想到其公平竞争的原则:凡参加考试者,不论家庭出身,不分男女性别,不管贫富差距。只要分数达到要求,即可被选聘为国家官员。欧阳修更是曾对此称赞道:“窃以为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顾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唯一,而惟才是择。”科举制度使所有的文人志士都能够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吏,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就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给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带来了希望,也确实产生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大家,如柳宗元、王安石、张居正、蔡元培等。如今,对于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学生来说,考上大学是改变他们前途和命运最直接的途径和最重要的出路。而要考上理想的大学,则离不开应试教育。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

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清华大学人

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看到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不禁会问:寒门真的还能出贵子吗?寒门子弟真的能够通过高考来一展宏图吗?应试教育真的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吗?我看未必。

目前应试教育的不公平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我国东中西三部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无形中导致了教育资源投入的巨大差距。西部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低自然导致西部教育资金的不足,在加上西部地区恶劣的地理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导致引进教育人才的难度增加,从而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以1998 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东部地区达到96.47%,中部地区达到81.87%,西部地区仅达到42.26%。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 西部地区则仍有2/ 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 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此外,我国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西部本身贫穷,自然在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提并论。学生获得的知识储备、文学素养、综合素质自然也与东部相差甚远,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平:

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平主要是体现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和数量分配的不均衡,此外,在不同省份的高考录取名额差异很大进一步反映了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不公平的现状。在大学招生过程中,我国采取分省定额和划线录取的方法,这无疑会扩大农村和城市、教育落后省份和教育领先省份的学生所获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例如,2001年时,清华和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分别占其总数的18%和13%,而当时的北京高中毕业生只占全国的0.9%。可以这样说,这种教育机会分配违背了教育机会均等分配的原则,也是不同地区学生所获教育不公平的又一表现。

三、地方招生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不公平

除了高考的分省录取政策外,我国教育机会分配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教育腐败现象,这种“教育腐败”也必将加剧教育上的不公平。比如说在大学招生中普遍存在的“定向生”、“保送生”和“体育特长生”等招生形式,这使得拥有特殊背景的考生能够优先获得进入高等学府受教育的权利。此外,之前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热播的中央音乐学院招生潜规则等,都是教育腐败问题,这种教育腐败会使得真正拥有才华和知识的学生理应获得的平等的机会被其他考生

背后的权利和金钱夺去。

退一步讲,假设这些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克服了上述教育种种不公,最终踏入了梦寐以求的象牙塔,这样对他们来说就公平了吗?如果人的一生到高考便画划上休止符,宣告结束,那么,这样看起来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体制似乎是让贫困家庭、农村孩子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大学,从这个结果而言,似乎是公平的,也似乎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3]。然而人生可不仅仅只是到高考,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点,考虑到这些通过应试教育进入高等学府的底层学生毕业之后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就会发现,所谓“公平”的应试教育,祸害最深的也正是这些寒门子弟!

在以后的职场生涯中,上级看重的可不仅仅是分数,不仅仅是你经过千锤百炼的应试能力,更多的是考虑你的团队协作能力、领袖管理能力、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4]。那些每天只知道埋头题海,应付各种考试的学生在面对层层刁难的面试官时,又会表现的如何呢?

同样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大学生,城市中产阶层的家庭早就非常精明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了,他们才不会真的相信人才培育通过高考就是万事大吉。这些家庭都在对付应试的基础上,从综合素质的各个方面着力打造孩子的职场能力。于是,到了就业市场上,死读书的农村生源大学生,往往非常不适应职场生活。即便他们当年的高考分数远远高于那些城市孩子,但由于他们是拼尽全力无暇旁顾地挤过高考独木桥的,他们根本就来不及为职业发展作任何准备和规划[5]。就像万维刚所说:“上大学花多少钱根本不重要,上大学之前花了多少钱,才是真正重要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你什么素质都还没比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去接受国际教育,而并非留在国内去接受传承千年的公平

的应试教育。

在今天的有识之士看来,孩子仅仅通过考试是远远不能成为精英的,社会精英还需要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将来才有可能过上有意义的精神生活和智慧生活。可以预见当早早被送出国接受世界顶尖学校教育的华裔精英回到中国,那些通过高考跻身各行各业的农村生源大学生,将难以和有知识还有道德、有情怀的“海龟”精英竞争。今天社会上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争论,将在大量“海龟”精英占领各行业核心岗位的现实面前,显得极为苍白无力。等待国内贫困家庭甚或普通工薪阶层的社会景象是什么呢?这一切对于他们而言又怎么能是公平的呢?

在我看来,人的一生被一张毫无人情味的试卷所决定非常愚蠢的,当家庭贫困的孩子仅仅只能做着枯燥的习题,锻炼毫无意义的应试能力,被教育成只知道刷题考试的“做题机器”和“考试机器”时,有钱人家的孩子早就在课堂之外被送去培养领袖气质、协作能力等在以后职场生涯更为重要的综合能力,这看似公平的应试教育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不公。

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综合能力的教育,但应试教育却为了所谓的公平剥夺了贫困家庭孩子接受多方面综合素质教育的权利,也扼杀了农村孩子天然的优势。莫言、毕飞宇都是农村孩子,试想,如果他们都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刷题的话,他们不会成为今天的优秀作家。他们的自述里面,一次又一次地描述了乡村生活给予他们的思想和写作资源的滋养,那些生活阅历,是就读北大中文系的城里孩子无法获得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素质教育不一定能让农村孩子在就业市场上反败为胜,但起码,全面的素质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农村孩子的天然优势。

“朝为牛舍郎,暮登天子堂”,登堂之后,他们走的也并不轻松!

1.

2.参考文献:

3.[1] 卢现祥,唐静芳,罗小芳.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分析[J].湖北经济学报,2007,9(5):5-9.

4.[2] 刘艺娥.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可调和:也谈新课程改革中的难点问题[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42-143.

[3] 张振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18):8-9.

[4] 马玉.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J]. 教学与管理,1994,(3).

[5] 徐晓云. 试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6).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完整清晰解说

1. 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考试和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2.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大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3.从教育的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4.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5.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形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6.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论教育公平实现途径

论教育公平实现途径 何应兰 [内容摘要]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客观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校际差异等现象,给教育资源的公平消费带来了诸多不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公共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扩大优势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有利于教育公平消费的实现。 [关键词] 教育公平精神文化消费公共教育资源消费 教育消费属于精神文化消费,广义的教育消费既包括居民个人的教育支出,又包括政府教育支出。狭义的教育消费是指居民个人对教育服务和产品消费的支出。本文所讨论的教育公平消费问题是就广义而言。 所谓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其种族、性别、智力、宗教信仰、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如何不同,其在自然、社会或文化的不利条件都可以通过教育消费得到补偿,都可以拥有教育消费的机会和权利。”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消费是指社会成员接收教育消费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而不是追求教育消费结果的均等。 一、实现教育公平消费的意义与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提出了公共产品理论。这一理论依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时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全部产品和服务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大类。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既定的教育服务机会下,一个人接受服务就减少了他人消费教育资源的机会,或者在既定的教育投入下,增加一个教育消费的边际成本为正;另一方面,教育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排他性,

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使其在技术上易于分割,可以将一部分人排斥在外,但排除社会成本过高,因为教育不仅使教育消费者受益,而且还有巨大的正的外部效益。因此,教育消费不是在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而对于准公共产品的分配,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而且要考虑其社会意义与价值,兼顾效益与公平。 教育传承文明,教育改变命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在现代社会显得日益重要。教育具有发展人的潜能,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现代经济学也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成就就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于是,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显得日益重要。2007年3月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接收新华网专访时就指出:“‘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渴望接受教育,期待平等、公平地进行教育消费早已成为公民的共同心愿。政府部门、学校组织和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团结一致,依法推进教育公平消费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一)实现教育公平消费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根本要求,发扬人民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势所趋,也是人民所需,无论是发扬人民民主,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保证教育公平,因为和谐社会、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公平、公正,是机会均等。反映在教育问题上,就是人人都可以获得平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就是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产业化和教育消费高潮迭起的不争事实面前,就是要追求教育公平消费,追求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利用。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也曾于2006年撰文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二)实现教育公平消费是促进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备条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做出的两项重大决策,它对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推进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东西部共同繁荣、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无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还是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西部和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于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1.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我国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在那里呢?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以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为教育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目的的根本不同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在谈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时,有人把取消考试称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与一种标志,这种认识与做法是错误的。历来的考试,都是教育的手段,我们必须科学地动用考试这种手段,来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比如认真地对待每次考试,并通过考试及其知识质量分析,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工作,必然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文化科学素质。可见实施“素质教育”也要科学地运用考试这种手段,进行必要的应试训练。这与作为一种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的“应考试教育”中的考试是有区别的。“素质教育”,反对频繁的考试、搞突然袭击、以考试压学生,用考分排队等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2.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 “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包括显性危害与隐性危害。其显性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其隐性危害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甚至至今还很少有人提及。而实际上,其隐性危害的后果,大大超过显性危害。 “应试教育”隐性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身心摧残上。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的状况;频繁的各类考试、按考分来区分学生的优劣,扼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艰苦努力,它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自觉性。面对当前的现实,广大教师应如何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是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3.1要更新教育观念。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调查问卷 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其中关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问题。为了顺利完成这次活动,希望各位友友们抽出5分钟时间来填写,如有关于这的提议请多加提出,非常感谢! 1. 您所居住的地区在() A.农村 B.城镇 C. 小城市 D.大城市 2. 您居住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怎样?() A.非常高 B.高 C.一般 D.差 3. 您居住的幼儿园硬件设施如何?()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4.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5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6. 您居住地区的小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7.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硬件设施水平() A.非常好 B.好 C.一般 D.差 8、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学历状况()

A.初中以下 B.高中或中专 C.大专专科 D.大学本科 9. 您居住地区的中学教师平均月收入() A.1200以下 B.12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10.您居住地区是否有高等院校() A.有 B.没有 11.您居住地区的公共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对外开放程度如何()? A.免费对外开放 B.限定特殊人群 C.不给予进入 D.根本没有 12.您居住的地区最高高等学府级别是() A.专科院校 B.普通高等院校 C.211院校 D.985院校 13.您居住地区的学生大学入学水平() A.高 B.一般 C.低 D.很低 14.您所住的地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多吗?() A.很多 B.多 C.一般 D.根本没有 15. 您认为男女所获得受教育的程度公平吗?() A.不公平,一般男的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多 B.公平 C.不知道 16.您认为不同阶层的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 A.较大 B.较小 C.没有 D.不了解 17.您认为怎么算达到教育公平?() A.孩子考取理想的学校,不断深造 B.孩子的特长被挖掘,有一技之长 C.人文科学素质全面提高,成绩不是衡量孩子是不是收到公平教育的标准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浅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措施

浅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措施 [摘要]在任何社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高等教育公平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协同努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措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虽然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后,“教育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增加的高等教育机会并不是所有人群都相同,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得到的高等教育机会少之又少,阶层差距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一、教育公平的界定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适龄儿童、青少年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并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教育起点公平,即每位公民都能平等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二,教育过程公平,即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的投放、教学课程的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第三,教育结果公平,指人的发展公平,即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特征、才智的学业上的成功。为了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的特定内涵,有必要探讨一下教育公平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 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革命方面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公平的状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性质。因此,公平在任何时代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普遍存在的双轨制学校就是典型代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把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迫切的政治要求上升为普遍理性化的“自由”、“平等”、“人权”,倡导“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公等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人获得了形式上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过这种教育却受着金钱的限制。那些

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试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作者: 摘要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一般舆论倾向是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在具体实践中,出于对学生升学深造的迫切需求,一些家庭和学校又往往看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谁能让学生考高分,就算谁教学有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被人为地片面化和矛盾化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就像一对孪生儿一样共存于一个母体之中,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同一个目的的两个侧面。就是说,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试能力是素质教育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怎样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呢?一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他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二要全面了解应试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 一、素质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人类自身素养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过程。它产生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生存能力、观察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思想品格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等等。从根本上讲,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素质教育就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中。人类靠素质教育传播知识、经验和技能;靠素质教育培养人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开拓创新能力;靠素质教育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总之,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素质教育。 从范围上讲,素质教育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类型。确切地说,人类的素质教育是自家庭开始的。从婴儿呱呱坠地,直至学话、学步、入学和后来的步入社会,有意无意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其中在各种类型的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发育身体和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学校中可受到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知识、技能教育,较之家庭和社会教育更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和成就。从内容上讲,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

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公平 1公平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公正是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或“泛指地位相等”。1 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2 其他参考文献: 万光侠:《公平范畴的社会哲学审视》,《探索》,2001 年第1 期。 夏文斌:《建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2 期。 2公平的层次 第一,权利公平;第二,机会公平;第三,规则公平;第四,效率公平;第五,分配公平;第六,社会保障公平。3 3.公平的属性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4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 2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在我国的实践》,《东方文化》,2000 年第6 期。 3肖玉明:《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5 年5 月1 日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610 页。

教育公平理论的发展 国内: 孔子:有教无类 国外: -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也隐含了民主教育的思想:柏拉图提出的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人人都应该知道关于人的一切事项”。 -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经在一些西方国家转为立法措施。 -马克思在1886年提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的教育平等性含义。5 -1960 年1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详尽地阐释了教育均等的概念,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由消除歧视和不平等两部分组成:“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观点、民族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家庭背景之上的任何差别,排斥、限制或给予某些人以优先权,其目的在于取消或减弱教育中的均等对待”。6 代表人物: 1詹姆士·科尔曼: 美国社会学家、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于1966年调查了4000所学校的60万学生后所作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期望通过调查发现美国白人和黑人学校中教育资源的巨大不均,并根据调查数据来大规模地纠正这种不平衡。科尔曼报告以《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为 5《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6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86 页。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以和谐社会构建为视野 摘要:社会公平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教育公平隶属于文化公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中,教育公平本身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无论对经济公平还是对政治公平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和谐社会视野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正义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可以说,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个公平的社会。因此,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社会公平,有的学者把它归纳成涵盖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六者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完整的社会公平体系。 [1]其实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平简要地归结为三大公平,即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不论公民个体还是利益群体与阶层都会在这三个方面追求公平,公平正义的实现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教育公平隶属于文化公平,在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独特体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教育由于其基础性、主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被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因此,开展对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关系的研究大有裨益。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关于教育公平,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对此有过相关的论述,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主张过“有教无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所有儿童都应该接受机会均等的公共教育,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和美国近代教育家贺拉斯·曼明确提出教育机会应该人人均等,以上都表达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到了现代,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是写入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公平已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教育公平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分析中国城乡学前教育的不公平性

分析中国城乡学前教育的不公平性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越来越分化为不同的阶层,且阶层间的距离与鸿沟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其中教育不公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平等”不同,“公平”是一种规范性概念,是用正义原则对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与对结果的价值判断。教育公平是指适龄儿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但在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地区,学前教育体现出巨大的地域差异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奠基阶段和起始环节,承担着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责任。本文从这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学前教育中城乡不公平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 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城乡学前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主要影响方面为:学前教育普及率和办园条件。目前,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由于收入的差距再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相比于城市,农村幼儿园的规模小、数量少,对于广大农村幼儿的入园需求,农村幼儿园数量仍然极为短缺,广大农村幼儿目前仍然面临着无园可上的局面(图一)。众所周知,办园条件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硬件内容,也是保障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与城市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幼儿园办园条件差、房屋破旧、设施欠缺、设备简陋,无力为幼儿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与教学设备(图二)。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城乡在园幼儿数量对比差距日益加大的局面。2005-2010年,我国城镇在园幼儿占总体比例呈现缓慢的稳步上升态势,而农村在园幼儿比例却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0年我国农村幼儿在园比例下降到40.78%。城乡在园幼儿数量比例差距逐年加大,由2005年城乡在园幼儿数量相差6.66%上升至2010年相差18.44%,呈现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日益严峻的不公平现象,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的实现。没有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没有学前教育的公平,中国教育的公平性就要大打折扣。 图一: 图二: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便油然而生,相对应试教育来说,素质教育肯定要先进的多,但我们是否把我们坚持了两千年的应试教育完全摒弃?中国现在能否完全实现素质教育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而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它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主体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确实存在众多弊端,它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一味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但这种开发智力的方法也是百害而无一利,它严重束缚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拓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十分缺少创新能力,并且胆子特别的小,他们往往做事时十分的稳重,缺乏冒险精神,为什么中国至今没有出现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除了科研环境赶不上别人外,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另外,如果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我们的智力提升了,但我们在德、体。美方面是否能达标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在应试教育下拼命学习,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从而我们失去了干大事的本钱,那么我们成绩再好也没用。另外,没有美好的品德也是不行的,并不是说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品德都不好,我们说的是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美德的培养,没有好的美德,就好比没有根基的大厦,是会倒塌的。曾经有一位名人这样说过“有高文凭,不一定有高能力,有高能力,不一定有好的美德”,可以看出美德是决定我们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当然要先进的多,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它并不承认考试中能得高分的就是好学生,而要看学生的整体情况,包括文明礼节,身体健康,动手能力等诸多方面。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召唤,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谁掌握的创新型人才越多,谁就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素质教育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应试教育是要求学生怎样学习,两者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分数的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 摘要: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但何为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归根究底,仍要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战如何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国际上长达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中国,应试教育可谓是源远流长:自隋代创建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的一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科举始终是大批文人学子踏上仕途的唯一途径。而自明朱元璋制定八股文以后,科举考试的应试色彩愈发浓烈。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使应试教育达到巅峰。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快显现:重分数,轻发展;重少数,轻多数;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运用;重应试学科,轻视其它学科。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备种教育因素不协调,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甚至畸形发展。 就在此时,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至此,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之战正式展开。

论教育教学中如何推进教育公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313298156.html, 论教育教学中如何推进教育公平 作者:吕亚 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16期 教育公平要求参与教育活动的每个社会成员拥有平等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且公平的享受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对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在对教育公平进行定义的时候,不同的学者阐述的出发点不一样,但大多数学者从“公平”“平等”等范畴来对其进行界定。有的学者从教育公平的价值出发,有的更看重教育机会平等,也有的学者结合教育资源方面来理解教育公平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公平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公平在教育层面就是大家平等合理的享受教育资源,反映的是大家教育资源平等受益权;有的学者从法理的角度把教育公平和平等等概念区分开来,认为教育公平指的是受教育权通过制度性保障实现的一种社会公平,大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但我们从教育公平的实质来分析,首先公平更具有主观性,更注重价值判断,更追求实质性的平等,教育公平应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机会公平,也称起点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平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教育过程公平,也称程序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起点公平的基础上,社会对其怎样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所制定的“规则”应该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指的是社会活动最终结果的平等,这个平等实 质性的公平。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教育活动的每个社会成员拥有平等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且国家公正、合理、均衡的分配教育资源的一种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教育公平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1 对促进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领域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更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要让学生们享受有质量的教育,首先就要努力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客观环境。公平的教育环境可以使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获得“平等”感,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法》第九条也明确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平等原则,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职业等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社会持续的、和谐的发展必须有序的推进教育公平,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落实相关政策。 2.2 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