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角子宫妊娠破裂1例
- 格式:pdf
- 大小:192.34 KB
- 文档页数:1
残角子宫妊娠破裂术后正常妊娠1例报告(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残角子宫;异位妊娠1 病例资料患者,女,20岁,未婚。
有性生活史。
主因停经54天,阴道不规则出血20+天,下腹痛2天于2009年10月12日就诊本院。
平素月经欠规律,LMP 2009年8月19日,曾于2009年9月底因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阵发下腹痛就诊当地医院,查尿HCG(-),给予抗炎、止血治疗,症状缓解。
因腹疼加剧、阴道出血增多2天,2009年10月12日就诊于市中心妇产医院,查血β-HCG 27485mIU/ml,妇科超声提示:子宫41mm×31mm×29mm,内膜0.4cm,双卵巢可见,右卵管内侧可见54mm×46mm×42mm、内部分布规则液性暗区,双髂窝、直肠窝未见液区,考虑“宫外孕”,未行PV检查,查体:P 79次/min,BP 105/70mmHg,建议综合医院会诊,转诊本院考虑“异位妊娠”于2009年10月12日9pm急诊入院。
入院给予生命体征监测,静脉补液,完善术前准备,于2009年10月13日2pm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盆腔无粘连,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子宫左半侧无异常,右侧宫角膨大并突向右阔韧带,膨大部分直径达7~8cm,低张力,囊性感,右侧宫角浆膜面存在散在小紫褐色区域,右侧阔韧带基底部血管粗大、丰富,双侧输卵管及卵巢无异常,左卵巢可见黄体,术中行经阴道超声提示右侧宫壁外突形成不规则肿物,直径达6+cm,内可见流动的颗粒样物质,周边血流丰富,未见明显胎囊或胎芽,因考虑“宫角妊娠破裂,巨输尿管症或血管瘤”不除外,中转开腹手术,探查见右侧宫角及右阔韧带内包块为一体,囊性,近右宫角处切断右圆韧带,打开右侧阔韧带前页,右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粗大,血流汹涌,其内侧距右宫角1+cm处有一破口,直径达1cm,其内可见新鲜绒毛,缝扎右侧子宫动脉止血,卵圆钳由破口探入,钳夹出中量陈旧片状蜕膜样组织,囊腔深4~5cm,向左与宫壁不通,向下未达峡部水平。
残角子宫妊娠不完全破裂1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妊娠;异位;残角子宫;子宫不完全破裂1 病历摘要患者,女,25岁,G1P0。
因停经23+2周,下腹持续胀痛1+天入院。
患者月经规律4~5天/30天,结婚1年,无流引产史,自然受孕。
孕前未行超声检查,停经45天当地医院超声示宫内妊娠,早孕。
孕期经过尚顺利。
20天前曾腹部隐痛持续约半天后渐自行缓解。
昨起无诱因下出现持续性下腹胀痛,当地医院考虑为先兆流产,予以保胎治疗,效果不佳,行超声检查示BPD 6.0 cm,子宫7.8 cm×6.9 cm ×5 cm,内膜厚0.7 cm,子宫右上方可及胎儿回声,周边厚约0.3 cm肌层包绕,考虑残角子宫妊娠可能。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转来我院。
病程中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心慌、无腹泻及发热。
查体:T 36.7 ℃,P 86次/min,R 19次/min,BP 90/60 mm Hg,腹隆起,右侧腹部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产科检查:宫高26 cm,未触及宫缩,胎心154次/min。
复查超声示子宫7.6 cm×6.6 cm×6.2 cm,肌层回声不均,内膜厚0.7 cm,宫底右侧探及胎儿回声。
BPD 6.1 cm,FL 4.5 cm。
胎心率145次/min,胎盘近子宫右侧壁处,胎盘0级,羊水4.0,胎儿周围见类似宫壁回声,厚处约0.9 cm,薄处约0.3 cm,壁光滑,下缘与宫底右侧相连,考虑为单活胎中期妊娠,残角子宫妊娠。
入院诊断:残角子宫妊娠(破裂?)术前准备就绪后立即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打开腹腔,见有暗红色游离血液,残角子宫妊娠,部分肌层断裂,可见胎儿在羊膜囊内,存活。
探查可及50天妊娠大小子宫,予剖出胎儿,胎盘位于右侧,娩出残角子宫,见有一宽约2.0 cm结缔组织带与正常子宫右侧阔韧带基底部相连,有附属卵巢及输卵管,圆韧带附着,左侧附件正常。
残角子宫妊娠破裂大出血1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残角子宫妊娠破裂大出血残角子宫妊娠较少见,现将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26岁,G1P0。
因停经21周,晕厥性腹痛1小时,于2005年6月15日凌晨1点急诊入院。
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史。
末次月经2005年1月14日,停经45天时,在基层医院化验尿HCG 阳性,未做B超。
初步诊断为早孕。
停经40余天,有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孕期偶有腹痛,未做产前检查。
入院前2天感下腹隐胀痛。
1小时前撕裂样剧痛并晕厥2次。
体格检查:BP 60/40mmHg,HR128次/分,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表情淡漠,对答尚切题,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均阳性。
妇科检查:阴道无血迹,后穹隆饱满,触痛、宫颈举触痛明显,子宫如孕10周大小,全下腹压痛阳性,余触诊不清。
B超探查:腹腔内大量积液,子宫增大,腹腔内见一胎儿,双顶径45mm,无胎心搏动,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4mL。
拟诊腹腔内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
立即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出血约 4 000mL,含羊水,胎儿及胎盘浮于腹血中,大小符合停经月份。
子宫如孕10周大小,表面光滑完整,右侧宫角有正常附件相连,左侧见一6cm×5cm×3cm的子宫样结构,中间有纤维及膜样组织与子宫相连,其外侧有正常附件及圆韧带。
该宫体样结构底部有一5cm的横行裂口,活动性出血。
诊断:左侧残角子宫妊娠破裂大出血。
遂行残角子宫切除术,输浓缩红细胞2 000mL,冰冻血浆800mL,全血1 000mL。
术后继续输血、抗炎、抗贫血治疗,术后7天拆线,痊愈出院。
病理报告:左侧残角子宫妊娠破裂。
2 讨论残角子宫是因双侧苗勒氏管中段末并合,又有一侧苗勒氏管下段缺失,则形成一侧为残角子宫。
残角子宫妊娠较罕见,发生率仅为1/10 000~1/15 000,且早期类似正常妊娠表现[1]。
残角子宫妊娠破裂1例
发表时间:2009-07-16T17:29:41.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4期供稿作者:韩静娟(辽宁省康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辽宁康平 1105
[导读] 王某某,女30岁,因“停经三个月下腹痛三天,加重二小时”于2006年8月20日晚来诊入院。
【中图分类号】R714.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4-0118-02 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30岁,因“停经三个月下腹痛三天,加重二小时”于2006年8月20日晚来诊入院。
末次月经2006年5月20日,停经后有恶心、呕吐反应。
于停经50天在外院行人工流产术,术后至今未来月经。
三天前无诱因开始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恶心、呕吐。
二小时前下腹疼痛加剧,渐及全腹,恶心、呕吐数次胃内容物。
门诊以“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收入院。
查体:T:35℃,P:120次/分,R:24次/分,Bp:10/6Kpa。
神清,面色苍白,急性痛苦病容,心率快,律整,双肺听诊正常。
下腹部膨隆,于下腹部可触及一手拳大小包块,全腹均有压痛,反跳痛、轻度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
妇科检查:经产型外阴,阴道畅,宫颈紫蓝着色,宫颈举痛,后窟窿触痛明显,于盆腔可触及上述包块,与子宫界限不清。
后穹穿刺抽出不凝血5ml,血化验:WBC:10.2×109/L, N:0.82,L:60g/L,彩超示:“双子宫合并妊娠破裂。
”入院后在氯胺酮分离麻木五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不凝血及血块2500ml,子宫正常大小,于子宫右上方有一残角子宫,右侧角有正常输卵管、卵巢。
残角子宫妊娠二个月大小,宫底见一长约3cm破裂口,活动出血,有部分胎盘外露。
一身长10cm胎盘包裹于羊腊囊内游离于腹腔。
行残角子宫切除术。
术中输血800ml,输液2500ml,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纠正贫血,第七天拆线。
刀口I期愈合,痊愈出院。
术后标本送病理。
结果:残角子宫妊娠破破裂(病理号95426)。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疾病,但残角子宫妊娠非常少见,由于残角子宫肌层发育不全,残角子宫妊娠常于妊娠3-5个月自然破裂,患者出现严重的内出血症状和体征,很难与异位妊娠相区别。
对待患者应详细了解病史,认真查体,及时行彩超。
后穹窿穿刺等辅助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尽早手术。
减少腹腔内出血,挽救病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