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
- 格式:ppt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高级英语阅读(1)》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文论专题》网络课答案形考任务1题目1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
所谓“刺”,指的是文艺作品培养接受者审美接受能力的作用。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2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3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4“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5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6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选择一项:A.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 言有尽而意无穷C.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D. 文已尽而意有余题目7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选择一项:A. 兴B. 怨C. 群D. 观题目8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选择一项:A. 四情B. 四义C. 四教D. 四学题目9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选择一项:A. 礼学B. 义学C. 诗学D. 仁学题目10“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选择一项:A. 诗教B. 礼教C. 德教D. 仁教题目11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答:《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试论叶燮的“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试论叶燮的“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
叶燮在《原诗》中把审美的客体概括为“理、事、情”,其中“理”是三者之根本,统领“事”与“情”,认为“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理”与“道”具有相同的属性,决定“事”与“情”之用。
同时形而上之“理”在艺术中又是以审美化的方式而存在的,即叶氏所谓“幽妙以为理”。
叶燮强调诗歌源于生活真实,但并不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等同。
客观事物的理、事、情虽然是诗歌反映表现的对象,但进入诗歌的客观事物的理、事、情已经不同于原来的理、事、情了,所以叶燮将理、事、情分为两层:一层是人人能言的“可言之理”,人人能述的“可徵之事”,这是诗人所不言述的;诗人所言述的,是第二层的理、事、情,即“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燦然于前者也”。
第一层理、事、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是现实的、浅层的;第二层理、事、情“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妙以为理,想象以为事,徜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悟”,是比较虚、深层的。
对此,叶燮用杜甫的诗句作了具体表述,如“碧瓦还是初寒之外?是近是远?凡此种种,似无道理可言,然而设身处地地细细品味之后,才“觉此五字之情景,恍如天造地设,呈于象,感于用,会于心”,有一种“虚实相成,有无互立”的理,使“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可解”,诗句中的理、事、情,诗人通过形象思维将其表现出来,读者需敏锐的艺术感受去体会,才能真正领悟。
第二层的理、事、情构成了诗歌的意象,意象的构筑需要通过形象思维的作用来实现,具体、鲜明的形象思维活动包括了虚构、想象和概括等直接的审美感受活动来进行意象的构思和创造,其特点正是“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取之当前而自得”,只有通过形象思维,才能把客观事物现实浅层的理事情形成诗歌深层的理事情,这正是诗歌艺术具备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全国202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汉初传《诗经》共四家,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传本属于()。
A.毛B.韩C.齐D.鲁答案:A解析: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传本属于毛诗。
2.()的《诗品》。
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答案:D解析: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
3.皎然风格论的基本核心是以()为宗。
A.“静”B.“风流”C.“精神”D.“自然”答案:D解析:皎然风格论的基本核心是以“自然”为宗。
4.()对诗歌艺术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韵味说。
A.陈子昂B.杜甫C.司空图D.皎然答案:C解析:司空图诗歌理论对诗歌艺术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韵味说。
5.南宋的诗歌理论家代表是()。
A.苏轼B.杜甫C.皎然D.严羽答案:D解析:南宋的诗歌理论家以严羽为代表,其理论著作是《沧浪诗话》。
6.元代前期诗歌理论家方回的代表作是()。
A.《六一诗话》B.《瀛奎律髓》C.《沧浪诗话》D.《论诗三十首》答案:B解析:元代前期诗歌理论家的代表是方回,其诗歌理论渗透在他所编唐宋律诗的选集《瀛奎律髓》一书中,最重要的理论观点是首倡“一祖三宗”之说。
7.《童心说》的作者是()。
A.高棅B.李贽C.方回D.杨维桢答案:B解析:李贽倡导“童心说”,能代表他进步文艺思想的理论著作是《童心说》。
8.叶燮认为,诗人对客观规律和诗歌创作规律的认识是指()。
A.才B.胆C.识D.力答案:C解析:叶燮认为,一位诗人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才、胆、识、力”四要素。
他认为“胆”“才”是进行创作的艺术才能,“识”是诗人对客观规律和诗歌创作规律的认识,是诗人敢想敢言的创造精神,“力”是诗人的艺术独创性。
《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王夫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
与兄介之同举明崇祯壬午乡试。
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
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
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
明王驻桂林,大学士瞿式耜荐之,授行人。
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
夫之说严起恒救金堡等,又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
闻母病,间道归。
明亡,益自韬晦。
归衡阳之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晨夕杜门,学者称船山先生。
所著书三百二十卷,其著录於四库者,曰《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
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
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皆力辟致良知之说,以羽翼朱子。
於《张子正蒙》一书,尤有神契,谓张子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贞隐;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节,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
夫之乃究观天人之故,推本阴阳法象之原,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炳然如揭日月。
至其扶树道教,辨上蔡、象山、姚江之误,或疑其言稍过,然议论精严,粹然皆轨於正也。
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僭号於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
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餽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
未几,卒,葬大乐山之高节里,自题墓碣曰“明遗臣王某之墓”。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盩厔、馀姚、昆山。
夫之刻苦似二曲,贞晦过夏峰,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黄、顾两君子。
然诸人肥遯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於世。
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
后四十年,其子敔抱遗书上之督学宜兴潘宗洛,因缘得入四库,上史馆,立传儒林,而其书仍不传。
同治二年,曾国荃刻於江南,海内学者始得见其全书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国势阽危阽:逼近。
B.推本阴阳法象之原推:推究。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王夫之中国古典美学在明末清初进⼊了⾃⼰的总结时期。
作为这⼀时期的标志,是王夫之和叶燮的美学体系。
王夫之,《姜斋诗话》、《古诗/唐诗/明诗评选》三本。
王夫之建⽴了⼀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的美学体系。
情景说。
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进⾏了分析。
诗的本体乃是审美意象。
现量说。
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基本性质作了深刻的分析。
在情景说和现量说的基础上对诗歌意象的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点作了深⼊的分析。
情景说王廷相指出,诗歌之所以动⼈,就在于意象。
审美意象乃是诗的本体。
王夫之继承并发展了王廷相的这⼀说法。
对“情直致⽽难动物”的发展:王夫之明确区分了“诗”和“志”、“意”。
⼀⾸诗好不好,不在于“意”如何,⽽在于审美意象如何。
诗⼈把⾃⼰有限的、确定的“意”强加于读者,是不可能使⼈感动的。
对“⾔征实⽽寡余味”对发展:王夫之明确区分了“诗”和“史”。
诗虽然可以叙事,但并不等于写史,是要创造意象。
写诗虽然也要剪裁,却是从实落笔。
⼆者有本质的不同,所以王夫之对与杜甫的⼀些诗“于史有余,于诗不⾜”。
(唉其实就是站在⾃⼰⾓度上的理解啦。
王夫之认为的诗已经是⼀个⾼度凝结的艺术了,诗的本体就是审美意象了。
但是王所处的时代和杜所处的时代是截然不同的。
在唐代,诗是⼀种主要的⽂体,不仅是艺术,更多的是为政治所⽤,批判社会、表达⾃⼰的政见、警戒统治者等等,不是为了美⽽作的诗。
)王廷相提出“⾔征实则寡余味”、“情直致⽽难动物”的命题,归结到⼀点,就是诗的本体是“意象”。
但是他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并没有进⾏分析。
王夫之则总结了宋、元、明 美学家的成果,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这就是他有名的情景说。
诗不同于志、不同于史,诗是审美意象,那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情与景的内在统⼀。
情景的统⼀乃是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
诗歌的审美意象不是孤⽴的景、也不是孤⽴的情,景离开了情就成了虚景,情离开了景就是虚情,情景必须是内在的统⼀,⽽不是⼀联景、⼀联情这样外在的拼合。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第一编思考题1.试申述“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
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
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
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
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
(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
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
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
观:文学的认识功能。
“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
人们借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
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以意逆志”是正确解读原文本的方法。
此外还有以下四种,一为:“以说诗者意逆作诗人之志。
”二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
中西美学史考研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笔记一、复习笔记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