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食性的初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2.47 KB
- 文档页数:2
大棚养殖泥鳅技术温室大棚怎么养泥鳅泥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生动物,它的外形与黄鳝十分相似,但比黄鳝要短小一些。
众所周知,泥鳅的营养价值极高,且肉质细嫩鲜美,深受大家的喜爱与追捧。
那么大家知道如何养殖泥鳅吗?下面与专业人士一起来了解下大棚养殖泥鳅的方法吧!大棚养殖泥鳅技术1、鱼池建造在大棚内开挖鱼池,池深2米,池底和池壁夯实,底铺30厘米厚的肥泥,池边四周铺塑料薄膜,在池两端设进排水口,进水口高于池水面,排水口设在池底,进排水口安装尼龙网防止杂物进入及泥鳅外逃。
在排水口处池底挖2米长、0.5米宽,0.3米深的鱼沟,以便泥鳅捕捞和避暑时用。
鱼池建成后进水10厘米,每亩鱼池用生石灰80~10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池底。
10天后,进水至50厘米,然后施尿素2公斤/亩培肥水质,3天后再追施一次,待池边可见大量褐色硅藻,池水呈黄褐色,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可以放苗。
2、鱼苗放养泥鳅鱼苗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各池中泥鳅规格要大致相同。
泥鳅放养前一定要浸洗消毒,可采用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用2~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密度为每平方米水体放养泥鳅2~3斤左右。
随放养量的增加,鱼体增重,池水可加深至0.5~0.7米。
3、投喂饵料泥鳅鱼苗放养后15天,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适当补喂一些鱼粉、豆饼及饵料,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待6月上中旬泥鳅长到5厘米厚,改投鲤鱼全价配合饲料,6月份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8月份为10%,9月份为5%,日投喂分早、中、晚三次。
投料投喂量宜在泥鳅2小时内吃完为宜。
投饵时要把饵料投放在食台附近。
4、水质调节泥鳅养殖池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PH值在7.5左右,溶氧在2毫克/升以上。
7~8月份水深保持在80厘米以上,发现水色过浓要及时换水,一般每10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两厘米,高温季节可在池中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还要在池上搭盖荫棚遮凉。
泥鳅养殖:泥鳅饲料配方介绍【特种养殖】泥鳅养殖:泥鳅饲料配方介绍一、泥鳅饲料配方: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
人工养殖泥鳅需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那么泥鳅饲料配方是怎样的呢?1、30-40%菜籽饼,20-30%麦麸,15-20%豆饼,5-10%次粉,1-2%磷酸氢钙,0.3%食盐。
2、35%菜籽饼,25%豆饼料,20%鱼粉,10%蚕蛹粉,7%血粉,2-3%次粉。
3、50%小麦粉,20%豆饼粉,10%米糠,10%鱼粉或蚕蛹粉,7%血粉,3%酵母粉。
泥鳅人工投喂配合饲料前,必须先行驯化。
二、泥鳅饲料配方:可以购买泥鳅专用(膨化颗粒和沉性颗粒)饲料,也可以自己加工。
参考配方:鱼粉10%-15%,豆粕25%-20%,花生饼20%,菜籽粕5%,啤酒酵母5%,膨化玉米粉35%,另加食盐0.2%,磷酸二氢钙2%,添加剂。
三、泥鳅饲料配方知识:1 泥鳅健康养殖的保障是什么?在健康养殖泥鳅时,有了强壮的苗种,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还不够,为了使它们快快长大,必须供应充足、优质、适口的饲料。
泥鳅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对营养的要求与陆生动物不很一样,而且它们的食物种类和样式也很有特色。
2 什么是泥鳅无公害饲料?泥鳅无公害饲料是指喂养泥鳅的饲料中含有的物质种类和数量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不危害泥鳅养殖质量和商品质量,不构成对水体环境的污染,进而不影响人体健康的饲料。
狭义而言,凡是对泥鳅无毒害作用的饲料就是无公害饲料。
无公害饲料的生产要求无农药残留,无有机或无机化学毒害品残留,无抗生素残留,无致病微生物,霉菌毒素不超过标准。
因此,泥鳅无公害饲料是从原料选购、配方设计、加工饲喂等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实施动物营养系统调控,以改变、控制可能发生的泥鳅产品公害和环境污染,而生产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益的饲料产品。
3 泥鳅健康养殖对饲料的要求是什么?泥鳅健康养殖饲料,一方面要保证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对营养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保证泥鳅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要把饲料的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点。
泥鳅的养殖技术饲养池建造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
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
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清池消毒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
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苗种放养鳅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
选择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50~60尾。
饲料投喂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
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
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
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
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水质管理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
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
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泥鳅人工饲养分类:其它实用技术/养殖适用范围:不限(1)专池养鳅。
《捉泥鳅》教案捉泥鳅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捉泥鳅》一课,内容涉及教材第3章《大自然中的生物》的第2节“有趣的泥鳅”。
详细内容包括泥鳅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捕捉方法以及保护泥鳅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认识泥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习捕捉泥鳅的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捕捉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认识泥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泥鳅标本、图片、视频、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捉泥鳅的有趣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泥鳅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
3. 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捕捉方法。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捕捉泥鳅的实践活动,教师指导。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捉泥鳅》2. 内容:a. 泥鳅的外形特征b. 泥鳅的生活习性c. 捕捉泥鳅的方法d. 保护泥鳅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b. 举例说明捕捉泥鳅的方法。
c. 论述保护泥鳅的重要性。
2. 答案:a. 泥鳅外形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粘液,光滑;颜色为黄褐色或绿色。
生活习性:泥鳅生活在淡水的河流、湖泊、池塘中;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为食;具有冬眠习性。
b. 捕捉泥鳅的方法:用网捕、手捉、电捕等。
c. 保护泥鳅的意义:泥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保护泥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泥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捕捉方法方面,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泥鳅的生存环境有什么要求?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其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群体数量大,它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那泥鳅的生存环境有什么要求?一、水体环境一定的水体环境是泥鳅赖依生存的基本条件,水源、池塘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商品鳅的产量和质量。
1、水源要有充足的水源、良好的水质供给。
泥鳅主养池放养密度相对较高,又必须有足量的饵料鱼供应,排泄物比常规鱼塘要高得多,池水溶解氧往往较低,水质容易恶化,易导致池泥鳅严重浮头,如无法及时加注溶氧量高的新水,易造成水质恶化,对泥鳅生长产生影响,严重时还易造成泥鳅发病或引起池鱼大量死亡。
水源以无污染的江河水、湖水或大型水库水为好。
这种水溶氧量较高,水质良好,适宜于泥鳅生长。
使用井水时,可先将井水抽至一蓄水池中,让其自然曝气和升温,通过理化处理后也可作为水源。
水源水质的各项指标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中淡水养殖水源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最大限度地满足泥鳅对水质的需求,使鳅鱼在相对优越、安全的条件下快速育肥长成。
2、水质养殖用水水质要求PH值为7~8.5,溶解氧量在连续的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应大于5毫克/升,其余时间不低于4毫克/升,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为89.25~142.8毫克/升,有机耗氧量在30毫克/升以下,氨氮0.1毫摩尔/升,硫化氢不允许存在。
二、土壤环境池塘的土质以壤土最好,砂质壤土和黏土次之,沙土最差.壤土透气性好,黏土容易板结、通气性差,沙土渗水性大,不易保水且容易崩塌。
养殖池的底质应无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底质无异色、异臭,自然结构。
底质有毒有害物质最高含量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中的规定,底质应无异色、异臭,结构自然。
?泥鳅活动适温在18℃-30℃。
在水温25℃-28℃时生长最快,30℃以上,即钻入泥底或草丛中栖息。
泥鳅食性
摘要:泥鳅属杂食性鱼类。
在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内,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
体长5~8厘米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泥鳅属杂食性鱼类。
在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内,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
体长5~8厘米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有关,水温15℃~30℃为适温范围,25℃~27℃为最适范围,此时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
水温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泥鳅时入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
泥鳅多在晚上摄食,在人工养殖时,经过训练也可改为白天摄食。
- 1 -。
泥鳅苗人工孵化技术详解泥鳅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吻端具黏着器,此时泥鳅苗都粘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
孵出后8小时左右,苗长约4毫米,口裂出现,口角有1对芽基;腮丝露出在腮盖外,形成外鳃;胸鳍逐渐扩大,全身出现稀疏的黑色素。
这时泥鳅苗由刚孵出时呈透明的‘逗点’状到体色逐渐变黑。
孵出后约33小时,苗长4.5毫米,口下颚已能活动,口角出现2对须,卵黄囊缩小,外鳃继续生长,胸鳍能来回煽动,体表黑色素增加。
孵出后约60小时,苗长5.5毫米。
已能做简单的游动,具须3对,鳃盖扩大,已延伸到胸鳍基部,但鳃丝仍有部分外露,螵已出现,卵黄囊接近消失。
鱼苗已开口摄食轮虫等食物。
所以孵出后约3天便要开始喂食,如不喂食,第5天便开始死亡,10天后全部死亡。
孵出后84小时,苗长7毫米左右,外鳃已缩入鳃盖内,螵已渐圆,具须4对,卵黄囊全部消失,肠管内可见食物团充积,泥鳅苗能自由游动。
孵出后12天,苗长11毫米,鳃已发育完整,具须5对,螵成圆形,胸鳍缩小,尾鳍条增多,背鳍条和殿鳍条均已经发生。
孵出后21天,苗长达到15毫米以上,形态已与成品泥鳅相仿。
这时候+泥鳅苗的呼吸功能由鳃呼吸逐渐转化成兼营肠呼吸。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
通过孵出偶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的形态已长得与成体相似,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
从1.5厘米的泥鳅苗培育成3厘米的夏花称夏花培育阶段。
泥鳅苗在水质良好、饵料充足、饲养精细的条件下,大约经过1个月的培育一般能长成体长3厘米的夏花鱼种。
这时泥鳅已具有钻泥习性,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大大的加强,便可转入成鱼饲养阶段。
体长3厘米的夏花泥鳅种虽然已初步长成,但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这时候进行长途运输或直接进行成鳅养殖,成活率伤不能保证。
但原池中密度已经过高,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应将泥鳅进行筛选分养。
再经过约1个月饲养,使泥鳅重体长达到5厘米以上后再进行长途运输和移入成品泥鳅池养殖,这一生产过程称为鳅种培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