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内陆水域养殖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66
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87.09.01•【字号】•【施行日期】1987.09.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1987年9月1日山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养殖业第三章捕捞业第四章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第五章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和渔业的监督管理第六章奖励与处罚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发展人工养殖,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下简称《渔业法》),结合我省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我省管辖的内陆水域、海域、滩涂从事养殖、增殖和捕捞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的,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把渔业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加强水域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海水、淡水养殖,调整近海、湖泊捕捞作业,积极开发外海、远洋渔业,保护增殖及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速发展渔业生产。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渔业科学技术研究的领导,健全渔业科研、教育、信息、技术推广等服务组织,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相结合的技术服务,推广先进技术,鼓励群众从事科研活动,提高渔业科学技术水平。
第五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渔业工作。
市(地)、县(市、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
第二章养殖业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支持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个人合伙和个人,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水面、滩涂和涝洼地,大力发展养殖业。
凡尚未开发利用的海水水面和河流、湖泊、水库、坑塘等内陆水面以及滩涂、涝洼地,都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和各种有效措施,加速开发利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内陆养殖中的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创新内陆养殖是指在内陆地区进行的水产养殖活动,与海洋养殖相比,内陆养殖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
本文将分析我国内陆养殖中的主要养殖模式,并探讨养殖技术创新对内陆养殖业的影响。
一、内陆养殖模式1.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主要依靠天然水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养殖密度较低,养殖技术相对落后。
这种模式适用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
2.半集约化养殖模式:半集约化养殖模式是在传统养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通过部分人工控制养殖环境,提高了养殖密度和产量。
这种模式适用于水资源较为紧张、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
3.集约化养殖模式:集约化养殖模式是通过高度人工控制养殖环境,实现高密度、高效益的养殖。
这种模式适用于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
4.循环水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模式适用于水资源紧张、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地区。
二、养殖技术创新1.饲料技术:饲料技术的发展使得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加快,饲料利用率提高,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率。
2.水质管理技术:通过水质监测、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病害防治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使得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养殖风险。
4.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养殖环境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控制,提高了养殖效率。
内陆养殖中的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创新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合理的养殖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养殖资源,提高养殖效率;同时,养殖技术创新可以为养殖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为左右。
后续内容将详细分析各种养殖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养殖技术创新的具体应用案例。
三、养殖模式的优缺点分析1.传统养殖模式的优缺点:–优点: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养殖成本较低。
–缺点:养殖密度低,产量不稳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
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发布部门】海南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1993.05.31【实施日期】1993.07.25【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1993年5月31日海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3年7月25日公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下简称《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管辖的行政区域内,从事渔业生产、经营以及与渔业有关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省渔业生产实行捕捞、养殖、加工、流通并举,开发利用与增殖保护并重的方针,发展外海远洋捕捞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渔业水域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开发利用,负责《渔业法》、《实施细则》及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
公安、边防、海关、交通、海监、海洋、环境保护、工商管理、水利、国土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监督渔业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实施。
第五条在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进行渔业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执行渔业法规方面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渔业的监督管理第六条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依法行使监督管理职权。
渔政渔港监督检查人员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发证。
第七条渔业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内陆水域及浅海、滩涂养殖水域的渔业生产,按照行政区划由所在市、县、自治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渔港监督机构管理。
跨行政区划的渔业水域、滩涂的渔业生产,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市、县、自治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监督管理。
其他海域的渔业生产,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88.12.25•【字号】•【施行日期】1988.12.25•【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1988年12月25日江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养殖第四章捕捞第五章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第六章渔业环境保护第七章奖惩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结合我省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我省管辖的范围内,从事渔业生产以及与渔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对渔业工作的领导,认真组织本办法的实施。
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合理安排捕捞业,积极发展加工业,加速发展渔业生产。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渔业工作。
市、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
各级公安、工商、水利、交通、环保、土地等行政管理部门,都应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渔业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执行。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单位加强渔业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培养渔业人才,努力提高渔业生产和科学管理水平。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六条省、市、县应设置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渔政机构),在所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渔政监督管理权。
各级渔政机构应配备必要的渔政检查人员和渔政检查船艇、车辆、通讯、监测等设备器材。
渔政机构可根据需要在所管辖的江、湖或主要渔区、渔场、渔港设派出机构。
上级渔政机构有权对下级渔政机构在渔政监督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或作出决定。
河北省渔业管理条例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19900908(颁布时间)19900908(实施时间)20080101(失效时间)河北省渔业管理条例(1990年9月8日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1990年9月8日公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和监督第三章养殖业第四章捕捞业第五章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增殖、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省管辖的海域、滩涂和境内的水域从事养殖和捕捞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渔业生产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利用、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合理安排捕捞业,积极发展加工业,加速渔业生产的发展。
第四条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渔业工作。
市(地)、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
水库的渔业生产,按水库的隶属关系进行经营管理。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渔业监督管理。
第五条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渔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等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提高渔业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对于贯彻执行渔业法律、法规,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开展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安全救助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管理和监督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各有关部门依法行使职权,实施渔业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及时协调、解决渔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
第八条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本省管辖的“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海域的渔业,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管理;滩涂、浅海养殖渔业,由所在市(地)、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管理。
水产养殖行业操作规范手册第1章水产养殖基本知识 (4)1.1 水产养殖的定义与分类 (4)1.1.1 按养殖水域分类 (4)1.1.2 按养殖方式分类 (4)1.1.3 按养殖对象分类 (4)1.2 水产养殖的环境要求 (4)1.2.1 水质要求 (4)1.2.2 水源要求 (5)1.2.3 养殖设施要求 (5)1.3 常见养殖品种及特性 (5)1.3.1 鱼类 (5)1.3.2 甲壳类 (5)1.3.3 贝类 (5)1.3.4 藻类 (5)第2章养殖场设计与建设 (5)2.1 养殖场选址与规划 (5)2.1.1 选址原则 (5)2.1.2 选址要求 (6)2.1.3 规划设计 (6)2.2 水源与水质管理 (6)2.2.1 水源选择 (6)2.2.2 水质管理 (6)2.3 养殖设施与设备选择 (7)2.3.1 养殖设施 (7)2.3.2 设备选择 (7)第3章苗种选择与培育 (7)3.1 苗种来源与质量鉴别 (7)3.1.1 苗种来源 (7)3.1.2 苗种质量鉴别 (7)3.2 苗种培育技术 (7)3.2.1 培育环境 (7)3.2.2 投喂技术 (8)3.2.3 日常管理 (8)3.3 苗种运输与投放 (8)3.3.1 苗种运输 (8)3.3.2 苗种投放 (8)第4章饲料与投喂技术 (8)4.1 饲料种类与营养成分 (8)4.1.1 饲料营养成分 (9)4.2 饲料选择与储存 (9)4.2.1 饲料选择 (9)4.2.2 饲料储存 (9)4.3 投喂技术与策略 (9)4.3.1 投喂时间 (9)4.3.2 投喂量 (9)4.3.3 投喂方法 (10)4.3.4 投喂策略 (10)第5章水质调控与管理 (10)5.1 水质检测指标与方法 (10)5.1.1 水质检测指标 (10)5.1.2 检测方法 (10)5.2 水质调控措施 (10)5.2.1 物理调控 (10)5.2.2 化学调控 (11)5.2.3 生物调控 (11)5.3 水质恶化处理办法 (11)5.3.1 加大换水量,降低污染物浓度; (11)5.3.2 增加增氧设备,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11)5.3.3 使用水质改良剂和消毒剂,改善水质环境; (11)5.3.4 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方式,减少养殖生物排泄物; (11)5.3.5 检查养殖设施设备,排除故障,保证养殖系统正常运行; (11)5.3.6 加强养殖管理,规范养殖操作,防止水质恶化。
内陆海产品养殖内陆海产品养殖是指在内陆地区进行的海产品养殖行业。
由于内陆地区缺乏海洋资源,传统的海产品养殖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陆海产品养殖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内陆海产品养殖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内陆水域进行养殖,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
这些水域虽然不同于海洋,但也具备一定的水质和环境条件,适合进行一些海产品的养殖。
目前,内陆海产品养殖主要集中在淡水鱼类、虾类和藻类的养殖上。
淡水鱼类是内陆海产品养殖的重点对象之一。
由于内陆水域的水质相对较好,饵料供应相对充足,加之养殖技术的进步,内陆淡水鱼类养殖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养殖的鱼类主要有鲤鱼、鳜鱼、鳙鱼等,这些品种具有生长快、繁殖能力强等优点,适合在内陆水域养殖。
内陆淡水鱼类养殖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还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虾类养殖是内陆海产品养殖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常见的内陆虾类有河虾、明虾等。
内陆虾类养殖与淡水鱼类养殖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
虾类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同时,虾类养殖也是一种高效的养殖方式,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藻类养殖也是内陆海产品养殖的一项重要内容。
藻类是一种富含营养物质的植物,被广泛用于食品、饲料、化妆品等领域。
内陆水域中的藻类养殖主要包括蓝藻、硅藻等。
藻类养殖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还能够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
因此,藻类养殖在内陆海产品养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
内陆海产品养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进步,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例如,利用水质净化技术,可以提高水质的清洁度,为养殖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改良养殖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利用智能化设备,可以实现养殖的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内陆海产品养殖的效益,还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渔业养殖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渔业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渔业资源,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内陆水域和近海地区的渔业养殖活动,包括养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营。
第三条渔业养殖应遵循科学规划、可持续利用、健康养殖、环境友好的原则。
第四条渔业养殖活动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二章养殖区划和用途第五条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养殖区划方案,明确不同区域的用途和管理要求。
第六条养殖区划应从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划定不同区域的养殖用途。
第七条养殖区划方案应经过科学评估和公示,征求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后方可实施。
第三章养殖设施建设第八条养殖设施的建设应符合环保要求,选址应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九条养殖设施的布局和设计应科学合理,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和生长条件,确保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第十条养殖设施的施工、安装和验收应符合相关的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
第四章养殖管理第十一条渔业养殖业主体应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水产品养殖技术,并配备相关专业人员。
第十二条养殖业主体应建立养殖记录,定期报送相关数据和信息,接受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养殖业主体应加强养殖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的稳定运行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养殖业主体应根据养殖品种的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投放养殖原料和饲料,确保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第五章疫病防控第十五条渔业养殖应建立健全的疫病防控制度,加强养殖环境的清洁消毒和卫生管理。
第十六条养殖业主体应及时发现和报告养殖中出现的疫情,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疫病传播风险。
第十七条养殖业主体应配备合格的兽医防疫人员,定期进行疫情监测和检测,加强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
第六章养殖产品质量与安全第十八条养殖产品应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要求。
第十九条养殖产品的监督抽检和质量检测应依法进行,对不合格产品应及时处理和追溯。
泉州市内陆水域水产养殖规划概述
汪三平;王玉明;洪国联;万为民;林添福
【期刊名称】《福建水产》
【年(卷),期】2009(0)3
【摘要】该规划科学地利用内陆水域资源,规范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促进渔区和谐发展,确保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确保内陆水域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该规划后,力争到2015年全市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2.5万吨以上,比2006年增加6313吨,年均增长3.75%;淡水养殖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汪三平;王玉明;洪国联;万为民;林添福
【作者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2;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2;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建泉州362011;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建泉州362011;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建泉州362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水产养殖专业内陆水域增养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J], 张榜军
2.内陆水域排放口近区温排水数值模拟研究概述 [J], 覃春丽;张琨;张爱玲;上官志洪;陈小莉;
3.简述泉州市浅海滩涂水产养殖规划 [J], 汪三平;王辉荣;王玉明;方民杰;万为民
4.编制泉州市浅海滩涂水产养殖规划之浅见 [J], 汪三平;方民杰;万为民
5.我国内陆水域水产养殖的研究概况 [J], 臧莉;钱红;潘国锋;郝宝娟;崔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