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专旅杭写生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4.04 KB
- 文档页数:2
新时期我国艺术学科发展面临的五个问题王晨【摘要】在新时期,高等艺术教育肩负着中国文化复兴的重任.文章结合当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当前我国艺术学科建设应妥善处理好学科交叉与综合、技与道的结合、中西结合、古与今的统一、精英艺术教育与大众艺术普及的统一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艺术学;新时期;学科建设;学科交叉;问题【作者】王晨【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高等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艺术学科引领着文艺人才培养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院校快速发展,尤其是艺术学单列为学科门类,为艺术学科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新时期要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艺术学“双一流”建设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
由于各艺术院校有着不同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学科特色,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形成了单科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下属艺术学院等多种模式。
艺术学“双一流”建设应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艺术学的学科综合与学科交叉一是当前艺术学科的发展,日益体现出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趋势,艺术学科发展中不断细化和交叉,生成新的学科方向,例如,在美术学下除了传统的美术史、批评、书法、国画、油画和雕塑外,已生长出插画、鉴定、文物修复、策展、艺术拍卖等多个方向。
不同方向间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
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数据看,综合艺术院校因在学科和专业不断细化同时,发生学科与专业间纵深交叉,专科艺术院校因为办学传统的途径依赖,会形成各自的学科内涵特色,并依托原有主干一级学科,扩展出相关艺术学一级学科,并在这些一级学科下又建立了与主干学科相互支撑的方向。
这种学科和专业的分化和交叉,使得传统的院、系、所的纵向学科组织体系受到了冲击。
艺术设计专业考察报告姓名:陈春班级:08级环境艺术设计学号:081917034一、实习时间:2011年5月二、实习地点:杭州、苏州、上海三、三、实习形式:个人考察四、实习目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主要通过参观博物馆藏品、古代建筑室内外装饰因素,了解一些反映古代艺术设计思想的设计成分的具体运用。
学会以视觉为方式、以平面为元素分析古代设计作品的功能与形式,了解现代设计的创意步骤、策划原理、及作品的时尚风格,通过这些认识使学生把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巩固与加深,同进补充新的知识点,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杭州艺术考察1.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
整个保护区分成三大区域:东部是2.4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
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
“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 2. 西湖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西湖依杭州而名,杭州因西湖而盛。
自古以来就有“天下西湖三十六,此中最美是杭州”。
西湖之美,美在其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美在湖山与人文的自然相融;更美在人们对她的呵护及对其历史文脉的传承。
西湖四周,绿荫环抱,山色葱茏,画桥烟柳,云树笼纱。
逶迤群山之间,林泉秀美,溪涧幽深。
西湖不仅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且更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把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
3.中国美院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位于西湖湖畔绿树成荫的南山路上,学院没有围墙,置身偌大的校园里,可以发现中国式的水墨基调,两幢楼之间的廊1桥会让人感受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同时又充满了现代气息。
作者: 蒋英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44
出版物刊名: 艺术探索
页码: 89-9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上海美专”;“上海市美专”;师资;教学;影响
摘要:上海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所美术专科学校,一所是刘海粟等人于1912年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另一所则是1960年成立的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
两所“美专”办学历程都极其艰辛,但均培育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形成了各自的“美专”精神。
“上海美专”是近现代美术史尤其是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史的研究重点,而“上海市美专”由于所处年代特殊,该校的办学历程、教学特色和成果还有待研究。
1917年前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者,中国“中西融合”艺术理想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纵观其一生,他与上海的缘分,如同一幅绵长的画卷,彼此牵涉时间长达数十年。
1919年,年轻的林风眠从上海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求学之路,六年后盛誉而归,首站便是回到上海。
抗战时期,他的足迹又曾多次辗转于上海。
1951后,他再从杭州返回到上海,继续在这片艺术沃土上耕耘,隐居长达27年之久。
1977年后,选择寓广益曾今可.从艺术说到刘海粟与徐悲鸿[J].转引自新时代,1933(3)-5、6:7.曾今可.从艺术说到刘海粟与徐悲鸿[J].转引自新时代,1933(3)-3:7-9.上海画报[J ].1932-10-1(833).转引自平西报,1934-5-30(3).见李金发回忆:"后来他在刘海粟那里读了很短的时期(与徐悲鸿一样,始终不愿提起曾为刘学生;其实不过在美专注册求学,刘并不是他的直接老师.奈何很多人喜欢说,某某是我的学生,以自高身价)."转引自李金发《林风眠与我》。
见无名氏.林风眠秘辛(上)[J].中国台北:中央日报·中央副刊,2001-5-21(18).见五中周刊(廿周年纪念专号)[J].1931 -89: 29-30.鲜于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稿[M].四川:巴蜀出版社, 1994-10 :335.见"林风眠"又改自何时?李金发在《林风眠与我》中回忆1921年在蒂戎(DIRON )美术学院学习经历时称: "最可纪念的,那时我们提倡改换俗气的名字,林凤鸣的改成风眠,文铮改成闻铮,纪标的改成既漂……"(中国香港:祖国,1956(15)-11:18.)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史料丛编第三卷:恰同学年少(上)[M].上海:中西书局,2013-12:184.期的探索与成长,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全面、立体的林风眠形象。
·217·艺术研究摘 要:潘玉良1928~1937归国时期的艺术活动因为文献的稀缺而成为模糊的研究阶段,是美术资源中一块遗憾的空缺部分。
归国时期是她艺术生涯中一段重要的时期,将她此时期的风景写生艺术活动重新展示给世人,有利于让关于潘氏的研究更为全面和准确,使这段时期的美术资源不致被永远地遮蔽。
笔者通过艺术文献来对照艺术作品的缺失状况,补足、重现潘氏归国时期的艺术风景写生情况。
关键词:风景写生;潘玉良;艺术文献潘玉良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1928~1937年归国时期的艺术作品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
尤其是她一生中创作的数量最多的中国风景写生作品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些作品对她之后形成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归国时期的潘玉良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艺苑绘画研究所等艺术社团的活动中去。
正如潘氏自己在《我习粉笔画的经过谈》中提到的,“今春把无谓的周旋都放弃了,虽然奔走于沪宁之间,还担任一些教课,但是在余时,就安然在艺苑绘画研究所制作。
”[1]奔走于沪宁之间,生动地概括了当时潘氏在沪宁两地频繁参与艺术活动的状况。
潘氏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央大学、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担任西洋画科教授多次带领学生外出旅行写生。
在20世纪30年代,各大艺术院校在学期间都有旅行写生的安排。
旅行写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美术教育现象,它代表着近现代美术教学的进步。
运用西方先进的艺术理念,体会艺术源于自然的真谛,将画室搬到自然中去,在自然中进行写生训练是美术教育的必修课。
潘玉良作为教授在上海美专、艺苑绘画研究所、中央大学都有带队外出的记录,写生所到之处有杭州、普陀山、北京、苏州等地。
在旅行写生中通过示范教学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写生作品曾在之后的展览中展出,通过文献图录的记载可以看到作品的原貌。
《塔》1933年绘于苏州虎丘,是带领中大学生写生时所描绘。
中国美术史试题库建设(近现代部分)一,填空题:1、西洋画在中国的“肇始期”,大约经历了(),(),(),()四个分期。
答案:传入,传授,临仿,变通2、西方传教士(),(),()等,因为精通画艺,颇被清廷看重,而成为当时中国宫廷的画师。
答案: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3、明清之际吸收西洋画中处理体积的方法而创立具有民族风格“凹凸法”的中国画家有(),(),(),()等。
答案:曾鲸、焦秉贞、冷枚、丁观鹏4、雍正朝,受西洋焦点透视法的影响,中国人最早的透视学著作()问世,作者()。
答案:《视学》,年希尧5、19世纪中期,广东十三行贸易油画风行一时,其中最著名的画家有()等。
答案:关乔昌6、康有为在1917年写的()中提出了“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的观点。
答案:《万木草堂藏画目》7、“美术革命”的提法首先出现在()杂志上,当时的讨论是由美学家()和杂志主编()以书信的形式展开的。
答案:《新青年》、吕澂、陈独秀8、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
”他发表的()等论文,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答案:《以美育代宗教说》9、在国内最早设立图画手工科的,是()学堂和()学堂。
答案:南京两江师范、保定北洋师范10、20世纪初期,在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比如由()于1911年创办的布景传习所,和由()于1912年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更名为()。
答案:周湘、刘海粟、上海美专11、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是1918年4月于北京建立的(),第一任校长是()。
答案:北京美术专科学校、郑锦12、1884年,我国第一张新闻画报于上海创刊,其名为(),主要作者是()。
答案:《点石斋画报》、吴友如13、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习西画的思潮盛行,这主要体现为提倡写实精神,具体地说就是(),()。
答案:提倡写生、反对临摹14、20世纪早期,实物写生在各类美术学校内盛行,主要包括()、()、()、()写生。
I26|纪实够《海派油画史论稿》龚云表著上海美专“模特儿事件"始末发生在1917年至1926年长达十年的上海美专“模特儿事件”,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使当事人刘海粟成为具有叛逆精神的现代艺术家的代表,成为他近一个世纪漫长个人史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事件的发端是在1917年暑期,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的前身)举办的一次学生习作展览。
这个展览并没有在学校举办,而是选择在位于市区静安寺路的一个公共场所张园内的“安毘第”向社会公众展出,由此酿成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轰动一时的“模特儿事件”。
事件的诱因是此次展出的五十余件学生习作中的人体素描习作,引起了观众强烈反响。
首先出来攻击的是上海城东女校校长杨白民,他见到人体习作后大为惊骇,几不能自持,大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是教育界的蠡贼!公然陈列裸体画.此乃大伤风化”。
第二天,《时报》上即发表了他的文章,题为《丧心病狂崇拜生殖器之展览会》,造成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几天后,杨白民又到江苏省教育会上诉,要求省厅下令禁止。
但由于当时的江苏省教育会并未受理,此事遂不了了之。
据称,这是因为刘海粟当即就给提倡美育、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写信,请求支持。
蔡元培很快给他们复了信,并附有他给江苏教育会沈恩孚先生的一封信,招呼他关照上海美专。
这场风波才暂时平息下去了。
这是有关“模特儿事件”的第一个回合交锋。
1919年8月,刘海粟与汪亚尘、王济远、丁悚、陈国良、江新等几位画家在静安寺路寰球中国学生会举办画展,陈列作品近百件。
其中也陈列着几张裸体模特儿油画,于是同样引起舆论群起攻击指摘。
最后一名海关监督来观,亦以为有伤风化,行文工部局请禁,工部局派碧眼儿来观,未加责言,盖已知其所以然也。
这是因模特儿引起的又一次骚动,但最后仍是不了了之,未做任何处置。
第二年,上海美专即开始聘用女模特儿写生。
不久以后,其他一些美术学校以及美术研究机构,也陆续采用人体写生,模特儿在社会上似乎已经开始被人们接受了。
2023/04 No.254国家美术典藏陈大羽先生(1912—2001)是20世纪中国画变革过程中的杰出代表。
他不仅工于绘画,于书法、篆刻也有建树。
其绘画风格极具个人特色,豪放洒脱,浓墨重彩,为中国写意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书风亦是雄浑厚重、气势纵横,于巧拙之间显露出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追求;其金石与书画互相成就,相得益彰,于方寸间可见传统与时代的万千气象。
陈大羽少时曾名致贤,成年得名汉卿,1912年生于广东潮阳县,自幼家贫,中学毕业后失学在家,因喜爱美术遂开始自修绘画。
1934年陈大羽离开家乡赴上海学习绘画,并于次年插班考入上海美专国画科三年级。
毕业后,陈大羽开始从事美术教学,先后在青岛、上海、无锡、南京任教,美术创作与传艺授业齐头并进。
1944年,陈大羽在游学北京时,由人引荐携画拜见齐白石先生,得其赏识,遂拜入白石老人门下,白石老人为他改名“翱”,字大羽,后以字行。
一、师法传承 索而益进 在求学拜师路上,陈大羽先后被诸乐三、齐白石先生慧眼识珠,被赞天分过人。
凭借对绘画的满腔热情,陈大羽先生勤勉励进,广修博学。
上溯徐渭、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国画大家,他学习古人笔墨,师古而不泥古。
于上海美专学习期间,他受业于吴昌硕杰出弟子诸乐三、诸闻韵、王个簃等。
诸乐三在诗、书、画、印诸多领域均得吴昌硕亲炙,学习与实践并举,吸纳、强化、转化之后,他又将所学所感传授于学生。
大羽先生亦承此法,深谙“书画同源”之理,以篆入草、以书入画、以画入印,将这种书画篆刻之乐熔铸发扬。
凭着画作中的笔墨、情趣及金石味道,陈大羽携画登门便得到了齐白石先生的激赏。
白石老人弟子众多,大羽先生是生活最为困难的弟子之一,白石老人对其偏爱有加,从未收取学费,视其为衣钵传承人,更给予了“下笔之超雅,陈生之过我”“赵吴以后,独见陈君”的超高评价。
大羽先生艺术天赋很高,在他的艺术成长之路上,有母亲、伯父的鼓励、帮携,有多位国画大师的提点、授教,而他的成就也得益于他本人的勤勉刻苦[1]。
专题研究前刘海粟时期上海美专(1911—1919)文》王曼隽1912年2月创办上海美专时的刘海典初冬时节,上海乍浦路,一家名为“宝亭”的日本人开的西洋料理店,三个年轻人正在午餐。
觥筹交错间,“从门窗中望出去看见对过墙上有一张召租字条,那幢半中半西式的屋子又紧闭着,知道是出租,餐后打听房价不贵,就由始光去赁定那间屋子,试办学校的起点,也就在那个场所”山。
时间定格在1912年12月23日,一家图画美术培训班就这样诞生了。
三个年轻人,最年长者为乌始光,时年28岁,刘海粟17岁,汪亚尘19岁。
这个“试办学校”定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7月1日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卬。
1919年7月,刘海粟为第三任院长(校长),此后除短期外岀由其他人临时代理外,校长一职由刘海粟担任。
至1952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合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前后存续40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学校,创办者刘海粟为之呕心沥血。
为扩大学校影响,不惜扭曲办学历程.掺入一些不实事件。
作为创办者、出资人,刘海粟使出种种手段,在寂寂无闻的劣势下,不得已借力他人,自身退居幕后,直至羽毛丰满,走上前台。
我们可以称这个时期为上海美专的“前刘海粟时期”。
本文主要以民国各大新闻报章,辅以上海美专档案,着重叙述1912年至1919年,上海美专创办初期之历史,向读者还原“前刘海粟时期上海美专”之历史真实。
2()世纪初,西风东渐,中国各地孕育着变革。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教育。
1906年,在废除科举制度一年后,清廷学部颁布规定,绘画和手工课为学堂必修课。
1843年开埠后的上海,迅速成为中国金融、工业、艺术、出版、新闻、大众娱乐中心。
洋装书需要活泼的封面、插图,商家们需要广告、海报,市民大众要看新式布景时装戏……无论是新的教育体系,还是上海本地的美术市场,都需要大量美术专业师资和从业人员。
图画美术师是当时的新兴职业,也能吸引热爱冒险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