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学生与上海美专
- 格式:pdf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3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第31卷第3期2011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OURNAL0FN0RTHWESTERNPOLYIIECHNICALUNIVERSTrY(SocialSeiences V01.31No.3Sep.2011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谢忠强(1运城学院思政部,山西运城044000;2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摘要:1902年吴稚晖,孙揆均因9名自费生进入成城学校被拒与清廷驻日公使蔡均冲突而被遣送回国.事后广大留日学生及中日报刊纷纷批评蔡均,形成抗议浪潮.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关键词: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学校;抗议活动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47(2011)03—0056—04留Et学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动力,也是酝酿和参加辛亥革命的核心力量,更是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留日学生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研究的焦点.然而综观学术界目前既有之相关成果,研究者多着眼于他们回国之后的社会贡献,而很少有关于他们在Et本学习,生活及思想变化情况的专论.本文拟对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掀起的成城入学风波作初步梳理,权充引玉之砖.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因清廷的腐朽而战败,它不但标志着前后持续三十多年的"自强新政"最终以破产告终,更给清末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打击",进而"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11}(I"154).在痛定思痛的反思过后,国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呈现出了很大变化,一时间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探讨日本成功模式和向日本学习的风潮.1898年8月2El,清光绪皇帝以上谕的形式明确了留学日本的强国模式:"现在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诚以路近费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经日本择要翻译,刊有定本,何患不事半功倍"[2k'P3).而早在光绪上谕发布的两个多月前,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为缓和甲午战后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仇视情绪,高调宣布愿意资助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并呼吁日本政府予以政策方面的配套支持."中日两国留学政策的前后呼应,驱使新旧知识分子纷纷肩负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双重使命踏波东渡"[31,"自费,公费,下至八九龄学童,上至花甲老翁;夫妇同行,父子相从,一时数以千计"[41.甲午战后中国学生赴日留学一时间遂成为喧腾全国上下之风气.清末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形式上是文化行为,内涵却具有极强的政治意蕴"[51.留日青年一旦从腐朽,落后,闭塞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来到蒸蒸日上的日本,"周围的许多事情往往会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6](P154).据《苏报》分析,留学生"居东京,多生无穷之感情,多受外界之刺激",如果不是"凉血类之动物,殆无不有国家二字浮于脑海者","几乎所有的留日生到日本后都会有突出的两点感受,一是对比一下独立自主的日本和世界发展大势,痛感中国的民族危亡","二是眼观日本的飞速发展,愤恨清廷的一蹶不振"[~P155).因此,他们明确提出"远涉重洋,人彼学府,采其精美,保我国土"的主张,将留学和救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尤其在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刺激后,留日学生大都深谙"各国皆以陆军为主义,国家失其爪牙,则无能存立","非救以陆军严肃之教育,不足以振动民气,与列强抗衡"的道理同,而多选择进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对于留日学生的思想变化,清廷一直非常关注,并从一开始就试图进行严格地控制.作为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的君主专制政权,清政府对西方各国收稿日期:2011-06—2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倾目编号:09YJA770040);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转型期中国的民间文化生态"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15一A叭1_09—001)作者简介:谢忠强(1980一),男,山东沂水人,运城学院思政部讲师,上海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1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第3期谢忠强: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57以自由,民权相标榜的意识形态一直都抱有极为戒备的心理.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后,清廷迫于救亡图存的需要不得不更大规模地引进西学,向海外派遣留学生,但其意识形态上的忧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由于国势日衰而更加风声鹤Ⅱ戾【8】.面对甲午战后留日学生的日益增多,尤其是自费留日学生比重的不断增加,清廷对留日学生学习专业的管理和约束亦不断增强."相对于师范,法政留学生,清廷对军事留学日本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十分严格",毕竟"对清廷而言,选派学生赴日学习军事,一方面是想将他们造就成维护其摇摇欲坠统治的鹰犬","另一方面,又十分惧怕这些学生在海外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危及大清皇朝的天下".所以在留日运动早期清廷即明确规定,"学习兵事,专为国家振武之用,自应由官遣派,不得私自往学","其有现时业经在日习武之自费生,应由驻日大臣及监督,察其志趣向上,学业精勤,年限未满者,随时咨明练兵处,贴给旅费,改为官费生,以资造就"1210'25).而且清廷与日本参谋本部商定, 留日学生"所习以武备为主,非由驻日使臣保送,不得自请投学"[9](tr393).一方面是留日学生随着其新知识,新思想的日益增多而对清政府的失望情绪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是清政府为了控制留日学生思想的限制政策不断出台,包括自费生在内的广大留日学生学习军事的热潮与清廷对自费生学习军事的种种限制,不但使清末留日政策制度设计的内在矛盾昭然若揭,同时也为1902年成城人学风波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成城学校,是一所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校,1898年专设清国留学生部,目的是提高中国留日学生的日语水平和军事基础知识,使其毕业后能直接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清政府派遣的军事留学生大都直接进入该校.1902年7月13日,吴稚晖奉两广总督之命,带领男女学生数十人赴日本留学,"其中有纽瑗等9名自费生想进入成城学校学习陆军","但是按照惯例,自费生进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必须由清政府驻日公使保送方能人校"[1o~29).当时恰逢中国着名学者吴汝纶到日本视察学务,吴稚晖意欲借往留学生会馆谒见之机,托其向清廷驻日公使蔡均求情.7月18日,吴汝纶致信吴稚晖,称"关于保送九人入学堂之事,蔡公使已允可","惟嘱照尊议,取五人联保,与名单并送","谓是使馆旧章","谨奉闻,即乞赐交,以便转达"[111ff,355).吴稚晖获得复信后,立即走告希望入学的自费生,但令吴稚晖等人感到焦虑的是,材料提交数日之后,并无下文.1902年7月24日傍晚,吴稚晖再会吴汝纶,请其代为催促公使蔡均.26日,吴汝纶回复吴稚晖,日本参谋本部对于纽瑗等人人成城学校之事已准,但按照惯例需蔡均保送方准进校.吴稚晖接信后,深夜带同此信往访章宗祥,吴振麟,胡尔霖,曾泽霖等,并与希望入学诸人约于翌日往见吴汝纶.28日,当满怀希望的留学生们往访吴汝纶时,得到的回答反而变成了"参谋本部不答允,公使亦不允亲自保证","我亦无力左右公使"的反复.希望与失望的巨大落差,使得吴稚晖一行十分愤慨,他们"向吴汝纶告辞后,即径往公使馆,打算面谒公使"171.吴稚晖等人到达清廷驻日公使馆后,首先会晤专责学务的王宗炎,要求面谒公使.王将事情原委向公使蔡均转达,但蔡均以有要事为辞再三推脱,且私下指使公使馆的仆役到会客室要求吴稚晖等人离去,双方谈话决裂.公使馆中即忙于打电话,请日本参谋本部的藤青少佐及外务省的小林通译官解围,不久吴汝纶亦来调停."但因双方仍坚持己意,无法解决僵局","留学生更声言如不获见公使,绝不离去","小林氏亦再度折返,多方劝解,且谓一二人面谒即可","留学生则认为若许一二人晋见,为何不可一齐面谒","吴汝纶与小林通译官为传达双方意见,进进出出,不下数十回,已到声嘶力竭,舌敝唇焦的地步"[11~355).至晚上七时半,清廷驻日公使蔡均急召日本警察到场请求保护,事情因而更趋恶化.警察连夜将吴稚晖,孙揆均逮捕."据闻,二人被警察带走后,警署署长处理非常谨慎,并打算将二人送回寓所","但吴,孙两人视此事为极大耻辱,不肯退回寓所","到了29日两人才勉强同意离去","30日吴氏又与20余人到公使馆希望面谒蔡均无果"Iu】(P3.1902年8月5日早晨6时,日本警署突然通知吴稚晖与孙揆均二人"因触犯妨碍治安之例,饬令离开本国".8月6日,吴稚晖身怀绝命书,"在日警押送下经过皇宫护城河时,愤而投水,被日本警察救起,送到神户,硬行押上一艘法国邮船,并派人陪送回国"Do](P29).吴稚晖,孙揆均被强行遣送的消息传开,一时间愤慨难当的留学生们再起骚动.8月12日,秦毓鎏等十人首先致信清政府驻日公使蔡均,表示强烈谴责: "窃谓私费留学,宜蒙奖励,乃反遭摈斥,是何意耶"? "钦使与学生交涉,而日本政府强行干预,失国权,大事也","夫学生本国之学生,警察外国之警察,借外58西北工业大学第31卷人之威力欺本国之学生,稍有人心,当不出此"旧.除了留日学生外,诸多社会名流及媒体也加入到了抗议的声浪之中.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对于留学生表示声援,并严正谴责"蔡均者,文明之敌也","恨不举东京留学诸生,一旦而驱逐出境","其于官费生,固已视之如眼中钉,其咨送也,不得已耳","至私费生,其仇之愈甚,故出全力以阻之,抵死不肯咨送","盖惧吾国之多才而欲牧其萌蘖也"【131.除了中国人所办之报刊外,就连日本媒体也大都支持留学生们的抗议风波.据统计,"当时的十四种报纸,除了两种保持中立外,其他都支持学生"[14~15).最终,中日各种媒体的连续声援与广大留日学生的抗议声浪一起将1902年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推向了最高潮.面对留日学生的抗议浪潮以及中日各报刊的批评,谴责,清政府深感事态严重,急忙派载振赴日本调查事件原委并安抚学生.最终,由于中日双方的积极努力以及东亚同文会的长冈护美子爵和柏原文太郎等人在日本当局,蔡均,以及留学生会馆的干事之间居中斡旋,答应允许纽瑷等9名自费生进人成城学校,不久当事人蔡均也被调走,此次入学风波以学生方面的胜利而告平息.1902年成城学校入学风波虽以9名自费留学生为起因,以吴稚晖,孙揆均为事件主角,从所涉及人员范围来看并不算广泛,但事件由学生交涉到吴,孙二人被捕并遣送回国,再到广大留日学生的谴责抗议,最后到中日各报刊媒体的批评,其影响渐次展开,前后历时近半年之久,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上第一次重大的集体性事件.此次入学风波无论是从推动清廷留日学生管理政策完善的角度,还是从留日学生自身思想动向的转变而言,都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首先,成城学校人学风波的爆发暴露了清廷留学政策的漏洞,其解决方式及后续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清末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风波平息后,事件当事人,时任清廷驻日大使蔡均在上清廷的反思奏折中说,"以臣鲁钝,学植荒芜,外交事件日繁,若复兼司学务,诚恐考察难周,因循寡效.况广学图强督率必严师表,他山借助流弊端赖闲防,事关切要,可否仰恳圣明烛鉴,特派科甲有闻望大员来东专管学务,或饬下外务部及京师大学堂选举品端学正之儒,派作总监督,俾日与学生相接,庶观摩有自,趋向可端,于以求范围曲成之效,斯不难矣"[15]fft39).1902年10月31日,清廷为了完善留日学生的管理制度,特派汪大燮为留学生总监督.毫无疑问,留学生监督处从无到有与以成城入学风波为典型代表的"自费留学生的大量出现密切相关"[1610's).其次,成城学校入学风波的抗议过程客观上推动了各省留日学生的联合.从1896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日学生至1902年成城入学风波爆发之前,"留日学生人数虽不断增加,但大体上分属于一些地方性的小组织,这可从他们出版的杂志名称《江苏》, 《云南》,《浙江潮》等得知"[n10'376).但成城人学风波从江苏,江西,浙江的9名自费留学生始,到吴稚晖,孙揆均等来自全国各地留学生的广泛参与,再到形成为全体留日学生普遍声援的抗议浪潮,其影响范围早就突破了一省一地留学生的地域局限.成城学校入学风波的最后结局以留学生的胜利而告终,并且在留学生们的一致声讨之下,清廷驻日公使蔡均也被调走.联合斗争的胜利结局反过来也进一步坚定了留日学生统一起来联合斗争的决心.再次,成城学校入学风波还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留日学生的民族意识.如前文所述,从入学风波前后发展来看,除了清政府驻日公使蔡均对于学生恳求置若罔闻的傲慢与冷漠外,日本警察的介入也是导致事态扩大的重要因素.吴稚晖,孙揆均等人在享有外交豁免权的本国公使馆因与本国使馆工作人员发生摩擦,本属中国内部事务,但最终却由日本警察署介入,在留日学生看来这是对中国主权的无理干涉.吴,孙二人被遣送回国后,留日学生联名谴责蔡均的同时,也对日本警方表示了抗议,称"使馆为治外法权之地,何损于日人,而日人干预之耶","而日本政府罪之日妨害治安,窃所不解".显而易见,通过成城人学风波的洗礼,中国留日学生普遍"增添了一种日益强烈的中-国人的意识"[1al(r'41q.最后,成城入学风波还直接促成了留学生反清思想的萌发.成城入学风波中清政府驻日公使蔡均的所作所为令留日学生深恶痛绝,同时清政府腐朽,反动的本质也暴露无遗,部分留日学生公开转向了排满革命.1903年1月29日,"一年一度的东京中国留学生新年恳亲会如期举行.东京神田区骏河台清国留学生会馆内人头攒动,气氛异常,清廷驻日公使蔡均陪同清贝勒载振莅临会场,希望藉此机会,施加影响,扭转一下日益勃兴的留学生反清爱国的潮流.马君武,刘成禹先后登台演说,公开提出中国的出路在于排除满族专制,恢复汉人主权.说到动情处,声第3期谢忠强: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成城入学风波述略59泪俱下.闻者无不动容,清宗室长福起来刚要辩驳,即被学生轰下,义正词严的排满呼声犹如春雷,响彻留学生会馆,近千名留学生慷慨激昂,倒清,排满不绝于耳.孙中山希望有识之士在公开场合倡言排满的愿望得以实现"[10]ff'35).【参考文献】…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谢忠强,刘转玲,黄红莲.景梅九留学日本期间革命活动考略【J】历史档案,2010,(04).[4】郭慧.光绪三十一年留日学生风潮史料【J】.历史档案,2001, (3).[5J5谢忠强.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风潮述略山西师大(社会科学版).2009(4).【6】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l96.[7]佚名.蔡使要求日本警察入署拘捕学生始末记【N].新民丛报.1902—7—1.【8】谢忠强.清末女子留日运动述论[j】中华女子学院,2010,(05).【9】谢长法.中国留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10】夏东元.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11】【日】实藤惠秀着(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3.【12]梁启超.余录【.新民丛报,1902—8—15.【l3】梁启超.国闻短评【N】.新民丛报,1902—7—13.【14J【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5】北平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66[M].北平故宫博物院,1932.【16】周一川.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M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上接第55页)农民工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差别导致这个群体内部的倾向性不同,具有高劳动力素质和良好的经济基础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关注务工过程中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如果自身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善经济基础,新生代农民工会更多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去倒推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和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城市生活,这种倾向与他们的城市谋生能力和自身经济条件成正比,与来源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成反比.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平均素质低于男性及承担照料家庭责任,她们务工活动受到初级社会资本的明显影响,务工过程中的独立性要差于男性,她们就业行为比男性复杂和多样, 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考察的四个维度中,婚姻状况的变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影响最大,说明家庭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的务工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综上所述,要吸引和稳定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需要对个体基本特质差异下的阻滞性影响因素进行消除:第一,提高工资标准,要让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要同时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层次需要;第二,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这种人力资本已经基本固化情况下,从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方面去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可以提高他们就业的适应性;第三,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对哪些简单,重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岗位从保护劳动者兴趣和身体健康的角度去对岗位再设计,以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获得身与心的双重健康;第四, 要减少新生代农民工流动,促进他们转化成为产业工人,还需要考虑如何帮助他们的家庭实现城乡间的顺利迁移,如果家庭的城乡迁移被外部因素所阻碍,他们可能最终会受家庭的影响而被迫回流.第五,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需要在更新传统观念,教育和社会关爱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以提升她们自主就业能力.【参考文献】【1】汪孝宗.抢人!中国中西部民工荒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 2011-05-02,22—28.[2】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30(8):57-59.【3】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思考fJ】.农业经济问题, 2006.131(4):80—84.【4】纪晓岚,朱逸.传统与现代: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主体特质的诠释『J1.青年研究,2011,(3),64—68.【5】任太增,刘新争.进城劳动力代际差异的实证研究[J】_经济问题,20o9,(1):8O一83.f6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06—21,1.'【7】史清华,程名望,赵正龙.影响我国农民工进城的农村因素的调查分析[J1.开发研究,2005,(6):l18-121.【8】白小瑜.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J】.湖北民族学院, 2006,24(1):148—150.【9】盛来运,王冉,阎芳.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影响fJ】.中国农村经济,2009,(9):4—14.。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店铺,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清朝末年。
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变革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
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
也有人将容闳、黄宽、黄胜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开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只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应该包括派遣留美幼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和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
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
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
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
从这个时候起到1872年3月曾国藩病逝,为派遣留学生一事,容闳积极倡导,竭力主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拔及管理办法,后又多次与李鸿章联名上奏清政府,终获批准。
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
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
然而,由于清政府接受封建守旧势力陈兰彬及其后继者吴子登的意见,以留美幼童腹少经书、囿于异学、沾染外洋恶习为由,将其提前撤回,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
晚清留学教育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作者:周钥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周钥明(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青海西宁 810000)摘要:自1847年中国民间第一批学子留学美国到辛亥革命爆发,晚清知识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留学教育活动,主要是洋务时期的官派欧美留学教育以及甲午战争后的日本留学潮。
晚清的这两次留学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留学教育;近代化;影响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017-03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民富国强的道路,这些知识分子日益深刻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从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进入20世纪后清末新政,无一不是在学习西方。
在晚清七十余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近代化发展和留学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晚清两大留学教育运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使中国一些进步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衰弱和西方国家的强大,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危害,于是有了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是这时许多国人并没有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甚至以“天朝上国”自居。
美国为了在中国宣传布道培养牧师,1847年香港马礼逊学校的校长、美国牧师布朗带领容闳、黄宽、黄胜3位学生赴美国学习,这是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者,开启了中国留学教育之路。
(一)洋务期间的欧美留学教育留学先驱者容闳极力倡导留学教育,并为此而奔走呼号,但是,在学成回国后他的主张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甚至他本人也受到国人歧视。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为了培养洋务事业所急需的外语、军事、科技等人才,容闳的留学主张被洋务派官员所采纳,他被曾国藩、李鸿章所看重而被找去当幕僚,并且在他的推动下,清政府批准从1872年开始派留学生赴美学习,直到1875年由于顽固派官员的阻挠这批留学生于1881年被迫回国而中断。
简析留日女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女子留学日本是中国女性摆脱陈规,走向世界的开始,具有拓荒者和奠基者的身份,这就注定了它会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从留日女生与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留日女生与国内妇女解放运动及留日女生与中国革命这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妇女解放拒俄运动由于清政府“用才孔亟”,实践女校为中国留日女生设置了速成师范科和速成工艺科,一年或半年即可归国,所以其课程多为速成课程,而非正式课程。
因此,虽然日本为中国留学生女子所设立的教育体制逐渐完善,但就其学到了业务水平而言,并未达到女子留日的目的,她们均处于普通中等教育水平,甚至小学教育水平,而没有达到专业的高等教育水平。
在1906年清选举了留学生毕业考试中,留日学生全部落第,所以中日双方决定停办速成科教育,普通科和师范科的学习期限必须在3年以上,清政府制造派留学生的标准也必须是中学毕业,女子留学开始由速成普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
同时,随着留日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以及受先进思想的影响,反清革命思想在留日学生中迅速传播,尤其是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留日学生的反清思想不断发展并随着他们归国传入国内,影响了清政府的统治。
驻日公使杨枢早在1904年初就提出过:“缘近数年间。
各省官费自费生自到东游者日增月盛,其中循规蹈矩,专各学业者固多,而纵性情女子为横议者亦在所免。
”清政府由此开始加强对留日生的管理。
1907年,奉天女子师范学堂派21名女生赴日本留学,这年年底,在日的中国女留学生即有139名,而以后的几年,留日女生的数量一直维持再一百人上下,而没有再出现大规模的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限定留学资格和停派速成学生,另外就是因为国内开设了女子师范学堂,大批外国教习亦来华执教,这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女教师匮乏的现状,使女子留日热大大降温。
但这一时期较前相比,有其显著的特征:一是留学数量大大增多,从零星几人发展到了上百人,二是从伴读发展到了目的明确地求学运动。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摘要:晚清时期,⼀批中国幼童带着祖国对他们的厚望来到美国,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
虽然这次⼤规模官派留学计划以夭折⽽告终,这批留美幼童也不为多数⼈所知,但他们⽤⾃⼰的进步思想和卓越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外交发展史上扮演着开路领航的⾓⾊,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
关键词:留美幼童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教育外交历史影响引⾔:在李鸿章的⼤⼒⽀持及中国近代⾸位留学⽣容闳的推动下,1872⾄1875年间,每年清政府派遣约30名幼童前往美国留学,4年共120名左右。
由于美国排华浪潮和国内反对势⼒不断施加压⼒,此次官派留学计划被迫中断。
⽽这些留美幼童回国后虽遭国⼈排斥,但通过⾃⾝的努⼒在各⾏各业中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他们中的多数⼈成为中国的科技专家,把⾃⼰的⼀⽣贡献给科技建设,为我国的采矿、通信和交通做出贡献;他们中的⼀部分⼈成为了晚清的官员,在政体转变、近代化的教育和民主⾃由思想传播起着重要作⽤。
本⽂通过阐述留美幼童对于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教育现代化和外交⽅⾯做出的巨⼤贡献,论证他们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推动者。
⼀、留美幼童对中国早期科技发展的贡献(⼀)对中国近代地质采矿业的推动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此时已从“⾃强”转变到“求富”,⽬的在于以民⽤⼯业带动军事⼯业。
⽽清政府之前对地质矿业不够重视,因此,中国的⼤部分矿产资源都被外国⼈所掌控。
中国⼈逐渐认识到地质矿产的重要性,在美国选读矿产专业的留美幼童正可以在这⼀⾏业⼤展⾝⼿。
在1881年召回幼童后,经统计共有15名幼童从事矿冶⼯作,约占回国幼童的16%。
在这15名幼童中⼜以吴仰曾、邝炳光和邝荣光最为著名。
作为中国第⼀代矿冶⼯程师,他们不仅参与了许多重要矿区的勘探开采,还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基础。
吴曾仰是第⼀批留美幼童,虽未能在美国完成学业,但于1886年受命到英国伦敦皇家矿冶学校继续学业,成为留美幼童中得以完成学业的幸运⼉。
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近代之初,封建中国日渐衰微之际,曾国藩开启早期中国近代化步伐:他指导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曾国藩,实是近代中国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是促进晚清中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其中,尤其值得我们缅怀的,是1863年曾国藩慧眼识珠,召见近代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容闳。
且于七年后,采纳容闳建议,促成他心目中的“固属中华始创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幼童留美计划,不仅培养了大批新式栋梁之材,且开近代中国官派留学教育之先河,在更深层次更长远地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出国1872年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是洋务派在教育上跨出的关键一步。
派幼童出洋留学,是为了直接在洋人那里将先进科学技术学到手以图自强。
这是洋务事业发展的客观上的需要,而洋务派和先进思想家在主观上也敏锐地反映了这种需要。
在幼童出洋留学问题上,容闳倡于先,曾国藩成于后,中间起桥梁促进作用者则为丁日昌。
容闳是中国最早系统接受西方教育的人。
早在耶鲁大学读书时,他的头脑中就“酝酿着中国留学计划”了。
他认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70年冬,曾国藩在向清廷奏请批准的同时,与容闳具体商定幼童留美事宜:出洋学生数额120人,分4批,年龄12—20岁;设预备学校于上海;留学年限15年,另加2年游历以验所学;经费共120万两,由江海关洋税项下指拨。
1872年夏秋之交,第一批留美学生由上海乘轮赴美。
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
按规定,学生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
“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总理衙门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他们一般是先进小学,再进中学,而后入大学,循序渐进。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摘要:1872年7月12日,三十名中国学生登上了停泊在上海港的美国邮舱,淮备横渡重洋去美国留学。
这是洋务派经奏准派遣出国的第一批留学生。
在整个洋务运期间经洋务派奏准或直接派遣的官费留学生达209人。
在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些接受西方教育的首批中国人对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留学生;洋务运动;管理制度引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士的倡导、培养外交和海防人才的需要,在“中体西用”理论的指导下,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之先河。
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留学教育是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拟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及作用作一探讨,为发展当代社会的留学生教育提供借鉴。
一.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的背景(一)近代政治形势的变化,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内地,清王朝的声威在英国的枪炮轰击下一扫而尽;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遍及18 个省,长达15 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内忧外患接连发生,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迫使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的至尊观念,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师夷”的角色转变,开始睁眼看世界,试图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于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一部分官僚开始下定决心向西方学习。
可以说,这种形势的变化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
(二)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和强大。
尽管整个满清王朝仍然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
国立艺专在重庆的日子作者:姜孝德来源:《红岩春秋》2016年第08期1940年5月,中国大地上烽烟四起。
为避战火,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国立艺专)从昆明呈贡迁至四川璧山(今重庆市璧山区),1942年秋又从璧山迁至江北盘溪。
1946年秋,直到最后一批师生从盘溪迁走,这所抗战时期中国最专业、档次最高的美术学府在重庆一共呆了7个年头。
国立艺专存世11年,盘溪时期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论在国立艺专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美术史上,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诚如画家潘天寿所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盘溪就定然会支离破碎。
”两校合并国立艺专的出现,源于抗日战争。
1937年冬天,战火迫近杭州,杭州艺专奉命撤离,最初迁往浙江诸暨吴墅,而后转移至江西龙虎山。
龙虎山治安极差,土匪甚多,让人不寒而栗。
不久,校方再次接到命令,迁至湖南沅陵老鸦溪。
与杭州艺专相比,北平艺专似乎要顺利一些。
他们从北平迁移出来后,流浪到了江西九江牯岭。
不久,南京失陷,日寇威逼九江,他们沿江而上到了汉口,再迁到沅陵老鸦溪。
是时,杭州艺专有教师34人,学生100余人;北平艺专有教师14人,学生40余人。
1938年春天,两校奉教育部命令,在沅陵合二为一,成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林风眠任校长。
后来,因林风眠请辞,教育部聘请留德的美术史博士滕固担任校长。
同年秋天,武汉告急,沅陵已非世外桃源,学校不得不匆匆上路,经贵州入云南。
1939年春,学校迁到了昆明,由于城里房屋紧张,加之日机时常轰炸市区,于是迁到呈贡县安江村。
没过多久,日寇由南入侵,滇池边的安江村已经燃起硝烟,学校不得不考虑再次搬迁。
然而,学校迁往何处呢?璧山时期时任国立艺专校长的滕固身体不大好,担任校长几个月后,他感觉到身心俱疲,力不从心,于是向教育部提出辞呈。
教育部四处寻找人选,最后,选中了吕凤子。
吕凤子(1886—1959),江苏丹阳人,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于1927年至1935年曾在国立中央大学任艺术系主任兼国画教授,并多次创办私立学校,具有较高的学校管理能力。
2011_7_◎文/卫青华图/本刊资料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容闳为这批幼童走出国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容闳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决心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祖国的下一辈人享受与他同样的教育,以求通过西方教育,使贫穷、愚昧的中国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强的国家。
带着这个梦想,容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留学教育计划”。
1860年,容闳来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七条建议,但“未敢信其必成”。
洪秀全授予他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他坚辞不受。
他说:“无论何时,太平军领袖诸君,苟决计实行予第一次谈判时提出之计划,则予必效奔走。
无功之赏,则不敢受。
”容闳又来到上海,盼望有朝一日能遇到清廷的显宦,说服他们往美国派留学生。
他先在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译书,转而经商,开茶叶公司。
经过几年的打拼,容闳已颇负盛名。
如容闳所愿,他引起了清廷重臣曾国藩的注意。
两江总督曾国藩当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兵工企业。
兵工厂中使用了大量的外国机器,急需懂洋文的技术人员,丁日昌便向曾国藩推荐了容闳。
容闳投入曾国藩的幕府后,帮其办洋务事业,受到重用。
在曾国藩的举荐下,容闳被封为朝廷五品命官。
丁日昌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实干家,曾国藩、李鸿章的得力助手。
1865年,丁日昌升任两淮盐运使,容闳也到丁日昌的扬州处任职。
他认为丁日昌“为人有血性,好任事,凡所措施,皆勇往不缩”。
1868年末,丁日昌由江苏布政使升任江苏巡抚,容闳闻讯立即赶到苏州谒见。
当容闳向丁日昌提出自己思考已久的派遣幼童去美国留学的教育计划后,丁极为赞许,当即命容闳写详细说贴,由他转送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同时,他又请文祥具名上奏,提请朝廷重视。
面对中西方各色各样的绘画作品,引起人们许许多多的思索。
经过时间,社会背景,以及工业发展的变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自然也就引起了中西方绘画题材的不同。
中西方绘画各有各的特点,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很多差异之处。
文化差异,社会差异,各方面的原由导致了绘画的差异。
作为西方传统绘画形式的油画,早在明代就由欧洲传教士携带进入中国,但他们的油画技艺并没有为中国画家所接受。
另一方面,澳门、香港、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先后成为通商口岸的时候,一些欧洲画家随商人来华,他们的绘画技艺和油画作品在民间传播,仿效这些欧洲画家的当地画师,如广东的关作霖、关乔昌等,成为最早从事油画创作和销售的中国画家。
清代晚期海禁打开之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由轻蔑、贬抑一改而为尊重和仰慕,但研习西画者只能面对西方绘画的印刷品摸索前进。
由于他们在摸索学习西画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基础修养,所以他们所画的“西洋画”,在严格意义上都是“参用西法”的中国画。
这一类油画作品记录了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视觉印象,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洋画家的艺术趣味。
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油画作品,是这些画家所画的风景和肖像。
当时的油画风景,多描绘中国南方的港口或乡村景色。
停泊着渔船的海港,矗立着宝塔的村镇,在朝霞或夕阳的映衬下显得宁静而神秘。
这正是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风景”。
当时的油画肖像,取材最多的是盛装的仕女,正襟危坐的士绅官吏。
在描绘男性人物时,画家在光影效果的处理上往往稍微大胆。
因为当时中国人还难以接受在年轻女性皎洁的脸上出现暗黑的阴影或奇突的反光。
辛亥革命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油画发生兴趣。
他们“白手起家”,“无师自通”地画起了油画。
即使像“上海图画美术院”(即早期的上海美专)这样的专门学校,也是在摸索中进行西洋画教学——用临摹来学习西画。
尽管如此,这些青年画家的油画作品却比前面提到的那种仕女肖像和“中国风景”较多个性风采,选材也较为宽广。
真正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中国油画家,是那些去国外的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