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约深美 艺海撷英上海美专建校百年纪念——不息的变动——上海美专四十年简述
- 格式:pdf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4
1917年前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者,中国“中西融合”艺术理想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纵观其一生,他与上海的缘分,如同一幅绵长的画卷,彼此牵涉时间长达数十年。
1919年,年轻的林风眠从上海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求学之路,六年后盛誉而归,首站便是回到上海。
抗战时期,他的足迹又曾多次辗转于上海。
1951后,他再从杭州返回到上海,继续在这片艺术沃土上耕耘,隐居长达27年之久。
1977年后,选择寓广益曾今可.从艺术说到刘海粟与徐悲鸿[J].转引自新时代,1933(3)-5、6:7.曾今可.从艺术说到刘海粟与徐悲鸿[J].转引自新时代,1933(3)-3:7-9.上海画报[J ].1932-10-1(833).转引自平西报,1934-5-30(3).见李金发回忆:"后来他在刘海粟那里读了很短的时期(与徐悲鸿一样,始终不愿提起曾为刘学生;其实不过在美专注册求学,刘并不是他的直接老师.奈何很多人喜欢说,某某是我的学生,以自高身价)."转引自李金发《林风眠与我》。
见无名氏.林风眠秘辛(上)[J].中国台北:中央日报·中央副刊,2001-5-21(18).见五中周刊(廿周年纪念专号)[J].1931 -89: 29-30.鲜于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稿[M].四川:巴蜀出版社, 1994-10 :335.见"林风眠"又改自何时?李金发在《林风眠与我》中回忆1921年在蒂戎(DIRON )美术学院学习经历时称: "最可纪念的,那时我们提倡改换俗气的名字,林凤鸣的改成风眠,文铮改成闻铮,纪标的改成既漂……"(中国香港:祖国,1956(15)-11:18.)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史料丛编第三卷:恰同学年少(上)[M].上海:中西书局,2013-12:184.期的探索与成长,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全面、立体的林风眠形象。
刘海粟与20世纪早期上海美专的美术展览会商勇【内容摘要】美术专门学校和筹办美术展览会是其作为近代美术精英革新中国绘画的两条主要途径。
本文认为,上海美专的创始人刘海粟(1896〜1994)在民国初期所组织策划的一系列连续不断的美展,已与美术学校、美术专业杂志以及美术社团组合成了“三位一体”的紧密结构,这一结构共同拓展了民国初期上海西画的公共领域,开风气之先的西画家们聚集在美术院校的大旗下,通过画会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联络;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美术展览,进而利用展览的传播效应达到社会美术启蒙的目的。
1919年参观日本的“帝展”及其外围展之后,刘海粟一直是全国性美术展览会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倡议以及蔡元培等民国精英的努力下,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得以在上海举行。
【关键词】上海美专美术展览会刘海粟帝展有关近代中国美术展览会的研究,日本学者开展得较早。
比如鹤田武良的研究成果《民国期间全国规模的美术展览会一一近百年来中国绘画史研究之一》〔》),列举了1909年(宣统元年)至1918年(民国七年)间中国国内所举办的16次重要的美术展览会,而其中所录由刘海粟掌校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所举办的美术展览会多达4次。
事实上,只要翻检一下20世纪早期的美术史料,就会发现刘海粟除了是早期新式美术教育的奠基人,还是早期美术展览会的重要倡导者与策划人。
近现代美术与古代美术的主要区别在于美术展览和美术学校两方面,因此抓住美术展览和美术学校的研究,就抓住了近现代美术研究的学术纲要。
中国早期美术展览会的前身应当为晚清“实利主义”思潮大行情境下所举办的一系列“炫奇会”和“赛珍会”,其陈列品大多为显扬“五州丰饶之物!1"《美术研究》第349号,东京国立文化财团研究所美术部,平成三年三月,东京;另见李伟铭:《20世纪早期中国的美术展览会摭言》,《美术家通讯》1997年第8期&46646(产”的国宝珍奇& 1910年之前,中国鲜有独立的以陈列创作品为主的美术展 览会& 1909年1月,苏州教育会劝学所主办各学堂成绩展览会,其中包括图 画、课卷、手工等#旦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展览会。
文/冯 远上海美专迁并往事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祥地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获普遍认可。
自1864年土山湾画馆(最早雏形的艺术传授形式)开办以来,已具150余年的历史;如果以成建制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前身)的建立为肇始,首开“新兴艺术策源地”之先河,继而助推上海文化艺术生态的形成,滋养上海的美术教育,承先启后,薪火传递,则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按照历史的节点来列置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为“上海美专”)的几个发展阶段是一个简便明了的办法。
我们可将1864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馆”的开办(1864—1911年)视作上海美术教育的摇篮孕育期;将1912年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更名为上海美专)的创办以及1922年上海大学美术科的设立视为创始期;而将1952年上海美专迁离上海至1959年上海市美术学校的重新设立作为迁变期;再将1959年重新设立的上海市美术学校于1983年并入上海大学,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底更名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视为转型发展期。
海派(上海)美术教育历经155年历史,形成了兼融中西、蓄积南北、广纳八方的历史文脉,其身心一体、形神独立的品格,既缘于上海特有的国际都市地位和文化生态,也得之于上海作为中国开埠早、东西方文化交流起步早,海上文化、人文观念、思想意识独立,乃有“新兴艺术策源地”之天时地利的环境使然。
上海在作出重大经济贡献的同时,也成为新文化艺术的策源创新之地、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及输出之地。
百年上海的前半世,在全国文化、艺术、人才、产品总量中所占份额之大且重虽无可置疑,但是作为“新兴艺术策源地”的美术教育,却是筚路蓝缕、历经颠沛,其变迁更易的起起伏伏,超乎常人的想象。
本文拟通过上海美专在不同时期的迁易经历,提示办好教育,除了需要优秀的师资、充裕的资金之外,相对稳定的办学环境对出人才、出成果何其重要,兼而提出重新认定上海美术学院历史上海美专旧址(1923年)沿革的年代起始问题。
十年磨剑,锋指前沿南京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的十年回顾与总结张健【内容摘要】自2002至2012年的十年间,南京艺术学院学科建设长足发展,捷报频传。
本文在从管理学视角对于本院的学科建设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于十年来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如办学理念、办学精神、领导重视、专家参与、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与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此促进本院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南京艺术学院学科建设十年回顾经验总结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
南艺人人承蔡元培“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发扬刘海粟“不息变动”的创新精神,经过百年不懈的努力,如今,南京艺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办学层次高、师资队伍强,在国内国际享有很高知名度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府。
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南京艺术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先声夺人,抢占机遇,不断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系列突出的成就,使其在艺术学科方面处在了全国的领先地位。
回顾这十年来发展历程,作为学院科研处的管理人员,深刻地感受到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
在“十五”开局之年的2002年,南京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的火车头开始加速前行,在这一年,学院获得了音乐学(二级学科)的博士授予权,加上1986年获批的美术学(二级学科),使学校的博士点增加到两个;2003年,学院又首批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大大地振奋了南艺人的精神,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十一五”规划中,校党委和行政提出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引领,基建保障”的发展战略。
2006年,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院学科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获得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独立设置的31所艺术类高校中唯一的一家;紧接着,2007年又获批成立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十一五”期间学院的学科建设捷报频传:2006年美术学、音乐学和设计艺术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美术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2008年艺180术学一级学科被评为省重点学科;2009年艺术学一级学科被江苏省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和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咅养的博士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2010年,我校艺术学一级学科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同年,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材料与工艺实验室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也落户南艺。
闳约深美闳约深美,来源于清张惠言的《词选序》中:"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闳'就是知识要广阔;'约'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的选择;'深'就是钻研精神;'美'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
南京艺术学院也以此为校训,除此之外,2011年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周其凤引用这四个字,鼓励新生培养良好学术境界,追求新知。
基本情况:南京艺术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的校训。
来源含义:清张惠言在其《词选序》中曾言:“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提倡词要写得“深美闳约”,质实厚重。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力主“以美育代宗教说”,提出“闳约深美”的意境。
1918年春,蔡元培先生书“闳约深美”赠上海美专(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先生非常赞同其中所包含的精髓,请人刻成匾额,挂在了礼堂。
将其作为办学思想的核心,并对“闳约深美”诠释曰:含义:山东艺术学院用此四字作为校训,由刘海粟先生题写。
山东艺术学院相关专家说,“闳约深美”要求为学者要有宽阔的心胸和眼界,要博学多识,有广博的知识,坚定的目标,崇高的艺术理想,百折不回的求学精神,向着艺术高峰永无止境地跋涉攀登,永不停育的历史责任,以中华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己任,志存高远,心系艺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谈校训1918年蔡元培先生书“闳约深美”赠上海美专。
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先生将其作为办学思想的核心,并对“闳约深美”诠释曰:“‘闳’就是知识要广阔;‘约’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的选择,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人生有限、知识无穷,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以便学有专长;‘深’就是钻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百折不回;‘美’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
认为“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显然是一家之言。
但张惠言从温庭筠的诗作中总结出“深美闳约”来,的确是恰当而-精练的。
专题研究前刘海粟时期上海美专(1911—1919)文》王曼隽1912年2月创办上海美专时的刘海典初冬时节,上海乍浦路,一家名为“宝亭”的日本人开的西洋料理店,三个年轻人正在午餐。
觥筹交错间,“从门窗中望出去看见对过墙上有一张召租字条,那幢半中半西式的屋子又紧闭着,知道是出租,餐后打听房价不贵,就由始光去赁定那间屋子,试办学校的起点,也就在那个场所”山。
时间定格在1912年12月23日,一家图画美术培训班就这样诞生了。
三个年轻人,最年长者为乌始光,时年28岁,刘海粟17岁,汪亚尘19岁。
这个“试办学校”定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7月1日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卬。
1919年7月,刘海粟为第三任院长(校长),此后除短期外岀由其他人临时代理外,校长一职由刘海粟担任。
至1952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合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前后存续40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学校,创办者刘海粟为之呕心沥血。
为扩大学校影响,不惜扭曲办学历程.掺入一些不实事件。
作为创办者、出资人,刘海粟使出种种手段,在寂寂无闻的劣势下,不得已借力他人,自身退居幕后,直至羽毛丰满,走上前台。
我们可以称这个时期为上海美专的“前刘海粟时期”。
本文主要以民国各大新闻报章,辅以上海美专档案,着重叙述1912年至1919年,上海美专创办初期之历史,向读者还原“前刘海粟时期上海美专”之历史真实。
2()世纪初,西风东渐,中国各地孕育着变革。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教育。
1906年,在废除科举制度一年后,清廷学部颁布规定,绘画和手工课为学堂必修课。
1843年开埠后的上海,迅速成为中国金融、工业、艺术、出版、新闻、大众娱乐中心。
洋装书需要活泼的封面、插图,商家们需要广告、海报,市民大众要看新式布景时装戏……无论是新的教育体系,还是上海本地的美术市场,都需要大量美术专业师资和从业人员。
图画美术师是当时的新兴职业,也能吸引热爱冒险的年轻人。
上海美专迁并往事作者:冯远来源:《公关世界》2019年第10期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祥地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获普遍认可。
自1864年土山湾画馆(最早雏形的艺术传授形式)开办以来,已具150余年的历史;如果以成建制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前身)的建立为肇始,首开“新兴艺术策源地”之先河,继而助推上海文化艺术生态的形成,滋养上海的美术教育,承先启后,薪火传递,则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按照历史的节点来列置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为“上海美专”)的几个发展阶段是一个简便明了的办法。
我们可将1864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馆”的开办(1864—1911年)视作上海美术教育的摇篮孕育期;将1912年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更名为上海美专)的创办以及1922年上海大学美术科的设立视为创始期;而将1952年上海美专迁离上海至1959年上海市美术学校的重新设立作为迁变期;再将1959年重新设立的上海市美术学校于1983年并入上海大学,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底更名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视为转型发展期。
海派(上海)美术教育历经155年历史,形成了兼融中西、蓄积南北、广纳八方的历史文脉,其身心一体、形神独立的品格,既缘于上海特有的国际都市地位和文化生态,也得之于上海作为中国开埠早、东西方文化交流起步早,海上文化、人文观念、思想意识独立,乃有“新兴艺术策源地”之天时地利的环境使然。
上海在作出重大经济贡献的同时,也成为新文化艺术的策源创新之地、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及输出之地。
百年上海的前半世,在全国文化、艺术、人才、产品总量中所占份额之大且重虽无可置疑,但是作为“新兴艺术策源地”的美术教育,却是筚路蓝缕、历经颠沛,其变迁更易的起起伏伏,超乎常人的想象。
本文拟通过上海美专在不同时期的迁易经历,提示办好教育,除了需要优秀的师资、充裕的资金之外,相对稳定的办学环境对出人才、出成果何其重要,兼而提出重新认定上海美术学院历史沿革的年代起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