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美术史论著与上海美专
- 格式:pdf
- 大小:631.67 KB
- 文档页数:5
上海美专图案课程内容的探讨(1918~1937)作者:张君梅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06期摘要:1943年开埠以后,上海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迅速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在此背景下,上海美专为了迎合当时工商业的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设置了工艺图案科,为实业救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通过探讨上海美专图案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分析其课程内容的具体特征;通过对上海美专图案教材的分析,试图还原上海美专图案教学的课程内容。
关键词:上海美专;图案教学;课程内容;特征1943年开埠以后,上海甚至整个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上海设立租界、办工厂、建洋行以及进行资本主义的掠夺,以致形成庞大的经济体系。
上海在此背景下,迅速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据资料记载,上海在19世纪70年代“进出口贸易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上海市内已拥有76家丝栈和丝号、20家茶栈、22家出售洋布呢绒的洋货号、129家山西和南市汇划钱庄及12家供商旅住宿的客栈,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的外国洋行有245家,拥有财产达5700万两银子”。
[1]优越的商业资源为图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平台。
笔者希望结合商业文化,探讨分析上海美专图案课程内容。
作为私立美术院校,上海美专在图案教学最初之时是仿西方和日本的美术教学模式,竭力创导图案教学,服务工商业。
刘海粟在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术教育,直接接触到透视学、色彩学、木炭画技法等课程,参观各种日本美术展览,学习其相关知识。
回国后,刘海粟将亲身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应用到上海美专的教学上,并且借鉴了日本美术教学的方式,积极开展各种讲座,将自己的切身经历通过讲座的方式跟老师、学生分享,使师生拓展了视野,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
1920年,刘海粟根据日本美术教学,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修改了学制和学科方案,建立了工艺图案科。
这个创举开创了中国美术院校工艺图案学科之先声。
据相关资料记载,这一时期的图案课程与日本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图案课程十分相似,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课程设置不仅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且还借鉴了日本图案教育的课程内容。
1917年前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者,中国“中西融合”艺术理想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纵观其一生,他与上海的缘分,如同一幅绵长的画卷,彼此牵涉时间长达数十年。
1919年,年轻的林风眠从上海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求学之路,六年后盛誉而归,首站便是回到上海。
抗战时期,他的足迹又曾多次辗转于上海。
1951后,他再从杭州返回到上海,继续在这片艺术沃土上耕耘,隐居长达27年之久。
1977年后,选择寓广益曾今可.从艺术说到刘海粟与徐悲鸿[J].转引自新时代,1933(3)-5、6:7.曾今可.从艺术说到刘海粟与徐悲鸿[J].转引自新时代,1933(3)-3:7-9.上海画报[J ].1932-10-1(833).转引自平西报,1934-5-30(3).见李金发回忆:"后来他在刘海粟那里读了很短的时期(与徐悲鸿一样,始终不愿提起曾为刘学生;其实不过在美专注册求学,刘并不是他的直接老师.奈何很多人喜欢说,某某是我的学生,以自高身价)."转引自李金发《林风眠与我》。
见无名氏.林风眠秘辛(上)[J].中国台北:中央日报·中央副刊,2001-5-21(18).见五中周刊(廿周年纪念专号)[J].1931 -89: 29-30.鲜于浩.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稿[M].四川:巴蜀出版社, 1994-10 :335.见"林风眠"又改自何时?李金发在《林风眠与我》中回忆1921年在蒂戎(DIRON )美术学院学习经历时称: "最可纪念的,那时我们提倡改换俗气的名字,林凤鸣的改成风眠,文铮改成闻铮,纪标的改成既漂……"(中国香港:祖国,1956(15)-11:18.)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史料丛编第三卷:恰同学年少(上)[M].上海:中西书局,2013-12:184.期的探索与成长,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全面、立体的林风眠形象。
刘海粟与20世纪早期上海美专的美术展览会商勇【内容摘要】美术专门学校和筹办美术展览会是其作为近代美术精英革新中国绘画的两条主要途径。
本文认为,上海美专的创始人刘海粟(1896〜1994)在民国初期所组织策划的一系列连续不断的美展,已与美术学校、美术专业杂志以及美术社团组合成了“三位一体”的紧密结构,这一结构共同拓展了民国初期上海西画的公共领域,开风气之先的西画家们聚集在美术院校的大旗下,通过画会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联络;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美术展览,进而利用展览的传播效应达到社会美术启蒙的目的。
1919年参观日本的“帝展”及其外围展之后,刘海粟一直是全国性美术展览会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倡议以及蔡元培等民国精英的努力下,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得以在上海举行。
【关键词】上海美专美术展览会刘海粟帝展有关近代中国美术展览会的研究,日本学者开展得较早。
比如鹤田武良的研究成果《民国期间全国规模的美术展览会一一近百年来中国绘画史研究之一》〔》),列举了1909年(宣统元年)至1918年(民国七年)间中国国内所举办的16次重要的美术展览会,而其中所录由刘海粟掌校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所举办的美术展览会多达4次。
事实上,只要翻检一下20世纪早期的美术史料,就会发现刘海粟除了是早期新式美术教育的奠基人,还是早期美术展览会的重要倡导者与策划人。
近现代美术与古代美术的主要区别在于美术展览和美术学校两方面,因此抓住美术展览和美术学校的研究,就抓住了近现代美术研究的学术纲要。
中国早期美术展览会的前身应当为晚清“实利主义”思潮大行情境下所举办的一系列“炫奇会”和“赛珍会”,其陈列品大多为显扬“五州丰饶之物!1"《美术研究》第349号,东京国立文化财团研究所美术部,平成三年三月,东京;另见李伟铭:《20世纪早期中国的美术展览会摭言》,《美术家通讯》1997年第8期&46646(产”的国宝珍奇& 1910年之前,中国鲜有独立的以陈列创作品为主的美术展 览会& 1909年1月,苏州教育会劝学所主办各学堂成绩展览会,其中包括图 画、课卷、手工等#旦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展览会。
蔡元培与上海美专--试析蔡元培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李兰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思想,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上,蔡元培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该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新型美术学校,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这种关系不仅对整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李兰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J], 王雪燕;党薇娟
2.闳约深美至大之境--从扶掖上海美专再认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J], 陈世强
3.蔡元培与上海美专早期教育运作散考 [J], 李安源
4.蔡元培、林风眠的交往与合作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J], 徐泳霞
5.试析建交后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J], 许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教育开始逐渐走向正规化和体系化。
此时,许多著名的美术学校相继成立,并由一批杰出的校长领导,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1.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刘海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的美术专科学校之一,创办于1912年。
刘海粟是上海美专的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刘海粟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运用技巧,强调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他带领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融合东西方艺术教育的学校,不仅为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美术教育。
2.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最顶尖的美术学院之一,成立于1950年。
徐悲鸿是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艺术家、教育家和文化活动家。
徐悲鸿提出了“把艺术还给民族”的口号,强调了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他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艺术之长,创造了许多融合中西的艺术作品。
他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南京艺术学院——朱屺瞻南京艺术学院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学院之一,成立于1937年。
朱屺瞻是该学院最早的创办人和第一任院长,他也是中国现代油画的奠基人之一。
朱屺瞻注重实践教学,推崇艺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他讲究教育的“实用性”,强调在艺术创作中融合现实生活的元素。
他带领学校的教育方向逐渐走向现代化,并为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
以上这三位校长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致力于推进艺术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紧密联系,探索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为现代中国的美术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教育思想将会为世人所铭记,也会激励后人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
第十章民国与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概述20 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都在这短短的五六十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919 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它对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潮的开放性、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的激烈批判性,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大影响。
从20 年代至30 年代前期,西方哲学、政治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音乐被广泛引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也成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意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引入有所冷却,那些学习西方写实手法,适宜抗战宣传的写实美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受到空前重视。
1949 年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抵制和批判的态度。
在当时形势下,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主要是俄苏的写实主义美术。
在50 一60 年代,为中国革命服务、向大众普及的美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20 世纪美术的发展中,观念与思潮的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初,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号召力和影响力。
他抨击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推崇以宋代院画为代表的工笔画传统,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
维新派的另一个思想家,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的美术主张,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
同康、梁美术思想相近的是陈独秀、鲁迅、吕徵等。
陈独秀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
”并猛烈抨击清代以王石谷为代表的摹古风气,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鲁迅亲自倡导和扶植了新木刻运动,晚年为介绍外国美术和培育中国新美术,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20 年代末到30 年代初,一批到外国学习艺术的留学生陆续回国。
他们办学校、搞创作、著文立说,参与美术运动,他们的艺术实践造成很大影响。
其中的校校者如林风眠、徐悲鸿、丰子恺等。
在现代美术史上,新型美术教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I26|纪实够《海派油画史论稿》龚云表著上海美专“模特儿事件"始末发生在1917年至1926年长达十年的上海美专“模特儿事件”,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使当事人刘海粟成为具有叛逆精神的现代艺术家的代表,成为他近一个世纪漫长个人史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事件的发端是在1917年暑期,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的前身)举办的一次学生习作展览。
这个展览并没有在学校举办,而是选择在位于市区静安寺路的一个公共场所张园内的“安毘第”向社会公众展出,由此酿成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轰动一时的“模特儿事件”。
事件的诱因是此次展出的五十余件学生习作中的人体素描习作,引起了观众强烈反响。
首先出来攻击的是上海城东女校校长杨白民,他见到人体习作后大为惊骇,几不能自持,大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是教育界的蠡贼!公然陈列裸体画.此乃大伤风化”。
第二天,《时报》上即发表了他的文章,题为《丧心病狂崇拜生殖器之展览会》,造成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几天后,杨白民又到江苏省教育会上诉,要求省厅下令禁止。
但由于当时的江苏省教育会并未受理,此事遂不了了之。
据称,这是因为刘海粟当即就给提倡美育、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写信,请求支持。
蔡元培很快给他们复了信,并附有他给江苏教育会沈恩孚先生的一封信,招呼他关照上海美专。
这场风波才暂时平息下去了。
这是有关“模特儿事件”的第一个回合交锋。
1919年8月,刘海粟与汪亚尘、王济远、丁悚、陈国良、江新等几位画家在静安寺路寰球中国学生会举办画展,陈列作品近百件。
其中也陈列着几张裸体模特儿油画,于是同样引起舆论群起攻击指摘。
最后一名海关监督来观,亦以为有伤风化,行文工部局请禁,工部局派碧眼儿来观,未加责言,盖已知其所以然也。
这是因模特儿引起的又一次骚动,但最后仍是不了了之,未做任何处置。
第二年,上海美专即开始聘用女模特儿写生。
不久以后,其他一些美术学校以及美术研究机构,也陆续采用人体写生,模特儿在社会上似乎已经开始被人们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