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泰斗亦为上海美专之骄傲——柳溥庆先生美术书法学养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5
沙孟海|国美篆刻由他起步!赏《兰沙馆印式》,读《印学史》沙孟海,书法名盛而略掩其篆刻之名。
然而,作为中国书法篆刻大学教育的奠基人,篆刻成就极高,理论与创作都很牛。
他的《印学史》,厘清了中国篆刻的2000年的脉络;他的《兰沙馆印式》,古玺、秦汉印、宋元印、明清流派印……各种风格的印都有。
金石书画录集《印学史》的印学阐述,和《兰沙馆印式》中的代表印风,以理论与创作的直接对照,展现沙孟海对篆刻艺术的态度与体悟。
01古玺创作和印学阐述哲老丙子五月,文若刻于石头。
别寒琼先生六年矣。
士猷戊辰暮春,沙邨。
尹默八十后作壬寅社集。
尹默先生有水龙吟一阕纪其事,承以写本见诒,锲此申谢。
孟海。
年开第七袠年开第七袠,白香山诗句,孟海自用印。
康祥稽古甲辰五月,刻奉彦沖兄台是正。
孟海。
律师魏炯僧孚日录:甲子四月十六日为魏伯桢刻篆牙印,文曰律师魏炯,必欲用律师字,便于公文书中施用,殊非古法,然此印乃颇精致。
沙文若信玺手钞六千卷楼阆声先生喜钞校古籍,积六千卷,因牓其楼。
壬寅十一月,孟海试仙居石。
文若以鼎卜文入印,丙寅十月自制。
僧孚日录:丙寅十月十四日自刻文若二字朱文小玺。
用龟甲文为之,片刻即成,尚有秀隐之致。
无限风光在险峰毛主席诗句。
为辽宁省博物馆制印。
一九六四年九月沙孟海。
更世刻寄更儿石岛,孟海。
沙文若玺癸卯自制。
秦康祥彦沖小玺,孟海制,甲辰四月。
绰如孟海。
僧孚日录:乙丑三月十日为绰如刻象牙印,绰字之卓反文,见薛氏钟鼎款识。
胡适之玺丁亥十一月,孟海雪夜刻此。
褧兮朱夫人字印。
若。
咏霓十三年十月十日。
石荒。
僧孚日录:甲子九月十二日刻咏霓二字牙印,颇工,牙质亦好,然指节为之酸痛。
诸驯信玺孟察从余问印半载,岁暮将别,为成是玺。
乙丑,僧孚。
僧孚日录:乙丑十二月十五日夜深刻孟察小印,又刻突文旁款,两面用籀文亦别致。
都良西湖梅花开时,刻奉都良老友正画。
癸卯,文若。
邓拓激赏庚子春日,孟海制。
金石刻画臣能为雷婆头峰寿者辛丑七月,为天寿道兄制此。
穆棣艺术简历1983年“全国第一届中青展”参展。
1985年“全国银牛奖书法竞赛”一等奖。
1986年“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一等奖。
日本“静冈日中友好书道展”参展(中国书协主办),中方参展者30人,被日方誉为“中国最优秀的中青年书家”。
1987年“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参展。
1989年“全国第三届中青展”参展。
1992年参予《六体书法字典》(楷书部分)的编写,江苏出版社1992年7月版。
1992年-1994年论文《怀素<论书帖>中“彦清”款记考辨》等三篇先后刊于台湾1992、1993、1994年《年度书法论文集》,分别被评为各年度获奖的八篇(或十篇)论文之一。
1994年出席常熟“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1995年考鉴专著《〈韭花帖〉系列考》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全国第六届书法展”参展。
1996年论文《米芾〈参政帖〉帖文考》刊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7期,总第160期。
1997年论文《怀素〈自叙帖〉中“武之记”考》刊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8期,总第173期。
1998年首届江苏艺术节书法银奖。
1999年3月论文《王珣〈伯远帖〉考》刊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16卷第3期。
1999年7月出席“《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表论文《八柱本〈神龙兰亭〉墨迹考辨》并答辩,该文后刊《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2000年4月《米芾〈珊瑚〉、〈复官〉二帖中元人施光远题识考订》刊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4期,总第205期。
2000年8月《欧阳询〈梦奠帖〉中“御府法书”印记考》刊香港《中国文物世界》180期。
2000年12月出席杭州“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表论文《“绍兴装”研究暨其举例》刊《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集》,西泠印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2000年论文《怀素〈论书帖〉中张晏、赵孟頫二跋归属溯源———兼与徐邦达、杨仁恺二先生商榷》,刊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18卷第2期。
2001年2001年11月论著《两宋御府书画装裱式考》卷上《论“宣和装”》初稿撰就,待出版。
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5集电视片《西冷印社》解说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2009年6月24日首播西冷印社(一)1918年,一支特殊的队伍来到杭州西湖孤山脚下的西泠印社社址。
他们在石墙上敲敲打打,很快凿出了一个石洞;随后,将一方石盒放入洞中。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从秦人的鲁壁藏书到唐人的文冢、宋人的笔冢,中国文人的诗意情怀一代一代流转,现在,这些人如此珍视地封存了这个石盒――里面究竟收纳着什么呢?这些印章属于一个叫李息的人。
李息是谁?――就是曾经文采风流的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
1918年,李叔同在西湖旁的虎跑寺出家。
出家前,他将自己常用的93枚印章赠送给西泠印社――这些印章也就成了那方石盒里的藏品。
1963年,为了防止印章受潮变质,西泠印社将大师印章悉数取出,作为文物永久收藏。
而为记取那段风雅旧事,曾经的庋藏地点还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在一块青色的太湖石背后,曾经的人物风流已经穿越了90年的光阴岁月,一直陪伴着这个名叫鸿雪径的小园林。
“鸿雪径”,得名于苏东坡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918年,西泠印社的社员们将李叔同的人生痕迹留在这里,他们是否也在告诉我们,他们留下的,不过是些大师本人并不在意的鸿爪雪痕,“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也许,只有“天心月圆”的境界才是这些人一生真正的追寻。
时光流转,青苔布满石壁,鸿雪径变成了后人登临凭吊的历史遗迹,而它所在的这一处山水园林,作为“西泠印社”社址,也已成了一方印学圣地。
西泠印社社址占地七千多平方米,包括各类建筑物23处,造像4尊,泉池4处。
2001年,这里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诸多历史文献中,也有西泠印社的社址记录。
这幅创作于1905年的《西泠印社图》就是其中之一。
100多年前,画家呈现给我们的西泠印社只有零星的几间房舍,远远小于现在的社址规模。
白蕉书法十讲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县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后改名换姓为白蕉。
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名馥,字远香,号旭如。
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
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
曾主编《人文月刊》,著有《云间谈艺录》、《济庐诗词稿》、《客去录》、《书法十讲》、《书法学习讲话》等。
1 人物简介2 人物生平3 艺术特色4 三绝诗书画5 艺术成就6 著述理论7 人物年表8 相关链接1.人物简介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治法,又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又署复翁、复生、济庐、海曲等,别号有云间居士、束海生、法天者、养鼻先生、不出不入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上海金山人,能篆刻,精书法,亦擅长画兰,能诗文。
白蕉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帖学方面的杰出代表。
他的书法艺术深入晋唐,自出机杼,气息清新,韵味淳厚。
诸体之中尤以行草尺牍见称,每于兴至,信手挥洒,天机自动,不见端倪。
沙孟海先生誉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书法之余,偶作兰草,风姿绰约,清冲淡远。
盖以精于书道,故能叶叶出草法,办办入楷意。
观其书画,是知非才情学养俱佳者不可入其堂奥。
惜罹难“文革”,流年不永,垂世之作较少。
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专职干部。
1907年11月3日,白蕉出生于上海金山县张堰镇。
1919年,白蕉12岁时,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政局陷入混乱,所以在学生时代,他积极投入报国爱国的热潮,曾担任重山县青年部长,并与进步同乡创办进步刊物《青年之声》,宣传爱国思想,同千百万工农群众去迎接北伐军。
1923年,白蕉16岁时,告别故乡,考入上海英语专修学校,通过同学蒋丹麟结识徐悲鸿,与徐悲鸿、周练霞、徐建奇,和戚石印夫妇一起加入蒋梅笙组织的诗社。
《南窗梦呓》分类:游戏文字2007-06-14 13:55序予少不自量,喜古文辞,亦尝强自操觚。
及长,负笈黔省,复饥驱奔走四方,有闻时贤逸事,辄记之以楮墨,借此聊遣生涯,积年得百数十条。
二年,失业返乡,畸零山野,百无聊赖,每于风雨鸡鸣之夜,回念故友飘零、年光永逝,往往悲不能已。
于是董理旧稿,编为一集,名之曰《南窗梦呓》,盖以所记之人、所言之事,无非道听途说,如人之梦呓,其本末曲直,自不必计较也。
今应《贵州书艺》之邀,刊枣行世,因书数语,以表自悲自嘲之意。
世有见之者,或将兴悲助嘲乎?丁亥梅季苦雨之夜默厂耀文星识于莲城郁野书屋1、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耀坤,精古音韵。
书法有疑古玄同意。
每年春节,必自制贺年卡,古朴有趣,数年前余曾觅得一枚,宝藏至今。
2、姜澄清每日抽烟数包,惟每支不过抽数口,多有浪费。
3、方小石老人所绘花鸟,得道咸以来金石画家法乘,笔底饶有静气。
惟不轻易与人,片纸万金难求,故市中赝鼎颇多。
4、苦梅先生山水从宾翁变化而来,下笔有锥画沙屋漏痕之妙。
丙戌夏,先生以法绘见赠,余曾题一绝于其上,诗曰: 法乳荆关一脉传,追摹潭渡有真源.万壑千岩随裁剪,金铁烟云到笔前。
5、黔中画家王振中,本河北人氏,师出可染大师之门。
耕耘黔山几十载,论家以为笔底烟云幻灭,如得神助。
其人温和无厉色,好酒,非茅台不与也。
欲得其画者,必与之痛饮三循,或可如愿。
2004年,其喝酒过量,导致血管破裂住院,余与苦梅先生曾往探视。
6、虞万里未上大学,由知青返城后入上海自行车厂,业余苦读,手抄文献数百万字,当世罕有其匹。
后考入出版社,编汉语大词典,得徐复等前辈推许,学益精进,名播海外。
先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7、台湾学者龙宇纯,有《全王校笺》,学界奉为巨著。
校书治学之余,好京戏,得余派真传。
8、程羽黑有神童之目,垂髫能诗,初中毕业即出版旧体诗集。
前辈大家如严寿征、虞万里等,皆推许之。
9、李老十善画鬼,每借鬼魅仙狐抒写胸中不平之气。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作品精选郏永明硬笔行书苏轼答秦太虚书郏永明,1962年生,上海市嘉定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金山区政协常务委员,金山区书法协会会长。
出版有《郏永明作品集》等。
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六、第七、第八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中展出。
作品曾参加第二、第三回中日书画作品公开征集展;上海大阪书法交流展;曾获全国石油化工系统第一、第二届书画摄影展书法一等奖;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八届“群英奖”中获书法银奖。
硬笔书法曾获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仇寅硬笔楷书清人题画诗四首仇寅,1962年生于江苏涟水。
著名硬笔书法家。
编写出版有《仇寅钢笔字》、《仇寅书外国名诗》、《雷锋日记选钢笔字帖》、《古帖新临多体钢笔字帖》等。
1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1982年分配到解放军福建某部。
现在福州某公司从事设计策划工作。
曾获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1987年第一届文明杯钢笔圆珠笔段位大赛一等奖、1988年“兰花杯”中国钢笔书法精英擂台赛银奖、1988年首届国际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2004年第二届“北大方正奖”印刷字体设计大赛“正文字优秀奖”、“评审委员奖”。
出版硬笔字帖多部。
仇寅硬笔楷书郑板桥题画竹姜国庶钢笔录朱柏庐治家格言姜国庶,男,1965年12月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书法作品获中书协研修班成果展二等奖两次;入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览。
发表于《书法》、《中国书法》、《人民日报》等40余种报刊。
传略收入《书画百家》、《中国当代中青年书画三百家》等专集。
《青少年书法报》头版、《中国书画报》曾作专题介绍。
姜国庶硬笔行书现代散文林似春硬笔行书节录孙过庭书谱林似春(1917-1996),原名暄,字似春,以字行。
浙江宁波慈溪人。
历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闸北区文化馆百老艺苑副理事长,上海市闸北区职工书法协会顾问。
堇 A Morkef 币场
42艺术博览AH Expo
一∞58年∞月生于河北保定市.毕业于鲁迅美
术学院中国画系。 o0 年被文化部、中国文
联授予百名杰出画家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
会员 中国长城书画院特聘画家、国家一级美
术师、北京名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享受国务院
津贴的艺术家。出版有((老等与绘画艺术 、
((老等画集))、((老等荷花集))、((当代著名
书画家全集 老等 圉 卷 等专著。
名画网≤≤≤.3}1≤0 r g_03
手机 13∞0∞ ∞0
润格∞00o元\每平方尺
思
图
一
鲁
j
老
等
作
品
_.._
穗
霉毒 圭’ 毳
音 嘲 ’
8
-_- ____
h~—1’^■_
-——■—● 一
’ ●一
-I■_-一
AnMarket
苎 市场
一
Art Expo艺术博览43
一 一
二
萎 A Markef 巾切
44艺术博览Art Expo
林散之的意义《中国书法》——世纪回眸:林散之的意义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半残老人等。
生于南京市江浦县,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
自幼喜欢书画,32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后遵黄宾虹教导,外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诗近两百首。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
197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82年,在南京举办其祖孙三代书画展。
1988年,林散之参加江浦县在求雨山上举行的林散之书画捐献仪式,捐出书法作品170件、画40幅,吕留良虫蛀砚和定山砚。
1991年,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林散之艺术馆”建成开放。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政协南京市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国画院画师、黄宾虹研究会名誉会长。
编纂《山水类编》二十九卷,著有《江上诗存》三十六卷及编外集十卷、《林散之书画集》等。
林散之的意义庄天明回想到南京博物院工作之初,曾编辑过《高二适研究》(1997年)与《胡小石研究》(1999年),所以没有继续责编后续的《林散之研究》与《萧娴研究》之原因,是当时觉得前者已成热门,凑热闹意义不大,况可担责编亦另有人选;后者则因为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较少,故内容单薄,难成佳构。
事至如今,林散之热得以延续,有关专著专论不断涌现。
所以,要完成一篇有新意的专文并不容易。
然而就“林散之现象”而言,尤其对于江苏的书法爱好者们来说,真如观赏一个传奇一般引人入胜:从其高僧罗汉般的形象,到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超诣清新的大草书风,乃至征服东瀛同道让国人扬眉等等,俨然成为当时文化艺术界高度关注的一种现象;再加之笔者的恩师尉天池即为林老的大弟子,讲述过林老一些轶事;笔者日后也曾两度登门拜访,亲身感受其神圣的风采;到南京博物院工作以后,又筹办过“江苏四老——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肖娴书法展”,编辑过《书风系列·林散之》专集。
艺术的“万水千山”——与汪观清先生一席谈文/药 翁海上画坛,国画大家汪观清最初以连环画闻名,其创作的连环画《红日》《雷锋》《斯巴达克》《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等经典,曾是伴随我等儿时成长的读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汪观清退休后周游世界,移居海外七年,“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创作”(汪观清语)。
回国后,于1997、2009年,两度在上海图书馆、金茂大厦举办牛年画展,因他画的牛富有灵性,有着与人相通的魔力,赢得“画坛牛魔王”之誉。
2010年,其创作的巨幅长卷《梦里徽州》(长68米高1.8米)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出引起轰动,此作,被誉为民国版的“清明上河图”。
去年的国庆节后,由上海文史馆、上海国防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万水千山》巨型玉雕,其制作全过程揭秘暨赠书仪式在上海某军港举行。
在参与设计与制作的40位海派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中,汪观清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
1978年,他接受上海美术家协会的委派,作为上海玉石雕刻厂制作大型玉雕提供最初设计的唯一军事题材画家。
又因《万水千山》玉雕,笔者了解到在1959年前,汪观清与长他十九岁的另一位海派山水大家应野平先生合作,创作了八条屏《万水千山》巨作,此作成为画坛一时翘楚,堪称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经典。
汪老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有点忙,预约两次才得以谋面。
笔者很想听他聊一聊与海派艺术家之间的陈年往事,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近代海派美术史。
这一天,我赶个大早,来到青浦画家村“耕莘堂”,喝着汪老沏的毛峰,在茶香中听他娓娓道来。
采访中被两拨朋友的来访打断,汪老安顿好朋友,处理好急办之事后继续娓娓道来,有条不紊,世事洞明,对后生来讲不啻一次加持“智慧力”的福分。
话题涉及五十年代黄金时期“连环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酸甜苦辣,特殊历史时期艺术经典的诞生过程等,还有汪老与海派老艺术家的交往、合作与感悟,特别是在“反右”“文革”运动中的荒唐无奈。
说到动情处,汪老的食指情不自禁地敲击着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