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珠与空心圣徒——伍尔夫和迪拉德同名散文《飞蛾之死》生命阐释
- 格式:pdf
- 大小:539.51 KB
- 文档页数:6
弗吉尼亚伍尔夫《飞蛾之死》的生态女性主义的解读何转红【摘要】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飞蛾之死》。
通过分析文中的"自然","感性"和"女权"等元素,文章撅取她去中心化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整体意识和对自然、自由、尊严、权利、命运、死亡和存在的思考。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2页(P108-109)【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感性;女权【作者】何转红【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6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二十世纪英国“传统散文最后的大师和新散文的首创者”[1],与詹姆斯·乔伊斯同为开创意识流文学的巨匠。
她擅长藉女性视角描写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和活动,诠释对女性、自然和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发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揉和了生态学和女性主义[2]。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权制对自然的压迫与女性的压迫有直接联系[3]。
在男性制社会,女性、自然、动物、感性、身体和主观被等同,被当作是男权、人类、理性、心灵和客观的对立面,是被统治、被征服和被压制的对象。
在男权社会,男权优于女权,人类高于自然,理性胜于感性,心灵统治身体,客观压过主观。
因此,废除具有压制的、物化的、等级优劣逻辑的反生态整体发展的二元体系,去中心化,尊重自然内在规律,约束人类企图干预、控制、征服自然的行为[4],才能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男女平等和多元化的生态整体。
伍尔夫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先驱[5]。
她研读过诸多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和作品,如简·奥斯丁,勃朗台姐妹。
在《两位女性》中,她道出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况:缺乏独处空间、无收入来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种种不平等[1]。
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 R N A L O F X I N X I A N G I『NⅣ蕊SnYE出.2009V d.23№.1拯救灵魂——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李敏■W~(商丘科技职业学院,河南商丘4760()o)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家。
她的作品里有着浓厚的死亡意识,其小说创作中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的关注和剖析独具特色,发人深省。
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折射出她独特的生死观——死亡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是灾难的结束,是新生的回溯,是生命的升华,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方式。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死亡意识;拯救;灵魂中图分类号:/563.0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1—0139—02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V i画ni a W ool f,1882—194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被普遍认为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和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奠基人。
她与乔伊斯、普鲁斯特和福克纳一起被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四大金刚。
伍尔夫一生虽然生活无忧,丈夫对她也是百般纵容,但她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精神打击。
1895年母亲朱丽亚斯蒂芬去世,伍尔夫第一次精神崩溃;1897年同母异父的姐姐斯特拉病逝;1904年父亲莱斯利斯蒂芬去世;1906年哥哥索比因伤寒而死。
这些生死离别的痛苦给作家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几次精神崩溃,多次自杀未遂。
在1920年10月25日的日记里,她写道:“生命为什么充满悲剧性?就像深渊边缘的羊肠小道。
”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
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因此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的短信后,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自家附近的乌斯河,终年59岁。
二、死亡意识的含义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质就向来是我自己的死亡。
揭秘伍尔夫夫人为什么要自杀伍尔夫作品介绍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英国伦敦肯辛顿人。
家庭为书香世家,父母都是著名的学者。
年幼时期,父母离异,15岁父母相继离世,成了孤儿,留下一堆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不幸被哥哥长期性奸,留下了黑暗的心理阴影,造成神志不清,经常企图自杀,童年的悲惨经历,奠定了伍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伍尔夫照片1897年无意在报刊上发表书评,一时大火,颇受好评,成为了学校的任教,小有名气。
1906年之后,陆陆续续结识了一批有才华、有思想的学术界的文化者,结识这些学者,让伍尔夫备受学习,渐渐的发展成一个文学艺术中心,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这个集团包括了家伦纳德·伍尔芙、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艺术创作者等。
融入了这个集团的影响就决定了伍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伍尔夫渐渐打开心扉,融入正常人的世界,让她短暂的忘记童年不愉快的经历。
文学上的小成就使她变得自信,变得有思想,也收获了友谊。
让她深入了解平等自由的观念,也让她以后的作品更加精致埋下伏笔。
自1907年的伍尔夫开始创作《远航》到1927年的《到灯塔去》,期间伍尔夫拥有了婚姻,从最初作品到巅峰时期,伍尔夫性格依旧敏感,有评论者言“她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癫狂中游走。
”多次病发,多次企图自杀。
最后于1941年自杀跳河离世。
伍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书迷说热爱她的神秘,她的丈夫伦纳德爱她的悲观、坚强。
总之,每个人心中都会对伍尔夫有定义。
伍尔夫作品伍尔夫全名为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可以说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名声也是很想响亮的,她还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也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那么伍尔夫作品有哪些呢?伍尔夫照片伍尔夫作品有很多,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有《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等。
其中小说作品有《远航》,这是她所写的第一部小说,之后还有《夜与日》、《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奥兰多》、《海浪》、《岁月》、《幕间》。
《生命生命》读后感最近,我学了一篇《生命生命》一文,我被文中的飞蛾的求生欲望给震憾了。
《生命生命》主要写了飞蛾求生,生长在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静听自己的心跳三件事情,说明了生命的意义。
当我读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这一句话时我感受到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不要虚度年华,无所作为。
饿哦还想到了一句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读完了这一篇课文,它让我想起了海伦·凯勒,海伦·凯勒是一位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不幸的残疾人,但她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先后掌握了四门外语,最后成为了哈佛大学的一名残疾学生。
我学完了这一篇课文,我获益良多,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最近,我在语文书上读到一篇叫《生命生命》的课文。
我被文中的飞蛾求生的欲望所感动了。
《生命生命》主要讲了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静听心跳三件事,展现了生命的意义。
飞蛾在作者手中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想逃出去,这令作者非常震惊。
我体会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很强烈。
1 / 4当我读到这句话:“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读到这里,我体会到:生命很短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穿越时空,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这让我想起了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它从小就双眼失明,双耳失聪的残疾人,但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先后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为哈佛大学一名残疾学生,这简直是个奇迹。
读完这篇课文,我获益良多,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最近,我学了一篇名叫《生命生命》的课文我被课文中的飞蛾与香瓜子的强大生命力量所震撼了。
《生命生命》主要写了飞蛾求生的欲望、香瓜子在砖缝中生长和静听自己的心跳三件事,展示出生命的意义。
蝴蝶与飞蛾——读《飞蛾之死》有感最后的抗争确属英勇超凡,而挣扎又是如此之狂暴,飞蛾竟然最终翻身成功了。
当然,你定会赞同求生的一方。
与此同时,在无人过问也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这微不足道的小飞蛾为了维持既无他人重视又无他人意欲保存的生命,竟对如此巨大的伟力作出这样强悍的拼搏,这更使人受到异样的感动。
——《飞蛾之死》弗吉尼亚·伍尔夫不知是否有人认真观察过飞蛾,我只知道,在不少人眼中,只对破茧成蝶的蝴蝶有着崇高的敬畏,那样一个小小的身体冲破厚厚的茧而获得重生是多么的不易。
的确,蝴蝶有着美丽的外表,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它们的生命来之不易。
连我也对它们心生怜爱。
读《飞蛾之死》前,我和大家一样,喜爱美丽的蝴蝶,总在蝴蝶破茧的时候,对它们另眼相看。
而《飞蛾之死》,让另一个值得敬畏的生命进入人们的眼帘。
飞蛾不似蝴蝶,它们没有绚丽的颜色,甚至有些丑陋,毫不起眼。
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飞蛾就是这样一只不起眼的飞蛾。
它是一只仅有一天生命的活在白天的飞蛾,它的一天,就是一生。
于是,为了这及其短暂的一生,它用尽全力捍卫了自己生命的尊严。
“大概是第7次尝试之后,它从木质窗棂上滑落,抖动着翅膀摔了下来,仰面掉在窗台上。
它无助的姿势唤醒了我,我突然想到它有麻烦了,自己起不来,双腿徒劳的乱蹬着。
”当窗外一切都格外的美好与宁静时,只有这只飞蛾还斗争着,向着它的目标努力。
面对生机盎然的世界,飞蛾从不展示它的弱小与无助,它只是飞,拼命地飞,似乎那样就能展示自己对世界的渴望,就能摆脱自己的弱小。
它飞着,扑腾着翅膀,也是扑腾着希望。
生命总是不如意,它终于精疲力尽,停落在窗沿上,然而它并没有放弃,它挣扎着,与死神做着顽强的抵抗。
在大自然面前,它终究是一粒尘埃,生命之神并不眷顾这只努力的飞蛾,任由死亡将它带走。
但,它的死亡却非常体面,毫无可怜。
面对这只飞蛾,我愕然。
这样一个小小的身体,竟然对生命有着如此强烈的渴望,它想飞,竭尽所有地努力地飞,追求着自由,捍卫着生命。
飞蛾之死(伍尔芙)飞蛾之死译文真正的蛾子从不在白天活动,比如最常见的黄夜蛾,它们只是栖息在窗帘的阴影里,让人忍不住联想到黑沉沉的秋夜,还有常春藤花。
而那些在白天飞来飞去的蛾子其实是杂交的,所以它们不像普通蛾子那样阴沉,也不像蝴蝶那样欢快。
然而我现在看到的这一只似乎还活得挺自在。
他翅膀狭窄,颜色像枯草,翅膀边缘有同样颜色的穗。
时值9月中旬,一个美丽的清晨,气候温和舒适,有阵阵微风,空气比夏天还清新。
窗户对面,人们已经开始犁地。
所到之处土壤压得平平整整,泛着湿润的光泽。
田野和远处高地上的热闹景象让我难以静下心来看书。
树顶上的白嘴鸦们也聚集起来,大声叫嚣着,仿佛在庆祝节日。
从远处看去,这一大群白嘴鸦简直像一个打满黑结的大网,这大网撒到空中又慢慢落下,于是每个树枝都落上了一个结。
突然,这大网再次抛洒起来,这次抛得更远,白嘴鸦的吵闹声也更大,好像每次的撒网和慢慢地落下都是一件多么激动的事情。
犁地的农夫、马和远处的高地所散发的活力不仅鼓舞了白嘴鸦,连这只蛾子也在它所占领的一个小小窗格上扑来扑去,让人忍不住去看他,虽然这让人有一种不舒服的、怜悯的感觉。
在这样一个似乎充满无限欢乐的早晨,命运却只让他扮演一只蛾子,这多少有些残忍,而这只蛾子努力地享受着这少得可怜的快乐,又显得多么可悲。
他活泼地从窗格的一个角跳到另一个角,停一秒钟,又飞快地跳到第二个角。
他还能做什么呢?除了跳到第三个角,再跳到第四个角。
这就是他所能做的。
远处的高地绵延不绝,天空广阔,炊烟随风飘荡,海上不时传来轮船的汽笛声,引人遐想。
而他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仿佛有一条线,虽然细如毫发,却承载着全世界的力量,注入他小小的身体。
每当他跳跃窗格,那条线仿佛都清晰可见。
他虽渺小,却也是活生生的生命。
然而,如此渺小的他,如此简单的一种生命形式,却从敞开的窗户飞进来,努力引起人类的注意和思索,这就显得有点可贵了,同时也愈发可悲。
仿佛有人取来一口生命的元气,小心翼翼地用绒毛和羽毛装饰起来,再让这作品翩翩起舞,来展示生命的本质。
从女性主义伦理学角度论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死观——对《达洛维夫人》的伦理分析姚丹丹; 刘丹翎【期刊名称】《《中国医学伦理学》》【年(卷),期】2019(032)012【总页数】5页(P1617-1621)【关键词】女性主义伦理学; 生死观; 向死而生【作者】姚丹丹; 刘丹翎【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18;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21 研究背景生死问题一直使人类感到困惑。
无数的学者以及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生死问题进行过探索。
从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伊壁鸠鲁的“死亡无关”论,到叔本华的人生悲剧论,他们都将死排除在生之外,认为生死对立,生是对死的否定。
而在20世纪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却独辟蹊径,以死亡为切入点来诠释生存的方式和意义。
与传统的生死观不同,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当下的存在,死亡应被视为生命的构成部分和生命的最大可能性,而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
海德格尔以对死亡的探索为出发点,阐释生命的真谛,试图赋予人类存在更深层次的意义。
基于这些思想,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生”的概念(“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借用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个短语,其思想对存在主义影响很大)。
“向死而生”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将死亡的可能性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死亡是一种站在我们面前的东西——一种迫近的东西”;“死亡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能的。
伴随着死亡的确定性而来的是‘当下’的不确定性”[1]。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死亡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死亡来临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无法确定的。
因此,一个人必须学会始终面对死亡。
“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人只有在对死亡的不断思考和领悟中才能真正获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在她的小说创作中铺展着她对生存和死亡的关注和领悟。
关于《飞蛾之死》读后感
这篇由伍尔夫写于1942年的飞蛾之死,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当时正在进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比于当时更加热衷于直接描写战争中百姓生活的痛苦的作家来说,伍尔夫则更高一筹的避开了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从而间接反映出战争的阴霾以及它带给无辜人类的无助与死亡感。
一只飞蛾尚且能通过跟大自然,跟死神的直接对抗来显示一个生命能拥有的价值,何况是一个人呢?这种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恐怕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
我们处于和平年代,生与死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像那些生活在二战时期的人们那样敏感。
但是,当我们面对苦难时,面对挫折时,应该有着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我们是应该屈服于它还是勇敢的去面对它呢。
我相信,当我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我们也同样会受人尊敬,而我们的人格在别人的心里也会变的崇高的。
谢霞梅
20005003079。
名篇赏析︱伍尔芙:飞蛾之死飞蛾之死伍尔芙白昼出没的飞蛾,准确地说,不叫飞蛾;它们激发不起关于沉沉秋夜和青藤小花的欣快意念,而藏在帷幕幽暗处沉睡的最普通的“翼底黄”飞蛾却总会唤醒这样的联想。
“翼底黄”是杂交的产物,既不像蝴蝶一般色彩鲜艳,也不像飞蛾类那样全身灰暗。
尽管如此,眼前这只蛾子,狭狭的双翼显现着枯灰色。
翼梢缀有同样颜色的一圈流苏,看上去似乎活得心满意足。
这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早晨。
时届九月中旬,气温舒适宜人,而吹过来的风已比夏季清凉。
窗户对面,犁耕已经开始。
钟片过处,泥土被翻了起来,显得湿溜溜又乌油油。
从田野以及更远处的丘陵,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使双眼难以完全专注于书本。
还有那些白嘴鸦,像是正在欢庆某一次年会,绕着树梢盘旋,远远望去仿佛有一张缀有万千黑点的大网撒开在空中。
过了一会儿,大网慢慢降下,直到林中的每一处枝头落满黑点。
随后,大网突然再次撒向天空,这一回,划出的圆弧更大,同时伴以不绝于耳的队队鸦噪,似乎一会儿急急腾空而去,一会儿徐徐栖落枝头,乃是极富刺激性的活动。
一种活力激励着白嘴鸦、掌犁农夫、辕马,影响所及甚至连贫瘠的秃丘也透出了生气。
正是这种活力撩拨着飞蛾鼓翅,从正方形窗玻璃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
你无法不去注视它,你甚至对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怜悯。
这天早晨,生命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丰富多样。
相比之下,作为一只飞蛾浮生在世,而且是只有一天生命的飞蛾,真是命运不济。
虽则机遇不堪,飞蛾却仍在尽情享受,看到这种热情不禁引人唏嘘。
它劲儿十足地飞到窗格的一角,在那儿停了一秒钟之后,穿越窗面飞到另一角。
除了飞到第三然后又是第四角,它还能做什么呢?这就是它能做的一切,虽然户外丘陵广袤,天空无际,远处的房屋炊烟缭绕,海上的轮船不时发出引人遐思的汽笛声。
飞蛾能做到的事,它都做了。
注视着它的时候,我觉得在它羸弱的小身体里,仿佛塞进了一缕纤细然而洗练的世间奇伟的活力。
每当它飞越窗面,我总觉得有一丝生命之光亮起。
《飞蛾之死》的文体学解读
《飞蛾之死》是一篇散文,属于现代文学作品。
它采用了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诗意色彩。
叙述方面,全文呈现一个细致、真实的场景描写,通过描绘飞蛾在灯光下飞舞的情景,表现了飞蛾对光的执着和追逐,同时也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奈。
意象方面,全文运用了象征手法,飞蛾在寻找光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知识、真理等追求的渴望,而灯光则象征了知识、真理等精神世界的光辉。
此外,飞蛾在对光的执着中最终走向死亡,暗示了对于追求知识、真理等的极端执着也会带来生命的挫败。
语言方面,文章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文字更富有情感和力量。
总之,文章通过对细小生物飞蛾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对于知识、真理等精神追求的价值探寻和挣扎过程,以及执着与失落的矛盾心理。
同时,也通过审视生命的脆弱与无力,让人重新审视对生命的价值和对知识、真理等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