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堵管新方法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0.71 MB
- 文档页数:19
气管切开患者堵管流程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措施,用于维持患者的呼吸通畅。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气管切开管可能会出现堵塞的情况,这将导致患者的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而有效地进行气管切开患者的堵管至关重要。
气管切开患者堵管的具体流程如下:1. 识别堵管症状:当气管切开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呼吸音异常、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立即怀疑气管切开管堵塞的可能性。
这些症状可能意味着气管切开管内有分泌物、血块或其他异物阻塞了气道。
2. 准备必要设备:在进行堵管之前,需要准备好一些必要的设备,包括吸引器、吸引管、气管切开用镊子、气管切开管、注射器、生理盐水等。
确保这些设备的清洁和完好无损。
3. 评估气道状况:在堵管之前,需要评估气道状况,确定堵塞的具体原因。
可以通过听诊呼吸音、观察胸廓起伏、测量血氧饱和度等方式来评估患者的呼吸情况。
4. 吸引气道分泌物:如果发现气道内有分泌物堵塞,可以使用吸引器和吸引管来清除。
在吸引之前,应先将吸引器连接到负压设备上,并调整适当的吸引力。
然后,将吸引管插入气管切开管中,并轻柔地吸引分泌物,直到气道通畅。
5. 检查气管切开管位置:堵管可能是由于气管切开管的移位或脱落导致的。
因此,在堵管之前,应检查气管切开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可以通过胸片或使用气囊注入少量空气来确定气管切开管位置。
6. 重新插入气管切开管:如果发现气管切开管已经脱落或移位,需要及时重新插入。
在重新插入之前,应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气管切开孔,并使用镊子固定患者的舌头。
然后,将气管切开管插入气管,并确保其稳定和固定。
7. 检查气道通畅:重新插入气管切开管后,需要再次评估气道通畅情况。
可以通过听诊呼吸音、观察胸廓起伏、测量血氧饱和度等方式来确定气道是否通畅。
8. 观察患者病情:堵管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果患者的呼吸状况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急救措施。
总结起来,气管切开患者堵管的流程包括识别堵管症状、准备必要设备、评估气道状况、吸引气道分泌物、检查气管切开管位置、重新插入气管切开管、检查气道通畅和观察患者病情。
气管切开后封管是为了使病人可以承受拔除气管后的心肺功能,封闭导管的步骤有如下三步:
1、首先在封管前要把气切导管周围的气囊全部放气,以保证导管和气管壁之间留有缝隙。
2、用纱布堵住病人的气管切开导管。
在病人可以发声情况下,导管和气管壁之间留有缝隙。
如果病人无法发声,导管和气管壁之间无缝隙,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可以完全封闭导管,而是应该分不同程度封闭导管,才能拔出导管。
3、以病人气切导管拔管的难易程度或肺功能为依据,可采用一步完全封管,30min-2h后直接拔管。
也可分次进行,先堵塞1/2,再堵塞全部或2/3,最后完全堵塞。
若病人通过导管壁与气管壁间的缝隙可正常呼吸,心肺功能良好,此时封闭导管成功,可直接拔除导管。
49No.33 Issue, Vol.6, November, 20202020年11月第6卷第33期智慧健康Smart Healthcare·健康科学·临床医学工程探讨两种堵管方式在气管切开患者堵管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刘家骥,金丹*(通信作者)(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360)摘 要:目的 探讨两种堵管方式在气管切开患者堵管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科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这个时间段为研究时期,以自愿参与研究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对象,以不同的堵管方式为分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2组。
以传统方法堵管的为对照组,自制堵管器进行阶梯式堵管的为观察组。
对比两组患者堵管后24小时、48小时PaO 2、PaCO 2的变化,堵管时间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堵管后24h、48h的PaO 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 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堵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自制气管导管堵管器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阶梯式堵管,不仅改善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体验,还有效缩短了拔管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气管切开;自制堵管器;堵管时间;效果本文引用格式:刘家骥,金丹.探讨两种堵管方式在气管切开患者堵管过程中的临床应用[J].智慧健康,2020,6(33):49-50,99.Clinical Application Exploration of Two Blocking Methodsin Tube Blocking in Tracheotomy PatientsLIU Jia -ji, JIN Dan *( Dazu People's Hospital, Chongqing, 402360)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two tube blocking methods in tube blocking of tracheotomy patients. Methods We chose 60 cases of tracheotomy patients voluntarily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from July 2019 to October 2020 in our department as objects, divided them into two groups basesd on different blocking methods. Control group was block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 and observation group wutg self-made tube blocking device. Compare changes of PaO 2 and PaCO 2 at 24 hours and 48 hours after tube block, tube blocking tim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PaO 2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t 24 and 48 hours after tube block, and PaCO 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tube block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control group, satisfaction degre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Self-made tracheal tube occlusion device can block tracheotomy patients stepwise, improve bad experience of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shorten extubation time and improv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effectively.KEY WORDS :Tracheotomy; Self-made tube blocking device; Blocking time; Effect0 引言在神经外科临床上,常见疾病有颅脑损伤、脑出血、肿瘤等,多采取手术治疗,而在术后患者常因意识障碍或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导致舌根后坠,同时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从而进一步会引起呼吸道梗阻,且内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气切套管的尽早拔管、拔管时机评估、直接拔与先堵后拔选择、堵管方式、装置堵管及拔管前后注意事项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常用措施,而后的术后拔管对患者的康复进程有直接且重要影响。
如拔管过早可增加再次插管风险,拔管延迟可增加并发症风险。
因此需进行综合评估,在拔管条件满足后,适时予以拔管。
尽早拔管长期留置气管切开套管可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误吸、气道狭窄、气管软化、气管无名动脉瘘、气管食管瘘、套管堵塞、吞咽功能障碍等。
并发症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气管切开状态将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加大护理难度,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而成功拔除气切套管可降低患者对家庭或照护环境的要求,加速康复进程。
尽早拔除气管套管对减少患者并发症、早期康复介入、缩短病程意义重大。
拔管评估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与拔管成功与否存在一定关联,意识状态好是拔管成功的重要预测因素。
对患者进行拔管时通常会评估其意识状态,目前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来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绝大多数支持GCS≥8分的患者气切套管拔管成功率更高。
咳嗽能力。
目前大多采用咳嗽峰流速和最大呼气压等可量化指标来评估咳嗽能力。
其中咳嗽峰流速是国际公认评估咳嗽能力的方法。
大多学者认为拔管前咳嗽峰流速应达到160 L/min 以上,最大呼气压应达到40cmH2O拔管成功率较高。
咳嗽峰流速低于 160 L/min 的很多患者也能成功拔管, 可见咳嗽峰流速作为拔管前评估咳嗽能力的指标,指标值差异较大。
患者难以将痰液经套管口咳出或白色卡片试验阴性,暂不宜拔管。
痰液评估。
排痰困难和分泌物增多是拔管失败的常见原因, 对痰液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痰液的量、性状、吸痰次数等。
多项观察性研究提出气管切开患者每 8 小时 2 次或少于 2 次吸痰为拔管的临床标准之一。
气道通畅性。
气道通畅性评估指评估声带到上呼吸道的通畅性。
应作为拔管前评估项目之一,患者若通过气管镜检查发现气道狭窄程度≥50%, 暂不宜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