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门峡以下流域水资源调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8.08 KB
- 文档页数:8
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摘要:文章对黄河水资源的现状作出分析,引起社会各界对黄河水资源的关注,从而提高公民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使黄河能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利用;保护;现状21世纪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三大问题的挑战,水问题被认为是三大挑战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则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目前,中国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
另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将减少到1750立方米。
届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将面临水资源更加紧张、缺水甚至严重缺水的局面。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对于黄河下游地区来说,黄河水是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除此以外可引用的淡水资源寥寥可数,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黄河水,使其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应对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的形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配置水资源,已经变的刻不容缓。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源、生产之源,它作为一种核心资源和动态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难以利用高科技解决的特点,因此,水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黄河是黄土高原的重要水源区,保护好水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黄河情看: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
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大,导致黄河水资源紧缺问题更加突出,干、支流断流现象频繁发生。
本文将阐述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特点和变化情况,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对策。
(一)黄河水资源的区域配置从黄河的天然情况来看,黄河上中游是产水区,下游两岸是分属两个流域的;但另一方面,下游又是受黄河洪水威胁的地区。
如果中上游区域水资源分配的少了势必影响其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中上游水资源分配的较多,那么有限的水资源能分配到下游地区的就势必减少,这样不但会影响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而且黄河水流量的降低直接加剧“水沙不平衡”,从长远看对黄河自身发展极为不利。
.精选文档 .2018 对于黄河水资源检查报告一、综述1、黄河河源区日趋遇到社会关注跟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趋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根源之一—黄河源区也渐渐遇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对于黄河源区的报导渐渐增加,如:XX年 1 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导了青海省地质检查院对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检查的结果,以为水环境变异、天气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 08 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捍卫战”为题作了以下报导:最近几年来, xx 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
全县已有 67 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万人、34 万头牲口出现不一样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XX 年 09 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泉的忧患-- 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导说:“跟着最近几年来全世界天气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分放牧的影响,不一样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展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害,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行估计的。
”2、检查的目的意义面对这样多的报导,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怎样认识呢?不可以漠不关心,应当深入检查研究,认识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状况。
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域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切原由,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
现有的水文观察,不论从站网散布到观察因素均没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由。
河源区因为受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员工生产、生活问题许多,为促使这一地域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完全改良水文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一定拟订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案。
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形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检查。
优化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策略研究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人口集聚区,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地区。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状况一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需要对其水资源配置策略进行优化研究。
首先,需要加强水资源调度和分配的全流域协调。
由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因此,需要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机制,通过水资源调度和分配的协调,使得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此外,还应加强跨流域水资源调度的研究,以最大程度地解决流域内外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其次,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在当前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应以水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建立和完善流域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流域内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减少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第三,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与土地资源、气候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可以采用节水农业技术,例如滴灌、微喷灌等方式来改善农业用水效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例如水库、引黄入冀工程等,确保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应。
最后,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
水资源是公众共有的资源,公众在水资源管理中应发挥积极的参与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管理的认识和意识;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工作。
综上所述,优化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策略需要通过加强水资源调度和分配的协调、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来实现。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调水调沙分析与思考黄河是多沙河流,每年从中游携带大量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游沿途平原河道,造成河床抬升,过洪能力变小,洪水威胁两岸。
在干流河道修建水库,虽然拦蓄大量泥沙,但同时也造成水库淤积而报废,三门峡水库即是例子,水库建成后,虽然使黄河水变清,但也带来严重问题,三门峡水库因大量泥沙淤积库容逐渐减少,最后不得不进行工程改造,进行调水调沙尝试。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进行大规模调水调沙,目的就是通过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达到利用少量的泄水,携带淤积在水库的泥沙,排入大海,而不造成沿途淤积,一方面使水库冲淤平衡,另一方面又不造成沿途河道淤积,同时制造人工洪峰过程,改变河道河势,缩小断面宽度,增加深度。
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目的。
黄河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
三门峡工程的运用实践中,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使“调水调沙”得以实施,2001年小浪底水库正式建成使用,使规模性调水调沙的水库条件具备,而且为调水调沙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提供了先决条件。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说:“多年来,治黄人一直在探索通过人工手段,塑造一种人工的理想的水沙关系,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当前天然不平衡的水沙关系,但这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大型调节水库,二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2002年7月,利用小浪底水库开展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至2009年8月,调水调沙历经8年9次。
1.黄河调水调沙2002年7月,利用小浪底水库开展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7月4日上午9时,小浪底水库开始按调水调沙方案泄流,7月15日9时出库流量恢复正常,历时共11天。
黄河三门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黄河三门峡库区位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水库。
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对于保障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给和水电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尤其是水库周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急剧增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质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等问题也日益严重,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黄河三门峡库区水资源现状1. 水资源供应紧张:三门峡库区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受限于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水资源供给总量有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地对水资源的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水资源供应已经日益紧张。
2. 水质污染严重:三门峡库区的水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以及水库周边的矿业开采等活动都对水质产生了不利影响,严重威胁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水资源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随着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急剧增加,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1.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严格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量,保护水源地和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加大水质监测力度,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提高水库水质,保障水资源的安全利用。
4. 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和技术创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鼓励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高水效农作物品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 加大水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充分挖掘和利用水库周边的水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水运业,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黄河三门峡库区水资源的现状,保障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2021年秋汛期三门峡水库潼三区间来水量研究作者:杨志豪谷苗苗钟家淦王雪莹王晓燕来源:《人民黄河》2024年第07期摘要:2021年黄河发生1949年以来最严重秋汛,三门峡水库在此次秋汛防洪调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潼关至三门峡区间(潼三区间)缺乏水文监测,因此在2021年秋汛期以潼关站计算的入库水量与实际水量相差10.4亿m3,对区间来水考虑不足影响了三门峡水库的精准调度。
从库区区间来水分析着手,以潼三区间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气象水文等数据,建立了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选取包括2021年秋汛在内的11场实测洪水资料进行率定和验证。
结果表明,11场洪水模拟洪峰流量误差均小于20.0%,平均确定性系数为0.725,模拟合格率为90.9%,較准确地模拟了2021年秋汛期潼三区间来水过程,并量化了不同支流对区间来水总量的贡献率。
关键词:HEC-HMS模型;洪水组成;三门峡水库;潼三区间流域中图分类号:TV62;TV88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4.07.006引用格式:杨志豪,谷苗苗,钟家淦,等.2021年秋汛期三门峡水库潼三区间来水量研究[J].人民黄河,2024,46(7):34-38.0引言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在黄河调水调沙运用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1-3]。
2021年8月下旬至10月,受短波槽东移南下和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共同影响,黄河发生1949年以来最严重秋汛,黄河潼关站出现最大洪峰流量8360m3/s(10月7日11时),是1934年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最大洪峰流量;三门峡出库站最大流量达8210m3/s(10月8日0时24分),为1977年以来最大流量[4-5]。
2021年汛期(7月1日—10月31日),三门峡水库共进行1次调水调沙运用、5次敞泄排沙运用、1次滞洪运用;发布工作部署、调度指令等共31份;启闭闸门共528次,其中秋汛期(8月21日—10月31日)共启闭439次。
黄委会招标委托深化研究小江调水,引135亿方三峡水入渭河2018年黄委会公示了“小江调水方案的深化研究”招标结果。
目前该研究方案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该方案最早来自于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持编写的“三峡水库引江入渭济黄济华北规划纲要”。
该方案以三峡水库为主要水源地,在重庆开县小江建抽水站,设水泵10台,扬程380米抽水至高程525米的静水池。
同时修建调节水库4座,蓄纳汛期高山洪水15亿,通过两条总长约312km的输水隧洞,将135亿方的长江水,穿过巴山、汉水、秦岭,送到陕西咸阳市附近的渭河。
小江引水工程的主要特点:1、水源水量充沛,稳定可靠;2、主要采用隧洞输水,避免了占地、大移民问题,有利于防止渗漏、蒸发、污染、边坡崩坍,便于安全保卫,调度管理;3、小江工程向渭河关中平原提供25亿方年水量,可以较为彻底地解决关中地区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4、刷渭河下游及黄河潼关段河床。
小江每年调水135亿进入渭河咸阳以下河道,除去供关中平原用水25亿,还有110亿水量从渭河下游通过,有10年时间可基本上将三门峡水库建成后40年淤在咸阳至渭河口211km河槽内的3亿吨泥沙冲走,使渭河下游恢复天然冲淤平衡的状态;同时,小江调水110亿经渭河下游进入黄河,10年后调入的长江水与黄河来水配合,将会使潼关河床高程下降约4m,基本恢复三门峡水库修建前渭河的自然生态环境;5、110亿水量经过三门峡、小浪底、西霞院座水电站,每年可增加发电量共约40亿度;6、冲刷黄河下游河槽。
初步分析,长江每年有8个月每月向黄河补充15亿水量,可以多输送黄河泥沙约1亿吨。
在7月至9月间还可利用长江水,配合黄河来水施放两次人造洪峰,冲刷泥沙约0.7亿吨,两项共减少黄河下游主槽泥沙淤积约1.5亿吨,能使黄河下游主槽不再淤高,还能下切。
工程布局•开县白家溪取水口处的天然河床高程为134米,三峡汛期限制水位145米,水深约10米,满足要求。
设置李子沟抽水站8台水泵最大用电功率252万kw,全年用电量140亿度,抽水至525米高程。
科技成果——黄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优化及综合调度关键技术技术开发单位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研究背景黄河流域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然而水资源极其短缺。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用水刚性需求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下游频繁断流。
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我国大江大河首个分水方案——《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87”分水方案),是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的依据,对黄河水资源合理利用及节约用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由于流域水资源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水资源量持续减少、时空分布变异,用水特征和结构变化显著,未来将面临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供需演变驱动机制;(2)缺水流域水资源动态均衡配置理论;(3)适应环境变化的黄河流域水量分配与调度方案。
研究内容(1)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水资源动态评价与需水演变;(2)变化环境下黄河动态高效输沙模式;(3)黄河分水方案适应性综合评价;(4)黄河流域水资源均衡调控与动态配置;(5)多因素扰动的黄河水量实时调度关键技术;(6)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调度与应用示范。
研究进展(一)项目启动及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完成项目实施方案和6个课题的实施方案。
10月18日在郑州项目启动会,科技部、水利部、黄委会等单位代表及10家参研单位参加项目启动会,会上成立了由4名院士和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并颁发了证书,负责项目全程咨询指导。
(二)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开展了黄河流域水文、气象、供用水、水电站调度系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
采集黄河流域600多个雨量站50年代以来逐日降雨数据及典型支流逐时降雨数据,采集潼关以上约150座干支流水文站设站以来的逐月实测径流量,收集黄河流域66个地级行政区供用水资料,收集了黄河干流26座水库调度运行资料。
(三)机制机理分析选取典型支流和灌区,调研典型灌区用水情况,识别气候变化、城市化和人为调节等对流域水循环过程及通量的影响机理;研究流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用水变化,初步分析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供需演变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