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治标与治本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治标更需治本作者:汪晓赞来源:《体育教学》2009年第12期《内经》中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
”“病有标本,治有逆从,……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
”在中医学中,“标”与“本”常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疾病发生的症状为“标”,病因和病机则常常为“本”。
医生一旦掌握了疾病的“标”与“本”,就能分清主次,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治疗疾病的关键,最后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在生活中,“标”与“本”则常被借喻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本”意为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的意思。
“标”则含有次要矛盾或矛盾次要方面的意思。
在我们的体育课程与教学中,长久以来,虽然学生从小学开始直至大学,需要从事长达14年之久的体育课学习,却依然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学生远离体育活动”,“学生缺乏体育运动兴趣与习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等诸多现象。
面对体育教学中所出现的这些“症状表现”(即为“标”),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认真去思考我们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即为“本”),并应该思考有效的解决办法。
近十年来,针对上述“病症”,体育课程改革者们提出将“健康第一”作为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提出“目标统领内容”、“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等新理念,提倡采用多样的、新型的体育“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等等。
反观近十年来实施体育新课程的过程,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体育教师与学生对于新课程的理解依然出现较大偏差,使得一些新课程的新理念无法真正地得以贯彻与落实。
例如,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许多课堂上则可能出现“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合作而合作”的现象,新课程提倡给予学生评价的权利,让他们参与到体育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则可能在其课堂上刻意安排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环节,从而导致“为了评价而评价”的形式主义,新课程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治标更要治本800字作文治标更要治本。
治标更要治本,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道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而我们往往只是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忽略了问题的根源。
治标就好比是在河边不断地打渔,而治本则是要找出河水为何受到了污染。
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工作上的繁忙,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纷扰等等。
而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采取一些临时的解决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
比如,工作上忙碌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采取加班加点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方式来迎战考试;生活中遇到纷扰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方式来规避问题。
这些都是治标的方法,它们可以暂时地解决问题,但却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的根源。
而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需要采取治本的方法。
比如,工作上的繁忙,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无谓的加班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找到学习方法,加强学习,找到问题的根源来解决;生活中的纷扰,我们可以通过沟通解决,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逃避问题。
在社会发展中,治标更要治本更是至关重要。
比如,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治标的方法,比如清洁河道,净化空气,来暂时地解决问题;但如果我们不找到环境污染的根源,不采取治本的方法,比如减少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那么环境问题永远无法真正地解决。
在个人成长中,治标更要治本同样重要。
比如,我们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我们可以通过掩饰,避讳,来暂时地解决问题;但如果我们不找到问题的根源,不采取治本的方法,比如努力克服缺点,改正错误,那么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成长。
总之,治标更要治本,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处事态度。
在我们面对问题时,要善于思考问题的根源,善于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去解决表面的问题。
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才能够迎接更好的未来。
“治标”和“治本”有什么区别?一、定义治标:指对问题的表面症状进行解决,暂时缓解困境,而未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治本:指对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二、目的治标: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问题或困境,使得局势能够得到短期的好转和改善。
治本:则更看重长远发展,目的在于找到问题的源头,通过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从而彻底改变现状。
三、应用领域治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用到治标的思维方式。
比如,我们身体不适时,可以通过吃药暂时缓解症状;在工作中,解决短期任务紧急的情况,也需要采用治标的方式。
治本:在科学研究、政策规划等领域,更加关注治本的思维方式。
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到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长远解决方案。
四、效果治标:由于治标只是解决问题的表面症状,所以其效果往往是短期的,无法根本改变问题。
治本:相比之下,治本的效果更加长久和彻底。
通过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可以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实现质的改变。
五、案例分析:1. 治标的例子: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制定临时措施,加强巡逻与警力部署,以保护学生的安全。
2. 治本的例子: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和规章,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尽管治标与治本都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下发挥作用,但要真正解决问题,持久的改变,还是需要从治本的思维方式出发。
因此,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当从根本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源,并理智地选择合适的治标和治本手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的治标与治本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标本治法的临床运用,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
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标本同治。
1.标与本的含义: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主要说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正气与邪气,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与症状,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先病与后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表病与里病,里病为本,表病为标等。
因而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不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
2.急则治其标:当标病甚急,成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若不及时解决就要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
属于标急的情况如大出血,腹水、腹大如箕、不能平卧,二便不利,严重吐泻,虚脱,高热,神昏谵语等证。
3.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是在病情处于比较缓和的情况下,应该针对疾病的根本进行治疗。
因而缓则治其本对慢性病和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肺痨咳嗽,其本多为肺肾阴虚,故不应用一般的止咳法治其标,而应滋养肺肾之阴以治其本病。
又如急性热病中,后期伤阴,应养胃滋肾。
4.标本兼治:在病情标本同时急剧时,或标本均不大急的情况下,宜采用标病与本病同时治疗的法则。
如气虚病人外感,气虚为本,外感为标,若外感不甚重,可以解表与益气合用。
治标不如治本的素材关于治标不如治本的名言和事例【扬扬止沸,不如去薪】出自《三国演义》。
意思是:要让水停止沸腾,与其把开水从锅里舀出来再倒回去,不如彻底抽走锅底下燃烧的柴火。
也就是说,很多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其实只能暂时缓解危急的困境,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要从最根本的地方下手。
(1)“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出自《增广贤文》,说的是,想要得到最好的戒酒方法,只要用清醒的眼光看醉洒的人,这启发人们,把别人当成镜子来反观自己,可以得到很多借鉴和警示,同样自己也可能是别人的镜子,因此要常常检点自己。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出自《孟子》,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孟子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处事应当有追求,而有原则就应该有舍取,有追求就一定要专一,只有不甘平庸,舍弃低级趣味,和暂时的安逸,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3)“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出自《礼记》,说得是错过了时机再去学习,那么即使勤奋劳苦也难有成就,该学习的年龄就不能贪图享乐,免得将来后悔莫及,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也是这个道理,古人以此告诫后人,要珍惜时间,学有所成。
(4)“躁极则昏,静极则明”,出自《菜根潭》,意思是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干扰而失去理智,从而做出让人后悔的事情,心情平静的时候,对事物的考虑就会缜密周详,反省的效果也更好,如果一个人在喧闹中也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才算具备了成功的心理基础。
(5),“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出自“论语”,意思是,已经做过的事不要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和阻止,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孔子用这句话教育他的学生,话到嘴边留三分,不能无所顾忌随便乱说,谨防造成不良后果。
(6)“治人事天,莫若啬”出自《老子》,意思是,治理人事,奉行天道,没有比节俭更好的了,老子认为国之长久,人之长生,都离不开“啬”的原则,无论修身还是治国,都应该厚培根基,积聚能量,收藏精神,充实肌体,这样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百姓健康长寿。
“治标治本”这个词语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它表达的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
“标”指的是症状和体征,而“本”则是指疾病的根本原因。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治标治本的论述。
例如,《黄帝内经》中就有“标本已定,邪从何入?”的记载,意思是说,如果已经确定了疾病的标本,就可以根据标本的关系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提出了“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即根据标本的轻重缓急来决定治疗顺序。
如果标病较急,则先治标,待标病缓解后再治本;如果本病较急,则先治本,待本病缓解后再治标。
此外,《灵枢·病本》中也提到了“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这些论述都强调了治标治本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治标治本”这个词语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它表达的是一种针对疾病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方法,同时也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学“治标与治本”概述一、治标与治本治标和治本,首见于《素问·标本病传论)。
标和本的概念是相对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因果关系以及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等。
一般而言,从医患关系来说,患者为本,医生为标;从邪正关系来说,人体正气为本,致病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关系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从疾病病位来说,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
可见,标本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掌握标本关系的重要性掌握了疾病的标本关系,就能准确地分清病证的主次先后与轻重缓急,对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针对临床病证中标本主次的不同,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法则,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标本先后的基本治则,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缓则治本缓则治本,指病势缓和,病情缓慢,先治其本,本病愈而标病自除。
多用于慢性疾病,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或病势向愈,正气已虚,邪尚未尽之际。
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肺肾阴虚是本,咳嗽、潮热、盗汗是标,标病不至于危及生命,故治疗多不选用单纯止咳、敛汗之剂来治标,而采用滋补肺肾之阴以治其本,本病得以恢复,咳嗽盗汗等诸症也自然会消除。
再如气虚自汗,气虚不能固摄津液为本,自汗为标。
单用止汗之剂,难以奏效,此时应益气固表以治其本,气复则自能收摄汗液。
缓则治本,一般对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急则治标急则治标,指标病危急,先治其标,标病缓解再治本病。
一般适用于:一是卒病且病情非常严重,治暴病不宜缓,初病邪未深入,当急治以去其邪,邪去则正气不伤,患者易于恢复;二是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症状时,如大出血病变,出血为标,出血之因为本,但其势危急,故必以止血治标为首务,待血止后再治出血之因以图本;三是疾病过程中出现某些急重症状,或症状不除,无法进行治疗时,则当权变而先治其标。
治标更要治本作文治标,只会让问题更糟,采取一个表面上能解决问题的措施会使人们淡忘它的潜在危险。
治本才是王道。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治标更要治本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治标更要治本作文篇1世间万物,不垢不净,缘起缘灭,一切因果,皆由生起。
——题记列车脱轨,桥梁倒塌,煤矿爆炸……近年来,发生一幕又一幕的灾难性事件让人汗颜。
即使列车道上,红绿灯永不停息地工作;桥梁设计时,工程师经过反复周密的计算;煤井旁总是张贴着“注意安全”的条幅……可这血淋淋的事实,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脆弱与不堪。
一次又一次的事故带来的是人们的呼唤,面对这些,政府出台政策,有关部门作出赔偿。
可这些又能挽回什么?能挽回那些已逝的生命吗?人们痛惜生命的离去,可痛惜之余,是否应该看到,这些事故恰恰反映出安全措施不到位。
人们只知道问题发生了,问题有待解决,又有谁提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为了防止梯子伤人,而在旁边写上“注意安全“的字样,为何不能将梯子横放,从而使伤人的机率下降为零呢?儒学大师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世界需要太平,要求我们对待问题治标更应治本。
中医所崇尚的便是治其根本,根据病人的特点,从病根出发,根治疾病。
我们都知道古代医学大师李时珍以及他的惊世巨著《本草纲目》,这是他历经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才写出的巨著。
他的医术之所以高超,是因为他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从根本出发,才能药到病除。
对待安全问题也同样如此。
日本多地震,因此日本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
日本的学生乃至未上学的儿童,都熟知防震措施。
如今,中国人缺乏的便是这种根治问题的精神。
中国,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大国,面对各种问题,只有追根溯源,才能让你的人民安居乐业。
佛曰:“世间之大德曰生。
”珍惜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让每一个生命都倍受关注,要学会把“注意安全”改为“把梯子横放”的精神真谛。
治其根本,迎接我们的将是阳光明媚的春天,等待我们的是遍地鲜花的未来。
【推荐】治标与治本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说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
作为一对相对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与本之所指不同。
如:就邪正而言,邪气为标,正气为本;就病因、病机与症状而言,病因、病机为本,症状是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就疾病先后言,新病和继发病是标,旧病和原发病为本等等。
总之,本含有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的意思,标含有次要矛盾或矛盾次要方面的意思。
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治疗疾病的关键。
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
针对临床病证中标本主次的不同,而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法则,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此即所谓标本先后的基本治则。
标本理论对于正确分析病情,辨别病证的主次、本末、轻重、缓急,予以正确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急则治标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先后原则是急治其标。
此时标病(证)急重,即标病(证)转变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当急治其标。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标急的情况多出现在疾病的危重阶段。
如肝血瘀阻水鼓病人,就原发病与继发病而言,鼓胀多是在肝病基础上形成,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如腹水不重,则宜化瘀为主,兼以利水;但若腹水严重,腹部胀满,呼吸急促,二便不利时,则为标急,此时当先治标病之腹水,待腹水减退,病情稳定后,再治其肝病。
2.缓则治本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即本病(证)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时。
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因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得治,标病自然也随之而去。
如痰湿蕴肺之咳嗽,痰湿内阻是本,咳嗽是标。
此时标病不至于危及生命,故治疗不用单纯止咳法来治标,而应化痰祛湿以治本,本病得愈,咳嗽也自然会消除。
3.标本同治也就是标本兼顾。
标本同治适用于标病和本病俱急或并重之时。
如气虚血瘀中风患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是本,瘀血阻滞经脉是标。
此时标本俱急,须以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同时并用,这就是标本同治。
可见根据病情的需要,标本同治,不但并行不悖,更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