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 “治标”与“治本”并重
- 格式:pdf
- 大小:138.40 KB
- 文档页数:2
‘‘
回归本源
一本刊记者杜莹祝国辉
从广义上来讲,PLM是一种理念,即通过管理概念创意、产品设计、工艺设计、
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直至报废等阶段,来挖掘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利润。在实际应用
当中,我们所说的PLM软件厂商一般是狭义的,是指从CAD软件切入,加上产品
数据管理,然后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样的软件企业。
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PLM的概
念从提出伊始就瞄准了产品创新的理
念 在信息化领域,似乎没有什么能比 PLM更靠近“创新”这两个字了。从中 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越来越多的智慧与 创新因素被人们所重视,然而.我们在 创造的过程中.是否更应该重新审视一 下PLM的本质概念,返璞归真,看清 楚这个世界更需要一个什么样的PLM 理念。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王建民 认为,从广义上来讲,PLM是一种理 念,即通过管理概念创意、产品设计、 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直至报 废等阶段.来挖掘产品生命周期中的 利润。在实际应用当中 我们所说的 PLM软件厂商一般是狭义的.是指从 CAD软件切入 加上产品数据管理,然 后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样的软件 企业 当PLM遇到ERP 创新设计(PLM)要考虑企业现有 12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年9月 王建民:以PLM前沿应用带动PLM核心技术发展 的加工装备、库存材料、制造能力等资 源约束,企业资源规划(ERP)则要考 虑到产品的设计与工艺要求。从这个 角度来讲,无论是以支持产品开发为 主导的PLM厂商.还是以关注企业资 源规划与优化的ERP厂商 都要关注 对方所管理与支撑的业务,都需要具 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眼光。只不 过由于以往在技术和实践层面以及在 信息化基础设施层面上的历史局限, ERP和PLM被不同的业务部门所考 虑.就出现了关注制造资源管理的 ERP厂商和关注创新设计、创新工具、 知识复用、知识创新的CAD厂商的独
立发展。
随着ERP厂商越来越多地进入
PLM行业 二者在PLM理念上开始不
谋而合,主要表现在 ERP厂商开始推
出PLM模块,而PLM厂则开发出制造
过程管理(MPM)等功能模块。与此
同时,PLM解决方案提供方的自身背
景正在越来越模糊,各个厂商纷纷把
自身的产品线不断延伸,不同厂商之
间的解决方案,基本上都覆盖了产品
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由于ERP和
PLM这两个领域的软件供应商在业务
上开始交叉.这种竞争的趋势也就开
始凸现出来了。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
认识到.并不能简单地将ERP和PLM
对立起来.“我个人认为.”王建民说.
广义上说PLM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理
念:狭义上的PLM与ERP软件也各有
侧重,二者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切入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他们将会共存
相当长的时间。”
传统的PDM或者说狭义的PLM
厂商是以CAD软件起家的.而进入
PLM领域的ERP厂商则是从企业资源
管理软件起家的 现在他们都在向对
方的业务领域扩展 产生了一定业务
的交叉覆盖。对于两个阵营的业务交
叉问题,王建民认为.现在PDM/PLM
阵营和MRP/ERP阵营既要竞争又
要合作。
企业为了实现广义PLM的目
标 首先.要对自己核心业务和信息
化阶段目标有清晰认识.对所需的
信息化系统有一个比较全面地、直
观地了解。在此基础上,企业在引入
PDM/PLM和ERP平台时,要扬长避
短.在避免模块与功能重复的同时.
又要确保所选择模块能够实现软件
之间集成.支持业务流程无缝的集
成和流转。
另外.在技术层面上,需要积极
探讨形成一个一体化、标准化的互操作
体系。解决互操作的问题之后 就能够
实现PLM于ERP之间的低成本集成。
差距与差异:应用和技术两
个层面
国内与国际PLM的状况有什么差 异和差别7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进行 思考。 第一个层面是从PLM软件厂商的 角度来说。国际PLM软件厂商大都是具 有悠久历史的老牌企业,资金雄厚.犹 如巨人:与之相比,我国的PLM软件厂 商的规模相对来讲不如其规模大,软件 产品的功能不甚丰富。因此,从PLM软 件厂商的角度来讲.我国PLM软件厂商 还不够强大。关于这个问题,作为关注 PLM技术的863专家.王建民认为.PLM Cover Report封面报道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制约我国PLM软 件厂商壮大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个核心技术是什么呢.主要就 是CAD技术.高端CAD技术没有掌握 在我们手里。”王建民说。实际上,对于 PLM的管理功能.比如BOM管理、产 品配置管理以及工作流程管理等,我们 做得并不差 甚至可以说做得不错,比 ■ PLM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制约我国PLM软件厂商壮大发 展的根本原因。 较符合中国国情。然而,高端CAD系统 不突破.我国PLM就会被很多企业拒之 门外。尽管如此,在国家“十一五”863 计划”面向行业的可定制PLM系统”项 目支持下.目前国产PLM仍然取得了一 些成绩.如东方汽轮机、江淮汽车、航 天五院、黄海造船等都采用了国产PLM
系统。
第二个层面,从国内大型企业PLM
需求和PLM实践来看。 国内和国际上
没有太大的差距,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 的,”王建民说 “甚至可以说,在应用 层面上,我们很多的大型企业已经走在 了世界的前面了.一些国际PLM供应商 甚至把中国企业PLM需求作为其技术 发展的目标方向。” 正是这两个层面的差异和差距. “治标”与 治本”并重 以PLM前沿 应用带动PLM核心技术的发展。中国 PLM应用正在走向世界前列.这必然会 带动中国PLM技术与系统的发展,因 此,王建民认为,这对中国PLM来说是 一种难得的机遇。 协同是手段,不是目的 协同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上至 政府部门,下至企业和厂商.协同似乎 成为随处可见的词语。王建民认为,对 协同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白协同的内 涵。“协同有一种泛滥的趋势.大家都谈 协同。然而协同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 种使能手段.最终的目标是为企业创造 效益。”王建民说。 协同是企业获得效益、优化使用资 源的一种理念 然后在这种理念下有多 种技术值得关注。协同如何发展.发展 什么.王建民有自己的理解。 是企业业务数据的管理与共享, 即首先要实现数据协同。 其中包括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仓库 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版本管理技术等。 二是业务过程管理技术.业务过程 就是把制造当中的各类资源组成相互协 作的网络,使得制造资源在相互作用的 网络中创造价值。 业务过程管理包括业务过程设计、 业务过程分析、业务过程执行、业务过 程挖掘以及业务过程改进等环节。业务 过程管理是企业在实现数据协同的基础 上迈上的新台阶。
三是人员之间的协同与协调.目前
我国在这个方面还远未做到定量的管
理,是企业业务协同的新层次,也是我
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王建民认为PLM是实现协同的重
要使能技术,可以为实现上面三个层次
协同提供系统支撑。o
2010年9月www mlechlFie GOm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