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
急则治标名词解释嘿,咱今天来唠唠“急则治标”这个事儿啊!你说啥是急则治标呢?就好比你正走在路上,突然天下大雨了,这时候你得赶紧找个地方躲雨吧,先别管之后要咋走,先把被雨淋这个急事儿解决了,这就是急则治标呀!咱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可多了去啦。
比如说你突然肚子疼得要命,那这时候你肯定得先想办法止住疼呀,总不能还慢悠悠地想着去调理身体啥的吧。
这就像一艘船在海上遇到大风浪了,你得先赶紧稳住船,别让它翻了呀,这就是先把眼前最紧急的问题搞定。
你想想看,要是家里突然着火了,你还会慢条斯理地说我要从长计议怎么防火吗?肯定不会呀,你得赶紧先灭火呀!这就是抓住当下最关键的,先把火灭了再说别的。
急则治标就像是给生病的人先打一针止痛剂,让他能缓过那口气来。
咱再打个比方,就像你着急要去一个地方,结果路上车坏了。
这时候你得先想法子修好车或者找别的办法赶紧到目的地呀,而不是在那纠结车为啥坏了,以后要怎么保养车。
等你到了地方,再慢慢去研究那些后面的事儿嘛。
你说要是一个人受伤了,流了好多血,那肯定得先止血呀,这就是最急迫的事情。
等血止住了,再去考虑怎么让伤口好得更快,怎么避免以后再受伤。
急则治标其实就是一种很实际、很聪明的做法。
有时候啊,生活中的事情就像一团乱麻,你得先找到那个最关键的线头,把它解开,其他的才能慢慢捋顺呀。
就好比你爬山的时候,突然遇到滑坡,那你得赶紧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呀,而不是还想着怎么欣赏风景呢。
急则治标也不是说就不管后面的事儿了,而是说要先把眼前最紧急的处理好,不然可能后面啥都没法做啦。
就像一场比赛,你得先跨过眼前的障碍,才能继续往前跑呀。
所以说呀,咱得明白啥时候该用急则治标这个办法。
别遇到事儿就慌了神,得冷静下来,找到最关键的那个点,先把它解决了。
这样咱才能一步一步地把生活过好,把困难都给解决掉,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反正我觉得就是这么回事儿!。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意思咱中国人常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话可太有道理啦!就好比你走路,突然被石头绊了一跤,那你得赶紧揉揉摔疼的地方,这就是治“标”;可要是你老在这条路上摔跤,那你就得想想,是不是路有问题呀,得去把路修好,这就是治“本”。
你看那生病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时候咱感冒发烧了,头疼得厉害,那先得吃点药把烧退了,把头疼止住,这就是先解决眼前难受的症状嘛。
但这只是暂时的呀,要想以后不总生病,那还得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规律作息,让自己身体棒棒的,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呀。
咱过日子不也这样嘛!有时候家里突然水管漏了,那得赶紧找东西堵漏呀,这就是先把眼前的麻烦解决了。
可之后呢,还得找个专业的师傅来好好修修水管,甚至考虑换个质量更好的水管,这才是长远之计呢。
要是每次都只是应付一下眼前的漏水,那这水管不是总出问题嘛。
再说说学习吧,考试没考好,那先得看看错哪儿了,赶紧补一补,争取下次考好点,这就是治那个“标”。
可要是真想学习好呀,那得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每天认真听讲、按时做作业、多读书多思考,这才是从根本上提升自己呀。
不然光靠临时抱佛脚,能有多大用处呢?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呀!项目出了问题,赶紧加班加点解决问题,这是必须的。
但之后呢,是不是得反思一下为啥会出问题呀,是流程有漏洞还是人员安排不合理呀,找到原因改进了,以后才不会总出同样的问题嘛。
你想想,要是只盯着眼前的“标”,而不去管那个“本”,那不就像只摘果子不种树一样嘛,果子摘完了就没了呀。
可要是把“本”给照顾好了,那果子不是源源不断地有嘛。
就像那身体,你光吃药打针,却不注意保养,那身体能好得起来吗?就像那水管,你光堵漏不换管,能保证以后不出问题吗?就像那学习,你光临时抱佛脚不养成好习惯,能真正学好吗?就像那工作,你光解决眼前问题不改进制度,能有大发展吗?所以啊,咱得明白这个道理,遇到事情别只看眼前,要想得长远一些。
别光治标不治本,要标本兼治呀!这样咱的生活才能过得越来越好,咱的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顺呀!这可不是我瞎说,你自己好好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心存感恩,知足常乐/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2年第05期《老老恒言》中的长寿之道——心存感恩,知足常乐文/耿引循《老老恒言》云:寿为五福之首,既得称老,亦可云寿,更复食饱衣暖,优游杖履,其获福亦厚矣。
人世间境遇何常,进一步想,终无尽时;退一步想,自有余乐。
《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五福”出于《书经·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可见,“寿”为五福之首。
曹庭栋说:老年人如果是吃得饱穿得暖,拄杖而悠游,那就是获得了天底下最厚的福气了。
人生的境遇变化多端,进一步想,追求名利终无尽时,总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不如退一步想,其实生活多了很多乐趣。
《道德经》中有:知足于内而不争虚名,就不会有屈辱;知止于外而不贪得无厌,就不会有忧患。
如此可以使人长寿。
“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老年人要知足常乐,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信心,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客观地对待自己的人生位置,对自己的位置要有满足感,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
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
不要攀比,凡事需量力而行,随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未必是弱者的行为。
学会自我修养,自我排解。
有这样一句话:“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
”福是人们心态健康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知足感。
不论什么事情,只要以知足的态度对待,那么享乐是福,吃苦也是福;机巧是福,吃亏也是福。
清朝内阁大学士纪晓岚有句话“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一个人知道知足,内心经常会是快乐的、达观的。
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一切、在知足者面前,没有过不去的坎。
知足可以使人平静、安然。
相反,如果一个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那就会总在纠结,总感到焦虑不安。
急治标,缓治本,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验案一则(国医大师周仲瑛经验)导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是每个中医人都熟记于心的治病原则。
国医大师周仲瑛老师治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这一案中辨初诊标甚急,重在治标,兼顾其本;复诊标急不甚,标本同治,堪称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则的典范,现与大家分享,共同学习。
//////////湿浊中阻,胃气上逆案主编/周仲瑛周学平袁某,女,72岁。
初诊(2002年2月5日):2000 年3 月开始厌食,浑身无力,查肾功能异常,尿素氮15mmol/L,肌酐160μmo1/L,未做特殊处理,长期服用肾衰宁。
今因病情加重来诊。
症见食少纳差,脘痞呕恶,浑身无力,大便少行,尿少,舌苔淡黄腻,舌质暗,脉细滑。
拟从脾肾两虚,湿浊中阻,胃气上逆治疗。
藿香 10g,苏叶 10g,黄连 4g,淡吴茱萸 3g,法半夏 10g,淡苁蓉 10g,淫羊藿 10g,潞党参 10g,泽兰 12g,泽泻 12g,鬼箭羽15g,生大黄 9g(后下),车前子 10g(包),14剂。
图:淫羊藿二诊(2004年7月15日):家属代诉药后病情好转稳定,以后每次发作便服原方,病情稳定后继续服用肾衰宁。
2004年4月因病情又见加重,曾住院查肾功能:尿素氮19.5mmol/L,肌酐300μmol/L。
彩超:双肾缩小,左肾7.3cm×3.8cm,右肾7.5cm×3.4cm。
诊断为:①冠心病;②高血压3 级;③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
目前患者怕冷明显,足背冷甚,如浇冷水,血压基本正常。
仍拟温通泄浊,和胃降逆。
藿香 10g,苏叶 10g,炮姜 2.5g,制附片 6g,黄连 3g,吴茱萸3g,法半夏 10g,党参 10g,生黄芪 15g,淡苁蓉 10g,淫羊藿 10g,鬼箭羽 15g,怀牛膝 10g,生大黄 6g(后下),车前子 10g(包)。
14剂。
药后病情继续好转,仍按上方随症加减。
按:慢性肾功能不全,为体内有害物质潴留,中医学认为该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邪瘀滞为标,而成关格重症,临证重在辨标本虚实缓急。
针灸治疗学辅导:一:名词解释:解结,陷下则灸之,俞募配穴法,痛经,心悸,热则疾之,经穴触诊,前后配穴法,胃脘痛,中经络,感冒,寒则留之,对症取穴,喘病,菀陈则除之,同病异治,高热,痹症,荥主身热,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异病同治,辨位归经,呃逆,中风,晕厥,中脏腑,胃脘痛,三部配穴法,辨证归经,上下配穴法,哮病,四关穴,远部取穴,心悸,眩晕。
二:填空题:1.2.、合五个腧穴,简称为五输穴。
3.4.72.3.的病变和种。
而泄。
8.9.10.治疗不寐阴虚火旺型应予以滋阴降火、心俞。
1.按部配穴主要包括、、三部配穴法。
2. 在“按经配穴法”中,肝病取期门、太冲、阳陵泉,属__表里经___________配穴法。
前头痛取合谷配解溪,属3.“合治内府”之“合”指_______下合______穴和______合_______穴,意指______二穴主治脏腑疾患_______。
4.“八脉交会穴”中_____申脉________、______后溪_______相配用于治疗耳、目内眦、头项、腰背病证。
5.合谷、太冲治疗小儿惊风方义是_____平肝息风________;后溪治疗落枕的理由是__八脉交会穴同督脉___________。
6.“百会”治疗阴挺常用______灸法_______(刺灸法);至阴转胞胎,常采用______灸法_______(刺法)。
7.十二井穴中,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的穴位有_____少商________、______商阳_______。
8.“治痿独取阳明”指痿证多取经、足阳明经腧穴,意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1.2.3.的腧穴。
4.5.6.8.和胃降逆。
6.7.痛痹的针刺方法是。
1.2.3.4.5.6.7.8.9.2.3.十二经脉的证候表现,的病变逆气而泄。
891012.3.4.经的病证。
5.6.7.三、简答题:1.何谓远部选穴法?其根据是什么?并举例说明之。
答: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腧穴的方法。
“治标治本”这个词语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它表达的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
“标”指的是症状和体征,而“本”则是指疾病的根本原因。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治标治本的论述。
例如,《黄帝内经》中就有“标本已定,邪从何入?”的记载,意思是说,如果已经确定了疾病的标本,就可以根据标本的关系来制定治疗方案。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提出了“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即根据标本的轻重缓急来决定治疗顺序。
如果标病较急,则先治标,待标病缓解后再治本;如果本病较急,则先治本,待本病缓解后再治标。
此外,《灵枢·病本》中也提到了“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这些论述都强调了治标治本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治标治本”这个词语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它表达的是一种针对疾病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方法,同时也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第五章中医护理原则(修改后)⽬录第五章中医护理原则第⼀节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第⼆节施护求本⼀、正治和正护法⼆、反治和反护法第三节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第四节扶正祛邪⼀、扶正和祛邪的含义⼆、扶正与祛邪的运⽤原则三、扶正和祛邪的关系第五节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第六节三因施护⼀、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三、因⼈制宜第五章中医护理原则理论和实践:第⼀节预防为主预防,就是采⽤⼀定的措施,防⽌疾病的发⽣发展。
中医学历来⾮常重视预防,早在《内径》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的内容。
⼀.未病先防未病先放,就是在疾病发⽣之前,做好各种预防⼯作,以防⽌疾病的发⽣。
要做到未病先防,⼀是要培养正⽓,提⾼抗病能⼒,即“正⽓存内,邪不可⼲”:⼆是要防⽌病邪侵害。
(⼀)养⽣⼜称摄⽣,即增强正⽓,使⽓⾎旺盛,阴阳和调,脏腑功能健全,从⽽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1.顺应⾃然规律⼈体的⽣理活动和⾃然界的变化规律是相适应的。
⾃然界四时⽓候,昼夜晨昏和⼈体的⽣理、病理关系密切。
只有顺应⾃然⽽摄⽣,才能强⾝健体,减少疾病的发⽣。
2.重视情志调护情志因素和⼈体的⽣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伤及脏腑,引起⽓机紊乱,⽓⾎阴阳失调⽽发病,也可损伤正⽓,使⼈体的⾃我调节能⼒减弱。
因此⼼情舒畅,精神愉快,减少不良情志刺激,可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的。
3.注意饮⾷起居饮⾷有节,主要包括不可暴饮暴⾷,不⾷不洁⾷物,克服饮⾷偏嗜三⽅⾯。
饮⾷有节才能避免损伤脾胃,使⽓⾎⽣化有源,正⽓旺盛,抗病能⼒增强。
4. 加强⾝体锻炼 “⽣命在于运动“,锻炼⾝体可使⽓⾎流畅,经络通达,筋⾻强筋,肌⾁健壮,关节灵活,脏腑功能旺盛,体质增强,对益寿延年和预防疾病有重要意义。
但锻炼要因⼈⽽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 药物预防预防接种、药物调补、药物免疫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和抗病能⼒,早在16世纪的⼈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开创了⼈⼯免疫的先河。
中医辨证治疗过敏性哮喘医案中医治疗过敏性哮喘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过敏性哮喘发作期以表实为主,要先辨寒热,以攻邪治标;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应细辨肺、脾、肾的虚实及阴虚阳虚,以扶正固本。
明代医家就已提出了“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治则,提示了补肾是过敏性哮喘“治本”的关键。
对于许多常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的慢性过敏性哮喘则可标本兼治,只是应在治本方面和治标方面有所侧重而已。
临床医生应细心辨证施治,才能把握住治标、治本和标本兼治的原则。
一、辨证中医治疗过敏性哮喘的方法因发作期与缓解期的证候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中医对过敏性哮喘的治疗应首先辨明过敏性哮喘之虚实;缓解期多属虚喘,应再细辨属肺虚、肾虚、脾虚,是阳虚还是阴虚。
急性期多属实喘,须再细辨属寒喘还是属热喘,并注意寒热的相兼和转化。
除辨虚实寒热的证候外,还须细辨有无痰壅。
(一)实喘实喘主要发生在过敏性哮喘急性期,主要为风寒或躁热犯肺,加之痰湿停聚,气逆痰升所致。
实喘有寒喘和热喘之分。
1.寒喘为过敏性哮喘的主要类型,绝大多数单纯过敏性哮喘发作属于寒喘范畴。
寒喘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烦燥不安、夜间尤重、畏寒背冷、喷嚏频频、流涕不止、痰液清稀或带泡沫、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浮滑,重者可见呼吸短促、面色苍白、两唇青紫、大汗淋漓。
寒喘的症状与现代医学的单纯过敏性哮喘发作相似。
若伴有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头疼身痛,脉浮紧者为兼有风寒表证。
2.热喘主要表现为发热烦躁,面唇较红,过敏性哮喘发作时声高息粗,喉中痰鸣,喉痛,痰液粘稠而黄,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若伴发热自汗者为兼有风热表证。
热喘与现代医学的合并呼吸道感染的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相似。
(二)虚喘过敏性哮喘缓解期的主要证候为虚证,分肺虚、脾虚和肾虚三型,这里主要描述的是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期前后的平素表现,西医往往容易忽略这些表现,而中医则较为重视,通过对过敏性哮喘缓解期的调养来预防和减少急性发作。
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一、填空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下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D)A消炎B行气C镇静D调和阴阳E都不是(二)B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下同。
)A止痛B升压C降压D安眠E增乳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A )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A咳喘取肺俞B亡阳灸关元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E都不对3.阴病治阳:(A)4.阳病治阴:( B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三)D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下同。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 B)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龙虎交战D阴中隐阳E阳中隐阴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C D )A补心俞B泻行间C补照海D泻申脉E补胆俞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1、《灵枢·官针》篇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中医临床病势辨析很重要中医之声公众号病势判断的方法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衡的结果。
因此,病势都是阴阳盛衰的具体反映。
轻重缓急之势病之轻重是医者首先要判断的基本内容。
一般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神”的状态,即“得神”与“失神”,是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所谓失神,是指脏腑精气大伤、机能衰减、每见于久病重病者之象,如目无光彩、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赢瘦等。
二是胃气的状态。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脾胃论》曰:“人以胃气为本。
”《临证指南医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
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
”判断胃气有无,《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所谓真脏脉,指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即《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故真脏脉又称怪脉、败脉、绝脉、死脉,如鱼翔脉、虾游脉、屋漏脉、雀啄脉等。
疾病的急缓表现于发病形式,取决于正邪力量对比及邪气的性质,也与发病诱因及体质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外感病变较急,内伤病变较缓。
外感病变中,温热、疫毒之邪致病较急,寒、湿之邪致病较缓;内伤病变中,过食或误食者,大怒、大喜、大惊者致病急,少食或偏食者,多忧思者,及痰、瘀等继发性病因者致病缓。
总体而言,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证、热证者多急,阴证、寒证者多缓。
疾病的轻重与缓急之间有着一定关联,即病势急者多重,病势缓者多轻。
但不少情况又非如此,如外感者发病多急,而大都轻浅;正气耗损或痰、瘀所致者发病多缓,却大都深重。
升降出入之势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亦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即《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治疗法则,就是要求医生在面对患者复杂病情的时候采取一个非常基本的法则——紧急病情应该以解决“标”的问题为首要,如急性疼痛,要首先解决疼痛,使之疼痛减轻或消除;高烧,要首先降温;出血,要首先止血等等。
而当病情稳定,但存在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时,则要以解决根本问题为治疗原则:脾虚要健脾;肾虚要补肾;阴阳失调要调整阴阳等等。
这个法则是一个基本法则,也是一个基本思路。
我认为此法则不仅是用于中医治疗上的一个基本思路,也是我们处理各种事情的一个基本思路。
我们每天都面对着许多的工作和事情,也是需要有所选择的进行处理和解决的。
那么,先处理什么,后解决什么,肯定要有所选择。
如何选择?同样可以采取这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先解决急的,后解决缓的。
这方面的内容我不必在此多写,因为每个人(或者说绝大部分人)都懂得这么做。
还有其他原则吗?还有,比如“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处理容易的,后处理困难的。
这也是多数人都理解和常用的,是一般性原则。
而我在本文中想重点讲一个由“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则
所引伸出来的道理。
人之存在于社会和自然界,必与人、与事、与物、与景紧密相连,因之相互作用是少不了的。
作为人,为了保护自己,趋利避害,必要随时对作用于自身的影响因素产生反应,无论是良性的因素,还是非良性因素。
那么,如何应对各种影响因素,每个人应该也都会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各自的准则。
然而,是否能够上升成自
己的理性思维,尚无多的经验来推测。
我以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是一个可以推而广之的好理论。
我们不妨将其反之而用于以上所谈及的对外界的反应策略上。
具体解释是,“急则治标”
和“缓则治本”是说在情急的情况下我们先解决“标”,情不急时则解决“本”。
那么,按照这一原则来扩展我们的思维,我们在对于那些对自身产生影响的因素发出我们的反应时,应该将那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哪些是影响我们的“标”的因素,哪些则是影响我们“本”的因素。
对于那些影响“标”(表现出来的)的因素我们应该产生“急”(快)的反应,而对于那些影响我们“本”(实质存在的根本问题,也许没有表现出来)的因素则应该产生“缓”(慢)的反应。
以危害健康的因素为例,发现有一根钉子或者一个尖锐器物在孩子容易碰到得地方,那就要立即作出反应,赶快把它去除掉;而当发现孩子吃甜食多,活动少,体重超过正常时,我们则应该仔细商量对策,如何调整孩子的饮食,如果促进孩子的运动,然后制定出个计划,一步一步地来执行,改变孩子的生活方式。
再例如,某人给你提出意见,说你把某件事情忘记了,那你就应该立即去办理;而如果有人跟你说你对某个事物的认知有偏颇,那么你则需要找出时间更深入地调查了解该事物,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信息,最后重新作出自己的评价。
总之,对于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不要急于求成去解决,那样也解决不了,而需要的是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准备付出更多的思考、时间、力量才能使之得以
改善、提升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