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治标与治本
- 格式:doc
- 大小:1.44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E、《神农本草经》()2、下列哪位医家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A、刘完素B、李东垣C、朱震亨D、张仲景E、张元素()3、下列外感病邪中,季节性最强的是:A、风邪B、火邪C、湿邪D、暑邪E、寒邪()4、惊则气:A、上B、缓C、结D、下E、乱()5、下列人体的脏腑中,互为表里的是:A、脾与胃B、心与大肠C、肺与小肠D、肝与肾E、肾与胆()6、怒伤:A、胆B、脾C、肝D、肾E、心()7、肾在体合:A、肉B、骨C、皮D、脉E、筋()8、手太阴经脉所属的脏腑是:A、肺B、肾C、胃D、大肠E、肝()9、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A、急则治其标B、寒因寒用C、因时制宜D、缓则治其本E、标本兼治()10、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A、心B、肺C、脾D、肾E、胆()11、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12、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D、肝脾肾E、心肺肾()13、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A、卫气B、营气C、宗气D、元气E、正气()14、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A、心B、肺C、脾D、肝E、膀胱()15、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湿E、燥()16、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法:A、塞因塞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虚则补之E、实则泻之()17、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A、对立制约的B、互根互用的C、消长平衡的D、可以转化的E、感应交合的()18、阴偏胜的病机特点为:A、阴胜阳虚的实寒证B、阴胜伤阳之虚寒证C、阴胜伤阳之阴阳两虚证D、阴胜阳未虚之实寒证E、阳虚所致阴胜之病症()19、从胸走手的经脉是:A、肺经B、大肠经C、小肠经D、胆经E、胃经()20、天癸的产生,取决于:A、肾中精气的充盛B、正气充沛C、肾阳的蒸腾D、肾阴的濡养滋润E、肾之纳气()21、与足太阴经起点相接的是:A、足阳明经B、足少阴经C、足太阳经D、手阳明经E、手太阳经()22、主治节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肝E、肾()2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心在志为喜B、肺在志为悲C、肝在志为怒D、脾在志为惊E、肾在志为恐()24、阴阳偏衰的治疗,下列哪一项原则最中肯:A、温阳制阴B、损益兼用C、补其不足D、滋阴清热E、损其有余()25、下列何种为反治法?A、用热远热B、通因通用C、寒者热之D、补泻兼用E、滋阴清热()26、致内脏下垂的病机是:A、气滞B、气逆C、气闭D、气陷E、气脱()27、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气血的盛衰。
《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一)精气学说的概念: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二、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概念: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6.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三、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与胜复;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
(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3.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4.五脏与五液的关系;5.五脏的外华; 6.五脏与五时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证3、辨证治疗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6、阴阳7、阴平阳秘8、阴血9、阳气10、阳胜则热11、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17、重阳必阴18、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21、寒者热之22、阳病治阴23、阴病治阳24、五行25、五气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体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盗母气41、虚则补其母42、实则泻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补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泻南补北问答题(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
以下同)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
以下同)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接洽。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名词解释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脏5、六腑6、奇恒之府7、神8、血府9、汗血同源10、津血同源11、1肺朝百脉12、肺主治节13、肺主行水14、通调水道15、肺为水之上源16、气门7、肺为娇脏18、肺主宣发和肃降19、脾主运化20、脾胃为后天之本21、肾为先天之本22、先天之精23、后天之精24、天癸25、元阴26、元阳27、肾者,胃之关也28、髓海29、七冲门30、中精之府31、水谷之海32、三焦气化33、心肾相交34、心肾不交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7、精血同源38、水气凌心。
项目八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原则、康复原则2.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3.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任务一养生原则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探索增加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和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及方法等系统理论的一门科学。
一、养生学的意义(一)增强全质(二)预防疾病(三)延缓衰老一、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1.依靠自然2.适应四时变化(二)形神共养1.静以养神2.动以养形(三)调养脾胃1.饮食调节2.药物调节3.精神调节4.针灸调节(四)保精护肾1.节制房事,不妄作劳2.食疗、导引、按摩补肾。
任务二预防原则一.预防为主的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二.预防的基本原则(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1.重视调摄精神2.注意饮食卫生3.加强身体锻炼4.人工预防免疫(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1.避其邪气2.药物预防任务三治疗原则一、治则的概念(一)治则的含义治疗疾病时所以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二)治法的含义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例:扶正──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祛邪──发汗、泻下、清热、祛痰(三)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是从总的方面规定和概括治疗规律,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普遍性,而治法是从属于治则,是针对具体病情治疗方法,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特殊性。
两者均以辨证作为前提和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扶正与祛邪1.扶正──指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虚证。
例:气虚——益气血虚——养血“虚证”——虚则补之阴虚——滋阴阳虚——温阳2.祛邪——指祛除邪气,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实证。
例:“实证”—实则泻之表实——发汗里实热——清热里实寒——散寒食积──消食导滞血瘀——化瘀3.扶正与祛邪相兼抉正祛邪合并使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中医治疗标准内科疾病在经过辨证确定诊断之后,则应拟定治法,依法立方,以进行治疗。
所谓治疗原则,就是在治疗疾病时,立法、处方的根本法则。
用以指导全面治疗工作。
由于疾病的症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且病情又有轻重缓急的差别,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个体,其病理变化和病情传化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病变本质,治病求本;采取相应的措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并针对病变轻重缓急以及病变个体和时间、地点的不同,治有先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一、治病求本“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按摩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针对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
“本”是相对标而言的。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病状是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原发病的本,继发病是标等等。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并不都反应疾病的本质,有的甚至是假象,只有在充分地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病之所在,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如腰痛,可由风寒湿邪、肾精亏损或跌扑闪挫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止痛的方法,而应透过前面地综合分析,找出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分别用祛邪通络、补肾益精、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意义所在。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时候,必须正确处理“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
(一)、正治与反治所谓“正治”就是通过分析临床证候,辨明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标与治本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标本治法的临床运用,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
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的原则。
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标本同治。
1.标与本的含义: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主要说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正气与邪气,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与症状,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先病与后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表病与里病,里病为本,表病为标等。
因而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不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
2.急则治其标:当标病甚急,成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若不及时解决就要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
属于标急的情况如大出血,腹水、腹大如箕、不能平卧,二便不利,严重吐泻,虚脱,高热,神昏谵语等证。
3.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是在病情处于比较缓和的情况下,应该针对疾病的根本进行治疗。
因而缓则治其本对慢性病和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肺痨咳嗽,其本多为肺肾阴虚,故不应用一般的止咳法治其标,而应滋养肺肾之阴以治其本病。
又如急性热病中,后期伤阴,应养胃滋肾。
4.标本兼治:在病情标本同时急剧时,或标本均不大急的情况下,宜采用标病与本病同时治疗的法则。
如气虚病人外感,气虚为本,外感为标,若外感不甚重,可以解表与益气合用。
高血压中医治疗:治标又治本我作为一名高血压患者,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治疗方法。
在我国,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我也不例外,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
西医治疗高血压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控制血压,但是长期服用药物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开始寻求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拔罐治疗等。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中药治疗,因为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副作用较小,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
我找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中医医生,医生根据我的体质和病情,给我开了一些中药。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每天按时服用中药,几个星期后,我发现我的血压有所下降。
这让我非常高兴,也增强了我坚持治疗的信心。
作为一名高血压患者,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治疗方法。
在我国,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我也不例外,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
西医治疗高血压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控制血压,但是长期服用药物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开始寻求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在我国,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拔罐治疗等。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中药治疗,因为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副作用较小,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
为了治疗我的高血压,我找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中医医生。
医生根据我的体质和病情,给我开了一些中药。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每天按时服用中药,几个星期后,我发现我的血压有所下降。
这让我非常高兴,也增强了我坚持治疗的信心。
作为一名高血压患者,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治疗方法。
在我国,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我也不例外,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
西医治疗高血压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控制血压,但是长期服用药物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治疗法则,就是要求医生在面对患者复杂病情的时候采取一个非常基本的法则——紧急病情应该以解决“标”的问题为首要,如急性疼痛,要首先解决疼痛,使之疼痛减轻或消除;高烧,要首先降温;出血,要首先止血等等。
而当病情稳定,但存在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时,则要以解决根本问题为治疗原则:脾虚要健脾;肾虚要补肾;阴阳失调要调整阴阳等等。
这个法则是一个基本法则,也是一个基本思路。
我认为此法则不仅是用于中医治疗上的一个基本思路,也是我们处理各种事情的一个基本思路。
我们每天都面对着许多的工作和事情,也是需要有所选择的进行处理和解决的。
那么,先处理什么,后解决什么,肯定要有所选择。
如何选择?同样可以采取这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先解决急的,后解决缓的。
这方面的内容我不必在此多写,因为每个人(或者说绝大部分人)都懂得这么做。
还有其他原则吗?还有,比如“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处理容易的,后处理困难的。
这也是多数人都理解和常用的,是一般性原则。
而我在本文中想重点讲一个由“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则所引伸出来的道理。
人之存在于社会和自然界,必与人、与事、与物、与景紧密相连,因之相互作用是少不了的。
作为人,为了保护自己,趋利避害,必要随时对作用于自身的影响因素产生反应,无论是良性的因素,还是非良性因素。
那么,如何应对各种影响因素,每个人应该也都会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各自的准则。
然而,是否能够上升成自己的理性思维,尚无多的经验来推测。
我以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是一个可以推而广之的好理论。
我们不妨将其反之而用于以上所谈及的对外界的反应策略上。
具体解释是,“急则治标”和“缓则治本”是说在情急的情况下我们先解决“标”,情不急时则解决“本”。
那么,按照这一原则来扩展我们的思维,我们在对于那些对自身产生影响的因素发出我们的反应时,应该将那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哪些是影响我们的“标”的因素,哪些则是影响我们“本”的因素。
第八章防治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治未病的内容?()A、调摄精神B、加强锻炼C、审因论治D、人工免疫2、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这种治疗属:()A、治病求本B、既病防变C、早期治疗D、扶正祛邪3、属治则的有:()A、滋阴B、温阳C、扶正D、发汗4、“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A、反治法B、逆治法C、从治法D、治标法5、“通因通用”适用下列哪种病证?()A、肠虚滑脱B、寒湿泄泻C、脾虚泄泻D、食积泄泻6、“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A、表实里虚证B、虚实夹杂证C、真虚假实证D、真实假虚证7、“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是属:()A、因人制宜B、因时制宜C、因地制宜D、因病制宜8、下列何种为从治法?()A、用热远热B、通因通用C、寒者热之D、补泻兼用9、正虚邪实而不耐攻伐的病人,应采用:()A、扶正为主B、先扶正后祛邪C、扶正与祛邪兼用D、先祛邪后扶正10、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A、急则治其标B、因时制宜C、缓则治其本D、标本兼治11、扶正祛邪兼用的原则是:()A、虚实夹杂证B、邪盛为主,兼正虚C、正虚邪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D、扶正会助邪,祛邪更伤正12、阴阳偏盛的治疗以下列哪一项最中肯?()A、调整阴阳B、热者寒之C、寒者热之D、损其有余13、阴阳偏衰的治疗,下列哪一项原则最中肯?()A、调整阴阳B、补偏救弊C、补其不足D、滋阴清热14、除……外,均属因人制宜:()A、因性格不同而用药B、因年龄不同而用药C、因性别不同而用药D、因体质不同而用药二、多项选择题1、中医学“治未病”是指:()A、治标治本B、未病先防C、正治反治D、既病防变E、扶正祛邪2、“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等不同特点来考虑用药:()A、年龄不同B、体质差异C、性别差异D、生活习惯不同E、生活环境不同3、属于祛邪的治法是:()A、发汗解表B、消导C、活血化瘀D、涌吐E、理气4、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治宜益气解表,此属:()A、因人制宜B、标本兼治C、缓则治其本D、先扶正后祛邪E、扶正祛邪兼用5、既病防变的措施有:()A、人工免疫B、调摄精神C、早期诊治D、加强锻炼E、先安未受邪之地6、“通因通用”适用于:()A、中气下陷所致腹泻B、食积腹痛,泻下不畅C、肾气不固引起小便清长D、膀胱湿热的尿频、尿急E、瘀血引起的出血7、“塞因塞用”适用于:()A、精血虚便秘B、血枯经闭C、阳明腑实D、脾虚腹胀E、热结大肠8、属扶正的方法有:()A、益气B、养血C、壮阳D、滋阴E、止血9、下列治法属于“从治”的是:()A、阳中求阴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D、阴病治阳E、塞因塞用10、下列治法属于“反治”的是:()A、热者寒之B、塞因塞用C、上病治下D、虚则补之E、通因通用三、填空题1、中医学中的所谓“治未病”,包括和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应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标本治法的临床应用,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
但还应根据标本缓急的不同,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1.急则治标
若标病甚急,如不及时解决,会影响本病的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则应先治其标,待病情稳定后,再治其本病。
如大出血病人,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其标,待血止后,病情缓和,再治本病。
又如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的时候,应先治疗标病的腹水。
大小便不利,可用利水、逐水法,待腹水减轻、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本病。
再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当新病较急之时,亦应先治外感以治其标,待新病愈后,再治宿疾以治其本。
2.缓则治本
所有疾病,当标病不急时,都应该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这是治病求本原则最直接的体现。
如肺痨咳嗽,其本多为肺肾阴虚,故治疗不应用一般的止咳法治其标,而应滋养肺肾之阴以治其本。
又如在急性热病中后期,则应养胃滋肾等。
3.标本兼治
是指标病与本病并重,则应标本兼治。
如临床表现有身热、腹硬满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黄等,此属邪热里结为本,阴液受伤为标,标本俱急,治当标本兼顾,可用增液承气汤治之。
泻下与滋阴同用,泻其实热可以存阴,滋阴润燥则有利于通下,标本同治可收相辅相成之功。
又如虚人感冒,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治宜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是治标。
又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则应表里双解,亦属标本同治。
可以看出,标本的治疗法则,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临床应用或先治本,或先治标,或标本兼治,应视病情变化适当掌握,但最终目的在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