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其成因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的困境一、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1.女性文学批评单一化和极端化倾向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女性意识是女权主义者颠覆父权制,反抗男权文化的重要工具。
在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者看来,女性意识是独立的,独立于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并且认为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对女性意识产生了一定水准的压迫。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在中国文化里,个人、家庭、国家三者是统一的,所以在中国文化里,性别意识、国家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在女性文学批评中,不论是片面强调女性意识和个体意识,还是片面强调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都会走入文学批评单一化和极端化的误区。
主要体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批评中,将女性意识中的“女”剥离,片面强调“性经验”,以极端化、庸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与女性文学批评多元化特征相悖。
中国女性文学批评集中围绕女性意识展开,例如对陈染、海男、林白等大量展示女性个人私密的体验的文学极端推崇,这是对女性意识的误读,更会导致批评对象的误置和批评的偏颇。
2.注重性别内容的考察,忽视艺术形式的探索我国国内部分学者在接受女性文学批评理论时,容易盲从西方女性文学批评已有的理论,导致女性文学批评在实践中重复犯相同的错误。
西方女性文学批评在很长一段时间执着于女性文学中性别内容的批判,忽视对文学艺术形式美学价值的探讨,使得文学批评犹如隔靴搔痒,受到女作家的漠视。
事实上,女性文学批评不应该局限于文本的性别内容,应同时注重女性文学区别于男性文学的写作形式和美学形态。
如此而来,才有可能对现实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3.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与文学实际脱节和疏离受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的影响和本土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缺乏,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者需要借鉴他人的理论方法、成果来审视自己。
借鉴西方理论成果是必须的,但是不是简单的模仿。
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理论框架、资源、语言形式往往采用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横向移植。
在困境中前行的当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_中国特色论文导读::相较于女性文学批评。
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而言。
在困境中解决问题。
努力进行建构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及批评理论的尝试。
论文关键词:女性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中国特色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一股充满热情和批判精神的女性创作激流进入中国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但进入新世纪后,她又悄然沉寂在中国主流文学的湖水中,湖面波澜不惊,只现出湖边浅浅的一层水纹,让我们看到激流退却后的痕迹。
大多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者,在近乎一致的放弃“身体写作”、“走出自我,走向社会”的呼声中,发生了很大转变:“个人化”写作的主将要么沉寂(如陈染),要么一定程度的“转型”(如林白、徐坤等),要么主动被动地离开文坛(如部分70年代的女作家),而刚入场的新生代作家(如“80后”)又不太在意性别问题;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而言,有些在20世纪80、90年代,在该领域里十分活跃的批评者近年来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学术“转向”中国特色,如戴锦华转向大众文化研究,董之林转向17年文学研究,荒林则更多地从事跨学科交流等。
上述现象,不得不让人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前途担忧。
作为一种有着独特批评视野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否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答案是肯定的,就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一样会经历跌宕起伏,在困境中解决问题,丰富自身,建构适合中国现实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正因为“跌宕”阶段的存在,才提醒了女性学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于“抗拒性阅读”与“身体写作”的自我反思,诸如理论资源的单一、对西方文论的误读、女性文本的消费气息对性别批判的消解等。
这些自我反思对于在无论是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还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在实践和理论指导上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及在中国取得的进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与西方各种文艺思潮一起涌入中国。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
姚辉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近年来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表示困惑或批评的论文或论著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紧促和沉重感。
这些不约而同出现的反思性文字,昭示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问题确实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基于此,本文在众多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对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原因进行一个自己的思考。
【总页数】1页(P6-6)
【作者】姚辉
【作者单位】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09
【相关文献】
1.造成当前环境执法困境的原因分析及对环保部自主破解环境执法困境的几点思考[J], 李正春;王晓霞;祝合丰
2.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困境及思考——个逻辑分析的框架 [J], 魏广君
3.当前中国公民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 [J], 黄江燕;李家鹏;乔刘伟
4.当前中国农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J], 孙立刚
5.乱象亟需治理,矫枉不可过正——对当前中国生命伦理学困境应对策略的思考 [J], 谭筱林; 刘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审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其成因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而言,其不仅已经发展壮大为一门显学,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个中国文学的环境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会发现其面临某种程度的困境。
这种困境首先表现为身份的双重。
即一些女性作家在从事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表现作为女性自身的思想与感情,还要注意满足读者对女性的猎奇心理。
由于不断的深入消费主义浪潮及商品化思想,媚俗男权话语的现象逐渐的出现在“身体写作”中,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为卫慧、棉棉,她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使大众对女性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在其作品中,“女性身体”被强烈的、大量的突出,以求将公众目光快速的吸引过来,实现经济目的。
恰是因此种现象的存在,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深深的陷入困境中,导致话语主体中,女性再次变为“他者”,造成本应是“看者”,却变成“被看”。
其次是对女性文学表现的的困境。
不同的女性作家选择了不同的写作生存状态。
有人选择了纯文学创作,忽视女性自身的性别,这样的作家有池莉等人为代表的;有的人恰好与之相反,在作品中十分注意突出女性意识,代表人物是林白等;而有的作家則在其作品中刻意的表现青年的欲望,淡化了作品的严肃性,其代表人物是棉棉。
最后,在理论立场、价值判断上存在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生产了大量的媚俗作品,追求感官刺激,缺乏社会观照,反映了男权的话语中心。
那么,何以会造成这种女性文学批评的困境呢?一、女性文学批评的困境的成因1、理论的多元与复杂在西方最早产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后来其不断发展与扩散,逐渐的在我国生根、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翻译的原因、“需要适应水土”等原因,导致了这个理论的复杂。
在国外,女性文学批评呈现阶段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其在理论上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的历史过程,二是横向的理论过程。
纵向的看,女性文学批评分为三个阶段:即揭露在文学实践中存在的“厌女现象”的阶段、昭示女性作家价值的阶段、在承认女性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思考文学本质的阶段。
第一编唐代文学一、唐代文学特质形成的原因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唐太宗一中华,破突厥,败吐蕃,安回纥,时称天可汗,奠定了盛世强音的基调。
国力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赋予了唐代士子无与伦比的自信。
影响了盛唐的独特审美意识。
2.门阀的垄断政治被破除,科举、南选为士子打开了进取之门。
门阀的垄断政治被破除。
科举、南选使唐士子不再有左思之叹。
开疆拓土,立功异域,是唐代士人的普遍心理,这一点便与宋儒迥异。
现实事功的追求和崇文经武的风气,使建国伊始的大唐天下充满了英雄主义精神和蓬勃向上的生机。
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文人的功名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大批寒门士子进入仕途,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和关山塞漠,促进了文学的新发展。
尤其是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与散文的繁荣发展。
3.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在思想文化上,唐统治者既不兴文字狱,又对外来的佛教文化和中国的道教文化,加以兼收并蓄。
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文化特质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都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4.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
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5.唐昂扬的精神风貌,来自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的中外融合,造就了士人的进去精神、开阔胸怀、恢弘气度。
6.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浅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与发展作者:陈羽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0期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潮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
它的出现,与当时如火如荼的女权主义运动直接相关,与当时欧美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状况有关;与当时欧美各国思想活跃、各种新学说新观点广泛流行有关。
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为研究对象,简单阐述其发展的过程与代表作家和作品。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权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13-0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欧美形成。
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着旺盛不衰的发展势头,其影响面由少数女性主义倡导者迅速扩展到英、法、美等国的整个社会,并且从西方数国扩展到全球各国,并在东方国家方兴未艾的女性传创作高潮中得到反响。
英文feminism以前译成“女权主义”。
但是,当代西方妇女运动已经超越了争取男女平权的阶段,转向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
换句话说,在整个审视批评的过程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用“女性主义”来取代以前“女权主义”的译法是合乎事宜的。
我们常说的女性文学研究可能有三种界定:一是研究女性作家创造的文学;二是研究描写女性生活的文学;三是研究表现出女性意识的文学。
这三种界定意味着对女性文学的不同理解与思路,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第一种界定以作者是否为女性做为区分标准,并不在乎作品所写的内容是否与女性有关。
第二种界定则不在乎作者的性别。
只关注作品内容是否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
第三种界定虽说有些抽象,但还是脱胎于前两种界定的方法,它不满足于仅仅由女性来写的作品,也不满足于一般性地表现女性的生活内容,它所要表现与强调的是探索女性特有的意识与情趣也就是要有“女人味的”。
西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们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取向倾向于上述第三种界定。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旨在分析和解读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探讨并反映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和权利,并挑战传统文学中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出现和发展,为女性作家和读者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观点,也为深化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起源与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当时女性意识和权益的争取活动兴起,女性开始批判和反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家庭制度。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扩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在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着女性权益运动的高涨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如珍妮特·沃尔芙、希拉里·布雷尔、艾利斯·海尔曼等。
她们通过重新解读文学经典作品,探讨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了“男性之眼”、“女性之眼”等概念,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颠覆。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关注女性经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揭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并以此为中心去重新解读文本,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和传统女性形象。
2. 揭示权力结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权力结构,分析性别、阶级、种族、性取向等因素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影响,并对其中的不平等和偏见进行批评和反思。
3. 建立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给女性创作者和读者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呼吁建立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文本和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视角和工具。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1. 文本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并考察文本如何描绘和塑造女性角色。
审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其成因
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而言,其不仅已经发展壮大为一门显学,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个中国文学的环境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会发现其面临某种程度的困境。
这种困境首先表现为身份的双重。
即一些女性作家在从事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表现作为女性自身的思想与感情,还要注意满足读者对女性的猎奇心理。
由于不断的深入消费主义浪潮及商品化思想,媚俗男权话语的现象逐渐的出现在“身体写作”中,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为卫慧、棉棉,她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使大众对女性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在其作品中,“女性身体”被强烈的、大量的突出,以求将公众目光快速的吸引过来,实现经济目的。
恰是因此种现象的存在,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深深的陷入困境中,导致话语主体中,女性再次变为“他者”,造成本应是“看者”,却变成“被看”。
其次是对女性文学表现的的困境。
不同的女性作家选择了不同的写作生存状态。
有人选择了纯文学创作,忽视女性自身的性别,这样的作家有池莉等人为代表的;有的人恰好与之相反,在作品中十分注意突出女性意识,代表人物是林白等;而有的作家則在其作品中刻意的表现青年的欲望,淡化了作品的严肃性,其代表人物是棉棉。
最后,在理论立场、价值判断上存在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生产了大量的媚俗作品,追求感官刺激,缺乏社会观照,反映了男权的话语中心。
那么,何以会造成这种女性文学批评的困境呢?
一、女性文学批评的困境的成因
1、理论的多元与复杂
在西方最早产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后来其不断发展与扩散,逐渐的在我国生根、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翻译的原因、“需要适应水土”等原因,导致了这个理论的复杂。
在国外,女性文学批评呈现阶段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其在理论上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的历史过程,二是横向的理论过程。
纵向的看,女性文学批评分为三个阶段:即揭露在文学实践中存在的“厌女现象”的阶段、昭示女性作家价值的阶段、在承认女性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思考文学本质的阶段。
从横向看,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存在很多派别的同时,又各具鲜明的特点,在国际上,主要有两大阵营,分别是英美阵营与与法国阵营,这两大阵营在女性主义旗帜上是相同的,但却有完全不同的具体做法。
2、理论本土化的不足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后,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进行本土化构建的过程中存在不足。
我们都知道,在国外,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并不是很顺利的发展,理论上的难题不断的出现,可以说是困境重重,这也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动力,即这种理论一直在寻求破解中发展。
而中国却并非如此,主要表现在理论追问很少。
如果说我国也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章,那么,这些文章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对美国批评的回声,这就造成了我国本体构建的不足,这是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缺点。
从一定程度上看,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照搬的西方的理论,用国外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理论上没有创造性的发展。
纵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章,大部分属于美国批评的回声,导致本体自我构建不足成为其发展历程中的致命缺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将西方的直接“拿来”,先行实践,忽略理论发展,未充足的开展本土化构建,导致批评言论多样性、甚至在混乱性问题的存在。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经陷入了困境,这也是很多文学批评家比较焦虑的,很多人一直都在从国情出发摆脱困境做着不懈的努力。
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挖掘文学特有内涵
不能过于依赖理论,要充分地挖掘我国文学特有的审美内涵,我国的批判家不能盲目的进行文学批评,而应该先全面了解国外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发展历程,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我国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走出符合我国及时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才能逐渐地走出依赖国外理论的困境。
2、强化对话性与兼容性
构建本土化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文学批判的对话性与兼容性,批评家们应该多多的深入社会,多与各阶层保持沟通、交流与对话,这样我们的理论才能在体现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同时表达女性主义,而不是盲目地适应男权文化。
3、合理的对待批评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仍有一些人受到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质疑、批评女性,作为批评家对待批评应保持理智,合理的虚心接受,不断的扬长避短博,促进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不断完善。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中国后,在发展中陷入了困境,表现出一系列的困惑,使其深化发展受到直接的影响,批评家们应在充分分析困境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待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实现二者之间的良好沟通、良性对话,促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批评理论,保证理论与实践并行,使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健康、繁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