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前行的当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_中国特色
- 格式:docx
- 大小:18.18 KB
- 文档页数:7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批评旨在探讨和揭示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引领下,中国文学逐渐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更多地关注男性的成长、爱情和权力争斗,而对女性的关注相对较少。
女性主义批评的出现为女性的声音提供了平台,引起了文学界对女性经验和角色的重新审视。
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性的命运和婚姻被作者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刻画出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权益和自主性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
其次,女性主义批评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具有女性视角的创作。
传统上,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男性视角所主导。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得女性作家的声音得以被听到。
艾青、王安忆等女性作家借助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的经验和观点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视角。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使得女性作品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欣赏,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思想和感受,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发展。
最后,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强调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和其对女性权益的影响,呼吁通过文学揭示和纠正这种不平等。
近年来,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得到了更多的讨论和关注。
例如,《儿子的大玩偶》中的女性自我认同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引发了对性别权力的关注,推动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使得女性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它也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使得女性作家的创作得以发展;同时,女性主义批评还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既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以期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首先,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出现,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要求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和不公平。
女性被视为柔弱、依附、从属的对象,而男性则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并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就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辛酸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在当代中国社会,尽管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性别歧视和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歧视,妇女权益保护仍然不完善。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
比如,王安忆的散文《长恨歌》中,通过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社会现象,揭示了女性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此外,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也是对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的呼唤。
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经验,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通过文学的表达和呈现,女性主义作家试图为女性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和主体性。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我追求的重要性,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思考性别问题的视角。
通过对女性的经历和体验的揭示和表达,女性主义文学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为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个关键词在中国的嬗变
王桂琴
【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7
【摘要】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总页数】6页(P56-61)
【作者】王桂琴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襄樊,441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嬗变 [J], 周莹;阎立君
2.译介学视角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键词“Androgyny”的研究 [J], 桑潇潇
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间美术”关键词的嬗变 [J],
4.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嬗变 [J], 周莹;阎立君;
5.从关键词嬗变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法治建设 [J], 王群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作者:周业林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3期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欧美的一只新秀,它的异军突起动摇了西方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世界文坛刮起一阵旋风,让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窥探、审视、解读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大体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学术观念与学术方法不一,产生了颇具影响的研究成果。
从最初的接触到逐渐认同接受到应用,这是一个曲折创新的过程。
本文将精简介绍女性主义批评的起源和主要内容,探讨它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状况。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学科化;女性视角引言在西方,男权意识一直处于支配主导地位,管辖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女性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贡献被忽略视而不见,进而退居为他者。
20世纪前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层层跌宕,女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话语权,循序渐进采取行动争取女性的地位与权力,女性主义批评正是在女权运动的影响下悄然诞生,而后在文学界掀起惊涛骇浪,甚者影响至人文学科各个领域。
女性主义批评在国内历经短短三十载,便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化的建设、当代女性文学的批评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分析、研究、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审视其对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不仅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意义重大,对中国当代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㈠女性主义批评的起源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源起,首先应归功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扩大。
它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连袂而行,尤其是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
女权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浪头一潮高过一潮,一潮比一潮影响庞大意义深远。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西方掀起的大规模妇女解放运动,是妇女运动的第一个浪潮,斗争矛头指向政治、经济领域,以争取妇女的选举权、就业权及婚姻自主权为主。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摘要】近年来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表示困惑或批评的论文或论著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紧促和沉重感。
这些不约而同出现的反思性文字,昭示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问题确实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基于此,本文在众多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对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原因进行一个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原因思考人所共知,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能在20世纪九十年代呈蓬勃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大量引进了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
中国自己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独立的女权运动,也没有独立的女性主义理论,包括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它很自然地要向“西”看,其在理论资源、理论框架、话语形式上都是对西方各种理论流派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双重借鉴。
一、困境之表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女性主义批评传入中国已20多年。
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它已在这片土壤中扎根,获得了合法的话语权并成为一门显学。
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处境是尴尬的,始终处在不断陷落的困境当中。
这种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具体批评中生搬硬套概念术语,缺乏理论深度,从而出现“理论预设”的毛病。
很多的女性主义写作者在其文本中,不是从具体文本出发,而是主题先行,预先设定女性必然遭受男性压迫的历史处境,然后在这个意图之下,使文本成为了女性历史与文化宿命的佐证。
然而事实上,从事理论研究和批评工作的人都清楚,理论本身旨在服务于具体的批评,但在女性主义批评中出现的却是用文本去应证理论的众多实例,从而使得人们对女性主义批评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产生了质疑。
批评的概念先行直接带来了批评视点及方法的单一化,忽略了作品内部的复杂因素,导致批评“文学性”品格的缺失。
对这个问题看得最透彻的是崔卫平,她对那些以“主义”之名出现的批评表示怀疑:“尽管‘主义’号称自己对历史和现状的一种新的解释,是重新并真正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实际上往往是在它的认识活动开始之前,它就已经结束了这种认识:它的结论早已准备好,正是原先的那个前提、立场。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困境之一——女性主义小说在写作主题上存在的误区及意义刘彦华【摘要】九十年代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常以类型化的方式出现:一是身体写作:二是对女性主体性历史的虚构;三是对神圣母亲形象的解构;四是对姐妹情谊的建构.对这些主题进行辨析,发现误区,阐明意义,有利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更长久的发展.【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6页(P11-16)【关键词】女性主义小说;主题;误区;意义【作者】刘彦华【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7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批评中不断出现了“缺憾”、“误区”、“危机”、“困境”等字眼,当然用这些字眼很难有效地界定九十年代依然繁茂的女性文学创作,但女性文学创作中存在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而评论界之所以在这个时间段集中提出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因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在创作实践和理论运用方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淀和检验后,暴露了一些问题;二是在当代女性文学发展之初,建构的热情大于自审的意识,而当冷静下来思考女性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回顾来路,发现了自身发展中的偏颇之处;三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中所采取的对抗姿态,以及九十年代一些极端化的个人写作方式,也招致了评论界对她的诟病。
也就是说,困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她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创作上的,对出现的困境进行认真的查找和分析,将有利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尽快地走出困境,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如果我们把女性文学看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创作主体是女性,那么女性主义小说是指那些具有鲜明性别意识,对父权制文化进行解构的女性文本。
九十年代,女性主义小说在写作主题上,一直以来都有她关注的共同点,那就是致力于女性独立、平等、自主的发展之路。
但具体的文本表达却像园中的花朵,千差万别,丰富多样。
细究这些文本就会发现,这些文本的主题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很深,常常以类型化的方式出现,大致归纳起来有四种:一是身体写作;二是对女性主体性历史的虚构;三是对神圣母亲形象的解构;四是姐妹情谊的建构。
在困境中前行的当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_中国特色
论文导读::相较于女性文学批评。
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而言。
在困境中解决问题。
努力进行建构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及批评理论的尝试。
论文关键词:女性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中国特色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一股充满热情和批判精神的女性创作激流进入中国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但进入新世纪后,她又悄然沉寂在中国主流文学的湖水中,湖面波澜不惊,只现出湖边浅浅的一层水纹,让我们看到激流退却后的痕迹。
大多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者,在近乎一致的放弃“身体写作”、“走出自我,走向社会”的呼声中,发生了很大转变:“个人化”写作的主将要么沉寂(如陈染),要么一定程度的“转型”(如林白、徐坤等),要么主动被动地离开文坛(如部分70年代的女作家),而刚入场的新生代作家(如“80后”)又不太在意性别问题;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而言,有些在20世纪80、90年代,在该领域里十分活跃的批评者近年来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学术“转向”中国特色,如戴锦华转向大众文化研究,董之林转向17年文学研究,荒林则更多地从事跨学科交流等。
上述现象,不得不让人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前途担忧。
作为一种有着独特批评视野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否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答案是肯定的,就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在中国的发展一样会经历跌宕起伏,在困境中解决问题,丰富自身,建构适合中国现实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正因为“跌宕”阶段的存在,才提醒了女性学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于“抗拒性阅读”与“身体写作”的自我反思,诸如理论资源的单一、对西方文论的误读、女性文本的消费气息对性别批判的消解等。
这些自我反思对于在无论是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还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在实践和理论指导上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及在中国取得的进展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与西方各种文艺思潮一起涌入中国。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为主体,具有开放性和颠覆性的文学批评理论,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学、文化领域的成果。
它具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从女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二是确立以女性为主体的批评标准,建立女性文学的独立王国。
[①]
在20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下,中国诞生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并呈现出以下研究特点:
(一)20世纪80年代的纯译介性研究。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个时期学界主要致力于翻译和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理论等,为女性主义研究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论文格式模板。
80年代初,朱虹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②]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编选者序》[③]中,就站在
女性立场上,向中国读者详细介绍了美国60年代后期兴起的女权运动,以及随之而发展起来的女性文学热潮。
除朱虹的译著外,还有李子云、桑竹、南珊、王还、胡敏、林树明等学者相继翻向国内读者推介翻译了波伏娃的《第二性》、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玛丽.伊格尔顿主编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等译著。
这些译著对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的介绍与女性作家、作品的引进正好适应了在新时期中国思想和个性解放运动中逐渐复苏觉醒的中国女性的性别意识。
朱虹等人的译著对推进国人了解和认识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无疑是起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然而中国特色,她们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介绍还只是一种简单的移植,停留在介绍层面,未能向建构中国自己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中深入。
(二)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女性立场的讲诉成为一批女作家共同的写作状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林白和陈染。
个人化写作、身体写作、逃离意识和黑夜意识的渗入成为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所特有的叙述方式。
她们将私人体验带入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女性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体验,尤其是女性内心不为人知的隐秘一角,如女性的性意识、性感受,解构以男性霸权主义为基础的一切政治、历史、文化、道德等既有秩序,反叛并颠覆男权话语系统。
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激发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与超越。
以戴锦华、李小江、王绯等为代表的学者,用全新的女性主义视角、全新的批评方法对中外文学进行的全新的审美观照,并采用了“抗拒性阅读”来揭示男权社会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以女性视角创造性地解读文学,解构传统文化;
(三)进入21世纪后至今,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伴随着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沉浮进入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阶段,但过多的“自我批评”客观上更加弱化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学界的声音。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逐步成为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和创作的一项重要的理论资源,其间涌现出如孟悦、戴锦华、刘思谦、林丹娅、盛英、乔以钢、钱虹、陈坤、荒林、万莲子等一大批致力于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女性学者、作家,她们或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自觉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经常使用的心理学、符号学、结构主义叙事学、解构主义、读者反应批评等多元批评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文本深入研究,提出独到见解,成为后继女性学者进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种借鉴模式;或将中国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相结合,嵌入中国本土语境来分析女性文本。
这些女性学者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中国的文学与文化现象进行的批评尝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然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处境是尴尬的。
二、困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原因
相较于女性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十分鲜明的“反对男性中心”的伦理价值取向[④],是“女性文学批评”中较为激进的一个分支,并且算不上前者的主流批评;而女性文学批评,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范畴中国特色,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对女作家、女性创作的作品及女性读者的评论或研究,第二层是包括了男性作家创作的一切女性
形象及相关方面的评论和研究。
女性文学批评包含了“非‘女性主义’”批评、“反‘女性主义’”批评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本文关注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出现当下困境的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困境的个人建议。
(一)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传入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自古讲求中庸之道,即天人合一,至善至真,处事不偏不倚,顺其自然。
这一重要的传统思维几乎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延伸到文学领域便形成了温和的文学传统气质。
可以说中国古代整个文学界,无论是男性作家还是女子诗人其作品题材大都批风抹月、伤春惜别,具有阴柔的特点。
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古代的蔡琰、班昭、李清照、“女冠诗人”李冶和鱼玄机等到现代的冰心、冯沅君、凌淑华、张爱玲、萧红、丁玲、杨沫等一大批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她们写作的足迹。
这些古代、现代的女性作家传递下来的中国女性文学气质及精髓为当代中国女性作家所内化并形成了中国女性文学发展不同于西方女性文学的一种内在文化语境。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一方面是本身一直从属于民族、国家、社会这些宏大革命背景下,欠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则是由长期传统文化思维形成的温和气质而欠缺类似西方的彻底反叛性。
(二)对西方理论的身板硬套,误读误用,缺乏本土理论建构。
80年代形成的推介之风使我国学界形成了一边倒的趋势,将西方各种理论直接“拿来”,希望借“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
这种对西方理论的贯彻首先发生在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一些女性作家的创作中,再借由这些惊世骇俗的女性主义文本,引起了批评界的关注和正视。
创作实践先于理论建构的现实,因缺乏理论界的正确引导,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学模式在题材、写作策略、价值目标上都具有彻底颠覆性的女性主义文学文本,直接造成了读者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关于“身体写作”、“个人写作”的误读,“女性意识”与“国家意识”、“社会意识”的对立等论文格式模板。
90年代末新世纪初形成的“美女写作”、“新新人类作家”等现象就一场偷换概念中国特色,误导读者的作秀,其实质早已违背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反抗男权中心文化”的核心,而滑入回归男权文化的陷阱。
(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身存在种种先天痼疾。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缺陷首先表现在没有独立的理论系统和话语体系。
一方面,她从诞生之初,即以开发性、多远化地姿态吸收各种文学文化理论思潮,实现全面的“拿来主义”,如精神分析、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却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法国派女性主义学者强调建立自己的女性话语体系,以反抗男权中心文化。
但人类从记忆之初,有关女娲、圣母的一些女性题材早已被男权文化篡改,所有文字都深烙着男权中心的印记,女性用建立在男权中心文化之上的语言、文字根本不可能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再者,西苏强调的“身体写作”实际
上也导致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题材、写作范围、价值目标的缩小和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