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题探究法3. 史料分析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邓世昌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从而引出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 战争背景(7 分钟)展示 19 世纪末日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中国在清朝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 战争经过(10 分钟)结合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重点介绍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马关条约》(8 分钟)展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 战争失败原因(5 分钟)引导学生从清政府、日本、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一、设计原则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故设计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甲午狼烟——战争爆发第二板块军力之拼——黄海海战第三板块外交之辱——《马关条约》第四板块“瓜分”“豆剖”——瓜分狂潮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及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主要内容和影响。
②培养阅读、分析(原因、影响、启示)、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了解战争的全过程。
通过对比《南京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合作探究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讲述邓世昌英勇斗争的事迹,学习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四、教学资源有关地图、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第一板块甲午狼烟——战争爆发第二板块军力之拼——黄海海战第三板块外交之辱——《马关条约》第四板块“瓜分”“豆剖”——瓜分狂潮(三)小结全课(四)练习巩固六、板书设计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一、甲午狼烟——战争爆发1. 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2. 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1894.7 丰岛二、军力之拼——黄海海战1895.4 邓世昌三、外交之辱——《马关条约》1.《马关条约》的签订①时间:1895年4月②地点:日本马关③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四、“瓜分”“豆剖”——瓜分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2.列强瓜分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xx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课型:讲授新知识课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3.能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深远影响。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分析中日之间在朝鲜、台湾等地的矛盾与冲突。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介绍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分析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结果。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甲午战争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练习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背景。
2.小组演讲,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读后感。
2.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东亚地区的影响,展开独立思考,撰写文章或演讲稿。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东亚地区历史发展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次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模板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一起看看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欢迎查阅!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南海争端日益严重,从领土纠纷上升到了国家历史恩仇的高度,随着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学习和同学们对于本课知识课前的预习,想必大家对于中日两国从历史到现代以来的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中日两国争端的起因发生在什么时候体现在什么事件上学生踊跃回答,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的学生说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中日两国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对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态度表示肯定,然后引出今天课上所讲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同学们一起去寻找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化的历史渊源所在。
二、回顾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现状(展示课件)1.晚清政府现状: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如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等。
(2)提问: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2.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讲解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如朝鲜半岛问题、琉球群岛问题等。
(2)分析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守旧思想,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讲解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壤战役、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等。
(2)分析北洋水师在战争中的表现,如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等。
(3)引导学生探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为何屡战屡败?4.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等。
(2)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如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等。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民族觉醒、戊戌变法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甲午战争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6.作业布置(2)让学生收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是否满意?3.作业布置和评价是否合理?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讲解背景时:“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前,中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吗?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内部是怎样的情况?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视频,了解一下当时的民族危机。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案标题: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3.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3.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甲午中日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触发相关历史知识,并与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如: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吗?你觉得这场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 学习(30分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及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教师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如中国与日本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冲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等。
并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可能会引起怎样的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教师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旅顺海战、威海卫海战等重要战役。
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展示,以加深学生对战争过程的理解。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教师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如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失去了对朝鲜的主权,战争的失败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等。
3. 深化(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问题,如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等。
4.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提醒学生复习重点知识,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资料,加深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分组讨论的表现和讨论结果。
2. 学生个人的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情况。
五、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本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报告,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来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
六、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政治、经济冲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经过:旅顺海战、威海卫海战等结果及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失去对朝鲜主权;引起中国民众不满。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材:《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
2. 中日甲午海战的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日甲午海战的基本情况。
二、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的军国主义道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朝鲜半岛的局势等。
2. 学生思考:中日甲午海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三、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日甲午海战的过程,包括丰岛之战、大东沟海战、威海卫之战等。
2. 学生思考: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为何会失败?四、总结1. 教师总结中日甲午海战的影响,包括对清朝统治、民族意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的影响。
2. 学生思考:中日甲午海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学生阅读教材,加深对中日甲午海战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中日甲午海战中的一个重要战役,如大东沟海战,进行案例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役的背景、过程、影响等。
三、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日甲午海战中的英雄人物,如邓世昌、丁汝昌等。
2. 学生思考:英雄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是什么?四、总结1. 教师总结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意义,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 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珍惜和平?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日甲午海战的历史小论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发言、提问等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黄海海战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占领了朝鲜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已是在所难免。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世纪50年代,日本与中国相似,也遭遇西方的冲击。
日本却在炮声的震撼下由震恐而惊醒,由惊醒而自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
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日本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后起的东方殖民者踏着先行的西方殖民者的脚印,汹汹破门而来。
与俄国一样,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
(2)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
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
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
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深化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称霸世界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蓄谋已久的。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并未使列强感到满足,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更助长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黄海大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
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3)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剖析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运用历史地图、时间线等方式,展示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3)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探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爱国情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3)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汲取历史教训,珍爱和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2. 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其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关系;(2)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教学内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分组讨论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全班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关系。
4. 案例分析:(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典型战役;(2)分析列强在中国瓜分过程中的具体举措;(3)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内在联系。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教训;(2)引导学生反思历史,珍爱和平;(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3. 历史观树立: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甲午中日战争》
高陌初级中学李洪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德育目标
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列的重要历史资料和对课后材料解析题的回答,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陆政策”动态步骤,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片断)。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讲解法:针对教材中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3.比较法:针对教材难点,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课内容既需要学生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较多的理性思维,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
对于战争爆发的背景,要引导学生以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心展开讲述,使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宏观地把握其过程;对于《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指导学
生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来学习,对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点,由学生自学。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法战争,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回答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教师总结]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看到清政府如此的软弱可欺,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在事过十年以后,东方强盛起来的日本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并发动了战争。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讲述]这一节课咱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大家经过预习已经明确教材具体详细地讲述了四个背景。
为加深大家的认识和理解,咱们首先通过看投影来学习这一问题。
[板书]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投影显示]
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国会会议上的施政纲领演说:“国家独立自强之道有二:一曰守卫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
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区域。
”山县有朋认为,“仅仅防守主权线已经不能够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护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
”
[教师提问]上面这部分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日本企图侵略朝鲜和中国。
[教师总结]这部分材料实际讲述的就是战争爆发的背景之一,也就是咱们要讲的第一个背景。
[板书]1.日本的“大陆政策”
[教师讲述]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师提问]战争爆发的第二个背景是什么?
[学生回答]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板书]2.列强的默许或纵容
[教师提问]下面大家回忆初中世界史中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教师总结]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
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下面咱们通过投影来了解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投影显示]
[教师总结]以上咱们可以看出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他们对日本的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提问]战争爆发的第三个背景是什么?
[板书]3.朝鲜东学党起义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背景的认识,补充资料)
[投景显示]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日本企图占领朝鲜。
[教师总结]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作为友好邻邦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派援兵前往朝鲜镇压这场起义,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实现它“大陆政策”的第二步,积极怂勇清政府出兵。
当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鲜时,日本也趁机派军队开进朝鲜,为它实施第二步计划创造了条件。
当起义平息后,中日本应同时撤兵,但日本置之不理,并且还大派援兵,准备发动战争。
[教师过渡]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态度?下面我们来学习第4个背景。
[板书]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不认真备战。
[教师总结]从前面咱们讲的知识中可以得知: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走上了公开勾结的道路,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奴颜卑膝的丑恶面目,在日本侵略中国的问题上,仍对列强抱有幻想,而没有做战前充分的准备,由此可以证明,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失败不可避免。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解和掌握了战争爆发的4个背景,下面咱们来学习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板书]二、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出示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从形势示意图上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板书]1.时间、地点
[学生回答]时间:1894年7月地点:朝鲜丰岛海面
[教师提问]当时战争是如何爆发的?由此可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板书]2.战争的性质
[学生回答]日本不宣而战,由此得出战争的性质:日本发动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
[教师过渡]以上咱们学习了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掌握了战争的性质,下面咱们来了解战争的经过。
[板书]3.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问]下面同学们看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从上面找出战争发生的2个战场,战争的两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重要战役。
[学生回答]两个战场:朝鲜与中国本土
战争的两个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争中四场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战争的基础知识,为了便于大家熟记战役可采用陆——海——陆——海的顺序。
下面的重要问题是分析各战场的战况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板书]4.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
[教师提问]战争中的四场战役的战况如何?
[学生回答]平壤战役: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缺的命令,贻误了战机。
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
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
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总之,四场战役除黄海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
[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失败为多呢?
[学生回答]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
[教师分析]从四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是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呢?他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
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受其他因素决定的,作为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
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仍免不了讨列强的欢心,仍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所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助长了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决心。
清政府的腐败成为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陆、海军的实力,长期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导致平壤战役贻误战机,日本占领平壤;在黄海战役中根据教材对照表中中日双方实力及损失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舰队完全有能力与日交战,但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虽然出现了像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这些清朝爱国官兵,但仍挽回不了败局,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辽东一战,清军没有做出任何防守,使日军顺利占领旅顺、大连,并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沉重的灾难和耻辱。
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由此可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从而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