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甲午战争》优质课教学设计_1
- 格式:doc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4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题探究法3. 史料分析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邓世昌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从而引出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 战争背景(7 分钟)展示 19 世纪末日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中国在清朝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 战争经过(10 分钟)结合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重点介绍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马关条约》(8 分钟)展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 战争失败原因(5 分钟)引导学生从清政府、日本、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一、设计原则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故设计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甲午狼烟——战争爆发第二板块军力之拼——黄海海战第三板块外交之辱——《马关条约》第四板块“瓜分”“豆剖”——瓜分狂潮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及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主要内容和影响。
②培养阅读、分析(原因、影响、启示)、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了解战争的全过程。
通过对比《南京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合作探究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讲述邓世昌英勇斗争的事迹,学习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四、教学资源有关地图、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第一板块甲午狼烟——战争爆发第二板块军力之拼——黄海海战第三板块外交之辱——《马关条约》第四板块“瓜分”“豆剖”——瓜分狂潮(三)小结全课(四)练习巩固六、板书设计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一、甲午狼烟——战争爆发1. 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2. 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1894.7 丰岛二、军力之拼——黄海海战1895.4 邓世昌三、外交之辱——《马关条约》1.《马关条约》的签订①时间:1895年4月②地点:日本马关③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四、“瓜分”“豆剖”——瓜分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2.列强瓜分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
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
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课标要求:(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
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
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
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高升”号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第5课甲午战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事件;知道邓世昌、林永升等英勇抗敌的事迹;知道列强瓜分中国的基本形势。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朝。
3、通过台湾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使学生树立海峡两岸同胞骨肉情深、中国必将统一的信念。
重点与难点重点:黄海海战。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观看影视片段,了解黄海海战中的部分信息。
过渡:指出黄海海战是世界海军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海战。
提问:在1894年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冲突呢?一、黄海海战1、日本蓄谋侵略中国教师介绍日军突袭“高升”号。
提问:这一事件产生什么影响?在事件中英国的态度说明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一事件甲午战争是否不会发生呢?学生得出结论:侵略中国是日本的即定目标,他们早已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这一事件只是借口。
2、黄海海战阅读教科书p25—26大小字内容、观察《1894年日军侵占旅顺屠杀百姓》图、《致远舰冲向敌舰》图。
《致远舰及部分官兵》图、教科书p25《黄海海战中日兵力比较》表。
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出示:中日双方兵力比较表(结果:中方损失惨重,日方先行撤出战场)。
请学生结合教科书史实,联系影片的画面,讲述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事。
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
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
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
二、马关条约1、播放影视片段,提出问题:《马关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如何签订的?双方的全权代表是谁?签约的地点在哪里?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水平。
3、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理解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2. 教学重点/难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过程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教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1894年中日间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水准。
至此,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侵略者并没有停止宰割中国的步伐,随着侵略势力的一步步深入,中国大地上又会发生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呢?中国是否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命运呢?那么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板书——第3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师]展示教堂三幅PPT图片同学们来识别这三幅图中是什么建筑么?(通过十字架和文字提示)生:教堂。
[教师]:点击出图片文字对,这些都是济南的基督教堂,其中洪楼教堂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教堂,经四路教堂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所教堂,在国内外影响较大。
那么从这些图片中同学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生:都集中在济南(山东济南),教堂规模大。
[教师] 那列强为什么要在中国建教堂?列强是真的是要用宗教福利中国人民么?生:不是。
[教师] 对,肯定是要继续他们侵略行径,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
其实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就是鸦片、枪炮、十字架。
七年级下《甲午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立意】甲午战争是日本经长期策划而发动的侵华战争,对国际格局产生长远影响,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战败,促使民族日渐觉醒。
日本却因胜利而日益膨胀,走上军国主义不归路。
列强则因刺激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目标】知道甲午战争主要战役和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从多视角、多维度的材料去体验甲午战争的发生和对各方的影响;感受甲午战争对国际格局的长远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难点: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环节1:引用法国《小日报》对甲午战争的报道(见附录1)切入课题。
设计意图:以当时国外报纸的报道切入课题,引导学生从国际舆论视角看甲午战争。
环节2:祸起丰岛:讲述丰岛海战爆发,引用多重材料(见附录2、3、4),分析日本战前准备,与中国反应形成鲜明对比,分析国际社会反应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用多重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战争爆发前日本在政策制定、军事实践、舆论引导、情报刺探等方面的准备,了解西方国家的态度及原因,与中国反应形成鲜明对比,学生体悟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环节3:黄海决战:简述黄海战役的过程,清政府全面崩溃的结局和旅顺大屠杀,甲午战争失败已成定局。
设计意图:通过对甲午战争过程的了解,感悟战争的危害性,理解日本所谓文明之战的欺骗性。
环节4:凶狠马关:讲述马关条约的过程;通过比较法,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设计意图:引用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感悟甲午战争失利后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屈辱。
将《马关条约》内容与之前不平等相关条约比较,说明《马关条约》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析的历史学习法。
环节5:战争回响:引入战败后谭嗣同等人的言论(附录5)、日本战前预测 (附录6)和国外媒体的报道(附录7)等材料,启发学生分别从中国、日本和列强三个角度分析战争影响。
设计意图:从中国、日本和列强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感悟甲午战争后中国因战胜而觉醒,日本因战败而膨胀,列强因刺激而瓜分中国,体会甲午战争对世界格局的重要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课堂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准备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所?quot;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内容主旨】清政府的腐朽导致甲午中日战争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概况以及失败的原因,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了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
2、通过识读《甲午战争形势图》《时局图》、战争场景、人物图片,以及文字史料等不同类型、载体的史料,架构证据链以提升证史信度与效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对史实的分析处理,养成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
3、通过《黄海海战》电影片段的播放,邓世昌、左宝贵等为代表的中国爱国官兵英雄事迹的讲述,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201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立70周年纪念日,青岛海面上一场规模空前、精彩纷呈的新时代海上大阅兵,显示了我国海军的雄壮威武。
播放海上阅兵的片段。
与一百多年前甲午战争中的海军对比,引入课文。
设计意图:用生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联系到甲午战争中的清朝海军,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环节2:播放介绍甲午战争概况的短视频。
提示:观看的同时注意这场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提问:战争发生的背景怎样?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出示材料一至三:日本的大陆政策内容,结合视频、书本资料回答:日本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说明他发动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书本知识,学生初步了解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结果,对甲午战争有初步了解,同时认识到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必然的。
环节3:出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甲午中日战争大事表格。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奋发向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甲午战争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甲午战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甲午战争有什么了解?引发学生对甲午战争的思考。
2. 课堂讲解(1)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介绍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清政府腐败、军事实力薄弱、民族矛盾尖锐等。
(2)甲午战争的战争过程讲解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等。
(3)甲午战争的结果分析甲午战争的结果,如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赔款割地等。
3. 小组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4. 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结果。
(2)引导学生认识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后作业(1)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甲午战争。
(2)撰写一篇关于甲午战争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甲午战争的理解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历史考试,检验学生对甲午战争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方案,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情怀。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材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主线,通过介绍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意义,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局以及战争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能力。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相对有限,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在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题上,学生可能对战争的细节和过程较为感兴趣,但对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战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战争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足够数量的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
提问:“请大家说说,什么是甲午中日战争?”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详细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甲午战争》教学设计
主旨:甲午之役是近代以来日本蓄谋已久发动的侵华战争,广大爱国官兵虽然英勇抵抗,但清廷君主专制政体的腐败暴露无遗。
战争的惨败加剧了民族危机,昭示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充满坎坷,同时也进一步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
①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背景、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②整理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和资料的分析,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原理,推导出日本发动这场战争“国运相赌”的结论,初步习得根据间接史料推导结论的方法。
通过观看《时局图》,发现甲午战争以后列强瓜分中国形势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这些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
通过台湾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树立海峡两岸同胞骨肉情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难点: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启示,《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第一篇:阴云密布-------战争背景
导入:战列舰、刘公岛图片,并作简单介绍。
提问:洋务派官员为什么要练兵制器?
设计意图:再现北洋海军辉煌时期,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但理解到专制政体与西方近代技术使用之间出现了矛盾。
幻灯片出示对比同时期中国“自强新政”与日本“明治维新”。
师: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清政府又是如何看待这场变革的呢?
设计意图:甲午海战前清朝在骄傲自大心态的驱使下,被蓄谋已久的日本借机抓住了把柄。
慈禧太后“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将令彼终生不欢”。
设计意图:日本“国运相赌”、急不可耐挑起战争对比清政府的“歌舞升平”。
师:而此时朝鲜恰好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挑起战争的借口。
起义平息后,日本拒不撤军,反而继续增兵。
对于日本的无理挑衅,清政府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过渡)正是因为清政府没有认真备战,而且下令入朝清军“严守勿动”,决定了清政府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1894年的夏天,历时近30年,
以一代人的心血和巨资建立起的国家海军被送上了考场。
第二篇:战火硝烟--------战争经过
师:简单介绍战争经过。
重点了解黄海海战。
﹙邓世昌﹚
生:讲述让你感动的邓世昌。
过渡: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以失败告终。
那么清政府又会为战争的失败出怎样沉重的代价呢?这代价又导致近代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第三篇:战争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895年4月,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求和。
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实行谈判。
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请同学看书归纳条约内容。
(承朝地、割三地、赔两亿、开四口、允设厂)提问: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的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出《马关条约》内容上的新变化——割地增多、赔款增加、开口深入、新增设厂。
让学生分析新变化带来的危害。
师:介绍三国干涉还辽与反割台斗争
设计意图: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真相,感受反割台斗争中中国人民抵抗外
族侵略的决心。
出示“时局图”
提问:图上的动物各指哪个国家?《马关条约》的签订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会造成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理解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分组讨论: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对国人有什么启示?
指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
课堂小结:甲午中日战争史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
在国家将被瓜分的深重民族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开始觉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