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优质课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格式:ppt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2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四单元反侵略、求民主第10、12课《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列举 1840 年至1901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发起国、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了解中国军民奋勇抵抗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板书表格创设情景,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复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学生自主复习笔记和教材,进行问题探究,在知识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近代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复习,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示。
(2)介绍战争中反抗侵略、为国捐躯的爱国事迹,引导学生为祖国奉献、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三、教学重点: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原因、签订条约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外国侵华战争和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联。
四、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通史学习和高一的专题史学习,他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自主复习能力。
作为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感情充沛,爱国意识强烈,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因势利导。
五、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这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复习第四单元中国近代的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于中国的危害,以及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这两个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同时爱国也必须讲求方式方法,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必须兼顾。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二、说学情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
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与理解: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对比法;(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教法手段】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
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
……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3)黄海大战——邓世昌(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3.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4.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三)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