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大陆政策”;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2.时间:1894-18953.战役:丰岛海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左宝贵(殉国)黄海海战大战——(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奋力抵抗)随后日军制造大屠杀威海卫战役——(殉国);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18952.双方代表:清政府的和日本首相3.内容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通商:开放、、、为商埠(“苏杭杀虫”)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输出的需求)4.影响: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国狂潮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俄德法)2.瓜分中国狂潮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3.美国“门户开放”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部编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军夺取制海权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战败,日军旅顺屠城,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的签订1《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
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历史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同步练习1.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中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A.战争爆发于1894年,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B.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C.威海卫战役中,南洋舰队全军覆没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2.“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这是19世纪末一位民族英雄的豪言壮语。
这位民族英雄是()A.林则徐B.关天培C.左宗棠D.邓世昌3.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
”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A.舰船数量的劣势B.洋务运动的贡献C.甲午战败的原因D.维新变法的成效5.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下列哪一条约()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
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7.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地图,与图一相比,我们从图二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的近代历史开始了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8. 下边这幅漫画是十九世纪末一位爱国者画的,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大陆政策”;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2.时间:1894-18953.战役:丰岛海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左宝贵(殉国)黄海海战大战——(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奋力抵抗)随后日军制造大屠杀威海卫战役——(殉国);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18952.双方代表:清政府的和日本首相3.内容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通商:开放、、、为商埠(“苏杭杀虫”)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输出的需求)4.影响: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国狂潮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俄德法)2.瓜分中国狂潮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3.美国“门户开放”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部编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军夺取制海权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战败,日军旅顺屠城,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的签订1《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此时期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影响,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大损失,激发爱国情怀,警醒国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学生对于战争的影响和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和史料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讲解:详细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展示: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朝鲜半岛危机、中日实力对比•经过:黄海海战、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加深民族危机、刺激列强瓜分中国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以及战争的结果。
此外,还涉及到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甲午战争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战争的爆发和结果。
但是,对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经过和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2.教学难点:战争过程中重要战役的经过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后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战争过程中重要战役的经过及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讨论法:学生讨论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义。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系统的讲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战争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2.参考资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论文、书籍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纪录片,使学生对于战争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系统的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关系。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场战争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无论从人口、版图、还是近代化的海军看大清国绝不逊色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天皇对此战毫无把握,找来首相伊藤博文,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咨询,下面是君臣三人的对话:
天皇:能打败北洋舰队吗?
伊藤.东乡:能。
天皇:理由?
伊藤:战斗力胜过清朝海军。
天皇:如何得知?
伊藤:北洋舰队纪律松弛,应战准备缺乏。
天皇:何以见得?
伊藤:士兵将衣服随意晾在船舷和大炮身上。
东乡:我曾上镇远、定远号上参观,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缺乏战斗力。
随处摸几下,白手套变黑手套。
而我军斗志高昂,纪律严明,官民齐心。
明治天皇表示认同,决心开战,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二、新课讲授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先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出示材料:从日本、中国、朝鲜三方面讲解
1、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开始对外扩张,制定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2、清政府国力日趋衰败,军备废弛
3.导火索(直接原因):1894年5月朝鲜东学党起义
师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
陆政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教师提问:1895年,日军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教师指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出示: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观察这些通商口岸开放时间的先后,位置的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甲午战后,列强看到清政府软弱可欺,声称正躺在死亡的病榻上,于是纷纷而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单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2.教师指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3.教师展示《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呢?
学生回答: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进一步提问: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门户开放”。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4.教师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知识延伸:学生讨论: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