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 2013年安徽省优质课-甲午中日战争-亳州一中南校王申伟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12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是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内容。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学生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民族矛盾和抗争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自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战争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资料:甲午中日战争的史料、图片等。
3.投影仪:用于展示史料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战争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合作完成相关练习。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students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r’s impact.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练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强调《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波峰中学刘艳丽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波峰中学刘艳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 这场战争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另一方面,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行戊戌变法,近代化探索进入到政治制度领域。
同时,甲午战后一部分爱国实业家比如张謇等人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
因此本课内容与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事件均有联系,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段,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教师导学质疑,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黃海战役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三、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我校所实施的“三环六步”教学方法,三环指“出示目标——完成目标——检测目标”,六步指“自主合作,展示点拨,巩固检测”。
芜湖市2014年初中历史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课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单位:芜湖县实验学校城东校区授课人:洪家喜授课地点:芜湖市镜湖新城实验学校授课时间: 2014年9月25日上午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程标准(实验版)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011版)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以黄海海战为代表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对探究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展开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体验点通过本课学习,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设想1、教材学情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本单元教学的主题就是侵略与反抗。
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是中华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所以,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举足轻重!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有关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及影响已有了了解。
他们的课外阅读丰富,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而且乐于表现,渴望展示,这为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然而他们对自主学习还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甲午战争》说课稿让我们一起走进——甲午风云吴长敏武汉市黄陂一中(430300)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武汉市黄陂一中历史教师吴长敏。
这次说课内容为人教版高级中学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下面我分四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
从列强侵华过程看,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
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也正是这场战争使清王朝腐朽不堪的现象彻底暴露。
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战争的余波(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开始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场蓄谋已久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结果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对战争过程的讲述,认识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3 ).通过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和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与学法、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对本课的分析。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第四课内容,是整本教材中的一个亮点。
它上连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做下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课为我们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与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影响;也为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的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二)、课标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这一节内容作了如下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整本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这一课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能列举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结合历史材料能够分析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成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运用归纳、对比、概括等的方法来了解历史,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西方列强是怎么一步步的侵略中国的,感受到民族危机;对甲午中日战争中民族英雄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难点: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二、说学情与学法(一)、说学情根据课程标准的安排,“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学生。
对于这样一群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富于想象,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清政府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本课是学生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知识的延伸,也是对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深入学习。
教材从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战争、和平、国家利益等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以及《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战争场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战争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战争过程、战争图片、条约内容等课件,方便学生直观了解战争和条约。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3.视频:准备战争相关的视频材料,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战争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场战争吗?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甲午中日战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子目“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既是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对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的学习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清王朝的覆亡。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学生能够自然地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甲午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使得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中国战败和不平等条约签订对中国影响的分析能力还不够,这就需要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因此我把这一部分内容确定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比较突出。
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人教版必修1学校:安阳市二中姓名:贺黎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这次说课内容为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下面我分五部分来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理念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
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1、高一新生恰逢课改的年段,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给学生提供平台,引导他们对设定的问题积极讨论,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欲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还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学习方法有待调整,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分析能力还不够强,课堂上应注意多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重要一课。
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使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