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47 MB
- 文档页数:37
部编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军夺取制海权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战败,日军旅顺屠城,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的签订1《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内容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通商:开发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马关条约》的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瓜分中国狂潮1导火索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事件2瓜分中国狂潮的势力范围3”门户开放“政策背景:列强瓜分中国,美国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内容:1898年美国向英、法、德、俄、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界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第 1 页。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一、甲午中日战争(一)背景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1. 侵占中国的台湾;2. 征服朝鲜;3. 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4. 征服全中国;5. 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
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二)经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1. 丰岛之战: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8月,清政府迎战。
2. 平壤战役:朝鲜平壤之战的发生,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
而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支持。
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
清军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3. 黄海海战: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一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在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率致远舰撞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壮烈牺牲。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框架】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重点梳理】1.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1)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2)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经过 (1)爆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2)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
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
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3)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
此次海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4)辽东战役:黄海大战后,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
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
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
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5)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
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马关条约》的签订3.瓜分中国狂潮瓜分中 国狂潮(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概况: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门户开(1)背景: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放”政策(2)提出: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3)实质:“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知识延伸】《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与今天中国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有何本质不同?(1)背景不同:前者是近代中国在丧失独立主权的情况下,实行的被迫开放;后者是现代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的主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