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订鬼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6
订鬼习题精选助学指要课文选自?论衡·订鬼篇?。
原文较长,课文节选的只是开头的局部,但论点鲜明,论证充实严密,已具立论规模,完全可HY成文。
课文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并用设问对之进展了阐释。
第二段举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
第三段紧承上文,从病人心理和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分析“人病见鬼〞的原因。
文末从人的各种表现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念所致,并非实有。
全文构造完好,有理有据,分析透彻。
学习本文,要认识文章观点的现实意义,破除迷信;也要注意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
读读练练一、根底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面词语中画横线的字注音。
寝衽〔〕庖丁〔〕殴击〔〕妄见〔〕2.解释下面语句中画横线字的意思。
何以效之用精至矣病者困剧夫精念存想或者泄于目俱用精神二、整体理解创作;朱本晓2022年元月元日1.本文选自?_____·订鬼篇?。
?论衡?内容涉及哲学、政治、HY、文化等各方面,书中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世俗的、迷信的唯心论,为当时中国中思想界开拓了一条新路。
作者_____,是____时朴素的唯物主义家、文学批评家,著名的无神论者。
2.全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
作者首先提出本文的观点:“__________。
〞第二段举_________和_________事例来证明观点,第三段从两个角度分析了为什么“人病见鬼〞的原因,最后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念所致,并非实有。
全文围绕中心,有力地否认了有鬼论,否认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
三、课内语段阅读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人病那么忧惧,忧惧见鬼出。
凡人不病那么不畏惧。
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畏惧那么存想,存想那么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订鬼》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复杂句式。
对鬼神观念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正确看待鬼神观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订鬼》课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3.课堂讨论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4.课后作业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27.订鬼
王充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
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1.正题
“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
2.作家简介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个别朗读。
四、文章简要分析。
1.文章主旨分析
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
2.写法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
“伯乐见马,庖丁见牛”,是由于神志高度集中,进入迷离恍惚的境界,产生的错觉。
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庖丁是一样的,所见非实,所以并非真见到了鬼。
两者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
《订鬼》教学目标:1、了解王充,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2、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通俗而严密的语言。
3、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4、树立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宇宙。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订鬼,意思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标题简洁,点明写作目的。
2、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
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
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
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
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
著作有《论衡》。
3、背景资料: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
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