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庄子_中不同的孔子形象分析

_庄子_中不同的孔子形象分析

_庄子_中不同的孔子形象分析
_庄子_中不同的孔子形象分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提要:孔子没后,历史的车轮又行进了2500多年,在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过程中,对孔子的解读和争论一刻也没停止过。人们也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解读和改造孔子,因而便有了千差万别的孔子形象。本真的孔子到底是怎么样的?须有从史料中寻找和发掘,而在众多史料中《论语》的记述就更为忠实可靠。《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文集,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得出一个学而不厌的孔子;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孔子;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孔子;一个安贫乐道的孔子。 关键词:孔子;形象;政治家;学者;教育家: 要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论语》一书便是最本真的源头了,因为这部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正是论语中富有生活气息和诗话了的语言,刻画了孔子栩栩如生的形象。 一、学而不厌的学者 孔子知识非常渊博,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被称为“圣人”,弟子们更是非常尊敬他: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子贡称他如日月“无得而逾焉”(《子张》),所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但是孔子自己却说无非是“学而不厌”(《述而》)所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孔子十分反对别人称他为“圣人”,强调了知识是一点点学习和积累的。 《论语》一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一生都相当谦虚,对自己评价都较为低调,但对自己的“好学”,孔子是十足的自信,而且深以为自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学习起来能够忘记吃饭,以学习知识为乐趣就能忘却所有的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种境界两千年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一样。“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学习就像追赶东西一样,总也赶不上,这种追赶般学习的精神和恐惧错过知识的精神也是孔子孜孜不倦寻求知识的最好佐证;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政》)早上学到知识,哪怕傍晚死了也愿意,孔子好学的精神已经到了为求知识而不计较生年长短的地步,有史以来,一人而已! 孔子的弟子认为孔子是“固天纵之将圣”(《子罕》)或他是“生而知之者”(《季氏》),而孔子是坚决反对类似观点的,所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孜孜不倦的追求各种知识,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孔子强调温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中得到的经验。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也就是说,孔子的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心中的孔子形象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说是老人,那是从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类眼里追溯回去的结果,不管从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领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根。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看开人生,绝非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世人只发现物质的落寞,习惯性的忽视夫子背后的伟大,所以他们是“世人”。正如奥运会上奋斗的健儿,难道只有得奖牌的运动员努力了吗?不!那些追逐不到成功的人们,也在不停的追逐梦想,靠着乐观闯出只属于自己的未来!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人无完人,只能说夫子在某一个角度,是一个完人。辉煌的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教育后人,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具有意义的,它的价值体现在: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知识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尽相同,却无一是不受益的。夫子的智慧不仅绚烂,并且源远流长。“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夫子明白仁由心生,是握在自己的手中,夫子并非匹夫,而是智勇兼备者。 在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光辉,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自己的思想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当社会抛弃他的时候,他没有选择自弃,也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大智,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当他站在黄河岸边的时候,有感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知道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不是那些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怀天下,那些关怀黎民苍生的先哲。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做到了,他没有做到的后人也帮他做到了,虽然他没有看到。但是历史铭记了他。一个坚定的儒学圣人,一个关怀天下的人!他记挂着人们,世代的人们也纪念着他。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儒家思想,经过后人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展,延续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信仰;是早期的礼制的规范和规则;是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心中对自己以及家庭和国家信仰的图腾。显而易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对当今的教育思想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仁”。“仁”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是家庭的关系,又是社会的政治关系。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则可以看做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出身自一个贵族家庭,因此他的生活他的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息息相关的,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在此之前,只有王公贵族的胄子才能接受教育,普通的百姓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当时教育体制招生对象的革命,从此,无论贫贱,无论职业,无论阶级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就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孔子提出儒学的初期,因为那个兵荒马乱纷争的年代,与孔子仁政的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并没有得到诸侯的认可。直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呼声下,华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因为“三纲五常”等等思想深得统治者们的欢心,儒学思想此时正好为统治阶级对于加强集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封建统治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认可从思想根源上抓住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并为其后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的集权统治打下了基础。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也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拥有了国家观念以及维护国家与民族统一的信念,这比西欧最早的民族国家早了十多个世纪。这是这种强烈的民族统一观念,当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候,中国人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然而历史在不断前进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口号已经成了封建王朝的断壁残垣下的尘埃。我们走进了大学的伊甸园,在这里似渴地汲取着不同的思想,分门别类的科技知识。我们以为孔子和茫茫历史长河中那些知名人物一样,只成为了教科书中的几颗字眼,或者是偶尔矗立在某处风霜雨雪中的一尊雕像,再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不是,孔子曰,学而不厌,孔子曰,温故知新,孔子曰,诲人不倦,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提倡出来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孔子教育我们,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仁者特别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做到以上为人的基本要求时,再去学习知识。孔子首先强调:做人与读书,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无学文,但不可学文而无行。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知

《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依据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神话的精髓,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其故事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文中譬喻较多,而且用法灵活。 两则短文作为教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两篇文章具有开放性。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并体验、感悟和参与评议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两文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作了客观陈述,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这更有利于我们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本。如对于《惠子相梁》,有人会说:文本告诉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别人,否则会自取其辱;也有人会说:庄子代表的是真、善、美,因此永远是从容坦荡的,无惧无畏的。对于宛鸟刍鸟之死,有人会说它是清高的,是有骨气之士,但也有人说它只是自我清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首先我们不能用庄子和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趣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是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认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两则文章均是在人物的轻松对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感悟、体会文本的内涵。 作为教材资源,该文是实施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很好的载体,更是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极好文本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1.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内容。要通过“通读”“朗读”“诵读”“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而达到“议”和“悟”以及“拓展延伸”的完美融合。 2.注重感悟,注重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是教学的主渠道。 3.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注重最为重要的思维过程的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性感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 历史纷纷扰扰,当今世人对孔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孔子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没人能动摇,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沉淀。孔子被后人称之为至圣,这就证明了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这个字看似简单,而其内涵丰富。孔子在讨论中没有明确指出“仁”的具体含义,而我们在读《论语》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体会到“仁”的含义,然后汲取所需,用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所说的“仁”包罗万千:在上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由此推及亲友邻居等;其次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再者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做事不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仍有许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意思就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了。这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末期适用,在相对和平的今天仍然适用。不论时间流向何处,“孝”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意思是:仁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遇到有名利的事情就退后。这虽然不被广为接受,可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愿意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也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不能逼着别人去承担。这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做到这点,我们就能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和支持,矛盾就会减少。这同是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上,孔子的影响更是突出。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一个战乱频繁,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低估的数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间接当了孔子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语教121 45号郑利芳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他一丝不苟,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孔子。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俗话说“环境育人”,那么孕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如何呢,我们且先看一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吧。 一、时代背景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当时公室没落,大夫兼并,正处于宗室制度被家族制度取代的社会演变之中,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孔子的家境则比较寒酸,因其在家中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曾祖父是个战争难民,父亲曾是一名勇士,三岁而丧父,到孔子时家道已经衰微,故有“吾十又五而致于学”,足见其受教育之晚。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六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典历史人物素材(庄子)

2009高考作文专题复习:经典历史人物素材(庄子) 庄子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梷前286),名周,宇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人物事略 1、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秋水》 2、鸱得腐鼠 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3、材与非材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 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子罕》),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孔子皆无所不答,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不同的回答,足见孔子学问之渊博。 二、可敬导师 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其求学态度是“学而不厌”,而他作为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则是“诲人不倦”了。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学好,然后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所以孔子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最可贵的品格,孔子教育学生,几乎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的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堂、室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其教学时间也没有一定的限定,可谓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是抓住一切时机向他

论《孔子世家》和电影《孔子》中孔子的个人形象

论《孔子世家》和电影《孔子》中孔子的个人形象 孔子作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是众人心中的“圣人”,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同的孔子形象,所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子”。所以自古以来,无论是史书文献,还是影视作品,对孔子的阐释多有不同。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孔子传记——《史记·孔子世家》,人们历来对其褒贬不一,赞之者曰:“太史公作《孔子世家》,其眼光之高,胆力之大,推崇之至,迥非汉唐以来诸儒所能窥测……”贬之者则斥道:“司马迁诬圣,罪在难宽。”而电影《孔子》作为一部传记历史片,亦是毁誉半掺。但是虽然同样作为向孔子深表敬意的作品,二者在描写孔子个人形象和描写方式的方面还是有很大不的同的。 一、胸怀伟大抱负、积极入世的孔子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生进行了积极的政治活动, 对此《孔子世家》有较详细的记载,“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几年内,孔子由一介布衣,升任至代相,《史记》描述此时的孔子是“有喜色”,而电影中的孔子在受封的时候则是依旧遵循旧礼。究其原因,司马迁写《孔子世家》是为了把春秋公羊学家心目中宗教化、神秘化的教主孔子还原成一个“至圣”,升迁后面有喜色是常人之理,使孔子更加具有人性化色彩;而电影则是为了突出孔子“恢复周礼”的政治理念。孔子执政时间虽短,但是已经足以看出他的文韬武略与政治才能。“夹谷会盟”、“堕三都”、平定公孙不狃等人的叛乱,无一不证明了孔子的执政才能。 被驱逐出鲁国的孔子为了受到重用,周游列国,来到卫国时,便上演了一场被人们诟病千百年的“子见南子”。该事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司马迁在此篇的基础上将孔子与南子见面的情形作了生动的描写:“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电影中孔子与南子更是“暧昧至极”,但最终却是南子道出“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俨然一位红颜知己,这让孔子的三千弟子情何以堪。但是不论是从史书还是电影,都可以看出孔子对入世的渴望, 二、亦师亦友、为夫为父的孔子 无论是《史记》还是电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传道授业、周游列国的点点滴滴都是一大亮点,然而不同的是,《史记》突出的是孔子为师的一面,电影突出的是为友的一面。《史记》中孔子经常性地与弟子们起“小冲突”,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被困于陈蔡之间时,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漤矣。”;当子路问政于孔子时,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虽然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谆谆教诲,但却是僵硬了些。而电影就把孔子的形象柔和了许多,片中孔子与弟子们一起喝酒、说笑,在穷困的时候共享一碗汤,对弟子的教诲也是在生活中平平常常地娓娓道来,这样的孔子形象也更加容易深入人心。 此外,《孔子世家》中并没有详细交代孔子的妻子儿女,只是在最后简单地

孔子的教育理念

-30 -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既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孔夫子不愧为圣人虽然他提倡“有教无类”但他也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显然孔夫子对于教育是很有一套的他知道人的资质有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因材施教。 对于孔门弟子孔子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子路鲁莽个性冲动孔子就告诉他凡事应多考虑曾参愚钝孔子就设法开导他等等。 在当时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之科学从他开创私学的成功可见一般穿越千年放在当今– -31 - 教育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之科学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当今的教育形势与当时相比有天壤之别。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古代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而如今现实点说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作准备是为了在职场PK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与摩拳檫掌的莘莘学子竞技是为了演绎人生中的纯真岁月的特别风采。 话说回来当今的教育形势也是导致当今教育方法改变的原因。 如今很多学校都是提倡特– -32 - 长教育以培养某一方面有优势的学生这种做法与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无疑是对孔子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极好传承。 读《孔子》有感高二9班王永平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发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际影响没有谁能向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长久如此之远------他便是孔子。 读孔子书籍它不仅能使我们增长文化知识还使我们在人世间学会怎样做人。 孔子为 -- 33 - 人博古通今德行高尚他凭自己的德行和学识赢得了弟子的敬爱子贡曾赞誉他说他的才华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企及就好象天空不能踩着梯子爬上去一样颜渊也曾赞誉他说他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的确从孔子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他让我们知道做事不能贪求快不能贪图小利欲速则不达贪图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很有意义的警示。 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不应该被眼前的小利蒙蔽了眼睛。 读孔子书籍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他说“天下无道上天将让孔子宣扬大道于天下”。 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 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巨大动力“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也许就是他一生的最好的概括。 读孔子有关的书籍让我掩卷沉思如果我们每个人像孔子一样做诚信事当诚信人以礼待人实事求事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 34 -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诚信乃立人之本高二九班邹庆锋子曰

20《庄子》故事两则

20《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

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我心目中孔子的形象_高中作文

我心目中孔子的形象 孔子的豁达 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算是社会的最底层。《史记》记载:鲁国的季氏举办宴会,孔子与一些士人前去参加,被一个叫阳虎的人大骂“季氏款待士人,你没有资格来”,于是“孔子由是退”。 “孔子由是退”这一句话很妙,孔子当时年少气盛,受此污辱,却并未争辩、气恼,只是默然退出。少年孔子已经初露大度从容的儒家风范。孔子后来立志恢复周礼,规范人们的沦理道德行为准则,但四处碰壁,甚至几处险境,但都能达观地对待。 孔子在郑国和弟子们失散了。子贡去找孔子,这时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丧家之犬。”子贡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乐了,说:“嘿嘿,说得真对啊,我就像个丧家之犬啊。” 孔子的幽默

孔子是个充满幽默细胞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幽默达观的风范。 孔子周游列国时,由于误会,曾被匡人围攻追打,五天后孔子才和颜回重逢,可谓生离死别,孔子一见到他就惊喜地说,“哎呀,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也回敬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孔子曾经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对女性的恶意的歧视,只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戏谑之言,我们不知道孔子受了什么刺激发此感概,但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确实惟妙惟肖地概括了女子部分的心理特征,让人哭笑不得。 《史记》上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件让人忍俊不禁的事。阳货当时是位权臣,孔子看不惯他。但阳货去见孔子并给孔子送了礼。孔子虽然讨厌他,却认为“来而不住非礼也”,于是他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决定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这样既避免了和阳货见面,又做到了有礼。谁知道,孔子很倒霉地就在路上碰见了阳货。阳货于是居高

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摘要: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星转斗移,然而,迄今为止,唯一不变的似乎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拨而激荡。孔子与我们有着不解之缘,挥之不去的孔子始终是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其原因究竟何在?这无疑是一个最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而又不易回答的问题。不过,让我们简略地回望一下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也许对于进一步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大有裨益。 “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 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是说当人们谈论“孔子”时,并不只是指涉孔子本人这唯一的含义,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对于他这个人,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他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前479年之间,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而他通过其一生的所言、所行、所思,究竟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具体的个人形象,一般人们主要是依据《论语》一书来予以概括、描述和说明。如果人们能够做到足够中立、客观而允当贴切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从这种概括、描述和说明中获得一种有关孔子

本人的真实的形象。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诚如傅伟勋先生所言,“原原本本地去了解原来思想家原原本本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纯粹客观的诠释是个神话”。据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真实的孔子”可能只是一个诠释的神话。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地形成了“个个心中有仲尼”或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的现象,乃至各各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孔子观念或孔子形象在历史上彼此竞立并存或此消彼长。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的符号。作为纯粹符号化的“孔子”,他既可能是拥有绝对权威的至圣素王,也可能是被历代帝王盗用的“专制之护符”;既可能是绝对真理或天理良心的化身,也可能是坏人心术的邪恶妖魔;既可能是是非善恶的绝对标准,也可能是“道德不必求其是,理想亦不必求其是,惟期于便于行事则可矣”的乡愿人物;既可能是人们惯常借助或使用的用来“作为掩盖无数富于创造精神的个人的新观点的手段”,也可能是人们常常用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活的传统”或独特异彩的象征。因此,人们运用“孔子”这一文化符号所表达的可能只是他们自己对于权威的态度,对于真理的看法,对于是非的选择,对于中国文化的立场,甚至只是为了追求实现专制统治的目的或者其他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各种意图及意图背后的利益。 看待“孔子”的四种眼光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你对里面内容了解多少?下面由为从两方面讲述核心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章)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章)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章)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4章)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4章)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第4章)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4章)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章) (10)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第十四章) 孔子的智育思想 孔子重视智育,主张多学、多练、多思、多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章)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章)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章) (4)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章)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章)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章) (7)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第三章)注: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章) (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章) 10)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第十六章) 关于孔子处事方针的基本内容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孔子的五种形象

孔子的五种形象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五种形象:第一种形象“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第二种形象“矮化”。“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老子认为周礼的

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庄子·德充符》塑造了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物,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最后使得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庄子》一书中还有许多“矮化”孔子的故事。道家“矮化”孔子在历史上是有传统的。《列子·汤问》编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孔子不是圣人吗?按照宋儒朱熹的说法:“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哪个事理会不得?”但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对小孩的疑问也不能回答,这不能不说是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发表时间:2012-03-31T16:25:53.32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月(上)供稿作者:魏瑞霞[导读] 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瑞霞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摘要: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孔子的形象被不断塑造着。《论语》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收集的言行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形象的一部书。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分析还原其形象,以求展现出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孔子形象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由于儒学被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奉为治国之本,孔子也被尊崇为至圣先师,因此,孔子的形象也就开始了不断被塑造的历程,一步一步走上了神坛,距真实的孔子越来越遥远了。《论语》是一部以孔子言行为中心收集的材料,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一部书,要客观地把握孔子的历史形象,就必须从这部书开始。下面笔者将粗浅地分析一下《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一、忧国忧民的政客形象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范,人欲横流。孔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与弟子们一起研究救世良方,终于在借鉴西周周公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仁” 为核心,包括“仁、义、礼、知、信”等在内的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并且一生都在为维护、宣传及实践这套伦理道德而努力。 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君、臣、父、子的封建纲常要严格维护。如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他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也就是说要搞好统治,首先就得摆正统治秩序,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所在等级的道德行为规范去做事,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治久安。在这里他把君臣之间的伦理规范又放在了父子之上,由小家庭及大社会规定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对于一切胆敢违背统治秩序,君臣伦理规范的行径,孔子都会给予猛烈的抨击。如季氏是大夫的级别却擅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就认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对仲孙、叔孙、季孙祭祀祖先完毕,擅用天子之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时,也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并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的感慨。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因此,渴望被统治者任用。50多岁时,带领弟子踏上长达l4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他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参政的激情来自于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以天下为己任,从这个角度来谈,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政客。 二、修身养性的君子形象 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几乎是出现率最高的名词了,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如:《宪问》篇第28章: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虽然孔子自谦说君子的这三样品格自己一样也没有,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样品格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论语》中多篇言论都可以看出孔子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把君子作为做人的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义轻利、舍利取义是成为君子的首要品格特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应该与“仁”长相伴,无论是幸遇顺境,还是身处逆境;“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贞而不谅”君子仪态端正庄重,谦逊自律,克己奉公,不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在言语上应该出语谨慎,不“打诳语”,保持稳重可信的人格等等。 三、淳淳善诱的师者形象 孔子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地位显赫,他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从而使劳动人民也拥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据史料记载孔门弟子多达3000,最出色的就有72人。 孔子教育学生的范围很广泛,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人生哲理与信仰等。如《论语.述而》篇第25章记载了孔子教学的四方面内容:“文,行,忠,信”。“文”,指的是历代文献,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行,忠,信”显然已涉及到了人的行为、品格与修养,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而有效,即把日常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当成了课堂,把现实或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当成了教材,在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与闲话中就对学生传达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从而启迪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学生可以随时向孔子提问、请教,孔子也可以随时考察学生的志向、人品与知识。这对学生的人生观往往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在学生们面前,孔子既是严厉的老师,又是一位亲切随和的长者。孔子总是鼓励学生在自己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拘谨。如在《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想让学生畅谈理想,为消除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他首先亲切地对学生们说道:“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谦逊随和、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要打破师生、长幼的界限,畅所欲言。 孔子待学生固然随和亲切但又是很讲原则的,他对弟子的某些缺点或原则性错误的批评又总是毫不留情的。如孔子一向主张君子周贫不继富,鲁国的权臣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孔子的弟子冉求却还帮他聚敛财富。为此,孔子毫不留情地抨击道:“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弟子,还号召其他的弟子抨击冉求的行为,《述而》篇中说“子温而厉”正是作为一位教育家的孔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孔子以他那卓越的智慧、渊博的知识、进取的人格精神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特别是知识分子,他在文化史上的作用无人可比。但是孔子毕竟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论语》中也记录了他的偏颇之处,正是有了这些小缺点,才使其形象摆脱概念化的窠臼,更加丰满、更加自然,更加可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