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庄子_内七篇_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

从_庄子_内七篇_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

从_庄子_内七篇_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
从_庄子_内七篇_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

2001年2月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Feb.,2001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Xi’an Petroleum Institute(S ocial Science) Vol.10No.1

从《庄子?内七篇》中两个不同的

孔子形象谈庄子之思想

曹小晶

(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 要:通过对《庄子?内七篇》中两个不同孔子形象(A.原本的孔子B.庄化的孔子)的分析和比较,试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庄思想本是一家,他们都以人生哲学为其主体,对社会人生充满了关注;只是庄子相比孔子而言,其思想的容量更为宽大、深厚和玄邃,有超越孔子思想的一面,但这种超越并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庄子的思想始终停留在珍惜生命与拯救天下的两难选择中,并因此而矛盾着、痛苦着,也正是这一显著突出的思想特点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数千年来儒道并存、互相交融的心态基型和双面人格。

关键词:庄子;孔子;双面人格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01)01-0077-04

1 

凡是读过《庄子》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庄子的文笔奇异诡怪、诙谐玄妙,且“见得方说到”,学者闻一多先生评价说:“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的美,那是文字的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无论从思想还是文辞上,他都打破了一般常规,无视偶象,上天入地,喜笑怒骂皆有妙趣,就连被人们尊为至圣的孔子也成了笔下的常客,常常遭到批评和讥笑,一扫孔夫子往日神圣的庄严,连同孔夫子整日整月席不遐暖、忙于传播教诲的仁义理智也被斥为大伪、大害,而加以挖苦、讥蔑;但是稍微留心,也会发现在内七篇中还有另外一个孔子,这个孔子不同于那个被讥讽的孔子,与其说他是孔子,毋宁说他是庄子,因为他是庄化了的孔子,是庄子思想的代言人,那么庄子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些思想通过孔子的形象告诉诸人呢?虽然庄子文笔诡异,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虚构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常常是杜撰的,因此杜撰孔子来代言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以为庄子这样做是很有深意的,证据有二:首先从内七篇中可以看到他写到许多人物,有凭空塑造的,如妙姑射山之神人等,也有根据一点史实线索编造的,如尧舜、楚狂接舆、连叔等,而孔子这一形象正属于后一类,从内七篇看来,一般凡是属于后者这类人物,庄子虽然也在编造其言其事,以服务于自己的思想,但基本上都未脱出这一人物的原本特征,因此庄化的孔子有庄子编造的一面,但也不能说这一形象本身完全彻底是反其道而行之;其次就庄子文章本身的一贯特色来看,他的文辞、手法与思想、内容浑然一体,分不清哪是内容,哪是文辞,例如《德充符》篇,庄子欲说明:破除外型残缺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性德,有德之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他就通过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这一系列外形残缺的人物形象与其言行德行的强烈反差来达到其想要说明的目的,也就是说人物形象选择本身,庄子是大有深意的,因此庄子对庄化孔子的塑造也不是胡抓乱来的。那么被庄子所批判讥笑的孔子与庄化了的孔子既然不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关系,犹如一个真孔子、一个假孔子,那么他们就相同吗?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回到原著:

收稿日期:2000-09-05

作者简介:曹小晶(1968-),女,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文学艺术传播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先说那个被庄子讥笑的孔子。在《齐物论》篇中,瞿鹊子问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营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在这里孔子以为不事名,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游乎尘垢之外的圣人是不实际的、不可能存在的,被长梧子所蔑视,因为黄帝对此都感到疑惑不解,更何况以先王三代为效法、思慕之对象的孔夫子呢?“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汝,皆梦也;”在这里,文字背后的庄子借长梧子之口,对孔子一向所尊崇、渴慕的先王三代流露出了明显的不屑,对儒家倡导的所谓入世之志、成就功名事业之人生理想也视之为尘垢之内的事情而加以嘲笑;又如在《德充符》篇中,叔山无趾面见孔子,孔子敝于形而不知德,被叔山无趾责为“以淑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在这里,庄子又借叔山无趾之口对孔子大加责难,以为孔子不过是为了淑诡幻怪的名声,而自加桎梏于己身,从而流露出了庄子无为而逍遥乎尘垢之外的、与儒家入世理想迥然不同的、新的人生价值取向。

那么那个被庄化了的孔子又是如何的呢?在《人间世》篇中,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不忍卫国生灵涂炭,欲之卫,请行于孔子,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者也,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这里哪里是那个舍身取义,任重而道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孔老夫子呢?原本的孔夫子向来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如“颜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德充符》)”,他坚韧执著而不畏艰难和挫折,也正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才有了后儒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而这里的孔夫子却说什么呢?“若殆往而刑耳!”你去了,只怕要遭杀害呀!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作为仁人志士有责任去拯救受害的生灵,而是想到自己的生命有可能受到暴君的残害,进而又说出了“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的处世原则,古代的至人是在自己能够生存的基础上,才去扶助别人生存的,从而与儒家所倡导的“舍己为人,以身殉道”而大异其趣!再比如,在《德充符》篇中鲁哀公问于孔子,为什么哀骀它为众人所爱的原因,孔子向鲁哀公讲述什么是才全之人,孔子曰:才全者,“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在这里,孔子把死生得失、穷达贫富、贤和不肖毁誉、饥渴寒暑都看成是事物自然的变化和命运的流行,就象昼夜的轮转一般,而人的知见是不能窥见其起始的,一旦将这些归之于命,也就没什么能打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了;原本的孔子也讲命,但却“仍不废人事,实以尽人事为基本”,而这里的孔子却完全成了庄子的代言人,“不谈人事,专言天命”,知其不可而不为,安之若命,顺其自然。由此,便可以以为庄化的孔子和原本的孔子是南辕北辙,毫无瓜葛吗?或者说庄化的孔子只是对原本的孔子的一种极端的否定和叛逆吗?不,这只看了庄化的孔子的一面,还有另一面我们没有看到:还是说《人间世》中颜回欲之将卫的那一段,虽然颜回把打算将卫劝导其君的计划一一陈述给孔子并都被孔子否定了,但是从字里行间仍然能感受到孔子对回的否定不是由于他对卫国的受害生灵毫无恻隐、同情之心,而是出于对历代人君的至深了解,对时事、政治明智认识之后,而发出的无力之感叹:“恶!恶习!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联,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何等的无奈,只求无罪而已,就连楚狂接舆不也这样说吗?“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七》)孔子不是不懂接舆、哀骀它、申徒嘉、叔山无趾之类的隐士、至人,只是“天生根器”如此,在《大宗师?六》中孔子曾这样对子贡说:“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何谓方内、方外呢?即“受礼教束缚之人”与“超脱礼教束缚之人”,可谓一语道破了天机,进而孔子又说:“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与其说庄化的孔子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如说是庄子完全懂得原本的孔子在天之小人与人之君子和在天之君子与人之小人之间,他洞明了一个生在乱世,既想珍惜生命,又想拯救天下的仁人内心深处不可调和的矛盾,正象在《德充符》篇中老聃提出为什么不使之以为“死生一条,可不可为一贯”,以解其桎梏呢?无趾对曰:“天刑之,安可解?”天然刑罚(指孔子天生根器如此),那里可以改变解脱呢?细细体味,其中包含了、隐藏了庄子对孔子的多少理解、悲叹和无奈

啊。由此可以看出内七篇中两个不同的孔子形象实是互相映照的,原本的孔子对比出了庄化的孔子之不同于他的地方,庄化的孔子同时也映衬出了原本的孔子弊于一端固陋的地方。北宋苏轼在《庄子祠堂记》里写到“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我倒以为庄子对孔子不是一个“助”字能概括的了的,庄子是在对孔子的理解、洞察的基础上,对孔子的一种超越。

2 

返观庄子所处的时代和他在文化学说传统中的地位,可以说庄子的这种超越是可能的。

庄子生于前三六O年前后,卒于前二八O年前后,在这个时代里礼乐已经崩坏,战乱频繁,“先王之泽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也”,而当权者、统治者更是独行残暴,皆“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民其无如矣”;时代是混乱的,民众是痛苦的,而这样一个乱世也正是百家学说纷起并立的时候,在学术文化的传统中,庄子处于孔子、老子之后,并与墨子、惠子等同时,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庄子面对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之中,既不甘沉落、同于死物、任人宰割,又无力彻底公开勇敢抗争和怒吼,于是只好去做精神上的“逍遥游”,逍遥游是飘逸的、潇洒的,但却是凝重的飘逸、无奈的潇洒,他是“寄沉痛于悠闲”的,而庄子的学说之所以能在诸子百家中出类拔萃,和儒家思想一起成为中国数千年来文化人的心态基型,(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所能影响的只是文化人的表层心态,而更深层的心态的塑造和影响非道家莫属”)也正在于他这独一无二的逍遥游。综观内七篇,可以说逍遥游即是庄子人生观的阐述,那么如何去实现这一人生理想呢?《齐物论》提供了方法,所以庄子在思想对于孔子的超越首先是以其方法论为起点的。他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三个要点:(1)世间的万事万物其是非、彼此、大小、长短都是相对的。比如儒墨之所以互不相让,不就在于“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吗?“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而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惊,猿猴然乎哉?”是非的曲直、价值的标准到底在哪里呢?(2)是非彼此的争辩产生于世人的成心。“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正因为有了成心即一己之偏见,才使“道”受到了亏损,才使“爱”所以得成;(3)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只有抛弃成心,心境澄明,包容万物,看到是非彼此的相对及其相互转化,才能得“道”,此之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澄明的心境何以得到呢?曰“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在这里庄子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论,有的也许看起来有些怪诞,比如他甚至还说“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但是透过这些怪诞的文辞,仔细体悟其中的含义,会发现庄子本意并不在否定一切,而在否定人为之偏见,和在偏见统领之下的价值标准,使我们的心灵从偏见蒙蔽的封闭的理论系统中超拔出来,从而看到一切事物、系统的相映相生,互为消长、循环,进而在这个更高的层次上看到万事万物的自然本然之用(即各自独立的价值),同时还看到万事万物的统一和谐,“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北宋王安石在其《庄周?上》中说道:“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或可作如是观。

有了方法论上的超越,进而便有了庄子思想在本体论上对于孔子思想的超越。(应该指出的是,方法论和本体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的先后是有的,但先不是绝对的),在孔庄的思想体系中都有一个作为本体的概念“道”,同是一“道”,彼此的涵义却是不同的。在孔子那里,道是比较侧重人事的,它的核心的核心是“仁”;而在庄子这里,道却具有了比前者更为广大的涵义,“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九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禾弟稗、在瓦甓、在屎溺。”(《庄子?知北游》),道是“宇宙之究竟本根”,“道化生万物,它的一切作用都是自然而然的,它既不是感性的物质存在,也不是有意志的精神实体,是超越物质世界的抽象的绝对的思想观念,成了绝对化的观念性实体”,这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论:“要把握住道家之‘道’,第一步是超越仁义的观念,第二步是超越礼乐的观念,第三步则是随文化而来的一切观念,如此层层上翻,最后便接触到那个先天地生的原始道体。”由此可以说庄子的思想比起孔子的思想其容量更为宽大和深厚,他是从更高的、更根源的层次上思索自然宇宙的根源和究竟,以及人本身在自然、在社会中的位置和生活的意义,荀子说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但从这句评语的另一面也可以看到庄子对于天(即自然)的

关注和探究。

但还需指出的是:庄子的这一超越并没有真正地逍遥起来,因为他的所谓超越仍没有落到实处,“他的议论翻来覆去不外两点:一壁认定现实完全是幻觉、是虚无,一壁以为那真正的虚无总是实有的”,真的实有吗?就是那“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妙姑射山之神人吗?显然那是一个梦境,犹如“天真的幼童梦想着怀抱金色的月亮”,因此最终的庄子仍是失落的、寂寞的,他的哲学思想有比孔子玄邃的一面,探究了宇宙的本源和究竟,但是他思想的起点限制了他,他的思想仍是以人生哲学为其主体的,对于宇宙的探根求源只是他思索人生的一个捎带和顺及,他仍以人生为思考对象,只是走的比孔子远,因此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科技思想虽较早起源于道家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但终究没有走上西方“为科学而科学”的理性思辩的自然哲学之道;又因为庄子的思想意在超脱,然终不免走在中途,而一片玄虚,终“不能彻底丢弃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人道”,他在淑世—厌世—超世—玩世中徘徊过,最终以游世而调和,他始终没有战胜珍惜生命与拯济天下之间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心灵剧烈的矛盾和痛苦,不象西方的悲剧精神经过惨厉的痛苦和冲突,带来一个火辣辣的、狂热的新彼岸,而是在一种静观压抑的心理中依靠智慧获得一种平宁、冷静、和悦的新彼岸,他超越了吗?他的心仍然充满无言的苦涩和愤懑,也正是这新彼岸奠定和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数千年来坚韧执著、隐忍旷达而又委曲求全、外圆内方的双面人格,因此南怀瑾先生认为“儒道思想本是不分家的,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是很有见地的,进而是否可以认为从某些根源及其流变来看,它们实是一家的两个不同的层面和侧面,这也正是儒道何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如此长久和谐地默契配合、相得益彰的最根本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二[C].北京:三联出版社,1982.

3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 成中英.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诠释[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5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 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7 周 勤.近年老庄研究综论[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

8 徐复观.中国的艺术精神[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96.

9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论丛[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 老子.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王 诠)

Zhu angcius’Philosophy Perceived

from the Tw o Conf ucius Figures in Zhua ngzi

CA O Xiaoji ng

(Faculty of Chi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Northwest U niversity,Xi’an,S haanxi,710069,China) Abstract: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Confucius figures in Zhuangzi indicates that phi2 losophy of Confucius and Zhuangcius is originally the same,But the Zhuangcius philosophy is even wider、profounder and abstruser,and always in the dilimma of people saving and life-cherishing.That results in the double-personility of the Chinese intelligentsia.

K ey w ords:Confucius;Zhuangcius;double-personility

小学语文名家经典诵读《庄子》(一)孔子之楚素材语文版

孔子之楚 【原文】 孔子之楚(1),舍于蚁丘之浆(2)。其邻有夫妻臣妄登极者(3),子路曰:“是稯稯何为者邪(4)?”仲尼曰:“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5)。其声销(6),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沈者也(7),是其市南宜僚邪(8)?” 子路请往召之。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著于己也(9),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10)。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而何以为存(11)?”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 【注释】 1之:往。 ①蚁左:山丘名。浆:饮料,这里指卖水浆的人家。 ②极:高/这里指屋顶。一说“极”通作“褐(jie)”,指禾苗。 ③稯稯(zong):聚集的样子。 ④畔:田界,这里泛指田园。 ⑤销:通作“消”,消散、消失的意思。 ⑥沈(chen):同于“沉”。“陆沈”喻指隐遁,生活在世人之中却虚淡寂寥。 ⑦市南宜僚:楚国的隐士,已见于前文。 ⑧著:明,这里是透彻了解的意思。 ⑩佞人:这里指献媚的人。 11而:你。 ○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寄宿在蚁丘的卖浆人家。卖浆人家的邻居夫妻奴仆全都登上了屋顶观看孔子的车骑,子路说:“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是干什么呢?”孔子说:“这些人都是圣人的仆从。这个圣哲之人把自己隐藏在百姓之中,藏身于田园生活里。他的声音从世上消失了,他的志向却是伟大的,他嘴里虽然在说着话,心理却好像不曾说过什么,处处与世俗相违背而且心理总不屑与世俗为伍。这是隐遁于世俗中的隐士,这个人恐怕就是楚国的市南宜僚吧?”

子路请求前去召见他。孔子说:“算了吧!他知道我对他十分了解,又知道我到了楚国,认为我必定会让楚王来召见他,他将把我看成是巧言献媚的人。如果真是这样,他对于巧言献媚的人一定会羞于听其言谈,更何况是亲自见到其人呢!你凭什么认为他还会留在那里呢?”子路前往探视,市南宜僚的居室已经空无一人了。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庄子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庄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都呈现内在的一致性。庄子的哲学沉思以道为内在指向。作为形上之域的对象,道具体表现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它所实际涉及的,则是广义的存在于人之“在”。在当代这个普遍缺乏信仰的时代,或许哲学能够慰藉一下我们的心灵。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到或多或少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哲学;当代社会;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个重要概念,就其本质而言,道不是人的认知对象, 而是需要用人的整个生命去直觉体悟的存在者; 换句话说, 道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 而是就存在于人自身和万事万物之中的自在者。人对这一自在者的把握不是通过理性思维, 而要凭借超理性的直觉。而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直觉呢?在庄子看来,第一步是“外天下”,即忘却纷繁的世俗杂务,将他们排除在心灵之外,使人的本心不要为俗物所缠绕,以便静心息虑。第二步是外物, 即忘却外在事物, 让心灵不要为外物所役使。心役于物, 则心念外驰, 不能专心自守, 容易导致本心的迷失。第三步是外生, 即忘却自己的生命。 人生而有命, 所以常常会执着生而厌恶死。但人本来和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并没有生命。以庄子齐物论观之, 人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 而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人活着时恋生恶死, 死后反而会恋死恶生。1因此, 生和死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需要执着生, 也不需要害怕死, 生死本为一体。由此言之, 所谓外生也就是齐死生、泯物我,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浑然一如的境界。 庄子哲学虽然注重对得道和体道境界的精神追求,但同时并不认为理想的人生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因此, 庄子并没有将得道境界和日常生活的技艺割裂开来, 认为道就在技艺当中, 道和技艺是一体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直觉成为沟通道和技艺的桥梁, 将人生命中的形上追求( 道) 和日用生活( 技艺) 结合在一起, 成就了一种高超而平凡的人生样态。 对比与庄子生活的社会,现在的社会有了极大的不同。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如今的社会依然是人与人打交道,依然是人来统治这个世界。尽管各种各样的制度、政策是那么的先进,但是人与人之间也做不到完全平等。庄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保持着原始、淳朴自然的“至德之世”。庄子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们 正在构建一个民族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因此,“至德之世”的理想之国最终必然获得它的现实状态。 庄子也崇尚无为。无为的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可是庄子的无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要在自己去努力尝试过后才能“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则是劝诫在遇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别钻牛角尖,坦然处之。 庄子也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理想的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在《逍遥游》篇中,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 以遨游乎无穷者,是无所待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已然达到了“与造物者为偶,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神秘境界。因超越了“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道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与道合一,故无功。他也许治理天下,但他听其自然,让每个人自由发挥其能力,因此圣人无名。庄子的“圣人”、“神人”、“真人”拥有神与人的双重性格,他们成为以后道教构造神仙形象的原本。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个人价值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 郜捷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史继东 [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穿越几千年而不朽,并且对于当今现实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庄子继续发扬了道家崇尚自然法则,顺应天命,自在无为的思想。就整个社会来看,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不搞盲目的生产和建设。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虽然崇尚自然与逍遥,渴望安于天命的庄子哲学显得好似在逃避现实,是消极的表现,但这样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盛行的,也是大众所追求的物欲膨胀的思想形成了制衡,让人能够释怀和减轻压力,庄子“齐生死,等万物”的人生观启迪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得失成败,而是用相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这也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于他的寓言之中,他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喻于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从浅显易懂的文字中探究出许多人生感悟,而后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庄子哲学思想当代意义自然哲学社会人生哲学个人 当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渐趋浮躁的社会,人类在享受了自然带给我们的丰富资源之后,能够征服自然的渴望开始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物质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人们渴望功成名就的心理远远战胜对于悠闲自在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被激化和扩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显得越发脆弱,在种种不和谐的事件粉墨登场之后,另一种倡导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声音呼之欲出。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在他流传于后世的著作《庄子》一书中,分别以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论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世界之本原“道”的辩证思考,阐明了人与自然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以及人与自然应该以怎样的关系和谐共处;又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的哲学世界观。在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齐物论》一篇中,提出了“世上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一切事物都应看作等同”的观点,摒弃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产生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1]41,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庄子虽然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但他的生活境遇却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中度过的。他住在狭小的巷子里,靠编草鞋勉强过活,有时甚至要向邻居借米面救急,但他即使到了饿得面黄肌瘦,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的地步,也绝不愿以牺牲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去贪求高官厚禄。这恰恰体现了他忽视功名利禄,崇尚自然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楚威王希望委以政事给庄子时,庄子答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510表明他宁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泥里爬的快活的乌龟,也不愿意做一只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死了三千年的神龟。他的思想摆脱了现世社会中一些狭隘的束缚,不被世俗所囿,启示了我们不是只有高居庙堂,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追求的,摆脱精神的枷锁或许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一、道法自然——庄子自然哲学对社会建设的意义 与以往的各家学派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观察人生的思路不同,庄子的哲学思想开始拓宽路子,

_庄子_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义

2010年10月第22卷第5期 安康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Oct.2010 Vol.22№5 鲁迅先生在《汉文史纲要》中称赞庄子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1]笔者认为,这与书中塑造出来的一系列庞杂而奇特的形象分不开。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成为道家经典代表作之一《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全书33篇中共有21篇约50个章节提及孔子。其中,内、外、杂篇中分别占4篇、9篇、8篇。 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有直言不讳说庄子是讥讽孔子的,如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诋訾孔子之徒”是为“明老子之术”[2];也有学者认为庄子实际上是极其推崇与尊重孔子的,如郭象、成玄英等;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更是明确表示,“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在苏轼看来,庄子对孔子是“阳挤而阴助之”[3]。不管以怎样一种心态看《庄子》中的孔子,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是复杂不一的,甚至在同一篇中性格形象也截然不同。 一、《庄子》中孔子形象的三种形态 总的说来,在《庄子》中孔子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违背大道,仅有虚伪的仁义道德,屡遭抨击的儒家孔子。孔子的整个思想核心是“仁义”。这点在《庄子》中也体现得十分鲜明,只不过作者对孔子所恪守的“仁义”完全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如在《齐物论》中,庄子借长梧子之口批评孔子说,“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①,认为他不懂妙道之行。在《德充 符》中叔山无趾对孔子说,“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挖苦他蔽于形而不知德,以至于“天刑之,安可解”,不免要受到上天的惩罚。在《天道》里,老聃严厉批评孔子扰乱人性,说他是“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盗跖》篇中的孔子更是狼狈不堪,被柳下跖痛快淋漓地斥责为“以利祸其真,而强反其性情”。就像《大宗师》中孔子所说的,“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儒道两家基本主张不同,所以孔子遭到如此尖锐的批判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二,自愧不如得道者,谦虚好学,由儒而道的孔子。在《德充符》中,孔子称赞断脚却执行“不言之教”,能“守其宗”的王跆为圣人,还表示自己已落在众人之后,要拜王跆为师,并且要率领天下所有的弟子去跟他学习。在《大宗师》中,孔子说自己“丘则陋矣”;同是在这篇中,当孔子听说自己的弟子颜回达到了“坐忘”的境界时,便对颜回说“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表示愿意跟随在弟子后面。这种好学的形象与《论语》中所倡导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是相吻合的。在《天地》篇中,孔子向老聃请教怎样才能称之为“圣人”;同篇中,对于为圃者的言行,孔子自愧不如地对子贡说:“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在《天运》中,孔子往南到沛地见老聃表明自己虽“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但也曾从阴阳理论去探求道,当得到老聃“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的指点后三个月不出门,最后还得到了老聃的“丘得之矣”的肯定。在《达生》篇中,孔子积极向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义 李琴,朱倩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之一。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几种形态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孔子形象的性质及其异化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挖掘《庄子》中所体现出的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庄子》;孔子形象;异化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10)05-0054-03收稿日期:2010-04-27 作者简介:李琴,女,江西南丰人,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朱倩,女,广西桂林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①本文《庄子》原文均出自陆钦《庄子通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54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KCB齿轮油泵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可调压渣油泵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待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待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高压渣油泵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待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KCB-300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齿轮油泵kcb 55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待,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高压渣油泵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小时候,场队里面有片我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妈妈经常带着我到荷塘边采莲叶摘莲蓬剥莲子,我边走边跳的跟着,嘴里连说带唱地念:“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妈妈教的杨万里的诗。碧绿的荷塘里高低错落地盛开着粉白的粉红的荷花,有的羞答答地躲在莲叶下,有的则大方地在艳阳下舒展妙曼的身姿,把小蜜蜂忙得不停地在花瓣中花蕊里飞来飞去。清风一阵阵地送着荷花的芬香,莲叶与荷花在低头细语,沙沙,沙沙。只可惜,我听不懂它们说的话。 妈妈,荷花真香真美啊!嗯。妈妈摘一朵给你。不,妈妈,摘下了它,它会死的。让它长在塘里,一大片一大片的,它才高兴才会香才会更美丽。好吧,女儿,让它们美美的长着。来,我们把莲子莲叶都拿回家里蒸饭和做莲子羹。好,妈妈,莲子羹最好吃了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 正文: 一逍遥游的内涵 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在庄子眼中,只有人的精神能上天入地, 穿山过海, 似天马行空, 像大鹏翱翔, 无边无际, 无遮无碍, 可以无所待而无所不往, 这才是真正的逍遥人生!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具有超越性的,并不是绝对的。(引自陈怡《<庄子内篇>精读》)我们再来看看其中的“游”。“游”是精神之游。那么什么是“以游无穷”呢?在庄子看来, 顺应自然规律, 就可以应付一切变化, 在无限的宇宙中获得自由。无穷即是无限, 庄子以他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思维形式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我们可以看到,

小学语文 名家经典诵读《庄子》(一)孔子西藏书于周室素材 语文版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 【原文】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1)有老聃者,免(2)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3)焉。”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4),于是繙(5)十二经(6)以说。老聃中其说(7),曰:“大谩(8),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9)。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10)物恺(11),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12)乎后言(13)!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14)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15)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16)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17)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注释】 1徵藏史:掌管文典的史官。 2免:引退。 3因:问。 4许:赞同。 ⑤繙(fan):反复。 6十二经:一说,为“六经”之误;一说,不确指。 7中:中断。 8大谩:大,同“太”,谩,繁琐。 9生:立身。 10中心:心中正。 11恺(kai):乐。 12几:近。 13后后面说的话。?牧:驾驭。 14放:放任。

15偈(jie)偈:用力。 16揭:举,指标榜。 17亡子:逃跑的人。 【译文】 孔子想把书保藏到西边的周王室去。子路出主意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已经引退回到家乡隐居,先生想要藏书,不妨暂且经过他家问问意见。”孔子说:“好。” 孔子前往拜见老聃,老聃对孔子的要求不予承诺,孔子于是翻检众多经书反复加以解释。老聃中途打断了孔子的解释,说:“你说得太冗繁,希望能够听到有关这些书的内容大要。”孔子说:“要旨就在于仁义。”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其名声,如果不义就不能立身社会。仁义的确是人的本性,离开了仁义又能干些什么呢?”老聃说:“再请问,什么叫做仁义?”孔子说:“中正而且和乐外物,兼爱而且没有偏私,这就是仁义的实情。”老聃说:“噫!你后面所说的这许多话几乎都是浮华虚伪的言辞!兼爱天下,这不是太迂腐了吗?对人无私,其实正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先生你是想让天下的人都不失去养育自身的条件吗?那么,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原本就有各自的群体,树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先生你还是仿依自然的状态行事,顺着规律去进取,这就是极好的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这岂不就象是打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跑得越远吗?噫!先生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前言 养生,狭义理解就是让身体更加健康,延长身体寿命,现如今社会上流行着养生的观点就是这个理解。广义的理解就是除了以上让身体健康,寿命延长以外,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养生观点是身体与精神并重,而且,相对于身体养生,庄子更注重精神自由。 关键词 庄子养生轻物重生自然无为去知离形养神 正文: 轻物重生 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同样重要。只是养形思想,没有必要特别的关注,只要注意好调理好日常的生活,特意去养形,反而对养生不利。庄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人最应该害怕的应该是睡眠和饮食之类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要透彻的理解生命,这样才能认识怎样养生。保养生命必定不能脱离形体,养形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有的人物质生活丰富却对形体保养的不好,有的人形体没有离散却失去了生命,所以,养生之注重养形和养身是不对的,还必须注重对精神的养护,既要养形养身,又要养神养心。 《庄子》一书是最早提出养生理论的书籍,庄子的养生理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颐养天年,颐养天年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精神自由思想为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生存智慧。庄子认为,不同的人心境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只有不断把自己调节心境的能力提高,才能消解掉精神上的紧张情绪,保持心境的平静。 养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以轻物重生为出发点,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精神却是在自然二字,所以,庄子的思想既有轻物重生的特点又体

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都体现出了自然主义的色彩。道家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又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的关系,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表现了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淡化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点。 自然无为 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养生。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1庄子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并不需要人的干涉,也没有主宰意志的掌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天地本质的属性就是自然,庄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和天地自然一样,个人的自然属性主动与天地的自然属性相吻合。庄子认为要把握天道的自然和个人的自然的规律,办法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以开放的心灵关照万物,了解万物自身的独特意义,这一思想被称为从无穷的系统中深透到各个据点,了解其独特的内容,不以主观的成见去厘定是非,而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物的真相。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把外物当成关照物,而且把以关照外物的内心也当成了观照对象,从而观照范围遍及内外两重宇宙,无所不至,第一次真正标举了“心”的深远意义。2 生命是有涯,有限的,而知识无涯,庄子认为不应以有涯的生命来追求那无涯的只是,那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表面上看这样的庄子是消级的,再往后看,就能看出庄子要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养生之道是自然无为。庄子认为道是真是存在的,可以用心去感受,但它却是无形不可见不可摸的。甚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道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也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认为人只有实现对道的关照,才能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庄子把这个境界成为“游”。庖丁解牛妙世故,这个故事也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16 2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78.211

孔子的五种形象

孔子的五种形象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五种形象:第一种形象“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第二种形象“矮化”。“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老子认为周礼的

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矮化”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或策反孔子的学生:与其追随“避人之士”(指孔子),不如跟随避世之士(指隐士);或暗示孔子应改弦易辙,“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庄子·德充符》塑造了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物,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最后使得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庄子》一书中还有许多“矮化”孔子的故事。道家“矮化”孔子在历史上是有传统的。《列子·汤问》编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孔子不是圣人吗?按照宋儒朱熹的说法:“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哪个事理会不得?”但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对小孩的疑问也不能回答,这不能不说是

《庄子》中的孔子

《庄子》中的孔子-国学教育论文 《庄子》中的孔子 文/ 张真山长 作者简介:张真,籍占安徽蒙城,经学私淑先圣,绘事师武隆肖中胤先生。北京象罔书院、歙县竹山书院山长。创建连山堂卮道工作室。常以老庄接引门人,从游者日众。门人辑其文而成︽无端崖︾一册。 孔子的时代,周游六国,遇到过荷條丈人、佝偻者、耕者等等,这些隐士对孔子没有曲语。而所有的儒家道家经典记载,孔子也始终不失孔子应有的儒家气象,孔子的气象是不自大,洗耳恭听。尽管有时主张不同,孔子仍然尊重教训他的人。但是弟子们往往不服气,孔子从没有不服,隐者们不是为了羞辱他,孔子的圣境就在于他的大、和。孔子与批评他的隐者、智者所处都是同样的道境,都有一样的慈悲之心,所不同的是,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力图挽救正在堕落的世道人心。弟子们则不同,弟子们认为老师最伟大,遇到有人诋毁老师,他们要保护自己的老师。因为道心不同,而致情绪使然。如果连孔子身边的弟子都只能做到这样,那么天下人又能如何?后世随着时间推移,演变成对孔子膜拜的情绪。 在孔子时代,无论是孔子与庄子的对话,还是与弟子们对话都是为了真。孔门弟子让后世不可企及之处,在于弟子们看不懂师父就问,不用揣摩。例如,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伙食。孔子倚树而吟,这份淡定。颜回端供而立,没有狼藉像,依然从容不失气象。另外一段,孔子弦歌不辍,子路跟子贡说老师无耻么?颜回转问孔子,孔子说,冬夏青青,唯松柏独能正。接上面颜回的问题,颜回偷看了老师一眼,说: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

受天损易,无受人意难。孔子虽然倚树而歌,但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师父的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他的生命没有一刻是为了外在的肉身而活,行走坐卧都是道的履踐,为人师所在师道的层面,随时随地对弟子关注,随时随地因人而异的施教,不会遗漏每个细节。何时鼓励,何时搁置,何时教诲,都是施教的能力。恐其广己而造大,恐其爱己而造哀。所谓广己,人学了很多学问,很容易自以为是。自觉不自觉装懂,装圣人。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走夜路的其实很怕鬼,硬撑着装作不怕的样子。生死面前,颜回端供而站,但是内心有些惶恐,生死撞击他内心守不住的时候,孔子抓住这个苗头当头棒喝。爱己而造哀,因为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生出哀伤,情绪一生,无论是革命性鼓动的情绪,还是爱己而造哀的情绪,都会被情绪所牵动,而使身心失重。君子居正,《大学》所谓正心,心一旦失正,意也失诚。失去信心,就会自乱阵脚,自己先败下阵来。 孔子爱怜颜回的称呼,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易难。意为,不遭天谴容易,做得好不介意别人不夸赞难。孝容易,又敬又孝难,敬孝容易,父母不知道你敬孝而孝难,做到极致,做到圣境。 以上面一点,稍稍窥见圣人时代的景象。那个时代,虽然标签为儒家。所谓的儒道不二,不是在知识层面的理解,不是口头禅,不是在概念上的弥合。人类历史是每个人以自己的身心个体,证圣的过程,上天造人,只有一个目的,让人成为人,但是不会无限制给你机会,所以就有了生死。生死是有时间段的。在段落范围内,不能完成人为人的过程,宗教会告诉你,你浪费了机会。出生落地,就开始了倒计时。儒家不用宗教的语言说明,但是意思相同。所以儒家也修身,三教都以修身为本。只有自己的船能度自己过河。糟蹋自己的身体,就不是修身。

庄子思想精髓优选稿

庄子思想精髓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

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人物评述

庄子——人物评述 市场营销2班陈尚 20150755203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善于将哲学问题诗化,文学化,著有《逍遥游》、《齐物论》。 庄子的文学成就皆体现在《庄子》一书中。书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异端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内容。此书亦是我国古代哲学与文学结合的集大成之作,将思想文化领域的文学作品水平推向新的巅峰,更是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而庄子的哲学成就则体现在其对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庄子将道家中的“道”理解为天道,效法自然的“道”。他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因为在庄子的哲学中,“人为”二字合起来就是“伪”字。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将“道”作为客观真实的存在,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而庄子的政治思想也继承了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反对“人为”,也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他对社会的黑暗表示失望并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但这种思想过于消极并不被学术界重视,不过他思想中的“逍遥”却是被后人所推崇的,因为“逍遥”的背后象征着的是精神的自由。庄子在几千年前就有如此境界,不可谓不惊世。他用自己的内心来对抗黑暗的社会,他以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景象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戏谑吊诡的心态来回答这个世界。 庄子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文章想象力奇特,文风变化多端,经常以寓言故事形式来讽刺现实。庄子的文字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便力透纸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一种飘逸灵新的洒脱,有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庄哲学”最本质的内核,是对宇宙与自然的唯物认识。老子认为,既然有万物,万物必定有他们的由来,于是便把这个“由来”称作“道”。“德”就是事物的本性。庄子对“道”和“德”的看法与老子是相同的。也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尽管他们所持的理由不尽相同。老子认为物极必反,认为统治者如果一心加强统治,就越是达不到所想达到的结果,老子是把“无为”当作一种手段。庄子强调的是天然和人为的不同,统治者越是靠人为的手段来统治,悲惨和不幸就越多,他要达到“无为”的目的,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庄子把“道”的自然观推及到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突出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庄子从“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天地》)、“道通为一”(《齐物论》)的认识出发,主张万物平等、物论平等,因而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与个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摈除成见,扬弃我执,顺应自然。 庄子认为万物本为一体,生死本无两样。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没有什么“是”与“不是”,“可”与“不可”,所以小草和大木,又丑又癞的女人和美貌的西施,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事情,以道的观点看都是可以“通而为一”的,没有什么差别。他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庄子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因此他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其二,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无与有、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弱与强等等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与相互转化的,庄子在此认识基础上,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相互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由于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他认为除了“道”的存在是绝对不变的以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生与死是相对的,大与小是相对的,彼与此是相对的,是与非也是相对的,没有一定的准则。“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中间也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庄子认为感觉的经验是千差万别的,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他在《齐物论》中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从而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这种相对性的认识论,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三,表达了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这一精神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要摆脱矛盾。对于如何跨入这一精神自由之路,《庄子》一书都在诠释,尤其在《逍遥游》一

庄子技术论思想评析(一)

庄子技术论思想评析(一) 关于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几乎截然对立的观点。李约瑟认为:“事实上,在中国,确实一切科学技术的成长都和道家是分不开的”1]。而包括郭沫若、冯友兰在内的众多著名学者则把道家视为“蔑视文化的价值,强调生活的质朴,反对民智的开发,采取复古的步聚”2]的没落思想代表。取调和立场者则认为存在着“道家科学作用的二重性;操作层次的实际贡献与思想层次的消极影响”。3]在笔者看来,过往的论者对道家思想中的若干概念未能作更为细微的分析,例如将技巧与机械视为一体,将技巧与技术混为一谈;高扬了道家思想的美学价值,贬抑了它的实践价值。本文试图从最为论者偏爱的《庄子》切入,从分析《庄子》中刻划的多项技术及其人格化——工匠出发,解读庄子贬斥语文却推崇意会,赞美技艺却否定机构,崇尚自由却鼓吹历史倒退,这一《庄子》技术观之迷,阐明庄子对提炼古代技术特征,揭示技术的社会本质所作的独特贡献,及其技术异化思想的人文价值。 一、古代技术的诀窍性质 先秦经典中,《墨经》和《考工记》是记述当时中国科技成就最集中的文献。《庄子》中,虽然也提出或反映了天文学的昼夜说,声学的共振现象,液体的浮力性质等等,但就其在科技史上的贡献说来,比起前两者则是小巫见大巫了。《庄子》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刻划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工匠劳作形象,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Jū@①倭承蜩,津人

操舟,梓庆削Ju@②,匠石斫垩,东野御车……透过《庄子》对这些古代“技术员”的描绘,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技术与近现代技术的实质区别,从而认识言传已知与意会已知二分法在历史上的合理性。 庄子笔下的古代技术有这样几个特征:(1)无论是屠夫、木匠、石匠、船工,还是斗鸡者、捕蝉者、游水者等都是个体劳动者。当然,建筑、铺路、造船、治水等肯定是协作的产物,但是它与工业化的高度分工前提下系统性的有机合作显然是两码事。(2)民之能否称其为匠,划界标准在于手中有没有“绝活”。庖丁贵在“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qī@③,xū@④然向然,奏刀huō@⑤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以下出自《庄子》只注篇名)。轮扁贵在“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他却能做到“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天道》)。@⑥倭承蜩,贵在“犹掇之也”(《达生》),东野御车贵在“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达生》)……他们的技术表演出来,“见者惊犹鬼神”。当然,匠人不能离开各自的工具去操作,但是彼时的工具无非构造简单,制造容易的刀、斧、杆、鞭之类,功能无人不晓,使用无人不会,但是不同的人使用同样的工具所达到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工具与操作相比不能不处于从属的地位。在近现代技术体系中,工具系统精密复杂,操作方法简便易学,生产效果更多地取决于硬件的先进程度,恰与古代匠人的手艺占主导地位截然相反。(3)各路匠人的绝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庖丁之“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⑥之“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 经法10121140 郑海艳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可是游世却是庄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研究庄子思想如果忽略游世,将无从理解庄学的灵魂。所以现代研究游世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具有很高的价值。 游世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人的存在方式,他认为避世的隐士生存方式和用世的儒家生存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游世的生存方式才是合于道的生存。对庄子游世思想的阐释大多从现世的黑暗和自我保存的角度展开。事实上,游世是和对“道”的领悟不可分离的,是领悟“道”之后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游世也不是一种毫无原则的保身方式,不是一味的消极等待。游世是一种悠悠自在、积极的生存方式。故游世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入世。 庄子既反对“江海之士”的避世,即抛弃世界而隐迹山林,也不赞成儒家的入世,即卷入国家政治生活而居于庙堂,而是主张藏迹于世界的世俗生活当中,又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庄子是绝不会主张世人效法那些避世之人的,因为那种弃绝人世、隐居山林的行为方式,一来有违命运的安排,抛弃了君臣父子等基本人伦,推卸了人所应承担

的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二来太过刻意,且往往止于逐末,而遗忘了根本,更有甚者,还有可能以隐邀名,以名渔利。许抗生曾指出:庄子“并不是要人脱离现实世界,而是要在现实的社会中日常的生活中实现精神的超越。这就是要在平常的生活劳作中体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获得人生的愉悦和自由。” 基于对事实与人性的观照,庄子认定儒家之徒绝无实现其救国热情的现实空间。对于庄子而言,儒家的入世之心、经国之志,完全是不考虑现实土壤的一厢情愿,这就好比螳臂当车,即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生命,也无法阻挡社会滑入深渊的车轮。也就是说,乱世之乱,绝不会因个人的介入而得以整治,这就好比命运一样是无法改变的。既然庄子认定入世无效,那么庄子远离政治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庄子认定,在一个无道的社会,一切的介入都属无效,一切的介入都将害生。入世的无效性以及危害性,使得庄子自觉地远离公共的政治舞台,也使得经世治国的话题彻底地退出了庄子的心灵。 庄子倡导游世。游世的具体表现,乃是一种“顺人而不失己”,即既顺应这个社会,又不丧失自我追求的处世态度。游世思想就其彻底的意义而言,是放弃了自我保全。游世思想的本意,也要为个人寻找出路,但是庄子对世道黑暗看得太深,因此觉得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出路根本不可能,个人是找不到安居之地的。那么人生在世怎么办?庄子提出一个办法,就是干脆放弃寻找个人出路,一切任从命运摆布。世道既是彻底的黑暗,生命在宇宙背景中既是完全孤独无助,那就不必再挣扎着寻找黑暗世道里不可能找到的东西,干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