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最新2020-2021冀教小学科学三上《12认识空气》word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8
认识空气课时安排本课教学可分2课时进行。
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找空气一、活动目标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
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
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一、活动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
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
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
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
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活动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活动过程: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
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
难点:学生制定探究方案及动手组装探究材料的过程。
三、实验使用到的材料用具演示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铁架台、石棉网、餐巾纸、酒精灯、粉笔等。
学生可能用到的探究材料:木块、铁块、石块、煤块、毛巾、吸管、空矿泉水瓶、气球等。
四、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师:出示餐巾纸。
问:把纸放入水中,大家说纸会有什么变化?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魔术:“不会湿的纸”。
下面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见证奇迹,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操作:将餐巾纸用镊子塞进烧杯内,紧贴在烧杯底部,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扣入水槽中,然后,把烧杯垂直地从水槽中提出来,用干方巾擦去烧杯边缘的水,然后用镊子取出烧杯内的纸,展开。
请同学们观察并表达。
师:如果老师再做一次,大家猜一猜还会是这个结果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让我们再一次见证奇迹。
操作:把杯子斜着慢慢浸入水中,取出后再次展示。
师:同样的材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同学们想一想,两次过程中什么地方不同?(第一次杯子竖直浸入水中,餐巾纸没有湿;第二次杯子斜着浸入水中,餐巾纸湿了。
)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呢?(垂直操作方式,烧杯里面会存有空气;而倾斜操作方式,烧杯里的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或者说水把烧杯里的空气拍走了)。
这就是科学探究,老师的魔术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证实了烧杯里有空气。
师:我们还有什么奇思妙想能找到空气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空气。
板书课题:找空气。
二、探究过程1、同学们,老师刚刚做的魔术大家都学会了吗?老师在每组实验桌上都给大家准备好了水槽、烧杯、餐巾纸,大家动手操作、体验一下科学的乐趣吧!看看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吗。
教学资料范本2020冀教小学科学三上《12认识空气》word教案(3)-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小学科学】20xx最新冀教小学科学三上《12认识空气》word教案(3)教学设计思想:认识空气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先是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表面现象)——接着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空气)——最后用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来组织活动的。
在设计实验、操作及记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喜欢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实验时强调同组合作,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倾听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材料与用具:活动1:塑料袋、气球、扇子、烧杯、土块、粉笔、吸管。
活动2:纸、瓶子、漏斗、钩码、烧杯、水槽。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课教师: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大家想一想,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还有什么呢?学生回答。
(空气)教师:对,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空气,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它究竟长什么样呢?学生:充分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空气、研究空气吧。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新课教学活动1:找空气教师:大家都知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呢?或者说你怎样能找到空气呢?学生回答。
12、认识空气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空气的性质。
2、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具准备:烧杯、钩码、粉笔、纸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套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1、学生讨论:为什么套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1、教师问: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酱油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评: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
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
三、总结: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生:空气占据空间。
(板书)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
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
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
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
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是《认识空气》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存在和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空气和水都是具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性质。
不同的是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能体会到可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目标: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基本物理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渗透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能够用多种感官和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礼物箱每小组准备实验材料:盛有水的水槽、两个杯子、塑料袋、扇子、粉笔、气球、吸管。
五、教学过程:1、激趣引入同学们,今天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来上科学课,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满满的一大箱子礼物要送给同学们,故做费力的从讲台下抬上个礼物箱。
让多名学生到讲台上拿礼物。
说明游戏规则,每个同学拿到礼物都要把手攥紧,不能松开。
拿到了礼物,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
让老师用一个谜语告诉同学们礼物的名称。
猜迷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这个礼物我们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离我们非常近,离开它人类就无法生存。
生:“空气”师:对,是空气。
(摸礼物的同学同时松开手,展示礼物给同学看)那同学们对空气又有哪些认识呢?本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空气这位新朋友吧!(教师板书:认识空气)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师抓住了小朋友们喜欢收礼物的心理入手,故弄悬虚地把空气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小学科学】2019最新冀教小学科学三上《12认识空气》word
教案(3)
教学设计思想:
认识空气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先是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表面现象)——接着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空气)——最后用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来组织活动的。
在设计实验、操作及记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喜欢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实验时强调同组合作,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倾听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塑料袋、气球、扇子、烧杯、土块、粉笔、吸管。
活动2:纸、瓶子、漏斗、钩码、烧杯、水槽。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认识空气
活动1:找空气
(1)用塑料袋兜气,塑料袋会鼓起来,说明里面有空气。
(2)吹气球,鼓起来的气球里有空气。
(3)往装水的烧杯里吹气,会有气泡,说明有空气。
(4)用扇子扇风(使空气流动),会有凉丝丝的感觉,头发也会飘起来,说明空气流动。
(5)把土块放进水里,也有气泡,说明土块里有空气。
活动2: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认识空气
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