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花关索传》的民间叙事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
名词解释1.晚明小品文小品文是晚明文坛中诞生的一种新型散文体裁。
它的出现,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主情、主文一方的最终胜利。
“ 小品文”是相对于传经载道的“高文大册”而言的。
并不特指某种专门文体,举凡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
2.程乙本萃文书屋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印刷了《红楼梦》以后,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印刷了一次《红楼梦》。
前者被称为程甲本,后者被称为程乙本。
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文字作了很多改动,加了“引言”。
3.“三言”“三言”是冯梦龙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分别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4.一笠庵四种曲李玉的戏曲集。
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回》《占花魁》四部传奇作品,均为作者入清前所作。
李玉号一笠庵,因以名集。
5.“童心说”所谓的“童心”,就是创作者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童心”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只有拥有一颗真正的“童心”,才能创造出世间的“至文”。
这是李贽文学创作思想的核心观点。
6.“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为“玉茗堂四梦”,是汤显祖创作的四部传奇作品集的统称,这四部作品分别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因这些作品中都用“梦”来构筑情节,故而得称。
7.《四声猿》《四声猿》是徐渭所作四部杂剧作品的总称,分别为《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风》。
之所以取名《四声猿》,是化用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象。
8.格调说格调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论诗主张。
是清代沈德潜所提倡的一种学说。
它强调格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 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
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
《三顾茅庐》相关章节“隆中对”在《三国演义》整个故事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此后的情节基本上对“隆中对”策略的实施,现将相关片段排列如下,以助学生参读,加深对文本故事的理解。
元明传来之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宋之说话人,于小说及讲史皆多高手(名见《梦粱录》及《武林旧事》),而不闻有著作;元代扰攘,文化沦丧,更无论矣。
日本内阁文库藏至治(一三二一——一三二三)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犹今所谓绣像全图)平话五种[1],曰《武王伐纣书》,曰《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曰《秦并六国》,曰《吕后斩韩信前汉书续集》,曰《三国志》,每集各三卷(《斯文》第八编第六号,盐谷温《关于明的小说“三言”》),今惟《三国志》有印本(盐谷博士影印本及商务印书馆翻印本),他四种未能见。
其《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为上下二栏,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
而开篇亦先叙汉高祖杀戮功臣,玉皇断狱,令韩信转生为曹操,彭越为刘备,英布为孙权,高祖则为献帝,立意与《五代史平话》无异。
惟文笔则远不逮,词不达意,粗具梗概而已,如述“赤壁鏖兵”云:却说武侯过江到夏口,曹操舡上高叫“吾死矣!”众军曰,“皆是蒋干。
”众官乱刀锉蒋干为万段。
曹操上舡,荒速夺路,走出江口,见四面舡上,皆为火也。
见数十只舡,上有黄盖言曰,“斩曹贼,使天下安若太山!”曹相百官,不通水战,众人发箭相射。
却说曹操措手不及,四面火起,前又相射。
曹操欲走,北有周瑜,南有鲁肃,西有陵统甘宁,东有张昭吴苞,四面言杀。
史官曰:“倘非曹公家有五帝之分,孟德不能脱。
”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众人撮曹公上马。
却说黄昏火发,次日斋时方出,曹操回顾,尚见夏口舡上烟焰张天,本部军无一万。
曹相望西北而走,无五里,江岸有五千军,认得是常山赵云,挡住,众官一齐攻击,曹相撞阵过去。
……至晚,到一大林。
……曹公寻滑荣路去,行无二十里,见五百校刀手,关将挡住。
曹相用美言告云长,“着操亭侯有恩。
”关公曰:“军师严令。
《古代文学史明清》第一篇:《古代文学史明清》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朱权和朱有炖。
朱权和朱有燉是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
他们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
二、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三、虞山诗派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
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耜,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
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五、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大量写作戏剧的作家李渔《闲情偶寄》是他的一部戏曲理论。
六、诗界革命: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是诗歌领域出现的“诗界革命”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的,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是黄遵宪。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七、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词1.比较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异同。
①同为花间词人,题材大多写闺阁生活、女子情思、离愁别绪、纵情享乐、流连光景等。
《菩萨蛮》和《应天长》都是享乐题材。
②都多写女子衣着服饰、起居设,带有装饰性和色彩性。
《菩萨蛮》和《子·月落星沉》。
③温词用色浓艳(为宫廷豪门娱乐所作,多用金鸳鸯、金翡翠、金鹧鸪),韦词用词较为清淡(白描手法,浅白如画,清新淡雅)。
④温词“密而深”(借助场景意象,并不直抒胸臆《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韦词“疏而显”(直抒胸臆,白描手法“红楼别夜堪惆怅”)。
⑤温词多用暗示联想手法,情感隐于意象之中。
⑥温词多为应歌,重格律声律,容日渐空虚;韦词有血有肉,不单调空洞。
⑦温词“无我”之境,客观;韦词“有我”之境,感情带入。
2.结合作品分析煜词的艺术成就。
煜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
(2)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3)语言朴素生动,而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
他对词的贡献在于:突破了晚,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
正如国维所说: "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3.分析花间词和南唐词不同风格的形成原因是什么?①花间词以女性情感为题材,语言香艳绮丽不脱“伶工之词”的身份。
②南唐词则在词中注入士大夫的忧患之感和生命意识,语言比较清新雅丽,成为士大夫词的先驱。
宋代文学北宋初期文学4.试述五代宋初政治形势与诗歌风貌之关系。
①五代时期,政治混乱,割据势力跋扈,乱世中士人明哲保身,气节沦落。
道德沦丧引导诗人书写自然景物与自我感受,诗歌景象萧瑟,诗歌体制五七言律为主。
②五代社会混乱杀戮,诗人求仕无门,心灵遭到重创。
中国古典戏曲叙述论一、独特的叙事模式与叙事性东西方戏剧主要有三种叙事模式,即“潜在的戏剧叙事”、“显在的戏剧叙事”、和“反戏剧的意象性叙事”。
由于西方客观的科学主义和重直观再现的艺术效果,使原本已经隐蔽的剧作家退居于更加隐蔽的地位,从而铸就了两千余年的戏剧叙事模式,即“潜在的戏剧叙事”;西方现代针对人的存在所进行的非理性和反理性的哲学思考,导致了二十世纪以来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戏剧表现为“反戏剧式的意向性叙事模式”;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重表现的艺术传统,使得原本“隐在的剧作家”走到前台来和叙述客体合作,营造出一种显在的叙事景观。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包括戏剧文本和舞台艺术两大部分。
作为叙事模式,相应的形成文本叙事和表演叙事两种方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更强,剧种丰富多彩、表现手段更为复杂的特点,形成了相对区别于西方的独特的美学原则和叙事模式。
“显在的戏剧叙事”其核心实质是“演员通过表演讲故事”。
一部戏剧在其叙事过程和结果确定之后,考查审美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演员的叙事本领,即是否能在一个经典化的表演模式中,通过个性化的审美想象,创造出精彩的艺术表现,以达到叙事表演的目的。
表演叙事因依靠演员来完成,从本质上是一种新形态的叙事。
文本叙事是由语言为媒介的叙事方式。
文本叙事提供了角色人物的唱词、念白、表演说明以及剧情之外的叙事者的补充叙事(这部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开场”、“传概”、“谱概”等叙事,明显具有为剧作家代言的目的。
他们以叙述人的身份向观众讲述说明剧中人、剧情,是作为“本源述体”的剧作者以“委托述体”的身份完成戏剧叙事的结果,实现了“本源述体”的作者那些不愿外露的意图和态度,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表现主义特征。
作为一种重要的时空艺术,中国戏曲叙事学研究的重点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叙事性方面:首先,我们通过分析其“显在的戏剧叙事模式”所表现的叙人、叙事、叙情、叙景等的话语,可以领略中国戏曲艺术中那种旁观者全知叙事的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大庆大庆二中、二十三中、二十八中、十中2024年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我国文学创作集中于对“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出现了《保卫延安》《红旗谱》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除了这类结构宏大的“史诗性”小说,还有一部分借鉴民间文化资源、富于传奇性和故事性的小说,如《林海雪原》《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英雄传奇小说也深受读者欢迎。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直接来源于现实的革命斗争,但作品中展现的英雄主义情结却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英雄传奇一脉相承。
英雄传奇以通俗化叙事为主要特征,一些当代作家长期受传统文化熏陶,自觉借鉴并参照这些文学、文化资源进行创作。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曾表示,虽然国外文学名著能使自己陶醉并受到教育,但“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而对于传统章回小说的一些情节故事,他就可以讲评背诵,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吸收和借鉴。
《林海雪原》以小分队剿匪为线索,串联着几个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如“杨子荣舌战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等。
这几个故事既可独立成篇,又与全书紧密相联。
这种写法与传统章回小说极为相似。
除借鉴叙事模式外,革命英雄传奇小说还吸收了古代英雄叙事的传奇特征,故事情节围绕英雄展开,凸显英雄的传奇性。
《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冬受命打入敌占区,单枪匹马对伪军进行瓦解和策反。
河南省2022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民族歌剧与舞剧的创作理念不断丰富,创新方向日益多元,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几年平均每年演出超过300场,《白毛女》《江姐》等复排剧目反响热烈,同时每年推出5部以上新创剧目,一些原创作品的精彩段落网络点击量上亿……这家国家级艺术院团坚持传承创新经典民族歌剧,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国风格,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生动呈现中国人置身和创造的历史和现实,真诚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是民族歌剧与舞剧的立身之本。
梳理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品力作,不难发现传承革命文化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条清晰的创作脉络。
民族歌剧与舞剧甫一诞生,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发展繁荣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紧密相连。
一部部红色经典,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又在创新中获得提升。
“当年创作时多希望在一些特定情绪中加入一段三弦,能有20把二胡的声音,能有一段很强烈的琵琶轮指齐奏!”民族歌剧《江姐》作曲、93岁姜春阳的心愿,在2021年复排版《江姐》中实现了。
如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所言,重排是向经典、向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致敬,也是以符合当代的创新表达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让红色经典永葆青春。
2《装在套子里的人》同步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同步训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吴组缃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的小说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
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
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乎翰藻”。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传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
后来各个朝代的人们写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
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吉林省蛟河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20分钟分数:120分一、现代文阅读( 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联系起来考察,以朱光潜为代表。
他的《诗论》主要从社会学、哲学、艺术史、文艺心理学、音韵学等方面来建构他的诗歌美学体系.他谈到了诗的起源、谐隐、境界、表现、节奏、声韵,诗与散文,诗与画等一系列诗学命题.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是其主要论题之一。
他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本是混合的,韵和顿对新诗很重要。
这就比那些纯粹从朗诵的角度去谈朗诵诗的言论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也更富启迪作用。
与诗歌音乐性密切相关的是诗歌的本质性问题.他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当时不少抗战诗类似政治标语口号,一味发展新诗的叙事功能,诗歌抒情这一本质性特征严重匮乏.所以,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结合起来研究,不但取得了纠正时弊的效用,而且使新诗大众化深入到新诗本体论层次。
总之,朱光潜的《诗论》对于新诗的文体和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现代化联系起来研究,这以朱自清为代表。
他的《新诗杂话》就是讲“新诗的现代化”.他考察了新诗从“五四运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的路向,得出了新诗从说理向抒情发展的结论.其实,到了抗战时期,叙事性已经成为新诗主要的美学追求。
他认为新诗要向外国诗歌形式学习,新诗不必取法歌谣,但不妨取法于歌谣。
这种谨慎对待新诗向民间诗歌学习的态度,可以看出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开放而又犹豫的心态。
也就是说,朱自清没有因为新诗的现代化而去否弃新诗的大众化。
同时,朱自清还从内容上肯定了格律诗派、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为扩大诗的感觉天地所做出的贡献。
也就是说,朱自清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研究新诗现代化的。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西方文学资源结合起来探讨,这以李广田为代表。
李广田的诗论属于印象主义式诗歌理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