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45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第5课和第6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
聚焦板块,复习回顾“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再通过图片,聚焦问题:不同物体在相同运动时间内,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拓展板块,通过玩“追及跑”游戏,应用本课的研究结果。
【学情分析】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
本单元第5课和第6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
学生在第5课中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对于本课重点活动的开展有一定帮助。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软尺、秒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材简析】本课通过观察、比拟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同时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为下一课《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做好认知铺垫。
本课活动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拟运动形式是否一样。
第二局部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用贴圆点的方式做标记,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通过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交流并分类,概括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做标记” 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表达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一一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表述运动方向和距离表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但对其运动形式的特点没有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用比拟、分类的方法,能区别常见的运动形式的特点。
[探究实践]观察、比拟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从而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全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能比拟、分类其不同特点。
[难点]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并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描述。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汽车。
[学生]1.每组提供指尖陀螺、钢尺、彩虹圈、弹簧玩偶、弹力球、跳蛙、红色圆片;2.观察记录卡片、小组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运动的赛车)1.课件出示赛车视频。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实验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
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
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第1页共79页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加深对磁现象的认识。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确定了每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的建立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一、教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开始探究光与影的相关知识。
本课通过制作和使用简易日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光与影的兴趣,从而归纳总结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认识太阳位置的变化,了解太阳对地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从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充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关于光影的知识,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日食、月食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
但影子变化的具体规律,即当太阳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些规律。
本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出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
通过分析、讨论,了解影子的变化包括长短变化和方向变化,光源变化包括高低变化和方向变化两个方面,以及影子的变化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三、科学概念及解读日晷是一种视太阳位置而告知每天时间的装置。
在古代,人们根据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规律,制作了测量时间的仪器,这就是日晷,又称“日规”。
这种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按晷面的摆放角度,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赤道式。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影子的秘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3课。
在第2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而且明白太阳(光源)的位置变化会导致影子发生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对影子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课学生将继续深入探索影子的秘密。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模拟实验,探索产生影子的要素,以及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本课学生必须要有“影子形成原理”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日食、月食、月相变化等也与影子相关。
通过影子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课将通过产生影子,让影子发生变化,手影游戏三个活动探究影子的秘密。
聚焦问题“我们已经观察到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影子的变化怎么产生的呢?”,通过回顾第2课活动,让学生思索影子变化的过程。
探索环节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产生影子,学生用手电筒模拟光源,用木圆柱模拟阻挡物,理解影子的成像过程。
第二个活动是找办法让影子变化,理解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的影响关系。
第三个活动是手影游戏,学生非常喜欢。
寻找不同办法制造各种有趣的影子,在手影游戏中将光影原理内化和吸收。
研讨环节让学生思考影子产生的三要素,三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影子的变化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拓展环节为观察云的活动,云朵是一种天然的阻挡物,不同的云朵会有不同的天气现象。
【学生分析】学生在第2课中已经了解了影子在一天之中的变化情况,知道了影子方向和长短两个维度上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有关系,但是学生依然较难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高低和方向)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方向和长短)的,这需要学生对影子的成像原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本课,学生将再一次进行模拟实验,该实验涉及两个变量——阻挡物和光源,并涉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学生将因此受到一些控制变量法的启蒙。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2.光源、阻挡物和屏(呈现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使用说明 (2)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5)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6)主要材料清单 (6)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7)植物的生长变化 (7)一、单元概述 (7)二、单元教学目标 (7)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8)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8)第2课种植我们的植物 (10)第3课我们先看到了根 (12)第4课种子变成了幼苗 (14)第5课茎越长越高 (16)第6课开花了,结果了 (17)第7课我们的大丰收 (19)四、评价建议 (21)五、参考资料 (22)动物的生命周期 (25)一、单元概述 (25)二、单元教学目标 (26)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26)第1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6)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 (29)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 (32)第4课蛹变成了什么 (34)第5课蚕的生命周期 (36)第6课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38)第7课我们的生命周期 (40)评价建议 (44)教学案例 (45)参考资料 (50)温度与水的变化 (54)单元概述 (54)单元教学目标 (54)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55)第1课温度和温度计 (55)第2课测量水的温度 (56)第3课水结冰了 (58)第4课冰融化了 (59)第5课水珠从哪里来 (61)第6课水和水蒸气 (62)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 (63)评价建议 (65)参考资料 (65)磁铁 (68)单元概述 (68)单元教学目标 (68)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69)第1课我们知道的磁铁 (69)第2课磁铁有磁性 (72)第3课磁铁的两极 (74)第4课磁极的相互作用 (76)第5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78)第6课指南针 (80)第7课做一个指南针 (82)评价建议 (83)参考资料 (84)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清单(背诵版)1.在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中,我们研究到了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运动,比如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卫星等等。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我们需要以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看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3.当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运动。
4.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它就是在运动的。
5.相反,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它就是静止的。
6.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方向通常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表示。
8.地图上的方向通常使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式来判断。
9.参照物是我们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比如汽车的行驶可以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
10.不同的参照物会导致不同的结论,比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就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在运动的。
1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表达的意思是人随着XXX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XXX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XXX在后退。
12.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3.“生地日行八万里,XXX看下何”表达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中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即在宇宙中看到很多星河。
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运动1.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2.集装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3.当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时,但它的各个点没有变化,我们称之为平移。
4.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5.当一个物体围绕着一个中心沿着圆形轨迹运动时,我们称之为转动。
6.当一个物体反复来回运动时,我们称之为摆动。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6蚕的一生1 教案教学设计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动物的一生》第6课《蚕的一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第1、3、4、5课时,依序讲述了蚕从卵里面出生,通过吃桑叶、蜕皮等一系列的行为逐渐成长,然后吐丝结茧变成蚕茧,最后破茧而出成为蚕蛾。
第六课是对前面四个课时的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升华,通过结合前面的认识,了解到蚕的一生,也通过了解蚕的一生,感受生命的奥妙。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通过前面四个课时系统的学习,也经过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学生对蚕的外形和行为特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蚕的生命过程变化多端,学生接受到的知识量十分巨大,也不够连贯和完整,可能会出现错漏和偏差。
能力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逻辑思维有待发展,因为要加强直观教学。
学生现在有一定的绘图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对于要掌握到大量的知识,还是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多感官参与的学习,让学生牢记知识的同时,提升多方面的能力。
情感基础对蚕的一生感到十分浓厚的兴趣,对蚕的生命过程也感受十分的奇妙,需要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惜光阴。
科学概念目标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
2、蚕是蚕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生命周期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利用各种资源,归纳、整理出蚕的一生的思维导图。
2、能正确辨别蚕的一生的外形、运动、食物等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1、小组合作完成蚕的一生的思维导图,通过辩论和找错的形式构建脑海中的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结构科学严谨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本章节知识,了解蚕在短暂的一生勤勤恳恳地完成了生命赋予他们的使命,从而提升学生敬畏生命,珍惜光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重难点分析】重点能掌握蚕的生命周期从出生到死亡,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基本特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月相变化的规律》一、教材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
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聚焦板块,教材展示了一幅月球的照片,提示学生这就是月相。
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既是聚焦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月相,同时也是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板块,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了解更多的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
通过这三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兴趣。
教材简明扼要地提出探索问题是“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时间节点为一个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
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二年级时,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观察、记录的认识与兴趣,他们对于月相的规律性变化还没有科学的概念,因此本节课将带领学生对月相的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知道月相在月初是弧形的,在月中是圆形的,在月末是弧形的,提升学生对于月相规律性变化的认知。